(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光未然
新课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其中有一条河被我们亲切的称为“母亲河”,同学们知道是哪条河吗?对,就是黄河!
它是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它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
新课导入
黄河日出
黄河壶口瀑布
作者简介
词作家——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70%
曲作家——冼星海
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背景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无数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文体知识
颂歌,是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
读准字音
澎湃( ) 气魄( )
狂澜( ) 哺育( )
浊流( ) 高山之巅( )
屏障( ) 滋长( )
一泻万丈( ) 九曲连环( )
péng pài
pò
lán
bǔ
zhuó
diān
zhàng
zī
xiè
qū
理解词语
狂澜:
浊流:
宛转:
屏障:
气魄:
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比喻品格卑污的人或出身下贱之人。
委宛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魄力,无所畏惧的精神或作风。
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 “结”“奔”“劈”的重读,且这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磅礴的气势。
(2)三个“啊!黄河”中的“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歌颂”之意。
(3)诗歌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 “结”“奔”“劈”的重读,且这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磅礴的气势。
(2)三个“啊!黄河”中的“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歌颂”之意。
(3)诗歌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1.标题有什么作用?
标题的关键词是“颂”,表明歌词的内容是赞颂黄河,奠定了整首歌词的感情基调。
2.开头的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点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并引出下文。
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3.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序曲——主体——尾声
望黄河—颂黄河
黄河伟大坚强
学习黄河精神
4.“颂”前对黄河的描绘有什么作用?
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先描写,再歌颂。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做了很好的铺垫。
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5. “望”字统领了哪些内容?
6.划分“主体”部分,并概括重点内容
“望”字统领的内容从“黄河滚滚”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
“望”的内容既有写实,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
绘黄河
颂黄河
从三方面实写黄河之景,
表现颂歌气势,为“颂黄河”蓄势
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中华民族
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是赞美黄河的,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内容:赞扬黄河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伟大坚强。
作用:点名“赞美黄河与中华民族”的主题,引出下文的颂歌。
2.这首诗歌是赞美黄河的,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啊!黄河!”反复三次,直接抒情,开启了歌颂的篇章。同时把诗歌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从“哺育”到“保卫”再到“激励”,由实到虚,环环相扣,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同时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
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3.诗人从哪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历史贡献
黄河的自然特点
地理特征
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
九曲连环,绵延万里
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4.在歌颂黄河之前,诗人先对其进行了一番描绘,哪些语句是对黄河的描绘?诗人是怎样描绘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描写,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俯瞰全景式的总写
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近镜头特写
“掀、结、奔、劈”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5. “黄河的精神”是什么?
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歌颂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伟大坚强,从而激发整个民族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6.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从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活动了。而先秦时期中央政权诞生在黄河流域,中国文字也产生在黄河流域,诸多史实充分说明了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
7.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
不重复。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所表达的情感。直抒胸臆,体现了作者对黄河强烈的赞颂之情,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歌颂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伟大坚强,从而激发整个民族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写作特色
(1)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本诗音节洪亮,节奏鲜明,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句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朗读起来铿锵有力,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心中澎湃的激情。
(2)感情奔放,气势雄伟。
诗人以奔放的感情、雄伟的气势、昂扬的基调来直接抒情,风格豪迈,具有极强的号召力。
(3)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诗中综合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热情歌颂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课堂小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
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拓展延伸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刘禹锡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 唐·李白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唐·王维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 唐·李白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板书设计
黄河颂
朗诵词——黄河伟大坚强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坚强不屈 奋斗不止
颂
望
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描写
文化摇篮
民族屏障
哺育民族精神
歌词
(主体)
课堂小结
一、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朗诵比赛,可采取多种表现形式,在班级展示。
二、《黄河颂》一诗中,诗人连续三次写“啊!黄河”,突出表达了自己对黄河的挚爱之情;结尾再次反复使用“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强调中华儿女要以黄河为榜样,表达了诗人对民族精神的赞颂。那么,请你也拿起笔,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一首小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