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4:2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练-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③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波义耳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完成图示。
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提出疑问→ →
2.“把‘?’拉直变成‘!’”中,“?”指的是 ,“!”指的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3.选文的观点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来论证此观点的?
4.读完选文,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5.课内阅读。
《表里的生物》(节选)
①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②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和谐——
单调——
(2)“滴答,滴答……”中省略号表示的是:
(3)将“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变成陈述句:
(4)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外阅读。
怀疑与学问(节选)
①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6.用“ ”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7.[语文要素]文中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
8.[语文要素]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
单元主题阅读: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科学不怕挑战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完全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______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______,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______,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______,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有删改)
9.【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根据下列释义,从方框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中和文中横线上。
A.固执己见 B.苦思冥想
C.破绽百出 D.豁然开朗
(1)绞尽脑汁,深入地思索。( )
(2)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开阔明朗。( )
(3)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肯改变。( )
(4)比喻说话做事漏洞或弊病非常多。( )
10.【语文要素】梳理第③④段,概括作者运用了哪两个具体事例说明了怎样的观点,完成下列导图。
11.【句子品读】第⑤段中两个分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12.【理解判断】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讽刺和否定。 C.表示着重强调。 D.表示特殊含义
阅读理解。
好奇
壶里的水开了,壶盖噗噗噗地往上跳。那么多人看过这种现象,最多只是把壶从炉子上提下来,只有瓦特很好奇,他非要弄明白壶盖为什么能被水蒸气顶起来,于是后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树上的苹果熟了,啪啪地往下掉,那么多人被砸到后,最多只是把苹果捡起来吃了。只有牛顿很好奇,他深入分析苹果成熟便坠落的原因,于是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说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恐怕一点儿也不为过。没有好奇心的人,觉得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口头禅是“神马都是浮云”。好似看破红尘的过客,又如心如止水的高僧,实则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那麻木不仁的灵魂。他们的眼睛虽然睁着,其实却视而不见;他们的耳朵虽然也没堵着,其实却充耳不闻。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浮光掠影,他们就像浮萍,永远无法洞悉海底深处的奥秘。肤浅的认知也注定了他们庸庸碌碌的一生。
有好奇心的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总想探个究竟。他们从来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仿佛具有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总想看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给人们带来一个旖旎的新世界。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些自然现象,竺可桢先生却告诉我们,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里面深藏复杂的物候学知识。稻田里长了一棵毛毛草,别人看到了,可能顺手就拔下来扔到一边,袁隆平却受到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古往今来所有的创造发明,几乎都源于创造者有一颗好奇心。
好奇,是生命焕发“光彩”的字眼。好奇,是人类发展提升的源泉!如果你不想你的人生庸庸碌碌,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让你的灵魂插上翅膀;如果你不想你的事业徘徊不前,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为你的航船扬起风帆!
1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司空见惯——( ) (2)五彩缤纷——( )
14.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
15.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四个典型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6.对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看破红尘的过客指的是不能观察、体会生活,不能有所发现的人。
B.“心如止水的高僧”指的是能参透世间万物的规律,领悟透彻的人。
C.“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批判了找借口掩饰自己的人。
D.“浮光掠影”批判了看问题肤浅,认知也肤浅的人。
阅读。
学与问
①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②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
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7.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道理”具体指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18.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两个具体事例,请简要概括。
事例1:
事例2:
19.下列句子填入文中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阅读短文第4段,完成练习。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它在全文中还起到 的作用。
(2)大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这件事他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提出的问题是:
解决的办法有:
明白的道理是:
21.读完文章,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说说你的看法?
《第五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练-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研究和实验 找到真理,得出结论。 2. 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选文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用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4.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也要养成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中第③段内容可知,描述了波义耳在实验中偶然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并促使他提出了疑问。概括为: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提出疑问。
随后,波义耳并没有忽视这个疑问,而是紧紧抓住它不放,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概括为:深入探究,反复实验。
通过这些努力,波义耳最终找到了真理,即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并据此制成了酸碱试纸,得出了结论,可概括为:发现真理,得出结论。
图示为: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提出疑问→深入探究,反复实验→发现真理,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
第②段“把‘?’拉直变成‘!’”中,“?”指的是发现的问题或疑问,并不断发问,即波义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这一奇怪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未知问题。“!”则指的是通过探索、实验后找到的答案或真理,即波义耳发现的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作用会改变颜色的现象,特别是石蕊地衣提取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特性,并据此制成了酸碱试纸。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科学探索的过程。从疑问(?)到答案(!),仿佛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跨越,既形象又易于理解。
3.本题考查论点观点。
结合文中第②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可知,这句话直接点明了选文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此观点是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的。文中以波义耳发现酸碱试纸为例,具体展示了他是如何从紫罗兰遇盐酸变红这一细微现象出发,通过不断发问、实验,最终找到真理的过程。这个例子生动具体地支持了选文的中心论点。
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短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出从中受到的启发。短文简述了波义耳从紫罗兰遇酸变红的现象中,通过不断发问与实验,最终发现酸碱试纸原理的故事,强调了观察与探索在发现真理中的重要性。
如:读完选文,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勇于提问,不断探索。就像波义耳那样,从紫罗兰遇酸变红的小事中发现大问题,最终创造了酸碱试纸。在学习上,我也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努力追寻知识的真理。这样,我才能不断进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5.(1) 杂乱 丰富
(2)列举的省略
(3)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
(4)我通过观察发现,像鸟、狗、虫等活的生物能发出声音,既使是不是活的钟、三弦,也是通过人发出声音的,由此我得了”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样的观点。“我”一个善于观察、思考的孩子。
【详解】(1)本题考查反义词。
和谐:配合得适当。故反义词可以是:冲突、捣乱等;
单调:指单一,重复而缺少变化。反义词可以是:丰富、复杂、生动等。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①②③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可知,钟表发出无数声“滴答”,没有一一列出,省略了,故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3)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改为陈述句,其方法:把句中的反问词“呢”去掉,把表示表示肯定的“哪里有”改为表示否定的“没有”,句末的问号去掉。即: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可知,我通过观察发现,像鸟、狗、虫等活的生物能发出声音,即使是不是活的钟、三弦,也是通过人发出声音的,由此我得了“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样的观点。这是通过我对生活中能发出声音的事物的观察得出的结论。由此可知,“我”是一个关于观察、思考的孩子。
6.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7.引用孟子的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有力地说明了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8.选择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说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
【解析】6.本题考查论点。
本文第①段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论述了“怀疑”“思索”“辨别”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第②段紧接上文,总结“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再提出“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故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7.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联系第①段的“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可知,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用这句话,不仅使观点更具说服力,还鼓励读者培养怀疑精神,对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验证。这种怀疑精神有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避免盲从,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第②段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可知,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说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9.B D A C
(1)B
(2)D
(3)A
(4)C
10.事例1: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
事例2: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支持者的频频发难。
观点:科学不怕挑战。
11.不能颠倒。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 12.B
【解析】9.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的理解。
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苦思冥想:比喻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
破绽百出: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漏洞非常多。
豁然开朗:心情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结合选项,“爱因斯坦屡败屡战,想了很久才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因此填苦思冥想;
波尔彻夜未眠,知道清晨才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因此填豁然开朗;
但爱因斯坦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因此填固执己见;
进化论身经百战,但创世说却出现越来越多的破绽,因此填破绽百出。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③段中“爱因斯坦提出的理想实验”来概括。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
第④段的“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来概括。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从第⑤自然段句子“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可知作者的观点“科学不怕挑战”。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因为第⑤段是过渡段,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句是承上,后一句是启后,所以不能调换。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从第⑥自然段句子“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根据作者的情感态度来理解“科学”一词引号的作用为了表示讽刺和否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故选B。
13. 习以为常 五颜六色 14.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 15. 瓦特发明蒸汽机。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竺可桢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袁隆平研制耐旱的杂交水稻。 16.B
【解析】13.考查近义词。
(1)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近义词:不足为奇、层见迭出、见怪不怪、不以为奇等。
(2)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近义词: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五彩斑斓、五光十色等。
14.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④段“好奇,是生命焕发“光彩”的字眼。好奇,是人类发展提升的源泉!如果你不想你的人生庸庸碌碌,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让你的灵魂插上翅膀;如果你不想你的事业徘徊不前,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为你的航船扬起风帆!”可知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要保持一颗好奇心。
15.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第①段“壶里的水开了,壶盖噗噗噗地往上跳。那么多人看过这种现象,最多只是把壶从炉子上提下来,只有瓦特很好奇,他非要弄明白壶盖为什么能被水蒸气顶起来,于是后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讲了瓦特因为好奇,发明了蒸汽机。
结合第①段“树上的苹果熟了,啪啪地往下掉,那么多人被砸到后,最多只是把苹果捡起来吃了。只有牛顿很好奇,他深入分析苹果成熟便坠落的原因,于是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讲了牛顿因为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结合第③段“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些自然现象,竺可桢先生却告诉我们,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里面深藏复杂的物候学知识。”可知讲了竺可桢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结合第③段“稻田里长了一棵毛毛草,别人看到了,可能顺手就拔下来扔到一边,袁隆平却受到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古往今来所有的创造发明,几乎都源于创造者有一颗好奇心。”,因为好奇心,袁隆平受到野草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
16.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结合原文“他们的眼睛虽然睁着,其实却视而不见;他们的耳朵虽然也没堵着,其实却充耳不闻。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浮光掠影,他们就像浮萍,永远无法洞悉海底深处的奥秘。”可知题干说法正确。
B.“心如止水的高僧”指的是不能观察、体会生活,不能有所发现的人。故错误。
C.结合原文“实则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那麻木不仁的灵魂。”可知是评判那些不能体察生活的人。
D.结合原文“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浮光掠影,他们就像浮萍,永远无法洞悉海底深处的奥秘。”可知“浮光掠影”批判了肤浅认知的人。说法正确。
17.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18.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问题。 沈括发现深山里的桃花和山下的桃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19.B 20.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承上启下 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问妈妈;到深山寺庙去实地观察 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1.我们既要在学中问,又要在问中学。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地接受,而要主动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解析】17.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句子“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可知,第一自然段中的“道理”具体指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所以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道理”具体指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18.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句子“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可知,事例一主要写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勤学好问的故事。阅读句子“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可知,事例二主要写了我国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小时候爱问问题、爱思考的故事。
19.考查学生补全句子的能力。
阅读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可知,文中应填写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本句出自《论语》,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1)根据原文第四段的内容可以得出本段文字主要是围绕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和观察。所以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结合上线文的内容也可以得出本段文字是全文的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
(2)根据文段的内容“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以得出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解决的办法有:问妈妈;到深山寺庙去实地观察。明白的道理是: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1.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即: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在学习中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问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