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8:3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练-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有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 和 的描写。“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 “慈祥”表现了 。
(2)“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一句中“伟大的力量”指的是: 。
(3)李大钊同志牺牲距今已经97年了,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作为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你们想他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为人民服务(节选)
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③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为人民服务》一文是 同志为悼念 同志而作的演讲。
(2)第②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C.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根据第②自然段,梳理信息,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4)请把第③自然段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补充完整。
(5)第③自然段为了说明“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一观点,文章举了什么例子?请简要概述。
(6)选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多选)
A.道理论证
B.引用论证
C.对比论证
D.举例论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①1948年5月25日,这是一个董存瑞用生命擎起的日子,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②那一天,董存瑞所在的爆破组的任务是炸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碉堡和炮楼。董存瑞带领战士向敌人的炮楼冲去,一鼓作气把四个炮楼和五个碉堡炸上了天,隆化中学的“铜墙铁壁”被撕开了个大口子,但还有一座旱桥上的桥形碉堡在不停地吐着火舌,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
③李振德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他机智地跃进,眼看就要冲出火力网了。不料,一颗子弹打到了雷管,“轰—”李振德牺牲了。
④“老李!”董存瑞伤心极了。他对指导员说:“我来!隆化不解放,就是我没完成任务。”指导员沉思了一会儿,答应了。董存瑞郑重地交给指导员一个小包,说:“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一次交党费。”“不!”指导员眼里含着眼泪,“你的党费还没交到头,我等你回来。”
⑤董存瑞抱起炸药包,和郅顺义一前一后配合着前进。密集的子弹从耳边飞过,董存瑞带着愤怒,带着仇恨,带着一腔热血,冲出了火力网,到了桥下。这里桥底光滑得很,炸药包放低了炸不着桥上的碉堡,放高了又没有支撑点,董存瑞急得团团转。眼看总攻的时间就要到了,头顶是敌人狂扫的机枪,远处是心急如焚的战友,一分一秒是那么珍贵。董存瑞使劲用枪把在桥墩上凿啊凿,想凿出个洞来,但混凝土桥墩非常结实,怎么凿也无济于事。
⑥总攻的号角吹响了。董存瑞毅然举起炸药包,用他的血肉之躯做成了支撑点,坚定地拉响了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四溅,浓浓的黑烟弥漫天空。为了战斗的胜利,董存瑞献出了他年仅19岁的生命。
⑦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这个日子——1948年5月25日。朱总司令亲自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我们永远怀念这位英雄。
3.短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根据短文补全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目睹战友牺牲,董存瑞决定自己上→ →
4.短文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补全下面的句子。
战斗结束了,战士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怀着 ,怀着 ,来为牺牲的战友们送行。
5.读文中几处画“——”的句子,这几句话主要从 、 两方面对董存瑞进行了描写。我们从中感受到董存瑞是一个 的人。
6.短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短文这样写的好处。
7.朱总司令的题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读到朱总司令的题词,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红梅赞
①隆冬时节,当你看到那开着似火一样的红的梅花的梅树时,你有什么感想呢?我可是精神大(振 震)的。
②那是一种美丽且给人以力量的树。瞧,屈曲盘(旋 族)的枝干,片片鲜红的花(瓣 辨 辫),一丛鹅黄的花蕊,组成一朵朵玲珑的梅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它迎着凛冽的寒风,傲然怒放,它浑身充满生机,使惨白的世界也有了生气——它是一种敢于向严寒挑战的花,一种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深思和勇敢的花,一种使人肃然而起敬意的花。
③看到意志坚强的梅花,你是否会想到生活中的“梅花”,那些身残志坚的勇士们,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风雪、冰霜,然而他们像冬梅一样,战胜了向自己袭来的无情的风雪,昂首阔步于生活的道路上。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是生活的勇士!他们那美好的心灵、顽强不(曲 屈)的性格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不正是那一朵朵充满生机、芳香四溢的梅花吗?
④我赞美红艳艳的梅,更赞美那些生活中的“梅花”——顽强不屈的勇士们。
8.用“——”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
9.文中两处破折号的作用都是 。
10.第二段的中心句是: 。梅树的美丽表现在它的 和 ,梅树的力量体现在它 。
11.作者赞美梅花的目的是什么?
课外阅读积累
李大钊(节选)
①1920年初,李大钊与爱国志士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在北京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等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准备。此外,李大钊还多次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同年秋,为了和在上海的陈独秀相配合,李大钊还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两人相互配合,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②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党的主要创始人。此后,李大钊全面负责党在北方的工作,还担任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并多次当选中央委员。在1922-1924年间,李大钊奔走于中国的大江南北,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③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列强,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钊等爱国人士80余人。在狱中,军阀对李大钊处以极刑,但是大义凛然的李大钊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不顾社会舆论的谴责和人民的心声,张作霖将李大钊等人于4月28日在西交民巷看守所内绞杀。
④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带领其他人一起高呼“共产党万岁”,时年38岁的李大钊英勇就义。
1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3.“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的“南陈”指的是 ,“北李”指的是 ,“党”指的是 。
14.下列事项中由李大钊主导完成的是( )(多选)
A.独自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
B.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C.多次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
D.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15.你是怎么理解李大钊在临刑前的发言的呢?
16.学习了短文,你能从李大钊身上体会到什么精神呢?
课外阅读。
志向
①李大钊还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讲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情。当时八国联军的一部分队伍曾经从乐亭县沿海登陆,到处杀人劫财,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在那时,李大钊的胸中就埋下了仇恨帝国主义,仇恨腐败清政府的种子。他渐渐长大以后,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在他的心灵深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一个救国救民的志向,一天天地在他的心田里萌发。
②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黄玉堂老先生给他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听得非常(入神 凝神)。黄老先生曾把他叫到自己的屋里,问他:“你听了太平天国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啊?”李大钊抬起头,眼睛里好像喷着火苗一般,说:“我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政府!中国要富强,不受外国欺负!”
③后来,李大钊在天津政法学校读书时,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增长 增强)。当时的一般学生 有各种各样的思想 也有各种各样的志向 有的想做个名士 游山玩水乐呵一生 有的想着花天酒地 醉生梦死 有的糊里糊涂混日子
④李大钊却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读书和研究政治理论方面。他胸怀大志,(寻求 寻找)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他和同学们一起交谈,用他的思想帮助和启发了一些同学。
⑤当时在那样的花花世界里,李大钊一尘不染,有好多人不理解,问他:“你这样用心读书,将来要干点什么呢?”他微微一笑,认真地说:“我将来,只希望做一个对老百姓有用的人!活着,以自己的本领为民众做事;我死后,一不要棺椁(guǒ),二不要埋在地下,只希望把我的尸体扔进大海里,喂肥鱼虾,供民众食用,也使人民得到我的一点好处。这就是我平生最大的志向!”
17.用“\”画去文中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语。
18.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萌发”一词原指: ,在文中指
(2)“一尘不染”一词原指: ,在文中指
19.读句子体会意思。
李大钊抬起头,眼睛里好像喷着火苗一般。
这句话是对李大钊 和 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 的思想感情。
20.给文中第三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1.李大钊的志向是什么?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是怎样做的?
《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练-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1) 外貌 神态 父亲遭受了敌人的酷刑 父亲对亲人的爱
(2)父亲忠于革命,对革命事业抱着必胜的信心
(3)李大钊同志,您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您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您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深感敬佩。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会铭记您的付出,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会传承您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永不退缩。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以您为榜样,坚定信念,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
第①段“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有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中“灰布旧棉袍”“没戴眼镜”可知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平静而慈祥的脸”可知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④段“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通过对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的描述,表达了即使面对极端危险和困难,他也能坦然自若,绝不动摇,这种力量源于他对革命事业的深厚信心。这种信心不仅支撑着他自己,也影响了他的亲人,使他们能够在困难中化悲痛为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实际上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敌人斗争的信念,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以及相信革命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 。
(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写出对李大钊同志的怀念及崇敬之情即可。示例:翻开历史的篇章,拂去岁月的风尘,是谁翻开历史生动的一页,是您这样的英雄先驱。是你们用生命谱写忠义壮歌,英雄义举感天动地,是你们挡住邪恶的刺刀,诠释勇敢与正义,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让我们向您表达深切地悼念及缅怀之情吧!
2.(1) 毛泽东 张思德
(2)B
(3)①或轻于鸿毛 ②为人民利益而死 ③董存瑞 ④汪精卫、李士群;
(4)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不管 都 只要 就;
(5)文中举了李鼎铭先生的例子。李鼎铭先生是党外人士,但他提出的意见对人民有好处,就采用了。“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6)ABCD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识记、理解能力。
首先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其次结合题目具体分析,填入恰当的内容。《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2)本题考查段落主旨的理解能力,与中心句的定位能力。
首先需要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并抓住要点。第②自然段首先写了“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后面又举例了不同人死的意义,有些人死比鸿毛还轻,有些人死比泰山还重,因此该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可知,引用了司马迁的观点作为引言,强调了死的意义有轻重之分。“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然后,分别阐述了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正面价值和替法西斯卖力等行为的负面价值,“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并通过张思德同志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重要性。根据阅读积累可知,“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物有:张思德、雷锋、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的人物有:汪精卫、李士群、陈公博、周佛海等。
(4)本题考查的是对关联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强调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不怕别人指出缺点。“如果……就……”表假设关系,假设我们有缺点,就要不怕被指出。“不管……都……”强调无论提出批评的人是谁,我们都接受。“只要……就……”表明只要对方说得对、办法好,我们就改正、就照办,突出了我们对待批评和建议的坚决态度,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这些关联词的使用,使文段的逻辑更加清晰、严密,充分表达了我们接受批评、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态度。
(5)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理解。
结合文中第③自然段“‘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可以看出举了“精兵简政”这一例子。具体概述为: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意见,这个意见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所以党就采用了。
(6)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识别和理解。
A.道理论证:文章通过阐述“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一道理,来支持其核心观点,即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为人民服务的。
B.引用论证: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此作为论证的依据,来说明为人民利益而死具有极高的价值,远超过其他形式的死亡。
C.对比论证:在论述死的意义时,文章将“为人民利益而死”与“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前者的伟大和后者的渺小,从而加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举例论证:通过举张思德同志的例子,文章具体展示了什么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使论点更加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同时,也通过举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并被采纳的例子,来说明党对人民意见的尊重和采纳,进一步证明了党是为人民服务的。
故选ABCD。
3. 旱桥上的碉堡挡住了部队 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 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 4. 排比 对战友的思念 对敌人刻骨的仇恨 5. 语言 动作 甘于奉献、勇于牺牲 6.首尾呼应。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董存瑞的敬仰之情,让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 董存瑞为了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精神永远流传 我想到了邱少云,他为了不暴露部队,被大火活活烧死,他和董存瑞一样,都是“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人。
【解析】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通读文章,找出各段落的关键句,根据上下文和关键句概括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从第②自然段的“但还有一座旱桥上的桥形碉堡在不停地吐着火舌,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可知,旱桥上的碉堡挡住了部队。
从第③自然段的“李振德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李振德牺牲了。”和第④自然段的“董存瑞伤心极了。他对指导员说:‘我来!隆化不解放,就是我没完成任务。’”可知,董存瑞目睹战友牺牲,决定自己上。
从第⑤自然段的“董存瑞抱起炸药包,和郅顺义一前一后配合着前进。密集的子弹从耳边飞过,董存瑞带着愤怒,带着仇恨,带着一腔热血,冲出了火力网,到了桥下。”可知,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
从阅读第⑥自然段的“董存瑞毅然举起炸药包,用他的血肉之躯做成了支撑点,坚定地拉响了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四溅,浓浓的黑烟弥漫天空。”可知,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拉响导火索。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仿写句子。
阅读短文中画“ ”的句子其中用三个句式一样的“带着”,写出了董存瑞的愤怒与对敌人的仇恨。仿写时,抓住排比的特点,从关键词“牺牲的战友们”入手,写出战士们的伤心、愤怒与痛惜等即可。
示例:战斗结束了,战士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怀着沉重的心情,怀着无比祟敬,来为牺牲的战友们送行。
5.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和分析人物形象。
从第④自然段画线句的“他对指导员说”可知,这里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从董存瑞说的“我来!隆化不解放,就是我没完成任务。”“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一次交党费。”可知,他敢于担当,爱国爱党。
从第⑥自然段画线句的“举起”“拉”可知,这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从“毅然举起炸药包”“ 用他的血肉之躯做成了支撑点”“坚定地”可知,董存瑞临危不惧,不怕牺牲。
6.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与作用。
首尾呼应即开头提到的内容,在结尾要作出解释、说明、交代、回应等。首尾呼应能使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使含义更加深刻,使情感更加强烈,使主题更加突出,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提高表达效果。
第①自然段中的“1948年5月25日,这是一个董存瑞用生命擎起的日子”与结尾第⑦段的“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这个日子——1948年5月25日”相呼应,使文章含义更加深刻,对董存瑞的怀念与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意思是:为了祖国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不会磨灭,会永远流传。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来写出自己读到朱总司令的题词时想到的内容即可。
示例:我想到了邱少云,他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被大火活活烧死。他和董存瑞也是“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人。
8.振 旋 瓣 屈 9.解释说明 10. 那是一种美丽且给人以力量的树。 枝干 花朵 迎着寒风怒放 11.借梅花赞颂身残志坚、顽强不屈的勇士们。
【解析】8.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振:奋起;振作。
震:地震。
结合字义,可知,此处形容精神兴奋,应选:振;
旋:旋转。
族:指民族。
结合字义,可知,与“盘”成词,应选:旋;
瓣:花瓣。
辨:分辨。
辩:争辩。
结合字义,可知,形容花的应选:瓣;
曲:弯曲。
屈:屈服。
结合字义,可知,形容人很顽强,应选:屈。
9.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它迎着凛冽的寒风,傲然怒放,它浑身充满生机,使惨白的世界也有了生气——它是一种敢于向严寒挑战的花,一种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深思和勇敢的花,一种使人肃然而起敬意的花”可知,“它是一种敢于向严寒挑战的花,一种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深思和勇敢的花,一种使人肃然而起敬意的花”是对前半句“使惨白的世界也有了生气”的进一步解释说明。“顽强不屈的勇士们”是对“那些生活中的‘梅花’”的进一步解释说明。
10.本题考查中心句和短文内容的理解。
中心句就是大体概括语段主要意思的句子,结合第②自然段可知,看出主要写了梅花的美丽图案和它的精神力量,故“那是一种美丽且给人以力量的树”是中心句。结合第②自然段中“片片鲜红的花(瓣 辨 辫),一丛鹅黄的花蕊,组成一朵朵玲珑的梅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它迎着凛冽的寒风,傲然怒放”可知,梅树的美丽是抓住了“枝干”“花朵”来写的,梅树的力量体现在它迎着寒风怒放。
11.本题考查短文的主旨。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我赞美红艳艳的梅,更赞美那些生活中的‘梅花’——顽强不屈的勇士们”可知,作者是借梅花来赞颂那些身残志坚、顽强不屈的勇士。
12. 在文中是指李大钊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在文中是指李大钊视死如归,精神振奋,情绪昂扬,充满正气。 13. 陈独秀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 14.BCD 15.这句话是李大钊对反动派的怒斥:反动派绞死我一人不等于绞死共产主义,胜利永远属于共产主义。李大钊坚信共产主义必定胜利。因为漫漫长夜中,他高擎火炬,在旧中国最早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他将短暂的一生,全部倾注到建立“青春中国”的革命伟业中,并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16.我从李大钊的身上体会到他爱国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以及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
【解析】12.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解释。
从第③自然段“在狱中,军阀对李大钊处以极刑,但是大义凛然的李大钊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可知,大义凛然本义是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在文中是指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从第④自然段“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可知,慷慨激昂:本义是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在文中是指李大钊视死如归,精神振奋,情绪昂扬,充满正气。
1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1920年初,李大钊与爱国志士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他们两人相互配合,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可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的“南陈”指的是陈独秀,“北李”指的是李大钊,“党”指的是中国共产党。
1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从第①自然段“1920年初,李大钊与爱国志士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活动,积极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可知,并不是李大钊独自主导的,故说法错误。
B.从第①自然段“李大钊在北京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等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建党作准备。”可知,李大钊主导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C.从第①自然段“李大钊还多次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可知,李大钊主导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
D.从第①自然段“同年秋,为了和在上海的陈独秀相配合,李大钊还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可知,李大钊主导完成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故选BCD。
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李大钊临刑前慷慨激昂的说的这句话“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李大钊在临刑前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共产主义从一种信仰,它已经开始开枝散叶,越来越多的人拥护共产主义思想,加入共产党的组织,所以反动派虽然绞死了李大钊一个人,但不能使共产主义思想消亡,共产主义思想一定会在中国取得最终的胜利。
16.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第④自然段“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地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带领其他人一起高呼‘共产党万岁’,时年38岁的李大钊英勇就义。”可知,我们可从李大钊身上体会到他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用行动证明自己的革命精神。
17.凝神 增长 寻求 18. 植物开始发芽,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开端。 李大钊在心里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 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气的沾染。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李大钊洁身自好,丝毫没有染上坏习惯 19. 动作 神态 可以看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20.,,。,;,;。 21.李大钊的志向是救国救民,推翻腐败的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读书上。
【解析】17.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入神:是指对眼前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或是达到精妙的境地。
凝神:指精神集中。
结合句子语境,老师给他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听得非常认真,注意力非常集中,因此选择“入神”,去掉“凝神”。
增长: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增强:增加效能、强度,增强抵抗力。
结合句子语境,李大钊在天津政法学校读书时,爱国思想进一步增强,因此选择“增强”,去掉“增长”。
寻求:寻找探求、追求。
寻找:(动)找,为了要见到或得到而采取行动。
结合句子语境,李大钊胸怀大志,寻找让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因此选择“寻找”,去掉“寻求”。
1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萌发:指植物开始发芽,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开端。
结合第①自然段句子“一个救国救民的志向,一天天地在他的心田里萌发。”这里的“萌发”指的是李大钊心里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
(2)一尘不染: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气的沾染。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结合第⑤自然段句子“当时在那样的花花世界里,李大钊一尘不染”可知“一尘不染”指的是李大钊在那样的世界里独善其身,不和世俗同流而污。
19.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
“李大钊抬起头,眼睛里好像喷着火苗一般”这句话是对李大钊动作和神态描写,看出了李大钊的坚定信念的思想感情。
20.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结合句子,“当时的一般学生”,话没有说完,中间短暂停顿,因此后面使用逗号;“有各种各样的思想”,话没有说完,中间短暂停顿,因此后面使用逗号;“也有各种各样的志向”句子说完了,因此后面使用句号;“有的想做个名士”,话没有说完,中间短暂停顿,因此后面使用逗号;“游山玩水乐呵一生”一种情况列举完毕,后面使用分号;“有的想着花天酒地”,话没有说完,中间短暂停顿,因此后面使用逗号;“醉生梦死”,一种情况列举完毕,后面使用分号;“有的糊里糊涂混日子”,话已经说完,后面使用句号。
2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根据第①自然段“他渐渐长大以后,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在他的心灵深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一个救国救民的志向,一天天地在他的心田里萌发。”可知李大钊的志向是救国救民;
根据第②自然段“‘我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政府!中国要富强,不受外国欺负!’”可知李大钊的志向是推翻腐败的政府。
根据第⑤自然段“李大钊却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读书和研究政治理论方面。”可知李大钊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读书和研究政治理论方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