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舒展、恬静、安逸的情绪演唱《摇篮曲》,并感受歌曲中温暖真挚的母爱,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有所了解并掌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在音乐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他们喜欢音乐,参与音乐的意识较强,但是对音乐风格特点的把握还需在老师的引导下作进一步的提高。对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摇篮曲》,感受歌曲的情感;
2.了解“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的特征。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导入
课前音乐舒伯特的《摇篮曲》,让学生伴着优美恬静的音乐走进教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一组“熟睡宝宝”的幻灯片,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宝宝都在做什么?请学生欣赏三段音乐,让学生思考哪段音乐最符合这些画面的意境?为什么?你能说一说自己和母亲之间美好幸福的故事吗?
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引出课题:是的,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母亲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没有比睡在母亲的怀里更幸福的事,也没有比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更动听的歌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唤醒我们儿时的记忆,再一次体会母亲对我们的爱和祝福。(课件展示课题)
活动2【活动】歌曲教唱
简单介绍《摇篮曲》的相关知识:
勃拉姆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称他为“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曾与巴赫、贝多芬其名,被称为“德国三B”,一生写有大量作品。歌曲创作背景: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结识了法拉伯夫人,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十年后,法拉伯夫人生了第二个孩子,勃拉姆斯闻讯后,便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了一首童谣改编成歌词,创作出了这首广受欢迎的《摇篮曲》赠送给她,表示祝贺。
歌曲学习:
让学生完整的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情感。
思考:a.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与祝福)
b.歌曲具有哪些情绪特点?(舒缓、宁静、亲切、甜美)
学唱歌曲,老师范唱,并鼓励学生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声的哼唱(用“呣”来代替)学生唱谱,并在学唱的过程中解决歌曲的难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例如:a.弱起节拍
b.符点节奏
c.前倚音,后倚音
代入歌词演唱,结合歌词体会歌曲的意境,辨别用怎样的力度和速度演唱歌曲。尝试划拍演唱,感受3拍子的强弱规律,思考这样的强弱规律让你联想到怎样的感觉?(摇篮摆动的感觉)用律动模仿摇篮摆动的感觉完整的演唱歌曲。
活动3【测试】拓展训练
拓展:结合欣赏中外《摇篮曲》,进一步了解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及特征。
(1)课件展示各个国家、民族的摇篮曲,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到两首感兴趣的摇篮曲进行比较欣赏。例如:a.莫扎特的《摇篮曲》
b.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
c.舒伯特的《摇篮曲》等
(2)讨论,这些摇篮曲有什么共同点?(可以从情绪情感、力度、节拍等方面去引导学生)
活动4【作业】总结特征
3)老师归纳总结,摇篮曲的音乐特征:
A.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
B.曲调平缓、优美抒情,充满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祝福;
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常用3/4,6/8,4/4拍。
(4)通过以上的学习,总括摇篮曲的定义,课件展示: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伴奏中往往模仿摇篮摆动的律动。
6、课堂小结并在《摇篮曲》的优美旋律中结束本课。
课件12张PPT。ABC摇篮曲勃拉姆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称他为“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曾与巴赫、贝多芬其名,一生写有大量作品,歌曲是他最杰出的创作领域,约600首之多。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啊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 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夜空里卫星飞唱著那东方红啊小宝宝睡梦中飞上了太空那骑上那个月 宇宙任飞行娘的宝宝立下大志去攀那个科学高峰报时钟响叮咚夜深人儿静啊小宝宝快长大为祖国立大功啊月儿那个明风儿那个静摇篮轻摆动娘的宝宝睡在梦中微微地露了笑容嗯摇篮曲 东北民歌 摇篮曲的音乐特征:
1.情绪:优美抒情,具有亲切、安宁的气息;2.旋律:曲调平稳,速度缓慢,力度较弱;3.情感:充满母亲对孩子深切的关爱与祝福;4.节奏: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常用3/4,6/8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