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三2月统一调研测试
高三历史试卷
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下图,根据图中的文化遗址,命名最准确的是
蒋毛口
●
磁山
●
大汶
大地湾
庙底沟一一
老官台。
●
莪沟
·裴幸岗
●贾湖
李家村
大溪●
●屈家岭
背溪。%案
良渚。●润姆波
八十挡●城头山
●吊桶环
彭头山
●
玉婚岩
峡
●
牛栏狠
A.奴隶制社会文化遗存分布图
C.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
B.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图
D.原始人群阶段文化遗存分布图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仅体现在文化、经济、政治上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相互合
作,还包括在地域上的迁徙与多民族的杂居。这说明当时的民族交融具有
A.多元性和广泛性
B.渐进性和稳定性
C.复杂性和曲折性
D.偶然性和短暂性
3.隋时期,逐步形成了“织户”“灶户”(以煮盐为业的人家)“花户”(专门卖花的人家)“军
户”(政府指定专门承担军役的人家)以及“乐户”(以歌舞活动为业的人家)等。这种现象
A.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生
C.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固化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4.在宋朝的商业运作中出现了铜版印刷的广告,这比西方的广“告要早三百多年。据记载,苏东
坡曾给一位做汕食的老妇人作过一首广告诗,使之生意兴隆。由此可推知,宋朝
A.文化氛围浓厚
B.商业经济繁荣
C.科技水平先进
D.广告行业兴盛
5.陈诚(1365一1458年)是明代著名的外交家,其著作有《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与安南
(越南)辨明丘温地界书》等等。由此可推知,明代初期
A.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B.文化交流广泛
C.外交活动较为频繁
D.边册管理加强
6.林则徐认为,做官要“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以达到“足食安
民”“泰民裕国”的结果。林则徐的这些思想
A.体现经世致用理念
B.反映了重农抑商主张
C.强调中体西用观念
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7.清末“预备立宪”的过程中,部分人士主张立宪缓行,不要肓目仿行西方宪政制度,应推行立
足于本土条件下的“缓变”“渐变”的理论,而且得到了部分人士的响应。这说明
A.政治革命应结合国情审慎推进
B.西方宪政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C.预备立宪存在着诸多复杂因素
D.本土理论助力立宪稳步地实施
8.下图是《西北文化日报》的一则报道。对该报道解读正确的是
色在头北遥
无31。=1g用15第E中
设公时划像14全
是成
容
到
接级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说明西安事变已经得到和平解决
C.反映出兵谏具有民族民主的性质
D.折射出一致抗日成为国人的共识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江西省2024一2025学年高三2月统一调研测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由图中的遗址名称,如良渚,河姆渡、大汶口等可知该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C项正确:我国在夏朝进入奴
隶制社会,排除A项:B、D两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前,均排除。
2.【答案】A
【解析】材料明确提到民族交盈在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地域等多方面都有体现,说明民族交融是多元且广泛的过
程,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速度和稳定性,排除B项:材料未若重体现其曲折性,排除C项:D项与材料所置
调的民族交逊在多方面的体现相悖,民族交像在魏普南北朝时期并非偶然和短暂,而是一个较为长期且较为广
泛的现象,排除。
3.【容案】D
【解析】隋朝时期形成的各类专门的“户”,明珀了不同人群的职业分工,强化了对人口所从事职业的管理,使各
阶层之间的流动相对固化,故选D项:材料是对不同职业类型的划分,没有休现经济结构调整,排除A项:该现
象无法抑制土地兼并发生,排除B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这些职业分类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4.【容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都能体现商业活动的活跃,故选B项:文化氛围浓厚不是材料主要强调的内容,排除
A项:铜版印刷涉及一定科技,但材料无法体现其水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广告行业是否兴盛,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这些著作都涉及与西域和安南等地的交往,能直接反映明代外交活动情况,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明
朝的外交活动,未涉及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重点并非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边疆管理的内容,
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经世致用的理念符合关注现实、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特点,放选A项:重农抑商主张与材料内容无关,排
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观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洋人,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预备立宪过程中部分人士主张缓行的本土理论且得到响应,说明预备立宪确实疗在诸多复杂因素,符合
材料内涵,故选C项;“预备立完”是政治改革,尚未上升到“草命”,排除A项;B项表述纯对,排除;根掘材料不
能得出木土理论助力立宪稳步实施的结论,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这则报道描述的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图中有“争取中华民族生存”的字样.推知西安
事变具有民族主义的性质。又可从图中“改组南京攻府容纳各党各派”的字样推知西安事变又具有民主主义的
性质,C项正确:西安事变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国
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宜言》后,排除A项:图中文字“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可知报道发表于西安事变的第
二天.可见西安事变尚未得到和平解头.排除B项:抗日并不是国人的共识,亲日派就不主张抗日,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和“开展了大规模扫有和扫除封建迷信、改革陈规陋习等移风易俗活
动”都属于特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除旧布新”和“新中国的社会而貌也随之一新”都可
以休现“成效显著”,D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表现在私有变为公有,材料是思想改造,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为阶级矛盾向人民内部矛盾转变,排除B项;党的工作重心随者三大战役的结束,七届
二中全会的召开就产生了比较明确的转移(在此之前,随者部分地区的解放,工作重心即已逐渐转移),排除
C项。
高三历史第1页(共3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