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我国地方行政单位称为“省”,这种制度开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隋朝 D.汉朝
2.下列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宋时期,小麦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B、两宋时,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得到推广
C、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D、宋朝时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3.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 )
A.广东沿海 B.四川地区 C.中原地区 D.浙江沿海
5. 后人仿照杜甫凭吊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泪满襟”的诗句表达了后人对哪位历史人物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
A.文天祥 B.岳飞 C.寇准 D.秦桧
6.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
A.唐朝中后期 B.五代十国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首诗描写的是宋代的什么节日?( )
A.元旦 B.中秋 C.春节 D.寒食
8.2011年4月,古沉船“南海一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它对研究宋朝海外贸易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市舶司 C.行省 D.宣政院
9.宋代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时期,公元960年,建立北宋的是:
A.赵匡胤 B.赵构 C.阿保机 D.阿骨打
10.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唐朝关中地区 B、北宋四川地区
C、南宋江南地区 D、元朝中原地区
11.宋元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 )
A. 黄河流域 B. 珠江流域
C. 淮河流域 D. 长江流域
12.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13.梁山好汉花和尚鲁智深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14.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是在:( )
A.金军中 B.辽军中
C.蒙古军中 D.西夏军中
15.宋代南方农业超过北方农业的原因是:( )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
②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引进日本的优良稻种,提高粮食产量。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最终出现在:( )
A.唐朝中后期 B.北宋前期
C.北宋前期 D.南宋
17.毛泽东《沁园春·雪》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指(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窝阔台 D、唐太宗
18.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习俗有较大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们服饰自由,各取所好
B、农村百姓住房较简陋,贵族官僚宅第则相当宏丽
C、食物已相当丰富,东京的夏季甚至有冷饮
D、由于缺马,人们出行多用牛车
第II卷(非选择题)
19.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两幅历史图片
(2)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从江都至余杭之间河段的名称是什么?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
材料三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材料三:两宋时期,在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两宋时期成为全国最重要粮仓的地区具体在什么流域?
(3)北宋哪一地区出现的最早的纸币叫什么?
(4)“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至少两点)
21.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2)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
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制度?
探究二 经济篇
(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古代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推动经济发展。
探究三 文化篇,如图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4)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朝或元朝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 感悟篇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西亚地区,使元朝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疆域最辽阔的王朝。
请回答:
(1)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的是谁?
(2)“元朝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疆域最辽阔的王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什么政治制度?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元统治者又实行什么政策?
(3)元朝疆域辽阔,许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原,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什么?
(4)你认为元朝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什么?(列出一点即可)
23.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假如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三幅图片最恰当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A
3.B
4.B
5.B
6.D
7.A
8.B
9.A
10.B
11.D
12.C
13.C
14.A
15.A
16.D
17.A
18.A
19.
(1)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人力和先进的技术;江南相对安定;江南自然资源丰富和自然条件优越。(2)江南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3)唐朝。
(4)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向南方转移。
20.(1)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国家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东南地区。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太湖流域
(3)四川地区 交子
(4)丝织业:两浙地区的丝织品位居全国首位;棉纺织业:在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有划时代意义;制瓷业:景德镇成为瓷都;造船业:居世界前列。
21.(1)行省制度;宣政院。
(2)科举制。
(3)曲辕犁或筒车。
(4)宋词或元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或火药的广泛运用)
(5)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2.
(1)成吉思汗(2)行省制度 重农政策 (3)回族(4)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能促进文明的发展进步。
23.(1)赵匡胤,女真族;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经济重心南移
(3)四川地区;宋代商业(或商品经济或社会经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