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0 11:3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臧克家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的
言行片段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伟大人物
诗人
新月派诗人,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的经典作品。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创作多部学术著作。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1943年以后,因目睹蒋介石政府的腐败,他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认识作者
臧(zāng)克家
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
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闻一多
本名家骅(huá),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一二一” 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词语积累
地壳
校补
赫然
漂白
函寄
衰微
卓越
深宵
qiào
jiào

piǎo
hán
shuāi
zhuó
钻探zuān
锲而不舍qiè
兀兀穷年wù
警报迭起dié
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g
慷慨淋漓kǎi
气冲斗牛dǒu
无暇顾及xiá
目不窥园kuī
仰之弥高mí
炯炯目光jiǒng
沥尽心血lì
xiāo
词语积累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或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作,起的意思。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弥:更加。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炯炯目光:指明亮的样子。两眼明亮有神。
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词语积累
目不窥园: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兀兀穷年:兀兀:勤奋辛劳的样子。穷:尽。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比喻做事不辞劳苦。
沥尽心血:沥:滴。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用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群蚁排衙:衙,衙门。排衙,旧时主官升座,衙署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拜,分立两旁。指整齐地排列着。
词语积累
潜心贯注:潜:通"全",整个。专心致志,高度集中。
心会神凝:指精神高度集中,十分认真。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或完全不一样。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从前。完全与从前相反。
迭起:多次出现;一次接着一次地发生。
气冲斗牛:气:气势;牛、斗:指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请根据两种“身份”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课文写了闻一多先生哪两个身份的说和做?
学者
革命家
学者——1-7自然段
革命家——8-18自然段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①②段领起作为学者方面的特点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⑧⑨开启下文。作为革命家方面的特点(说了就做)
19-20自然段总结全文——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学者



研究出《唐诗杂论》
01
撰写了《楚辞“补校”》
02
向“古典新义”迈进
03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些什么?
三本书
2.闻一多先生研究古典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拟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通过 文化的繁荣,唤醒人们思想上的觉醒,从而使民族强盛。
学者印象
所以,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留给大家怎样的印象?
他是一位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
革命家



说了什么
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做了什么
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讲演,大骂特务;走到游行示威队伍前列。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总结革命家闻一多的形象:
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学者
前期
革命家后期
潜心学术
硕果累累
嫉恶如仇
勇于献身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说(言)做(行)一致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品析语言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
他惜寸阴、分阴。
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以上都是对称句,内容并列,结构对称,语言精致凝练,富有诗意,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钻研精神、专注忘我的赞美,他是我们光辉的榜样。
③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⑥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⒃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⒆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文章多用四字词语和短句,结构整齐,有节奏感。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文化钻研的执着刻苦,对革命斗争的慷慨激昂,英勇无畏。
首段作用
(1)环境描写: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突出…品质。③引出下文④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2)非环境描写:①开篇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②点明中心,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④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和下文...形成对比。⑤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以《邓稼先》中的工作环境为例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一方面,从侧面描述邓稼先的工作环境之恶劣艰苦,突出了邓稼先在此环境下的坚持不懈和无私奉献精神
答题公式: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呼 应前文。
内容上:承接上文...的内容(话题)引出下文的...内容(话题),为下文...做铺垫,表达人物...的情感。
句子(段落)在中间:
以本课的7、8、9段为例
作者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过渡
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第七段承接上文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并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
答题公式:
结构上:1.照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3.解开悬念。
内容上:写出了...的内容(话题),表达人物...的情感,揭示文章...主题。
内容方面:①点明中心,画龙点睛。②蕴含深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回味无穷。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句子(段落)在尾段:
答题:
结构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内容上:写出了闻一多先生言语上勇于为正义、民主、自由的疾呼,行动上敢于反对独裁者,笃行务实,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句子(段落)在尾段:
本文事例:“他,是口得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在全文中的作用。
归纳小结
一位诗人
在乱离时代
用生命践行信仰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