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素养提升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bì bǎng 。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bǔ yù 下/发扬滋长!
(3)黄河以它英雄的qì pò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4)惊涛澎湃,掀起万丈kuáng lán 。
2.下列对语法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唱出赞歌”。
B.“精神”“摇篮”“屏障”“臂膀”都是中性词。
C.“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我站在高山之巅”“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中加点的“在”是介词,“英雄”是形容词,“将要”是名词。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流出了____,流出了____。
A.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4.【活动三:扬文化精神】小文搜集了关于黄河文化内涵的文字和两段歌词。请根据提示,完成探究任务。
黄河文化内涵: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一种国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黄河文化还蕴含着我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最高智慧,饱含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
(摘自《河南日报》)
歌词一: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节选自《黄河颂》)
歌词二: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节选自《我的中国心》)
根据对“黄河文化内涵”的理解,歌词一、二中“黄河”的文化内涵分别是 、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在桃花峪看黄河
乔 叶
一(略)
二
因在黄河边生长,便从不觉得看见黄河是多么特别的事。到全国各地开会,也看过很多次黄河:四川若尔盖的黄河,兰州市中心的黄河,济南城畔的黄河……
曾在花园口南裹头的渔家乐船上,以最近的距离看了一次黄河。
河边宽得超出了想象,对岸的树像一圈矮矮的蕾丝花边儿。黄河水在船下无声地流着,却让我止不住地心惊:非常快,且有无数漩涡。浩浩汤汤,向东而去。不时夹杂着树枝之类的杂物。虽是极快,但河水却也是非常从容地、悠然地向东而去,只向那水天连接处。
忽然想起了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说的是黄河的浊。但黄河,是用来洗澡的么?
黄河,是母亲河。虽然早已经对动辄就把什么和母亲联系起来比喻的句式审美疲劳到了无动于衷的地步,但此时此刻,看着黄河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个比喻真是传神。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一言难尽。我只能说,她不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而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她是如此家常,宛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她当然不是一个最一般的母亲。
三
曾在陕西吴堡看过黄河。平平的,缓缓的。远远看去,黄河不黄,还有些绿莹莹的意思,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条普通的河。
怎么可能普通呢?有人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黄河。
我没有小看它。从不敢小看它。
去二碛看看吧。吴堡的朋友提议。
碛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是河滩。
既然有二碛,那一碛呢?
就是壶口嘛。
二碛连个标志都没有,但是到了那里,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二碛,就是黄河的二碛。这必须是黄河的二碛,也只能是黄河的二碛。
你以为河很窄么?那是你离得远。你以为河很静么?那是你离得远。[A]前仆后继的大浪,声嘶力竭的大浪,不屈不挠的大浪——它们不仅是浪,它们就是河流本身。滔滔巨浪如狮虎怒吼着,进入到河道深处。而在河道深处,更是暗流汹涌。
[B]这就是黄河。当你走近,再走近,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这才是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在敬畏中,我突然涌起一种要把自己扔进去的冲动。如果我把自己扔进去,那我会顺流而下,经潼关,再过三门峡到桃花峪么?
能把我带回河南故乡的,唯有这条河。
四
有一次,在巩义康店镇的黄河边开会,有人谈到杜甫。在杜甫的名字和诗句里,我望着窗外。宽幅的玻璃窗里,黄河如一幅巨大的画,貌似安详地静止在画框里。可我们谁都知道,画框外都是它的世界。这条大河,这条长河,这条深河,将流淌到视线远不能及的远方,直至大海。
这就是黄河啊。
又想起了那句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忽然明白:跳不跳黄河,都是洗不清的。因为一生下来,我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身在黄河边,也身在黄河里。我的血液和心脏,全都是黄河的基因。
会议间隙,我走到酒店旁的山崖边,摸了摸黄土。如我想象的那样,它很硬,像杜甫的诗歌一样硬,怎么说呢,简直是有着石头的质地。当然,我也知道它也很柔软,柔软得像母亲的子宫。
五
……
黄土,黄河,这就是中国的灵魂吧。
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
(选自“中原作家群”公众号,有删改)
5.理解“黄河是母亲河”的形象,可从第二部分摘抄哪两个关键词?说明理由。
6.从A、B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朗读设计,感受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7.作者在巩义看黄河时,为何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联系上下文,阐述你的理解。
班级开展“歌颂黄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8.【学科素养·文化自信】【诗中黄河】面对滔滔黄河,唐朝诗人李白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9.【跨学科·美术】【画中黄河】观察下面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臂膀
(2)哺育
(3)气魄
(4)狂澜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1)臂膀bì bǎng,意思是手臂,上肢,喻得力助手。解释手臂,上肢,喻得力助手。(2)哺育bǔ yù,意思是供给食品、滋养品和保健品,特指父母喂养后代的一种行为状态;亦指通过教育培养。(3)气魄qì pò,意思是指某人身上或行动上被激发出来的做事的魄力;想象力或看法的大胆;气势。(4)狂澜kuáng lán,是指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也可来比喻剧烈的社会变动或大的动乱。注意"澜"不要写成"斓"。
故答案为:(1)臂膀;(2)哺育;(3)气魄;(4)狂澜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D
【知识点】名词;形容词;介词;中性词;错用修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 D 项,"将要"是副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词语。中性词:专指褒义、贬义词语之外不能体现特殊情感倾向的词,即中性感彩的词语。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常用作定语,也可作表语或补语。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
3.【答案】D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这三句话存在着逻辑关系,先是黄河浇灌出了黄土地,有了土地才能有在土地上聚集的部落,有了部落才能有灿若明珠的黄河文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要注意找到句子内在的搭配关系。
4.【答案】“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
【知识点】活动设计
【解析】【分析】 根据歌词一“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结合“黄河文化内涵”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可知,本歌词表现了“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
根据歌词二“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表现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深情,声音柔和轻缓、真挚深沉,结合“黄河文化内涵”中“‘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可知,本歌词表现了“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
故答案为:(1)“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2)“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答案】5.(示例1)“悠然”“从容”,让我理解到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温和、从容不迫的特点。(示例2)“自然之妇”和“家常”,让我理解了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朴实和默默无闻。
6.(示例1)选A,朗读“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等词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黄河大浪滔天的气势。破折号处稍微停顿,为接下去的重读蓄势。“不仅是”稍微轻读,然后重读“就是”,通过重音的变化感受黄河给人的震撼。这样朗读,会让我感受到黄河的根本性力量。(示例2)选B,朗读这句话时,语速稍缓,“再”字读重音,读出既向往又敬畏的情感。排比句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朗读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的“这”字重读,一字一顿读“根本性力量”,突显黄河给人的震撼。
7.在作者眼中,黄土如“杜甫的诗歌”般刚硬,又如“母亲的子宫”般柔软,有着黄河刚柔并济的品质。作者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继承了黄河的基因,与黄河血脉相连,血肉相通。黄河于自己,于中华儿女而言,就是精神家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激和敬意。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与筛选信息。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段落,提取其中的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与朗读设计。朗读设计时,要根据内容与情感的表达,注意停顿、音调、语速、重音的设计。
(3)本题考查理解句段。解答时要结合全文认真揣摩材料内容,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5.结合第二部分第⑦段“虽是极快,但河水却也是非常从容地、悠然地向东而去,只向那水天连接处”可知,这里写出了黄河的从容、悠然的流淌,让人感受到黄河是母亲河,有着母亲般的从容不迫,有着母亲般的悠然静谧,有着母亲般的温和大方,由此可提取出关键词“从容、悠然”;
结合第二部分第⑩段“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一言难尽。我只能说,她不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而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她是如此家常,宛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她当然不是一个最一般的母亲”可知,这里写出了黄河是母亲河,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如此家常,又如此地不一般;由此可提取出关键词“自然之妇、家常”。
故答案为:(示例1)“悠然”“从容”,让我理解到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温和、从容不迫的特点。(示例2)“自然之妇”和“家常”,让我理解了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朴实和默默无闻。
6.结合[A]“前仆后继的大浪,声嘶力竭的大浪,不屈不挠的大浪——它们不仅是浪,它们就是河流本身。滔滔巨浪如狮虎怒吼着,进入到河道深处”分析,“前仆后继”“声嘶力竭”“不屈不挠”,这几个词语写出了黄河巨浪滔天的气势,朗读时应该重读,朗读时这三个词的音调可逐个加高,强调黄河大浪的滔天气势滚滚而来;破折号的地方注意停顿;轻读“它们不仅是浪”,重读“它们就是河流本身”,通过重音的变化来强调黄河带给人的震撼之感;
结合[B]“这就是黄河。当你走近,再走近,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这才是黄河的根本性力量”分析,“这就是”“这才是”可重读,通过重音强调对黄河的敬畏之情;“当你走近,再走近”用亲切的语调,音调可由缓渐急,通过音调的变化来表达对黄河的向往之情;“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朗读时,音调可一句比一句高,呈现阶梯式的音调,节奏也可一句比一句快,通过音调与节奏的变化,来表现走近黄河带给人的震撼;“黄河的根本性力量”朗读时,可放慢节奏,一字一顿地重读,通过短暂的停顿与重读来表达黄河的根本性力量带给人的震撼。
故答案为:(示例1)选A,朗读“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等词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黄河大浪滔天的气势。破折号处稍微停顿,为接下去的重读蓄势。“不仅是”稍微轻读,然后重读“就是”,通过重音的变化感受黄河给人的震撼。这样朗读,会让我感受到黄河的根本性力量。(示例2)选B,朗读这句话时,语速稍缓,“再”字读重音,读出既向往又敬畏的情感。排比句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朗读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的“这”字重读,一字一顿读“根本性力量”,突显黄河给人的震撼。
7.结合第 段“会议间隙,我走到酒店旁的山崖边,摸了摸黄土。如我想象的那样,它很硬,像杜甫的诗歌一样硬,怎么说呢,简直是有着石头的质地。当然,我也知道它也很柔软,柔软得像母亲的子宫”可知,在作者的想象里,黄土像杜甫的诗歌一样刚硬,母亲的子宫一样柔软,黄土有着刚柔并济的品质;
结合第 段“因为一生下来,我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身在黄河边,也身在黄河里。我的血液和心脏,全都是黄河的基因”,第 段“那里,也有着既柔软又坚硬的黄土,承接着黄河,承接着所有的城市和村庄,承接着我们所有人”可知,作者认为自己“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具有像黄土一样刚柔并济的品质,身在黄河,继承了黄河的基因,自己与黄河血脉相连,自己就是黄河的传人,黄河就是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作者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激与敬佩之情。
故答案为:在作者眼中,黄土如“杜甫的诗歌”般刚硬,又如“母亲的子宫”般柔软,有着黄河刚柔并济的品质。作者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继承了黄河的基因,与黄河血脉相连,血肉相通。黄河于自己,于中华儿女而言,就是精神家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激和敬意。
【答案】8.(示例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示例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示例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示例)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而旁侧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思想艺术造诣。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句积累。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然后要结合要求审懂图意,三是用生动形象的语句表达出图中所描绘的景象,要注意一定要用上至少一个成语,可以有一定的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8.答案不唯一,写出一个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句子即可。示例: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故答案为:(示例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示例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示例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用优美的文字将画中景色描绘出来,期间用上至少一个成语即可。示例:蜿蜒的山峦脚下,一溪水流缓缓流淌,小河边绿树相伴,小河中顽石逗趣,惬意无比。忽然水至悬崖,飞流直下,你挤我拥,化为银色的瀑布又似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似有万般仇恨宣泄,又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而对面峭壁上的红花,无视这一切,似有孤芳自赏之嫌。整幅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气韵生动、动静相宜,刚柔相济,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充分表现了作者深厚独到的思想、艺术造诣。
故答案为:(示例)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而旁侧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思想艺术造诣。
1 / 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素养提升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bì bǎng 。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bǔ yù 下/发扬滋长!
(3)黄河以它英雄的qì pò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4)惊涛澎湃,掀起万丈kuáng lán 。
【答案】(1)臂膀
(2)哺育
(3)气魄
(4)狂澜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1)臂膀bì bǎng,意思是手臂,上肢,喻得力助手。解释手臂,上肢,喻得力助手。(2)哺育bǔ yù,意思是供给食品、滋养品和保健品,特指父母喂养后代的一种行为状态;亦指通过教育培养。(3)气魄qì pò,意思是指某人身上或行动上被激发出来的做事的魄力;想象力或看法的大胆;气势。(4)狂澜kuáng lán,是指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也可来比喻剧烈的社会变动或大的动乱。注意"澜"不要写成"斓"。
故答案为:(1)臂膀;(2)哺育;(3)气魄;(4)狂澜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下列对语法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唱出赞歌”。
B.“精神”“摇篮”“屏障”“臂膀”都是中性词。
C.“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我站在高山之巅”“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中加点的“在”是介词,“英雄”是形容词,“将要”是名词。
【答案】D
【知识点】名词;形容词;介词;中性词;错用修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 D 项,"将要"是副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词语。中性词:专指褒义、贬义词语之外不能体现特殊情感倾向的词,即中性感彩的词语。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常用作定语,也可作表语或补语。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流出了____,流出了____。
A.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答案】D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这三句话存在着逻辑关系,先是黄河浇灌出了黄土地,有了土地才能有在土地上聚集的部落,有了部落才能有灿若明珠的黄河文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要注意找到句子内在的搭配关系。
4.【活动三:扬文化精神】小文搜集了关于黄河文化内涵的文字和两段歌词。请根据提示,完成探究任务。
黄河文化内涵: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一种国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黄河文化还蕴含着我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最高智慧,饱含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
(摘自《河南日报》)
歌词一: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节选自《黄河颂》)
歌词二: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节选自《我的中国心》)
根据对“黄河文化内涵”的理解,歌词一、二中“黄河”的文化内涵分别是 、 。
【答案】“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
【知识点】活动设计
【解析】【分析】 根据歌词一“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结合“黄河文化内涵”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可知,本歌词表现了“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
根据歌词二“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表现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深情,声音柔和轻缓、真挚深沉,结合“黄河文化内涵”中“‘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可知,本歌词表现了“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
故答案为:(1)“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2)“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在桃花峪看黄河
乔 叶
一(略)
二
因在黄河边生长,便从不觉得看见黄河是多么特别的事。到全国各地开会,也看过很多次黄河:四川若尔盖的黄河,兰州市中心的黄河,济南城畔的黄河……
曾在花园口南裹头的渔家乐船上,以最近的距离看了一次黄河。
河边宽得超出了想象,对岸的树像一圈矮矮的蕾丝花边儿。黄河水在船下无声地流着,却让我止不住地心惊:非常快,且有无数漩涡。浩浩汤汤,向东而去。不时夹杂着树枝之类的杂物。虽是极快,但河水却也是非常从容地、悠然地向东而去,只向那水天连接处。
忽然想起了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说的是黄河的浊。但黄河,是用来洗澡的么?
黄河,是母亲河。虽然早已经对动辄就把什么和母亲联系起来比喻的句式审美疲劳到了无动于衷的地步,但此时此刻,看着黄河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个比喻真是传神。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一言难尽。我只能说,她不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而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她是如此家常,宛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她当然不是一个最一般的母亲。
三
曾在陕西吴堡看过黄河。平平的,缓缓的。远远看去,黄河不黄,还有些绿莹莹的意思,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条普通的河。
怎么可能普通呢?有人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黄河。
我没有小看它。从不敢小看它。
去二碛看看吧。吴堡的朋友提议。
碛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是河滩。
既然有二碛,那一碛呢?
就是壶口嘛。
二碛连个标志都没有,但是到了那里,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二碛,就是黄河的二碛。这必须是黄河的二碛,也只能是黄河的二碛。
你以为河很窄么?那是你离得远。你以为河很静么?那是你离得远。[A]前仆后继的大浪,声嘶力竭的大浪,不屈不挠的大浪——它们不仅是浪,它们就是河流本身。滔滔巨浪如狮虎怒吼着,进入到河道深处。而在河道深处,更是暗流汹涌。
[B]这就是黄河。当你走近,再走近,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这才是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在敬畏中,我突然涌起一种要把自己扔进去的冲动。如果我把自己扔进去,那我会顺流而下,经潼关,再过三门峡到桃花峪么?
能把我带回河南故乡的,唯有这条河。
四
有一次,在巩义康店镇的黄河边开会,有人谈到杜甫。在杜甫的名字和诗句里,我望着窗外。宽幅的玻璃窗里,黄河如一幅巨大的画,貌似安详地静止在画框里。可我们谁都知道,画框外都是它的世界。这条大河,这条长河,这条深河,将流淌到视线远不能及的远方,直至大海。
这就是黄河啊。
又想起了那句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忽然明白:跳不跳黄河,都是洗不清的。因为一生下来,我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身在黄河边,也身在黄河里。我的血液和心脏,全都是黄河的基因。
会议间隙,我走到酒店旁的山崖边,摸了摸黄土。如我想象的那样,它很硬,像杜甫的诗歌一样硬,怎么说呢,简直是有着石头的质地。当然,我也知道它也很柔软,柔软得像母亲的子宫。
五
……
黄土,黄河,这就是中国的灵魂吧。
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
(选自“中原作家群”公众号,有删改)
5.理解“黄河是母亲河”的形象,可从第二部分摘抄哪两个关键词?说明理由。
6.从A、B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朗读设计,感受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7.作者在巩义看黄河时,为何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联系上下文,阐述你的理解。
【答案】5.(示例1)“悠然”“从容”,让我理解到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温和、从容不迫的特点。(示例2)“自然之妇”和“家常”,让我理解了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朴实和默默无闻。
6.(示例1)选A,朗读“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等词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黄河大浪滔天的气势。破折号处稍微停顿,为接下去的重读蓄势。“不仅是”稍微轻读,然后重读“就是”,通过重音的变化感受黄河给人的震撼。这样朗读,会让我感受到黄河的根本性力量。(示例2)选B,朗读这句话时,语速稍缓,“再”字读重音,读出既向往又敬畏的情感。排比句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朗读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的“这”字重读,一字一顿读“根本性力量”,突显黄河给人的震撼。
7.在作者眼中,黄土如“杜甫的诗歌”般刚硬,又如“母亲的子宫”般柔软,有着黄河刚柔并济的品质。作者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继承了黄河的基因,与黄河血脉相连,血肉相通。黄河于自己,于中华儿女而言,就是精神家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激和敬意。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与筛选信息。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段落,提取其中的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与朗读设计。朗读设计时,要根据内容与情感的表达,注意停顿、音调、语速、重音的设计。
(3)本题考查理解句段。解答时要结合全文认真揣摩材料内容,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5.结合第二部分第⑦段“虽是极快,但河水却也是非常从容地、悠然地向东而去,只向那水天连接处”可知,这里写出了黄河的从容、悠然的流淌,让人感受到黄河是母亲河,有着母亲般的从容不迫,有着母亲般的悠然静谧,有着母亲般的温和大方,由此可提取出关键词“从容、悠然”;
结合第二部分第⑩段“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一言难尽。我只能说,她不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而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她是如此家常,宛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她当然不是一个最一般的母亲”可知,这里写出了黄河是母亲河,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如此家常,又如此地不一般;由此可提取出关键词“自然之妇、家常”。
故答案为:(示例1)“悠然”“从容”,让我理解到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温和、从容不迫的特点。(示例2)“自然之妇”和“家常”,让我理解了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朴实和默默无闻。
6.结合[A]“前仆后继的大浪,声嘶力竭的大浪,不屈不挠的大浪——它们不仅是浪,它们就是河流本身。滔滔巨浪如狮虎怒吼着,进入到河道深处”分析,“前仆后继”“声嘶力竭”“不屈不挠”,这几个词语写出了黄河巨浪滔天的气势,朗读时应该重读,朗读时这三个词的音调可逐个加高,强调黄河大浪的滔天气势滚滚而来;破折号的地方注意停顿;轻读“它们不仅是浪”,重读“它们就是河流本身”,通过重音的变化来强调黄河带给人的震撼之感;
结合[B]“这就是黄河。当你走近,再走近,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这才是黄河的根本性力量”分析,“这就是”“这才是”可重读,通过重音强调对黄河的敬畏之情;“当你走近,再走近”用亲切的语调,音调可由缓渐急,通过音调的变化来表达对黄河的向往之情;“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朗读时,音调可一句比一句高,呈现阶梯式的音调,节奏也可一句比一句快,通过音调与节奏的变化,来表现走近黄河带给人的震撼;“黄河的根本性力量”朗读时,可放慢节奏,一字一顿地重读,通过短暂的停顿与重读来表达黄河的根本性力量带给人的震撼。
故答案为:(示例1)选A,朗读“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等词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黄河大浪滔天的气势。破折号处稍微停顿,为接下去的重读蓄势。“不仅是”稍微轻读,然后重读“就是”,通过重音的变化感受黄河给人的震撼。这样朗读,会让我感受到黄河的根本性力量。(示例2)选B,朗读这句话时,语速稍缓,“再”字读重音,读出既向往又敬畏的情感。排比句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朗读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的“这”字重读,一字一顿读“根本性力量”,突显黄河给人的震撼。
7.结合第 段“会议间隙,我走到酒店旁的山崖边,摸了摸黄土。如我想象的那样,它很硬,像杜甫的诗歌一样硬,怎么说呢,简直是有着石头的质地。当然,我也知道它也很柔软,柔软得像母亲的子宫”可知,在作者的想象里,黄土像杜甫的诗歌一样刚硬,母亲的子宫一样柔软,黄土有着刚柔并济的品质;
结合第 段“因为一生下来,我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身在黄河边,也身在黄河里。我的血液和心脏,全都是黄河的基因”,第 段“那里,也有着既柔软又坚硬的黄土,承接着黄河,承接着所有的城市和村庄,承接着我们所有人”可知,作者认为自己“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具有像黄土一样刚柔并济的品质,身在黄河,继承了黄河的基因,自己与黄河血脉相连,自己就是黄河的传人,黄河就是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作者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激与敬佩之情。
故答案为:在作者眼中,黄土如“杜甫的诗歌”般刚硬,又如“母亲的子宫”般柔软,有着黄河刚柔并济的品质。作者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继承了黄河的基因,与黄河血脉相连,血肉相通。黄河于自己,于中华儿女而言,就是精神家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激和敬意。
班级开展“歌颂黄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8.【学科素养·文化自信】【诗中黄河】面对滔滔黄河,唐朝诗人李白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9.【跨学科·美术】【画中黄河】观察下面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答案】8.(示例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示例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示例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示例)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而旁侧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思想艺术造诣。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句积累。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然后要结合要求审懂图意,三是用生动形象的语句表达出图中所描绘的景象,要注意一定要用上至少一个成语,可以有一定的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8.答案不唯一,写出一个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句子即可。示例: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故答案为:(示例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示例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示例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用优美的文字将画中景色描绘出来,期间用上至少一个成语即可。示例:蜿蜒的山峦脚下,一溪水流缓缓流淌,小河边绿树相伴,小河中顽石逗趣,惬意无比。忽然水至悬崖,飞流直下,你挤我拥,化为银色的瀑布又似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似有万般仇恨宣泄,又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而对面峭壁上的红花,无视这一切,似有孤芳自赏之嫌。整幅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气韵生动、动静相宜,刚柔相济,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充分表现了作者深厚独到的思想、艺术造诣。
故答案为:(示例)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而旁侧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思想艺术造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