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09:01:05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
1.颜回作为孔子的弟子,对孔子及其道体会知之深切。欣赏右面的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内容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答案】
【知识点】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间又像在后面。注意书写字体为楷体,书写要规范工整。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汉字的书写。做此类题,要注意书写整洁美观,不要写错别字。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地壳(qiào) 锲而不舍(qì) 炯炯目光(jiǒnɡ) 窥园(kūi)
B.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小楷(kǎi) 校补(jiào)
C.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ɡ) 慷慨淋漓(kānɡ) 弥高(mí)
D.气冲斗牛(dǒu) 臧克家(zānɡ) 赫然(hè) 宝藏(zànɡ)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 A.有误,“锲而不舍(qi)” 读作“ qiè ";“窥园(kui)”的“ kuī ”;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汉字的拼读。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做此类题, 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归类整理。要结合汉字的拼音规则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全县教学教研大会召开以后,各学校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锲而不舍地推进各项工作。
B.“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C.他上课心不在焉,一直望着窗外发呆,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内容。
D.全班同学气冲斗牛,齐心协力,取得了拔河比赛的胜利。
【答案】B
【知识点】错用修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 ACD.正确。
B.有误,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用在此处,望文生义。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4.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闻一多)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答案】C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 C项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做此类题, 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做好本题需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能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班级开展“走近闻一多”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5.请用简洁的文字向同学们介绍闻一多。
6.根据《邓稼先》和本课内容补写对联。
上联:   唐诗杂论   
下联:邓稼先两弹一星刻苦钻研
7.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说”了就“做”。对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你是如何看待的?在“说”和“做”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5.(示例)闻一多,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青年时与徐志摩等开创了新月诗派。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晚年时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加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
6.闻一多;严谨治学
7.(示例)“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实干和谦虚的精神,“说”了就“做”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对革命的热情。在“说”和“做”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知识点】对联;见解表述;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做此类题, 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做此类题,要注意学写对联并不难,六大要素记心间。 上下字数要相等,书写内容要相关。 词性相当应一致,上下对应不可偏。 动名形容数量词,位置对正细钻研。 主谓动宾和偏正,句式结构应一般。 声律节奏要相应,强弱长短同步换。 仄对平来平对仄,平仄相谐句脚严。,再结合语境回答。
(3)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5.根据题意,向同学们介绍闻一多,让大家对闻-多先生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即可,内容不需太多,但要注意表述条理清晰。
示例: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近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1920年, 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 1923年3月16日, 长诗《园内》写定; 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 《红烛》.1925年1月上旬, 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 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 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2月, 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 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 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6年1月, 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5年3月, 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 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逝世,时年47岁。
6.注意结合本课内容。根据下联:人名(邓稼先) +名词 (两弹一星) +形容词(刻苦) +动词(钻研)。上联可拟写为: 闻一多唐诗杂论严谨治学。
7.本题考查学生阐述观点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观点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一定要充分有力,不能是空洞的口号,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本题对于闻一多先生的先行后言,先言后行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 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一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妆。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那时我和吴文藻结婚刚满一年)。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
④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相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有删改)
8. 第①段从闻一多的诗入手,有什么作用?
9.请从修辞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10.细读第⑤段,根据示例,说说闻一多回国后,他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①   →因抗战热潮,兴奋地辗转到昆明→
②   →③   
11.“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第⑥段引用闻一多的这句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8.从诗入手,交代闻一多对中西的诗研究和造诣之深,表达对闻一多的敬佩之情。同时引起下文,赞美他具有诗一样的性格:正直,热情,豪放,爱自由。
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闻一多比作“白热的火焰”“敏感的神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敏感,表达了对闻一多的赞美之情。
10.①提早回国,目睹惨剧的失望;②因国民党的“抗战成绩”而情绪低落;③投身革命浪潮,在国民党的手枪下奋起
11.表明闻一多对拜伦的死的高度赞颂;并用拜伦的死与闻一多的死作类比,赞美闻一多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中,是最完美、最伟大的。
【知识点】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比喻;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做此类题, 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做此类题,赏析句子需要从修辞,描写,遣词的角度赏析。 应按照题干要求,从适当的角度作答,按照“运用了什么 (修辞、 表现手法) 方法+具有的表达效果+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的模式作答。
(3)本题考查心理的变化。做此类题,通读全文后,结合文段内容以及对人物的描写中,进行分析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做此类题, 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联系上下文,还有本文的主旨来分析,形成个人的体悟再做答。
8.要学生通读文本,把握闻一多和他的诗之间的关系。“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交代闻一多对中西的诗研究和造诣之深,表达对闻一多的敬佩之情。结合第2段“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首爱自由、 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和第4段“和他的名字-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可以得出,因为他就是一首诗,一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的诗,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束敏感的神经!所以先写他的诗。
故答案为:从诗入手,交代闻一多对中西的诗研究和造诣之深,表达对闻一多的敬佩之情。同时引起下文,赞美他具有诗一样的性格:正直,热情,豪放,爱自由。
9.本句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先指出修辞方法,写出本体和喻体,然后写出作用和表达的情感。本体是闻一多,喻体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一束敏感的神经”。结合上句“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可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易感,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①提早回国,目睹惨剧的失望
②因国民党的“抗战成绩”而情绪低落
③投身革命浪潮,在国民党的手枪下奋起
10.仔细读第⑤段,把握关键词。结合“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可以看出他的情绪是失望。结合“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低落。结合“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奋起。
故答案为:第1空、①提早回国,目睹惨剧的失望
第2空、②因国民党的“抗战成绩”而情绪低落
第3空、③投身革命浪潮,在国民党的手枪下奋起
11.仔细读第5自然段,把握关键词。结合“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可以看出的他的情绪是失望;结合“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可以看出此时她的情绪是低落;结合“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奋起。
故答案为: 表明闻一多对拜伦的死的高度赞颂;并用拜伦的死与闻一多的死作类比,赞美闻一多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中,是最完美、最伟大的。
12.【微写作】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展开想象,自拟题目,描绘一下画面内容。要求:有细节描写;200字左右。
【答案】【参考例文】
几斤几两
那个占了半边天的庞然大物是什么?没错,全都是废品,巨大的塑料泡沫板、零散的饮料瓶、废弃的纸板……无一不紧紧地禁锢在那个破烂的大编织袋里。黄色的编织袋早已染上一层浓厚的灰影,这如同泰山的废品下有个硬生生扛起它的人。“千”斤重的废品让他直不起腰来,无法正视前方,只能看到他呼出的白气。腿绷得笔直,几乎与地面垂直,如同两根铁柱。他站在秤上,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娘双手扶着秤,几乎要跪在地上,努着嘴,瞪着眼看秤上的数字。
他为何把腰弯得那么低,腿却绷得笔直?几斤几两到底是什么?是生活。那艰难的生活要将他压倒,但那笔直的双腿却宣示着最后的倔强,一定要扛下来,为了亲人,为了自己,为了生活下去。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可知:宣传“和谐社会”的标语,却看到在堆积如山的废品重压下瘦小的人,不堪重负,明显的“不和谐”困苦生活,与标语形成了对比。
故答案为:【参考例文】几斤几两
那个占了半边天的庞然大物是什么?没错,全都是废品,巨大的塑料泡沫板、零散的饮料瓶、废弃的纸板……无一不紧紧地禁锢在那个破烂的大编织袋里。黄色的编织袋早已染上一层浓厚的灰影,这如同泰山的废品下有个硬生生扛起它的人。“千”斤重的废品让他直不起腰来,无法正视前方,只能看到他呼出的白气。腿绷得笔直,几乎与地面垂直,如同两根铁柱。他站在秤上,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娘双手扶着秤,几乎要跪在地上,努着嘴,瞪着眼看秤上的数字。
他为何把腰弯得那么低,腿却绷得笔直?几斤几两到底是什么?是生活。那艰难的生活要将他压倒,但那笔直的双腿却宣示着最后的倔强,一定要扛下来,为了亲人,为了自己,为了生活下去。
【点评】此题考查片段作文。做此类图文题要注意: 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然后连贯流畅的表达。
1 / 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同步练习
1.颜回作为孔子的弟子,对孔子及其道体会知之深切。欣赏右面的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内容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地壳(qiào) 锲而不舍(qì) 炯炯目光(jiǒnɡ) 窥园(kūi)
B.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小楷(kǎi) 校补(jiào)
C.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ɡ) 慷慨淋漓(kānɡ) 弥高(mí)
D.气冲斗牛(dǒu) 臧克家(zānɡ) 赫然(hè) 宝藏(zànɡ)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全县教学教研大会召开以后,各学校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锲而不舍地推进各项工作。
B.“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C.他上课心不在焉,一直望着窗外发呆,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内容。
D.全班同学气冲斗牛,齐心协力,取得了拔河比赛的胜利。
4.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闻一多)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班级开展“走近闻一多”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5.请用简洁的文字向同学们介绍闻一多。
6.根据《邓稼先》和本课内容补写对联。
上联:   唐诗杂论   
下联:邓稼先两弹一星刻苦钻研
7.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说”了就“做”。对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你是如何看待的?在“说”和“做”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 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一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妆。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那时我和吴文藻结婚刚满一年)。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
④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相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有删改)
8. 第①段从闻一多的诗入手,有什么作用?
9.请从修辞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10.细读第⑤段,根据示例,说说闻一多回国后,他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①   →因抗战热潮,兴奋地辗转到昆明→
②   →③   
11.“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第⑥段引用闻一多的这句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微写作】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展开想象,自拟题目,描绘一下画面内容。要求:有细节描写;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知识点】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间又像在后面。注意书写字体为楷体,书写要规范工整。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汉字的书写。做此类题,要注意书写整洁美观,不要写错别字。
2.【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 A.有误,“锲而不舍(qi)” 读作“ qiè ";“窥园(kui)”的“ kuī ”;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汉字的拼读。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做此类题, 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归类整理。要结合汉字的拼音规则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能准确辨析。
3.【答案】B
【知识点】错用修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 ACD.正确。
B.有误,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用在此处,望文生义。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4.【答案】C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 C项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做此类题, 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做好本题需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能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答案】5.(示例)闻一多,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青年时与徐志摩等开创了新月诗派。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晚年时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加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
6.闻一多;严谨治学
7.(示例)“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实干和谦虚的精神,“说”了就“做”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对革命的热情。在“说”和“做”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知识点】对联;见解表述;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做此类题, 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做此类题,要注意学写对联并不难,六大要素记心间。 上下字数要相等,书写内容要相关。 词性相当应一致,上下对应不可偏。 动名形容数量词,位置对正细钻研。 主谓动宾和偏正,句式结构应一般。 声律节奏要相应,强弱长短同步换。 仄对平来平对仄,平仄相谐句脚严。,再结合语境回答。
(3)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5.根据题意,向同学们介绍闻一多,让大家对闻-多先生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即可,内容不需太多,但要注意表述条理清晰。
示例: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近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1920年, 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 1923年3月16日, 长诗《园内》写定; 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 《红烛》.1925年1月上旬, 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 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 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2月, 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 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 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6年1月, 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5年3月, 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 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逝世,时年47岁。
6.注意结合本课内容。根据下联:人名(邓稼先) +名词 (两弹一星) +形容词(刻苦) +动词(钻研)。上联可拟写为: 闻一多唐诗杂论严谨治学。
7.本题考查学生阐述观点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观点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一定要充分有力,不能是空洞的口号,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本题对于闻一多先生的先行后言,先言后行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8.从诗入手,交代闻一多对中西的诗研究和造诣之深,表达对闻一多的敬佩之情。同时引起下文,赞美他具有诗一样的性格:正直,热情,豪放,爱自由。
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闻一多比作“白热的火焰”“敏感的神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敏感,表达了对闻一多的赞美之情。
10.①提早回国,目睹惨剧的失望;②因国民党的“抗战成绩”而情绪低落;③投身革命浪潮,在国民党的手枪下奋起
11.表明闻一多对拜伦的死的高度赞颂;并用拜伦的死与闻一多的死作类比,赞美闻一多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中,是最完美、最伟大的。
【知识点】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比喻;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做此类题, 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做此类题,赏析句子需要从修辞,描写,遣词的角度赏析。 应按照题干要求,从适当的角度作答,按照“运用了什么 (修辞、 表现手法) 方法+具有的表达效果+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的模式作答。
(3)本题考查心理的变化。做此类题,通读全文后,结合文段内容以及对人物的描写中,进行分析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做此类题, 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联系上下文,还有本文的主旨来分析,形成个人的体悟再做答。
8.要学生通读文本,把握闻一多和他的诗之间的关系。“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交代闻一多对中西的诗研究和造诣之深,表达对闻一多的敬佩之情。结合第2段“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首爱自由、 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和第4段“和他的名字-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可以得出,因为他就是一首诗,一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的诗,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束敏感的神经!所以先写他的诗。
故答案为:从诗入手,交代闻一多对中西的诗研究和造诣之深,表达对闻一多的敬佩之情。同时引起下文,赞美他具有诗一样的性格:正直,热情,豪放,爱自由。
9.本句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先指出修辞方法,写出本体和喻体,然后写出作用和表达的情感。本体是闻一多,喻体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一束敏感的神经”。结合上句“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可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易感,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①提早回国,目睹惨剧的失望
②因国民党的“抗战成绩”而情绪低落
③投身革命浪潮,在国民党的手枪下奋起
10.仔细读第⑤段,把握关键词。结合“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可以看出他的情绪是失望。结合“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低落。结合“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奋起。
故答案为:第1空、①提早回国,目睹惨剧的失望
第2空、②因国民党的“抗战成绩”而情绪低落
第3空、③投身革命浪潮,在国民党的手枪下奋起
11.仔细读第5自然段,把握关键词。结合“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可以看出的他的情绪是失望;结合“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可以看出此时她的情绪是低落;结合“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奋起。
故答案为: 表明闻一多对拜伦的死的高度赞颂;并用拜伦的死与闻一多的死作类比,赞美闻一多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中,是最完美、最伟大的。
12.【答案】【参考例文】
几斤几两
那个占了半边天的庞然大物是什么?没错,全都是废品,巨大的塑料泡沫板、零散的饮料瓶、废弃的纸板……无一不紧紧地禁锢在那个破烂的大编织袋里。黄色的编织袋早已染上一层浓厚的灰影,这如同泰山的废品下有个硬生生扛起它的人。“千”斤重的废品让他直不起腰来,无法正视前方,只能看到他呼出的白气。腿绷得笔直,几乎与地面垂直,如同两根铁柱。他站在秤上,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娘双手扶着秤,几乎要跪在地上,努着嘴,瞪着眼看秤上的数字。
他为何把腰弯得那么低,腿却绷得笔直?几斤几两到底是什么?是生活。那艰难的生活要将他压倒,但那笔直的双腿却宣示着最后的倔强,一定要扛下来,为了亲人,为了自己,为了生活下去。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可知:宣传“和谐社会”的标语,却看到在堆积如山的废品重压下瘦小的人,不堪重负,明显的“不和谐”困苦生活,与标语形成了对比。
故答案为:【参考例文】几斤几两
那个占了半边天的庞然大物是什么?没错,全都是废品,巨大的塑料泡沫板、零散的饮料瓶、废弃的纸板……无一不紧紧地禁锢在那个破烂的大编织袋里。黄色的编织袋早已染上一层浓厚的灰影,这如同泰山的废品下有个硬生生扛起它的人。“千”斤重的废品让他直不起腰来,无法正视前方,只能看到他呼出的白气。腿绷得笔直,几乎与地面垂直,如同两根铁柱。他站在秤上,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娘双手扶着秤,几乎要跪在地上,努着嘴,瞪着眼看秤上的数字。
他为何把腰弯得那么低,腿却绷得笔直?几斤几两到底是什么?是生活。那艰难的生活要将他压倒,但那笔直的双腿却宣示着最后的倔强,一定要扛下来,为了亲人,为了自己,为了生活下去。
【点评】此题考查片段作文。做此类图文题要注意: 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然后连贯流畅的表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