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
4.3 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P41.例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步构建“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分析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设置背景问题时留出很大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用已初步构建的解题思路来分析、推理。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核心素养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除法解决此类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筛选有效信息,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稍微复杂的数量关系,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点拨指导、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 )×7=56 9×( )=54 24÷( )=3 ( ) ÷9=8 3×( )=21 28÷( )=7 2. 填空。 (1)30里面有( )个5. (2)有20个 ● ,每4个一份,每份是( )个,算式是( ) 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完成填空。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唤醒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经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学习例3.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交流信息。 2.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3.组织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算法。 5.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思路,初步感受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6.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7.引导学生迁移学习教材P42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 8.组织学生总结解决有关单价、数量、总价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1.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2.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就必须知道1个地球仪的价钱。 3.思考、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4.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列式56÷8=7(个) 5.交流解题思路。总价÷单价=数量。 6.学生把计算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把总钱数当作未知信息,单价×数量=总价。 7.学生先根据数学问题收集有效数学信息,再列式计算、检验,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8.总结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总价÷单价=数量,总结÷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 感知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后,建立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想到可以用除法解决问题,初步建立用除法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模型。
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3题。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4题。 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中部分习题和课外拓展延伸习题 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拓展练习有一定难度,训练达标。
四、 归纳总结 素养达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明确问题,再选择有效数学信息,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检验。 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检验:7×8=56(元)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24÷6=4(元) 口答:一辆玩具小汽车4元。
课后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下一节内容。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采用了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理解并掌握用除法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加大题目的难度,层层深入,让学生的学习不断推向高潮,体现了简洁中显实效、朴实中显深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