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外国诗两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外国诗两首》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0 17:5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会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风雨来临时,你将如何面对?是彷徨、逃避,还是勇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一百多年来广为传诵的俄国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领悟人生成长的道理。
忧郁( ) 向 ( ) 瞬 ( )
yōu yù
xiànɡ
shùn
词语解释
忧郁:
向往:
瞬息: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忧伤,愁闷。
因热爱、羡慕某种事务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形容一眨眼一呼吸的时间。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普希金 19世纪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普希金生平
青少年时代: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古老贵族家庭,1917年在外交部任职,期间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
南方流放:因其政治抒情诗产生了很大影响被沙皇政府流放南俄,流放期间与十二月党人关系密切。
乡村幽禁:1824年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接近农奴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和俄罗斯普通人民。
重返京城:新上任的沙皇尼古拉为拉拢诗人为其服务,将其召回莫斯科。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划分诗歌的停顿节奏。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诗歌的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欺骗”将“生活”拟人化,用“假如”假设生活的状态,令读者能轻松接受这个话题,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对比,两个“不要”和一个“须要”对比鲜明,说明面对挫折要沉着、镇静、坚强。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解释要镇静不要悲伤、心急的原因,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一节: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要沉着冷静,对未来要充满信心。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这是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照应,告诉人们困难和痛苦都是暂时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二成为过去,同时照应第一节中的“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成功失败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
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度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再读诗歌,理解哲理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两个“不要”,一个“须要”,一个“相信”,语气坚定,态度明确,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找出诗人是如何对待现在、未来、过去的,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诗人在逆境中,没有丧失希望和斗志,仍热爱生活,追求自由,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是个有着真诚博大的胸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的人。
现在:“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过去:“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向往着未来”
4.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
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品读诗歌,体会特点
5.这首诗通篇都是劝告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广为传颂。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诗人以平易亲切的语言写来,热诚坦率,似乎是在与人交谈。
诗句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心态。
思考探究
6.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式?
以直抒胸臆、假设的方式来说理,鼓励我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文章主旨
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劝慰的口吻,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的思想感情。同时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时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积累拓展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另外一种译本: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查良铮译)
在《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中任选一篇,提炼出主旨并写一首小诗。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同学们知道的和路有关的诗句或名言有哪些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书山有路勤为径。——韩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诗《未选择的路》。
诱 ( ) 涉 ( ) 伫 ( ) 萋萋( )
yòu
shè
zhù
qī qī
词语解释
涉足:
萋萋:
伫立:
幽寂: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荒草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长时间地站着。
幽静,寂寞。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学习目标
罗伯特·弗罗斯特 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
代表作品:《一棵作证的树》《山间》《又一片牧场》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未选择的路》。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这首诗与诗人的经历有关,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后肄业,这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且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他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诗人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教书的职业,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不久之后,因其特有的朴素坦率和真诚赢得了诗人们的好评。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
划分诗歌的停顿节奏。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萎、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站在林间的交叉路口,“我”久久踌躇,不能选择。
第二节:写“我”最终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我”怀着对另一条路的留恋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并担心万一走错,就难以再回头。
第四节:“我”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诗歌中的“路”仅仅指现实生活中的路吗?
“两条路”表面上是指自然界的道路,平坦笔直的大路和荒凉幽寂的小路;深层意义上是象征两种人生之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3.“我”站在歧路口,为何“久久伫立”?
这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人生道路的选择对每个人的人生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慎重选择,因为一旦选定就不能回头。
4.“我”为什么选择了一条“更幽寂”“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道路?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是说野草丛生,人迹罕至,说明这条路很少有人涉足。“更诱人,更美丽”是因为这条道路相对来说更加坎坷与危险,充满挑战,诗人选择这条路是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那样的人生可能会更精彩,不会留下遗憾。
再读诗歌,理解哲理
5.诗写“我”选择了一条路,为什么题目又叫做“未选择的路”呢?
这其实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生活中很多人出于对自己选择的不满,才会产生对于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6.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品读诗歌,体会特点
7.诗中出现了许多意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说说它们的象征含义。
象征广博未知的人生。
象征人生之路,即事业和前途。
树林

荒草
象征人生路上遭遇的困难、挫折、失败。
象征人生路上的未知数。
象征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
落叶
足迹
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艾青说:“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相互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许多咏物诗、哲理诗、政治诗,大都采用象征这一艺术手法。
思考探究
请同学们从诗歌的形式特点、语言风格和蕴含的哲理等各个角度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这两篇诗歌进行对比。
以对话的口吻娓娓道来。
用象征性的路来表达对人生道路的认识。
口语风格,亲切和婉。
朴实无华,耐人寻味。
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相信困境终会过去。
人生中总会面临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文章主旨
课堂小结
本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积累拓展
金秋密林,展开二条小路,遗憾满怀,无法同时踏足,孤独旅人,良久伫立踟蹰。极目远眺,道路蜿蜒何处,弯弯曲曲,出没林间灌木。
二择其一,选择这条小路,于我而言,或许就是坦途,杂草萋萋,期待旅人光顾。设想两途,皆是行者无数,人流如织,彼此有何异殊。
殊途(The Road Not Taken)罗伯特·弗罗斯特 原作 晓峰 翻译
其他译本
清晨林间,铺展二条小路,人迹杳茫,缤纷落叶密布,留下其一,期待来日再补。了然于胸,此路已向它途,扪心自问,能否回到当初。
一声叹息,昨日历历在目,年复一年,不知身在何处,茂密林间,方向由我选出。向往孤旅,人烟稀少为主,回首往事,选择决定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