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
5.3 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P48.例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一年级学过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在此基础上直接给出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试题,让学生迁移类推,进行脱式计算。最后用语言表述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本节课的教学为后面学习更复杂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迁移知识,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 1.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知识迁移、引导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进行脱式计算。 32-8÷8 20+16÷4 30-4+5 7×8-2 2.先计算下面两题,再说出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5+3)= 10-5+3=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按要求完成练习。 2.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运算顺序,计算结果不同)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学习例3: 1.出示教材P49例3题目:7×(7-5),(77-42)÷7。 2.引导学生交流两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说明理由。 3.强调书写格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辨析不同的运算顺序。 分别比较7×7-5、 7×(7-5)和77-42÷7、(77-42)÷7两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引导学生总结算法。 1.先认真观察算式,思考运算顺序后,在练习本上进行脱式计算。(指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2.根据自己的计算过程,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运算顺序。明确: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明确:不参加运算的要照抄下来。等号要对齐。 4.认真观察算式,组内讨论,集体交流:通过观察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一样,其中一个有小括号,一个没有小括号。加上小括号后运算顺序发生了改变。 5.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中部分习题和课外拓展延伸习题 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拓展练习有一定难度,训练达标。
四、 归纳总结 素养达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明确小括号的作用——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42)÷7 7×(7-5) =35÷7 =7×2 =5 =14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课后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下一节内容。
课后反思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上(小括号的应用)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