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
6.5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P65.例5.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例5是学生已经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以及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合作交流、对比的教学等活动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 经历借助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培养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7<58 6×( )<40 ( )×8<54 7×( )<43 ( )×9<70 8×( )<65 2.口算。 25÷8=3……1 34÷7=4……6 19÷3=6……1 3.有21名同学去划船,每条小船坐3人,需要几条小船? 4.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学生独自解决,集体交流。 2.完成口算练习。 3.集体交流。 4.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学习例5. 1.出示教材P65例5。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交流题意。 (1)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理解“最多”和“至少”的含义。 3.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个盒子,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个盒子,你觉得呢? 6.指导学生进行检验结果。 7.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1)已知条件:烘焙小组做了22块蛋黄酥,每个盘子里最多装4块。所求问题:至少要准备多少个盒子? (2)理解最多和至少 3.学生通过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解决问题。 4.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5.学生讨论、辨析、体会,多出的2块应该再装1个盒子。所以至少装6个盒子更符合实际情况。 6.将“至少要装6个盒子”当作已知条件,用乘法进行检验。 7.讨论交流后明确: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多出的2块即使装不满1个盒子,也要再装1个盒子。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检验结果”的思路,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学会抓“最多”和“至少”等关键词理解题意;在自主探究中通过多种不同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在比较辨析中进一步理解“进一法”;
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2题。 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中部分习题和课外拓展延伸习题 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拓展练习有一定难度,训练达标。
四、 归纳总结 素养达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买东西的问题时,求最多买多少物品时,只需看商就可以了,舍弃余数,这叫“去尾法”。 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22÷4=5(个)……2(块) 5+1=6(个) 口答:他们至少要准备6个盒子。
课后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下一节内容。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解决常见问题,让学生深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会合理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同时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了避免思维定式,又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确定问题的答案,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活动设计层层递进,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勇于展现自己,挑战新的困难。同时阶梯型的教学设置,给学生铺垫了道路,让学生有一定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让困难变得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在解决问题后,学生能获得成功体验,这会给予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