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质量评价(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质量评价(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11 07:11:40

文档简介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质量评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下表为“甲、乙两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表”。读表,完成1~2题。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甲 4.2 1.7
乙 0.8 1.0
1.根据表中信息,能判断出乙国( )
A.人口总量增加 B.人口比甲少
C.人口总量减少 D.人口素质高
2.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国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
A.甲—劳动力短缺 B.乙—劳动力充足
C.甲—经济发达 D.乙—人口老龄化
如图是世界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及人口在不同海拔和纬度的分布比例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50%
B.平原地区的人口不足世界人口的一半
C.北半球中低纬度低海拔地区人口多
D.世界人口随纬度和海拔增加而减少
4.★据图推断,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地形 B.气候、植被
C.地形、土壤 D.地形、水源
5.★图中A所在地区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他们属于( )
A.黑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白色人种 D.混血种人
环境对人种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读图,完成6~7题。
6.据图可判断黑种人的皮肤颜色反映他们早期居住在( )
A.北极地区 B.南极地区
C.热带地区 D.温带地区
7.与黑种人相比,白种人的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狭长,体毛较多,这反映了原住地突出的环境特征为( )
A.湿热 B.寒冷 C.干旱 D.湿润
8.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不包括( )
A.环境污染严重 B.住房紧张
C.土地荒漠化严重 D.交通拥挤
撒马尔罕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绘撒马尔罕:“异方宝货,多聚此国”。下图为“撒马尔罕古城远景照片”。读图,完成9~10 题。
9.★古丝绸之路繁盛时期,撒马尔罕城( )
①为乡村聚落 ②以种植水稻为主
③为城镇聚落 ④以商贸交易闻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图片中部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信奉(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2026年第二十三届世界杯足球比赛将在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举办。读世界语言分布图,完成11~13题。
11.★若前往北美洲中部的美国费城观看世界杯,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可能是( )
A.阿拉伯语 B.俄语
C.英语 D.葡萄牙语
12.★美国居民使用的语言( )
A.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
C.主要发源于非洲、南美洲国家
D.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
13.★下列不属于联合国官方语言的是( )
A.英语、阿拉伯语
B.德语、葡萄牙语
C.汉语、西班牙语
D.俄语、法语
14.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均在( )
A.亚洲 B.欧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15.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除特别标注外,每空1分,共30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6分)
2022 年 11 月 15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了80亿。图1为世界人口增长图(含预测),图2 为世界人口分布图。
图1
图2
【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
(1)读图1 可知,目前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是人口总量持续 (填“减少”或“增长”)。从1960年至今,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选填“放缓”或“加快”)。
【人口分布】
(2)读图2 可知,世界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除了中国所在的①亚洲 (填方位)和印度所在的②亚洲南部外,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还有③欧洲 (填方位)和④北美洲东部沿海平原地区。
【人口问题】根据联合国人口司最新预测,到本世纪80年代,全球人口将达到约104 亿的峰值,并保持这个水平到2100年。
(3)世界人口总数接近峰值,你认为由此可能引发的问题有哪些? (至少答出两点,2分)
(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6分)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与其仆人一起随“鹦鹉螺”号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1)“鹦鹉螺”号在①地开启了探险之旅,该地属于 洲,居民以 人种为主。
(2)“鹦鹉螺”号在经过② 洋前往③ 洲的途中,遭遇了土著人的袭击,“鹦鹉螺”号通过“海底通道”由红海进入地中海,该“海底通道”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今亚洲与③洲的分界线 。
(3)尼摩船长在到达图上路线的终点国家时,了解到该地区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它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1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6分)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航海赛事”和“规模最大业余环球赛”。下图为“世界人种分布和环球帆船赛航线”。
(1)所有参赛船从港口①出发,该港口位于 (大洲),当地大部分居民信仰 教。
(2)参赛船从港口③横穿印度洋到达位于 (大洲)西南部的港口④。
(3)参赛船只到达港口⑥后,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属于 人种。
(4)从港口⑦航行到港口⑧,经过哪个运河?图中⑦、⑧两个港口当地居民通用什么语言?(2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6分)
人口的分布、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分别为世界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通布图古城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通布图古城民居景观图。请同学们据此开展探究。
图1
探究一: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由图1可知,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甲、乙、丙三地人口稠密:从纬度位置看,都分布在 (选填“中低纬度”或“高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多分布在 (选填“沿海”或“内陆”)地区;从地形因素看,多分布在平原。丁地人口稀疏,主要原因是该地气候 。
探究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析通布图古城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当地自然环境 通布图古城民居特点
全年 (选填“炎热”或“寒冷”) 为减少热量的传递,墙体较厚
降水 (选填“多”或“少”) 屋顶形状多为平顶
 风沙较大 为防止风沙侵入,窗户较小
树木、野草等地表植被少 材料就地取材,形成土砖、泥房
探究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通布图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尼日尔河北岸,由于风沙侵蚀以及越来越多的游客参观,面临着被损毁的危险。
(3)你认为通布图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怎么做?(1分)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生活在图示区域的人们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他们交流的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附近农民们有的种植庄稼,有的种植果树。在作物或果实成熟的时候,把农产品卖到附近最大的聚落。
(1)当地居民属于 人种,使用的语言是 。
(2)仅从地形条件考虑,区域1和区域2中,区域 可见大片农田,区域 多见成排果树。
(3)分析可知,哪个聚落的规模更大?试说明理由。(2分)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质量评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下表为“甲、乙两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表”。读表,完成1~2题。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甲 4.2 1.7
乙 0.8 1.0
1.根据表中信息,能判断出乙国(C)
A.人口总量增加 B.人口比甲少
C.人口总量减少 D.人口素质高
2.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国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D)
A.甲—劳动力短缺 B.乙—劳动力充足
C.甲—经济发达 D.乙—人口老龄化
如图是世界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及人口在不同海拔和纬度的分布比例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C)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50%
B.平原地区的人口不足世界人口的一半
C.北半球中低纬度低海拔地区人口多
D.世界人口随纬度和海拔增加而减少
4.★据图推断,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A.气候、地形 B.气候、植被
C.地形、土壤 D.地形、水源
5.★图中A所在地区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他们属于(C)
A.黑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白色人种 D.混血种人
环境对人种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读图,完成6~7题。
6.据图可判断黑种人的皮肤颜色反映他们早期居住在(C)
A.北极地区 B.南极地区
C.热带地区 D.温带地区
7.与黑种人相比,白种人的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狭长,体毛较多,这反映了原住地突出的环境特征为(B)
A.湿热 B.寒冷 C.干旱 D.湿润
8.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不包括(C)
A.环境污染严重 B.住房紧张
C.土地荒漠化严重 D.交通拥挤
撒马尔罕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绘撒马尔罕:“异方宝货,多聚此国”。下图为“撒马尔罕古城远景照片”。读图,完成9~10 题。
9.★古丝绸之路繁盛时期,撒马尔罕城(D)
①为乡村聚落 ②以种植水稻为主
③为城镇聚落 ④以商贸交易闻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图片中部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信奉(C)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2026年第二十三届世界杯足球比赛将在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举办。读世界语言分布图,完成11~13题。
11.★若前往北美洲中部的美国费城观看世界杯,当地居民使用的语言可能是(C)
A.阿拉伯语 B.俄语
C.英语 D.葡萄牙语
12.★美国居民使用的语言(D)
A.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B.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
C.主要发源于非洲、南美洲国家
D.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
13.★下列不属于联合国官方语言的是(B)
A.英语、阿拉伯语
B.德语、葡萄牙语
C.汉语、西班牙语
D.俄语、法语
14.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均在(A)
A.亚洲 B.欧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15.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的有(B)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除特别标注外,每空1分,共30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6分)
2022 年 11 月 15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了80亿。图1为世界人口增长图(含预测),图2 为世界人口分布图。
图1
图2
【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
(1)读图1 可知,目前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是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填“减少”或“增长”)。从1960年至今,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选填“放缓”或“加快”)。
【人口分布】
(2)读图2 可知,世界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除了中国所在的①亚洲东部(填方位)和印度所在的②亚洲南部外,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还有③欧洲西部(填方位)和④北美洲东部沿海平原地区。
【人口问题】根据联合国人口司最新预测,到本世纪80年代,全球人口将达到约104 亿的峰值,并保持这个水平到2100年。
(3)世界人口总数接近峰值,你认为由此可能引发的问题有哪些? (至少答出两点,2分)
资源紧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饥饿与贫困;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6分)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与其仆人一起随“鹦鹉螺”号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1)“鹦鹉螺”号在①地开启了探险之旅,该地属于亚洲,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
(2)“鹦鹉螺”号在经过②印度洋前往③非洲的途中,遭遇了土著人的袭击,“鹦鹉螺”号通过“海底通道”由红海进入地中海,该“海底通道”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今亚洲与③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尼摩船长在到达图上路线的终点国家时,了解到该地区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它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1分)
缺乏劳动力、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合理即可,1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6分)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航海赛事”和“规模最大业余环球赛”。下图为“世界人种分布和环球帆船赛航线”。
(1)所有参赛船从港口①出发,该港口位于欧洲(大洲),当地大部分居民信仰基督教。
(2)参赛船从港口③横穿印度洋到达位于大洋(大洲)西南部的港口④。
(3)参赛船只到达港口⑥后,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属于黄色人种。
(4)从港口⑦航行到港口⑧,经过哪个运河?图中⑦、⑧两个港口当地居民通用什么语言?(2分)
巴拿马运河;英语。(2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6分)
人口的分布、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分别为世界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通布图古城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通布图古城民居景观图。请同学们据此开展探究。
图1
探究一: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由图1可知,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甲、乙、丙三地人口稠密:从纬度位置看,都分布在中低纬度(选填“中低纬度”或“高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多分布在沿海(选填“沿海”或“内陆”)地区;从地形因素看,多分布在平原。丁地人口稀疏,主要原因是该地气候过于湿热。
探究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析通布图古城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当地自然环境 通布图古城民居特点
全年炎热(选填“炎热”或“寒冷”) 为减少热量的传递,墙体较厚
降水少(选填“多”或“少”) 屋顶形状多为平顶
 风沙较大 为防止风沙侵入,窗户较小
树木、野草等地表植被少 材料就地取材,形成土砖、泥房
探究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通布图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尼日尔河北岸,由于风沙侵蚀以及越来越多的游客参观,面临着被损毁的危险。
(3)你认为通布图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怎么做?(1分)
整修古建筑、限制游客人数。(意思相近即可,1分)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生活在图示区域的人们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他们交流的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附近农民们有的种植庄稼,有的种植果树。在作物或果实成熟的时候,把农产品卖到附近最大的聚落。
(1)当地居民属于黄色人种,使用的语言是汉语。
(2)仅从地形条件考虑,区域1和区域2中,区域1可见大片农田,区域2多见成排果树。
(3)分析可知,哪个聚落的规模更大?试说明理由。(2分)
聚落1的规模更大,聚落1发展空间大,受河流水灾影响小。
聚落2的规模更大,聚落2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水源充足且取水方便等。(开放性试题,理由合理即可,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