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件(共24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1《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件(共24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2 15:32:05

文档简介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思想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建议,强调通过设计个性化阅读活动、诵读不同流派和作家的作品、开展研讨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理解和鉴赏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诗歌作为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开展现代诗歌教学,促进学生深人理解诗歌内涵、感受诗歌情感,培养其审美能力,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能够更加系统、深刻地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作品,提升其文学素养。本文将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探讨在“学习任务群”框架下开展现代诗歌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丰富现代诗歌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材分析】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本课还有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自读)。
艾青这首诗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诗歌成功地塑造了“保姆”大堰河这一勤劳淳朴、备受苦难的劳动妇女形象。诗中主题的表达,诗人感情的抒发,都是通过塑造这一典型形象来实现的。这是一首典型的自由体诗:诗无定节,节无定行,也不押韵,但是却很注重诗的节奏和语言的流畅自然。诗中还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制造出种与诗歌内容和情调相一致的旋律效果以增强感情的抒发。教学过程中要在引导学生学习大堰河勤劳、质朴、善良的同时,深入领会诗人对大堰河及广大劳动人民的真辈热爱、对不合理的社会的无比憎恨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助于塑造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在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揣摩诗的语言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基本功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将这首诗与徐志摩《再别康桥》、屈原的《离骚》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拓展阅读视野、增加阅读深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还在九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艾青诗选》”里通过“探讨诗歌的意象”和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等专题探究学习,学生对如何读现代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但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诗歌借助人物形象特定意象,抒发感情的特点”认识还肤浅对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和排比句式在诗中的表达作用以及由这首诗联系到相关诗作的阅读更感觉茫然。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师便可帮助其拟定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领会诗人对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母爱之情的感激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愤恨之情。
2.了解诗歌借助人物形象、特定意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赏析诗中的细节描写和排比句对诗歌情感的表达作用。
4.对比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与徐志摩《再别康桥》在风格上的差异性
【学习任务】
任务一:识题理线
(一)设问导入,辨识诗题
用带有趣味性的设问导人新课,将学生带入讨论之中。问题:这首诗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还是《大叶荷--我的保姆》
学生讨论,最后老师总结:作者艾青曾坦言,他误将保姆“大叶荷”的名字记成了“大堰河”。"然而,当我们再次品读这首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时,仍然会将“大叶荷”这一母亲般的保姆形象与一条孕育生命的河流联系起来。这位保姆如同民族大地上无数溢养我们的河流,温暖、宽广、隐忍,因此"大堰河"在读者心中象征着母亲河的意义。从“大叶荷"到“大堰河”,这一错误倒成了一个美丽的意外。
(二)理清线索,寻找联系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全诗共有13节,根据内容的不断深人和感情的变化各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第1-2节总写"我”与大堰河的关系突出诗人"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为下文的描述和抒情作铺垫;第3-11节具体写“母子之情”,回忆大堰河对我的哺育和深爱,深情地歌颂劳动人民,愤怒地谴责不合理的社会;第12-13节表达诗人对大堰河养育之恩的由衷感激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整首诗中贯穿始终的一组人物关系是谁呢
生:我认为是“我”与“我的保姆大堰河”。(板书:大堰河--“我”)
师:很好,那你认为诗中主要描绘了谁的形象
生:大堰河的形象
任务二:理解品味
(一)还原时代信息
艾青曾表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这首诗写于1933年,其中许多细节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在这个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深入这首诗,师生起还原那个时代,发现那个时代的信息。
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同学们在诗歌中发现的体现时代印记的信息都很准确。如果用更精炼的词语来表达,你们认为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当时的时代特点
生:混乱、劳苦、悲惨、凄凉……
师:艾青在诗中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展现了底层劳动者的命运图景。(板书:时代性)
师:有人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直接聚焦于当下的生命存在。那么,这首诗描绘了大堰河怎样的生存状态
生:从“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可以看出,大堰河的生存状态充满了艰辛和依赖性。大堰河作为一名贫苦的保姆,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照顾雇主的孩子,又要以此维持自己的家庭,揭示了她生活中的困境和无助。
生:从“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可以看出大堰河缺乏个人独立性,身份被环境和家庭所决定,早年被迫进入婚姻,承受着沉重的家庭责任,体现了她生活中的压抑和无奈。
生:第10节对大堰河“凌侮”“凄苦”的一生作了概括,说明她的人生是何等凄惨。
生:第7节写“她含着笑”这一描写反映了大堰河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她依然保持微笑、乐观与坚强,展现了她面对艰难生活时的平和心态和强大的内心力量。
师:她的人生这样凄惨和悲苦,但她依然能够笑着面对,你们认为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她
学生讨论后接着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写给大堰河“这一个人”的吗
生:不是,诗中写的是“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师:对的,这首诗写的是“这一类人”即这片土地上受苦受难的人们,尤其是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宽厚、善良的广大劳动妇女。这种表达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二)诗意化呈现
用诗意化的叙事来抒发情感是本诗的重要特点。这里以第3节为例,探讨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示例:“被雪压着”的---凄凉坟墓;“枯死的瓦菲”--故居的冷落
……
总结:诗人在这一节中用“荒凉的坟墓冷清的故居、被典押的园地、长满青苔的石椅”等意象展现了一组充满诗意的画面,通过这些场景的描写深情地表达了对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学生齐读第3节)
师:接下来再看看第4节诗又有怎样的表达特点
生:用“在……后”的句式来概括,形式整齐。
生:排比句式的运用,节奏感很强。
生:有抒情性,诗的意味很浓。
师:不错!8个“在你……之后”的排比句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的反复,于平淡的叙事中蕴含诗人深沉而丰富的感情--在被诗意化的叙事中,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和对乳儿无私的爱。(板书:诗意化)
(指名一生朗读第4节;全班齐读第4节)
师:这首诗除了在叙事方面体现了诗意化的特点,还通过什么形式来体现诗意化
生:我认为在诗歌的形式上,诗人用诗句换行分节的方式体现了诗意化。"
生:我认为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来体现诗意化。
师:你们觉得还有哪些方面体现了诗意化 请注意全诗在人称上有何变化。
学生讨论,
老师总结:大堰河与“我”这两个人物,通过在诗中交替使用“你”“我“她”的人称变化,展现了不同的视角和情感深度。这种人称的交替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并加强了情感的表达。诗人巧妙成功地表现了自己“由平静深沉到激动不已,再到平稳最后进发出来”的情感起伏变化。
现在以第5、9、12节为例,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体会这种人称变化及其表达效果。
(三)质疑问难
这首诗看似浅显,但是还是有不好理解的语句,这时可以适当提问学生,觉得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共同讨论。
学生提出问题1:第5节中“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诗人明明知道她为什么哭,却为何这样发问
问题2:第12节中“你的乳儿是在狱里”,是实写,还是虚写
问题3:我有一个疑问,第6节诗中写道:“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既然诗人“不认得”“天伦叙乐那四个字,怎么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师:问题3值得探究,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第一,诗人在大堰河家没受过教育,因此回到自己父母家时自然不认得“天伦叙乐"这几个字,“不认得”是指当时在文字上的不认得。
第二,不是眼睛“不认得”,而是心灵“不认得”。诗人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导致父母对他充满了疏离感,从小就把他送到一个叫“大叶荷”的保姆家中抚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诗人质疑所谓的“天伦”,是因为他从未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和乐。因此,“天伦叙乐”这四个字在他看来,正是对他家庭关系的绝妙讽刺。
问题4:我有一个疑问,第12节中写道'紫色的灵魂”灵魂也有颜色吗
针对问题4,老师要引导分析。所谓“紫色的灵魂”,概括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认为'紫色”是痛苦的、压抑的意思,一是认为“紫色"是高贵的意思。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这种将描写甲事物“颜色”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灵魂”,从而创造出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样的修辞手法叫“词语移用”。
讨论到这里,让同学齐读最后一节,体会其表现手法及作用。在这首诗中,“我”对大堰河的情感表达,与大堰河对“我”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
师生讨论后,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四)深情朗读
师:请同学们诵读全诗。关键要把握好诗歌内在情绪的节奏和旋律的发展变化,读得抑扬顿挫。
这首诗开始感情较为平缓,第3节情绪有明显的变化,对大堰河的思念与痛悼交织在一起:第4节感情上升:5至6节对比反衬“我”对大堰河的挚爱与留恋的感情,节奏放松;7至9节感情的浓度逐步升高;第10节节奏缓慢,但悲痛之情增强;第11节“我”的敬爱之情转化为对旧世界的恨和对大堰河儿子兄弟般的爱:第12节感情节奏又一次出现高潮,对大堰河的深情礼赞,也扩大了诗的意境;最后一节旋律较缓和,引人回味、深思。
指明女生读1-2节,男生读第3-4节女生读第5-6节,男生读第7-9节,女生读第10节,男生读第11节,齐读12-13节。
任务三:比较阅读
这首诗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诗体形式和句子及词语的运用上有哪些差异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你们回答的很好!《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形式上确实摆脱了传统诗歌的固定框架,不追求严格的韵脚或统一的字数和行数。然而,诗中却巧妙运用了排比和复沓手法,使其在自由形式中仍保持了一定的结构性和节奏感,全篇在变化中保持统一,在层次中展现和谐;尤其是多节首尾句相互反复及呼告手法的运用,以尽情地抒发与描摹,增强感染力。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注重诗歌章节的严整,节奏的鲜明,韵脚韵律的和谐,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用词上注重色彩的搭配,如对“金柳”“青荇”“斑斓”等意象的选择。
两位诗人虽在诗歌创作的风格上有差异,有不同的艺术个性,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艾青是将沉静与奔放、宏大与细腻、抒情与哲理、朴实与绮丽副为一体,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而徐志摩追求的是字句清新、韵律和谐、形式整饬华美,不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被誉为“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另外,我们还可将大堰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进行一番比较,看看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基本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大堰河与祥林嫂其相同的基本点为:社会地位同样低下,都无名无姓;都有勤劳、善良、质朴等品质;命运都悲惨,都是被罪恶的社会所吞噬的悲剧人物。
任务四:课堂练习
根据你对《大堰河--我的保姆》其写作特色的赏析,在下面文段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1.叙事成分与细节描写融为一体。诗的感染力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比如第4节连用“在你……之后”诗句所写其实就是多个生活细节。铺叙了①,这表明大堰河时刻关心着乳儿,给他以温暖和爱抚。
2.兼用排比、反复,增强抒情效果。第7节,诗中用6句“②”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为了生计勤奋劳苦的生活境况,另一方面表现大堰河③的人生态度。这里用整齐的形式、鲜明的节奏、酣畅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大堰河乃至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的歌颂与赞美。
3.妙用对比,突出诗歌主旨。对比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揭示了黑暗社会的不合理;对比④,清楚地显示出诗人感情的亲疏之别;对比大堰河美丽的梦境与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与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助于突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大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劳作 ②她含笑着 ③乐观 ④“我”在自己家里的忸怩不安与在大堰河家里所受的爱抚 ⑤死后的凄苦悲凉)
任务五:课后作业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性的意象和苗述性意象两种。艾青的《大堰河--我的呆姆》与屈原的《离骚》所用意象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共24张PPT)
保姆大堰河—我的
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一
他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大堰河”家里抚养。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1932年从法国回来,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冰冷的监狱里,看见晓雪飞舞,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这首悼念讴歌之作。
写作背景:
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
金华人。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的
一个封建家庭。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
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
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
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他的诗歌笔
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
的情感。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这是我国诗人得到的第一个国外文学艺术
的最高级大奖。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
任务一:识题理线
这首诗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还是《大叶荷--我的保姆》
作者艾青曾坦言,他误将保姆“大叶荷”的名字记成了“大堰河”。"然而,当我们再次品读这首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时,仍然会将“大叶荷”这一母亲般的保姆形象与一条孕育生命的河流联系起来。这位保姆如同民族大地上无数溢养我们的河流,温暖、宽广、隐忍,因此"大堰河"在读者心中象征着母亲河的意义。从“大叶荷"到“大堰河”,这一错误倒成了一个美丽的意外。
(二)理清线索,寻找联系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全诗共有13节,根据内容的不断深人和感情的变化各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1-2节 总写"我”与大堰河的关系突出诗人"是吃了大堰河的
奶而长大了的”为下文的描述和抒情作铺垫;
第3-11节 具体写“母子之情”,回忆大堰河对我的哺育和深爱,深
情地歌颂劳动人民,愤怒地谴责不合理的社会;
第12-13节 表达诗人对大堰河养育之恩的由衷感激和对广大劳动
人民的敬爱之情。
整首诗中贯穿始终的一组人物关系是谁呢 主要描绘了谁的形象
“我”与“我的保姆大堰河
大堰河的形象
任务二:理解品味
艾青曾表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这首诗写于1933年,其中许多细节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当时的时代特点
混乱、劳苦、悲惨、凄凉……
艾青在诗中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展现了底层劳动者的命运图景。
有人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直接聚焦于当下的生命存在。那么,这首诗描绘了大堰河怎样的生存状态
从“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可以看出,大堰河的生存状态充满了艰辛和依赖性。大堰河作为一名贫苦的保姆,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照顾雇主的孩子,又要以此维持自己的家庭,揭示了她生活中的困境和无助。
从“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可以看出大堰河缺乏个人独立性,身份被环境和家庭所决定,早年被迫进入婚姻,承受着沉重的家庭责任,体现了她生活中的压抑和无奈。
第10节对大堰河“凌侮”“凄苦”的一生作了概括,说明她的人生是何等凄惨。
第7节写“她含着笑”这一描写反映了大堰河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她依然保持微笑、乐观与坚强,展现了她面对艰难生活时的平和心态和强大的内心力量。
她的人生这样凄惨和悲苦,但她依然能够笑着面对,你们认为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她 这首诗仅仅是写给大堰河“这一个人”的吗
不是,诗中写的是“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这首诗写的是“这一类人”即这片土地上受苦受难的人们,尤其是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宽厚、善良的广大劳动妇女。这种表达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二)诗意化呈现
用诗意化的叙事来抒发情感是本诗的重要特点。这里以第3节为例,探讨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这一节中用“荒凉的坟墓冷清的故居、被典押的园地、长满青苔的石椅”等意象展现了一组充满诗意的画面,通过这些场景的描写深情地表达了对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第4节诗又有怎样的表达特点
8个“在你……之后”的排比句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的反复,于平淡的叙事中蕴含诗人深沉而丰富的感情--在被诗意化的叙事中,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和对乳儿无私的爱。(诗意化)
这首诗除了在叙事方面体现了诗意化的特点,还通过什么形式来体现诗意化
大堰河与“我”这两个人物,通过在诗中交替使用“你”“我“她”的人称变化,展现了不同的视角和情感深度。这种人称的交替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并加强了情感的表达。诗人巧妙成功地表现了自己“由平静深沉到激动不已,再到平稳最后进发出来”的情感起伏变化。
以第5、9、12节为例,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体会这种人称变化及其表达效果。
第6节诗中写道:“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既然诗人“不认得”“天伦叙乐那四个字,怎么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三)质疑问难
第一,诗人在大堰河家没受过教育,因此回到自己父母家时自然不认得“天伦叙乐"这几个字,“不认得”是指当时在文字上的不认得。
第二,不是眼睛“不认得”,而是心灵“不认得”。诗人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导致父母对他充满了疏离感,从小就把他送到一个叫“大叶荷”的保姆家中抚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诗人质疑所谓的“天伦”,是因为他从未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和乐。因此,“天伦叙乐”这四个字在他看来,正是对他家庭关系的绝妙讽刺。
第12节中写道'紫色的灵魂”灵魂也有颜色吗
所谓“紫色的灵魂”,概括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认为'紫色”是痛苦的、压抑的意思,一是认为“紫色"是高贵的意思。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这种将描写甲事物“颜色”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灵魂”,从而创造出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样的修辞手法叫“词语移用”。
(四)深情朗读
请同学们诵读全诗。关键要把握好诗歌内在情绪的节奏和旋律的发展变化,读得抑扬顿挫。
这首诗开始感情较为平缓,第3节情绪有明显的变化,对大堰河的思念与痛悼交织在一起:第4节感情上升:5至6节对比反衬“我”对大堰河的挚爱与留恋的感情,节奏放松;7至9节感情的浓度逐步升高;第10节节奏缓慢,但悲痛之情增强;第11节“我”的敬爱之情转化为对旧世界的恨和对大堰河儿子兄弟般的爱:第12节感情节奏又一次出现高潮,对大堰河的深情礼赞,也扩大了诗的意境;最后一节旋律较缓和,引人回味、深思。
女生读1-2节,男生读第3-4节
女生读第5-6节,男生读第7-9节,
女生读第10节,男生读第11节,
齐读12-13节。
任务三:比较阅读
这首诗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诗体形式和句子及词语的运用上有哪些差异
《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形式上确实摆脱了传统诗歌的固定框架,不追求严格的韵脚或统一的字数和行数。然而,诗中却巧妙运用了排比和复沓手法,使其在自由形式中仍保持了一定的结构性和节奏感,全篇在变化中保持统一,在层次中展现和谐;尤其是多节首尾句相互反复及呼告手法的运用,以尽情地抒发与描摹,增强感染力。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注重诗歌章节的严整,节奏的鲜明,韵脚韵律的和谐,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用词上注重色彩的搭配,如对“金柳”“青荇”“斑斓”等意象的选择。
两位诗人虽在诗歌创作的风格上有差异,有不同的艺术个性,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艾青是将沉静与奔放、宏大与细腻、抒情与哲理、朴实与绮丽副为一体,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而徐志摩追求的是字句清新、韵律和谐、形式整饬华美,不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被誉为“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大堰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基本点
大堰河与祥林嫂其相同的基本点为:社会地位同样低下,都无名无姓;都有勤劳、善良、质朴等品质;命运都悲惨,都是被罪恶的社会所吞噬的悲剧人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碾压/辗转 保姆/永保青春 堤堰/偃旗息鼓
B.推诿/枯萎 炕头/引吭高歌 浆洗/奖掖提拔
C.佼美/矫健 瓦菲/雨雪霏霏 赡养/高瞻远瞩
D.欺侮/诲暗 苔藓/怡然自得 沉沦/天伦叙乐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现代常用形近字的能力。
A.“永保青春”应为“永葆青春”;
C.“佼美”应为“娇美”;
D.“诲暗”应为“晦暗”。
2.对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②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③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④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朵
⑤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⑥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⑦别让那么多残忍的哲理,姑娘,/也织上你的锦绣的天空
⑧请鸣响汽笛来欢迎/请吹起号角来欢迎//请清道夫来打扫街衢/请搬运车来搬去垃圾
A.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B.①⑥/②④/③⑧/⑤⑦
C.①⑥/②④/③⑤/⑦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B
3.《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大堰河”是指什么?
A. 一条真实的河流
B. 作者的养母
C. 作者的生母
D. 作者 的乳母
答案: B。在诗中,“大堰河”是作者艾青对其养母的称呼,代表了他对这位养育自己 的善良女性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
4.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
B. 诗中的“你”指大堰河,即作者的乳母。
C. 诗中反复使用“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是为了强调大堰河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D. 诗中通过描述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和慈爱,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愤怒和控诉。
答案:D。
虽然诗中有对大堰河勤劳、善良等品质的描绘,但主要目的并非直接表达对封建制度的愤怒和控诉,而是通过对大堰河的深情回忆和赞美,抒发个人情感。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一支炙手可热的股票,即使“股神”连续三次减持也丝毫未减其锐气。
②这些遗老遗少,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仇恨一切变革,甘做封建社会的殉葬品。
③有的中间商从药农手中低价收购药材,囤积居奇,以哄抬药价从中渔利,损害药农利益。
④“一带一路”方兴未艾,广大海外华商参与其中的身影愈加活跃,他们发挥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⑤就个人而言,他强烈地想成为一个建筑师,然而他考取的却是师范大学,于是他自怨自艾命运不佳。
⑥鲁迅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⑦参加海选的选手们风格各异,演唱的歌曲也各有特色,曲尽其妙,整个现场激情澎湃,让歌迷们完全沉浸其中。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④⑦ D.③④⑥
D
6.根据你对《大堰河--我的保姆》其写作特色的赏析,在下面文段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1.叙事成分与细节描写融为一体。诗的感染力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比如第4节连用“在你……之后”诗句所写其实就是多个生活细节。铺叙了①,这表明大堰河时刻关心着乳儿,给他以温暖和爱抚。
2.兼用排比、反复,增强抒情效果。第7节,诗中用6句“②”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为了生计勤奋劳苦的生活境况,另一方面表现大堰河③的人生态度。这里用整齐的形式、鲜明的节奏、酣畅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大堰河乃至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的歌颂与赞美。
3.妙用对比,突出诗歌主旨。对比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揭示了黑暗社会的不合理;对比④,清楚地显示出诗人感情的亲疏之别;对比大堰河美丽的梦境与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与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助于突出诗歌的主旨。
大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劳作②她含笑着 ③乐观 ④“我”在自己家里的忸怩不安与在大堰河家里所受的爱抚 ⑤死后的凄苦悲凉)
任务五:课后作业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性的意象和苗述性意象两种。艾青的《大堰河--我的呆姆》与屈原的《离骚》所用意象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