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
8.1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P99.例1;P100.例2
教材分析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本节课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能够合理地估测物品的质量,领悟有效估测的方法。
核心素养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和发展量感。
学习目标 1.借助实物,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通过掂、估、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能以此作标准进行估测。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实物对比、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天平、一枚2分的硬币、两袋500克、一袋1千克的盐等实物。 学生准备:搜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出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谁轻一些,谁重一些呢? 2.介绍日常生活中的称。 3.了解学生知道的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4.揭示课题。 1.先猜测,通过掂一掂活动发现物品有轻重之分。 2.了解称。 3.汇报:可能有斤、公斤、两、克、千克等。 4.知道本课所学内容。 通过交流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感受物品的质量。
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1.教学“克”。 (1)组织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一枚2分的硬币等实物,放在手里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思考: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什么做单位? (2)引导学生感知1克。 课件演示用天平称量2分硬币的质量。 (3)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1克的质量观念。 2.教学“千克”。 (1)组织学生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提一袋1千克的盐,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比较重的物品用什么做单位? (2)组织学生将两袋500克的盐放在手里掂一掂。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和1000克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3)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3.课件出示各种秤,引导学生说一说对秤的认识。 1.认识“克”。 (1)学生动手掂一掂不同物体,并说一说感觉。根据经验得出,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2)观看课件,知道一枚2分的硬币的质量约是1克,并通过掂一掂感受1克。 (3)利用天平称出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再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2.认识“千克”。 (1)动手实践,感受克与千克的差别:左手很轻,右手很重。 根据经验得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2)学生动手掂一掂,并组内交流感受。明确:每袋盐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因此1千克=1000克。 (3)学生根据感受列举实例,全班交流。 3.看课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秤。 让学生以1克为标准,估计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 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2题。 2.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6题。 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中部分习题和课外拓展延伸习题 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拓展练习有一定难度,训练达标。
四、 归纳总结 素养达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时,要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来选择。 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表示。 1000克=1千克
课后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下一节内容。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亲自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明确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的,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但学生在读带有指针和刻度的秤时有些困难,不能很好地把单位换算运用到读数当中,不会数小格。要注意激发学生读钟表的经验,借助已有的经验去处理秤的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