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9 12:1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考点解读: 概述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面貌,了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高考回眸: 近五年高考中,新课标地区都涉及到了本课的知识点。主要考查经济农耕时代商业的特点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指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活动主体:
基础:
中介:
活动中心:
制约因素:商人
农业、手工业生产
货币流通
城 市
重农抑商、锁国政策商业的含义和商业活动的要素有哪些?商业:是以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出现与发展为前提的.
城市
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
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商业的发展1、产生和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2、曲折和发展高峰: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曲折后,隋唐、宋元的商业接连形成发展的高峰。3、发展的新阶段:
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商业发展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商代: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商人成为主体;货币种类增多;形成都会。隋唐时期:形成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宋代: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行纸币;商业发展的新高峰期。明清时期:市镇兴盛;货币经济;副业产品商品化;广泛使用白银;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白银)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商品化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
5、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劳动力成为商品)
6、闭关锁国——对外贸易受限,丧失主动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前提:
基础:
影响:
有利条件: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货币的发展新石器晚期和夏朝:使用天然贝壳商周时期:出现骨币、铜贝等人造贝币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形态多样化秦朝:统一币制, “半两钱” 奠定基本形制统一货币半两钱唐开元通宝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 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明清时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货币:从贝币铜钱到金银纸钞商朝的贝币秦半两钱秦统一货币示意图中国古代最早的
纸币——“交子”南宋“会子”纸币明清
(白银)《估客乐》
元缜 ……求珠架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藩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诗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引发这些历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出现大都会,中原与少数民族、外商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
原因:从政治、交通、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思考。想一想 假如你是明清时期的富户,要投资商业,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商业资料并总结其特点?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有哪些?1、商业起源很早;
2、基础: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3、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宋元空前繁荣);
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二、城市的繁荣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西周至唐代城市的发展:
1.周秦至唐代
①市的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
设的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并与
民居隔开;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②城市性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唐代长安城的整齐划一的坊市制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格局和功能1、周秦至唐代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设的市政治中心、军事重镇①市的特点(时间和空间)②城市性质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时间)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并与民居隔开典型: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2、宋代坊市界限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草市)没有时间限制,不受官府直接监视(夜市)①市的特点②城市性质经济功能大大加强3、明清:以经济功能为主工商业市镇北宋汴京城唐朝长安城△比较唐朝和北宋都城布局图, 指出宋朝与宋朝以前的城市有什么不同?限时开闭打破限制县治设市,坊、市分开打破市坊限制受到官府直接监管不受官府直接监管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经济职能加强※原因: 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4、对外贸易:丝绸之路——陶瓷之路②沿海港口城市兴盛①陶瓷
原因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陶瓷制作技艺提高并大量出口城镇发展分两个阶段:城镇功能秦—唐代经济功能增强到工商业市镇政治、军事城镇为主宋—明清国内工商业发展形成对外贸
易形成汉唐丝绸之路的商路城市明清沿海港口城市四、重农抑商:
目的: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最早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典型史实:西汉高祖和汉武帝;明清重农抑商的概念:重农抑商产生的原因:重农抑商的演变过程:想一想评价重农抑商: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1、产生: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大 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做法:一是从政治身份上贬低商人二是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和规模三是重征商税战国时期。原因:你认为战国时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探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重农”即重视从事直接生产的农民和农业,“抑商”即抑制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商人会利用自己积聚的资本形成一股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转的势力,而重农抑商政策则起到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化、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2、发展:两汉时期。原因: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社会不稳定。做法:对商人征收重税;实行均税平准、盐铁官营等经济措施,打击私营工商业者3、缓和:中唐时期。做法:朝廷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的政策4、强化:明清时期。做法: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征集重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影响:严格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地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重农抑商产生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古代农业生产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历代统治者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以确保赋税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并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商人的流动性,商业的不稳定性。评价1、以农业为本的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所以古代封建统治者要重农抑商,以维护封建统治。2、农业是基础,重视农业的发展是正确的策略。对于抑商要具体分析: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抑商可以保证农业的发展,对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经济恢复起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时再抑制商业发展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反而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这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落伍的历史原因之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阶段1.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2.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①初步发展时期:商周时期 ② 曲折和发展高峰:两汉至宋元
③ 新的发展阶段:明清时期商业发展中的
城市经济化重农抑商政策(1)原始社会: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产生;读图,这是何时代?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最早的商业交换是什么样子?原始社会末期;交易;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工发展;以物易物,物物交换 材料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什么现象?为何出现这种现象? 现象:商业的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
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材料二:卫国大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材料三: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诸昆弟”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问题?私商的经济实力强大,成为商人的主体。 一般战乱会破坏生产,但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却因战争而勃兴,为什么? 原因:诸侯争霸,重视发展实力,对商业限制较少;商业利润丰厚。 材料一:“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二:“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清高宗实录》
材料三:晋商的经商谚语“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明清时期商人的发展出现什么新特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体现古代中国怎样的商业精神? 新特点: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出现;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商人队伍壮大、商业资本积聚;
商业精神:诚信经营。①江浙地区商业市镇兴起,
②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的副业产品成为商品;
③白银广泛使用;
④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徽商、晋商实力最强)。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盛起来。
?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⑦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⑧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点(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题)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A(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5题)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C知识链接:
“城市”:城——侧重于军事、政治职能;市——商业交换的场所;
材料一: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试从这首诗歌里分析出北朝时期商业的特点?
商品买卖有特定的场所,很不方便;
材料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
归纳周秦至唐代城市的特点。
城的功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市的特点:商业活动受官府管理,交易在时间、空间上(坊市制)有严格限制。据史料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已经突破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通过这道题,我们看到唐朝后期,长安城里的布局和城市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实这种变化在宋代更为突出的显现了出来。D 阅读下图思考,北宋东京城与唐长安城的功能有何不同?哪一城市的居民生活更方便一些?
不同: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坊市界限打破
更方便的城市:北宋。 材料:(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东京梦华录》
结合以上材料思考:为什么北宋东京城会出现上述变化?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城市商业蓬勃发展。
练习4、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从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
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C(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C(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7题)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D(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A练习8、(2011年海南高考3题)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C练习9(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1题)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C(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C练习1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7题)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AAA练习10、(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