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一滴水
经过丽江
≡ 语文·八年级下册
阿来
课程导入
丽江古城
玉龙雪山
四方街
金沙江
课程导入
“秀色丽江,人在路上,彩云之南,归去的地方”这是歌曲中唱着的丽江,丽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有高原雪山、河谷、深峡,也还有草甸、平坝,它是游客向往的圣地,是一个神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来的这篇文章,从一滴水的视角出发,畅游丽江,就让我们一起去寻觅这份独特的美吧!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3.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热爱丽江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踪迹。
走近作者
阿来,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当代作家,全国人大代表。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为该奖项有史以来首位得奖藏族作家。2018年,作品《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他由此成为四川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茅奖、鲁奖的双冠王。
写作背景
2012年6月,阿来第三次来到丽江,应允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有关丽江的文章。但如何着手,阿来心下茫然,他说:“丽江很好,写丽江的文章也很多,但我总觉得很多文章并没有写出丽江的精髓。丽江的精髓是水!从玉龙雪山上的冰雪,到黑龙潭这些水体,乃至古城中淙淙流淌的河水,水是丽江之美的载体和精魄。”最终,阿来匠心独运,以一滴水这个独特的视角,写成了这篇美文。
知识链接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云贵高原。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而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景点。丽江为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第一: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
第二: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它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
第三: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它是游记的灵魂。
一种文体:游记
文体知识
预习检查
闸
砚
蘸
喧哗
奔流
矗立
映照
苍劲
翡翠
眺望
擦拭
硕大
喧腾
zhá
亭台楼阁
目眩神迷
yàn
zhàn
xuān huá
cāng jìng
bēn liú
chù lì
yìng zhào
fěi cuì
shuò dà
tiào wàng
cā shì
xuān téng
tíng tái lóu gé
mù xuàn shén mí
预习检查
【轻盈】
【喧哗】
【矗立】
【苍劲】
【徘徊】
【喧腾】
【目眩神迷】
【五彩斑斓】
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声音大而杂乱。
高耸地立着。
(树木)苍老挺拔。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喧闹沸腾。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形容色彩繁多亮丽。
整体感知
1.这篇游记的线索是什么?
2.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游踪的呢?
3.“一滴水”有哪些经历?画出它的游历踪迹。
4.划分课文层次。
初读文章
独立思考
整体感知
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一滴水”的游踪
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游踪的呢?
空间顺序
整体感知
玉龙雪山
丽江坝
落水洞
黑龙潭
四方街
金沙江
游踪
空
间
顺
序
时
间
顺
序
整体感知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1-2)
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的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
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的经过,重点是游览四方街。
第三部分(16)
写“我”奔向金沙江,作为一滴水,完成了游历丽江的行程。
品析课文
根据文章前两段的介绍,“我”这“一滴水”是怎样形成的?
“我”是由雾气化成的一片雪,然后变成坚硬的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再遇到阳光,融化成一滴水。而在成为雾气之前,“我”也是一滴水。
雪
冰
水
品析课文
文章开篇“我是一片雪”的作用是什么?“轻盈”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开门见山地点出“我是一片雪”,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表明作者将以物的口吻来叙述故事。“轻盈”一词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雪落到玉龙雪山上时姿态轻柔优美的样子。
品析课文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文章第三段开头中的两个“喧哗”意思是一样的吗?各是什么意思?
意思
不一样
第一个“喧哗”指水多声大而显得水声嘈杂;
第二个“喧哗”指“我们”由冰化成水、获得自由后喧闹、嬉戏的样子。
品析课文
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纳西族人口中对丽江坝的赞美,侧面写出了丽江坝的美丽和闻名。
文章第三段中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
品析课文
作者写四方街,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
交代了四方街的建造年代和建造者,表明其悠久的历史和木氏家族对四方街的历史贡献,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深度。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品析课文
作者笔下的丽江古城,
是一幅优美的画卷,
你认为这幅画卷美在哪里?
快速阅读,分组讨论:
品析课文
“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再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索,以四方街小广场为梯形,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运动感。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
风 景 美
①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
②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③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④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这里的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色明显。这里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
建筑,这里的小桥,历史悠久、
数量大、形式多。
品析课文
建 筑 美
品析课文
赶路、建筑、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等构成了丽江民俗画。
民 俗 美
①在街道,银匠“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玉器店老板挂出了翡翠,字画店老板卖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
②在山下,马帮在驿道来往;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牧羊人在草甸上放牧牛羊。
③在院子里,浇花人给兰花浇水;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
④晚上,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
品析课文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末这句话的理解。
“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点题,收束全文,时空线索在此最后交织并戛然而止,作为线索和镜头的一滴水,也“跃入江流,奔向大海”,简洁明了,而又留有余韵。
合作探究
①“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把时间与空间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②“一滴水”使写作获得了自由的视角,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能全面而灵动地展示景物的特点。
③“一滴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能更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交互性。
文章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展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堂小结
一滴水经过丽江
“我”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
一滴水的
漫长旅行
一滴水奔流到金沙江边,汇入了江海
一滴水来到丽江坝
一滴水奔流走过草甸、落水洞的情景
一滴水仰望着玉龙雪山兴奋地来到丽江古城
一滴水在四方街的漫游历程
丽江风情
热爱向往
课堂小结
本文用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写出了丽江古城的美丽和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课堂小测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喧哗(xuān) 融化(lóng) 目眩神迷(xuàn)
B.驿道(yì) 犹豫(yù) 五彩斑斓(lán)
C.矗立(chù) 远眺(tiào) 徘徊不前(huí)
D.蘸水(zhàn) 硕大(shuò) 无病呻吟(yǐn)
B
【解析】A项,融,应读róng;C项,徊,应读huái;D项,吟,应读yín。
课堂小测
2.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 同一座古城。
(2)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 。
(3)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
在蓝天下面。
A.通过 热闹 矗立 B.穿越 热闹 耸立
C.穿越 喧哗 矗立 D.通过 喧哗 耸立
C
【解析】“通过”,从一端到另一端。“越过”,跨过。“热闹”,场面活跃,精神愉快。“喧闹”,形容场所不安静,有些嘈杂。“矗立”,指高的物体,如眼前矗立着大厦,着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不用于人。“耸立”,高的山或物上放置。如山上耸立着雕像,着眼于高,高而突出地立着。
课堂小测
3.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B.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C.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
D.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B
【解析】B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他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课下作业
一次尝试
假如你是一滴水,你会经过天津的哪些地方呢?尝试仿照本文写一段文字。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