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0: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礼记》二则
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课程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句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由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其中的道理。
课程导入
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大意,联系实际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解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
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的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
走近作品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主要记载先秦的礼制。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该书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的。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与《诗经》《书经》《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虽有嘉肴》
《礼记》二则
——《礼记·学记》
背景资料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初读文章
嘉肴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弗学 教学相长
yáo
qiánɡ
yuè
xiào

zhǎnɡ
读音准不准
初读文章
节奏对不对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初读文章
文意懂不懂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指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即使。
所以。
困惑。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表示猜测。
初读文章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疏通文意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中的“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深耕细读
开头一句“虽有嘉肴”有什么作用?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 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深耕细读
深耕细读
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
《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论证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深耕细读
不同点
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相同点
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深耕细读
关系
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用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深耕细读
小组讨论: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1)不知其旨也(古义: ; 今义: 。)
(2)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 ;今义: 。)
(3)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4)虽有至道 (古义: 。今义: 。)
(5)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
味美
旨意
勉励
强大,强盛
困惑
困难
即使
虽然
促进
增长
文言积累
古今异义
其此之谓乎 ( )
不知其旨也 ( )
A 不知其旨也( )
B 不知其善也( )
学学半 ( )
学学半 ( )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音 xiào,教
向别人学习
表推测。大概,恐怕
它的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文言积累
文言积累
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通假字
《兑(yuè)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学学半,此之谓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虽有嘉肴》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②择师不可不慎也。
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课下作业
1.背诵《虽有嘉肴》。
2.读一读《礼记·学记》中的格言警句,借助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大道之行也》
《礼记》二则
——《礼记·礼运》
背景资料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文题解读
“大道”在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是施行的意思。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
初读文章
读音准不准
天下为公 矜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男有分
wéi
ɡuān


fèn
初读文章
《大道之行也》
节奏对不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文意懂不懂
初读文章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是。
同“举”,推举。
培养和睦气氛。
指才干出众。
指品德高尚。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用作动词,以……为亲。
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职分,职守。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父母。
用作动词,以……为子。
子女。
有终老的保障。
女子出嫁。
初读文章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文意懂不懂
因此。
厌恶。
兴起。
因此。
从外面把门带上。
图谋之心。
这叫作。
初读文章
疏通文意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梳理文章层次: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深耕细读
深耕细读
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深耕细读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①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③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深耕细读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男有分,女有归”
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深耕细读
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你是如何看待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
(开放性试题,能把自己两文的感受写出来即可,并做到自圆其说)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深耕细读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深耕细读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①选贤与能 ( )
②矜、寡、孤、独( )
“与”同“举”,推举,选拔
“矜”同“鳏”,老而无妻
故外户而不闭( )
①为
天下为公( )
不必为己( )
②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 )
用门闩插门
杜绝,闭塞
动词,是
介词,为了
文言积累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文言积累
①讲信修睦(古义: ;今义: 。)
②女有归(古义: ;今义: 。)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 ;今义: 。)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⑤大道之行也
(古义: 。今义: 。)
⑥是谓大同
(古义: 。今义: 。)
培养
修改
女子出嫁
归来,归属

户口,门户等
害人
偷东西的人
兴起
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宽阔的道路
代词“这”
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谋闭而不兴
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子,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词类活用
文言积累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太平盛世
令人神往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拓展延伸
(1)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马克思: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3)康有为:
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
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4)“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圣哲先贤话大同
课下作业
1.背诵《大道之行也》。
2.《礼记》中的思想和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一部分也演变为人们熟知的成语,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礼记》中的成语故事,相互交流。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