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0:0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社 戏
鲁 迅
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课程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了解哪些民俗活动?
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民俗活动是什么?
课程导入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把握本文情节以及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体会作者对风景、风俗、人情的感情。
走近作者
作者鲁迅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大家回忆一下关于鲁迅先生的信息,看看谁对鲁迅先生更熟悉!
原名?
作品?
籍贯?
地位?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题目解读
《社 戏》
社戏是指什么呢?

早时祭祀土地神之所在。在绍兴是一种居住区域名称
社戏
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神祈福,一般均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文体知识
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预习检查——字音字形
钳 撮 偏僻 行辈 照例 欺侮
宽慰 嘱咐 怠慢 礼数 撺掇 凫水
潺潺 踊跃 家眷 皎洁 好歹
qián
cuō

háng


wèi
zhǔ fù
dài
shù
cuān duo

chán
yǒng yuè
juàn
jiǎo
dǎi
预习检查——多音字
xǐnɡ
归省
shěnɡ
省心

hònɡ
一哄而散
hǒnɡ
哄骗

hánɡ
行辈
xínɡ
树行子

hōnɡ
哄笑
hàng
行走
qiáo
翘首
qiào
翘起

预习检查——词语解释
【归省】
【行辈】
【怠慢】
【撺掇】
【悠扬】
【纠葛】
【依稀】
【宽慰】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排行和辈分。
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模模糊糊。
宽解安慰。
预习检查——词语解释
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外扩散。
月光不明,在文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同“婉转”。形容(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自失】
【踊跃】
【漂渺】
【屹立】
【絮叨】
【弥散】
【朦胧】
【宛转】
【皎洁】
初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仿照“夏夜行船”概括)
看社戏
线索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深夜返回
再谈吃豆
盼社戏
看社戏
忆社戏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深夜返回
再谈吃豆


课文所写的几件事,详略是如何安排的?请连线。
精读细研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离海不远
极偏僻的
住户很少
“我”的
乐土
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精读细研
2.作者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
波折
叫不到船
不准和别人去
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
转机
八叔公的船回来了
与“我”同去
保证不出事
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精读细研
3.在作者笔下,“我”到赵庄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正面
描写
④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表现了戏不好看。
侧面
描写
不好看
精读细研
4.看社戏回家的路上,发生了哪些趣事?
在八公公船上煮豆吃
偷阿发家和六一公公家地里的罗汉豆
精读细研
5.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情节?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偷罗汉豆”这一情节,和平常理解的“偷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情况不一样。摘豆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偷”,但是,摘得的豆是用来待客充饥的,反映了孩子们的热情诚恳、周到细致、纯朴无私、天真善良,表现了他们的情趣与欢乐。
精读细研
6.课文最后一段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
“我”所怀念的不仅仅是好豆和好戏,更是平桥村的人们所具有的那种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美好品格,还有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生活。这一切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所以那夜的豆和那夜的戏都令“我”念念不忘。
深度探究——探究人情美
找出描写小伙伴和乡民的情节,阅读体会其中的人情美。思考:小说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提示】
文中写了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等
深度探究——探究人情美
双喜
看戏前
看戏时
看戏后
建议用八叔的航船,写包票
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机灵、热情能干
分析了铁头老生不肯翻筋斗的原因,有理有据
表现了双喜热情友爱、善解人意,对“我”极其体贴爱护
建议大家不要只在一个地方偷豆等细节
表现了双喜细心周到、虑事周全
深度探究——探究人情美
桂生
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为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可见他的纯朴、热忱。
阿发
提议偷他们家的豆,表现了他纯真无邪、憨厚可爱的一面。
六一公公
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我”夸了他一句,他“竞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他是朴实善良的乡民代表。
深度探究——感受童真童趣
学生朗读、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深度探究——感受童真童趣
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
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
豆浆喝。
“是”加重语气。
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
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深度探究——感受童真童趣
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
深度探究——感受童真童趣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这是一个儿童眼中的景物描写,非常富有诗意。“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是儿童才有的想象;“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这也是儿童心理的表现。
深度探究——感受童真童趣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
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儿童对看戏很有兴趣,但在夜间容易犯困,所以台上戏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这里真切地描写出了儿童看戏的精神状态。
深度探究——感受童真童趣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辈(háng) 絮叨(wēn)  船橹(lǔ)
B.不惮(dàn)  归省(shěng)  撺掇(cuān)
C.凫水(fú)  旺相(xiāng)  潺潺(chán)
D.竹篙(gāo)  晌午(shǎng)  松懈(xiè)
【解析】A项中“絮”应读xù,B项中“省”应读xǐng;C项中“相”应读xiàng。
D
课堂小测
课堂小测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踊跃  驳回  希奇  偏僻
B.好歹  皎洁  诚肯  弄潮
C.乌蓬  吩咐  屹立  欺侮
D.家眷  礼数  聚拢  怠慢
【解析】A项中“希”应为“稀”;B项中“肯”应为“恳”;C项中“蓬”应为“篷”。
D
课堂小测
3.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解析】D项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D
课堂小测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共享设施如何配置?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
【解析】A项“说”在中间,前后都是一个人说的话,“说”后面应为逗号。
A
课堂小结


民风淳朴
伙伴友善
回忆美好
盼社戏
看社戏
忆社戏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怀念好豆
怀念好戏
月夜归航
——“乐土”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写“我”童年时与农村孩子看社戏的美好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夏夜行船”一段,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情景交融。请仔细观察,写一段描写秋天景物的文字。
示例:早晨,似薄纱的雾气笼罩着田野。稻田,一片金灿灿,似乎铺了满地的黄金。饱满的稻穗低着头,把稻秆都压弯了,一株株像佝偻的老人。晨风吹来,稻穗发出“沙沙”的响声,恰如农民伯伯幸福而爽朗的笑声。
课下作业
下节课见
语文·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