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燕山地区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模拟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燕山地区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模拟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0 17:3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燕山地区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 30 分)
1.“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图片能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状况的是(  )
A. B.
C. D.
2.春秋时期出现天子不能制约诸侯,诸侯不能制约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约家臣等现象。这反映了(  )
A.贵族等级分封制受冲击 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
C.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D.奴隶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3.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类别 人口(万) 郡(个)
中央 450 15
封国 850 39
A.禅让制 B.屯田令 C.察举制 D.“推恩令”
4.以下示意图说明了(  )
A.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中央机构权力的相互制衡
C.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D.枢密院掌管全国的军政事务
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下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元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中提到的“洗白复生”为高丽苎麻织成的高丽毯丝布,经久耐用,是元朝民间常见贩卖的纺织品。据此可知元朝(  )
A.纺织技术发达 B.政治制度完善
C.军事实力强大 D.海外贸易兴盛
7.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下列各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当时的人喜欢进行集中生产 B.当时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C.清朝前期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D.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8.右图出自1857年3月14日《伦敦新闻画报》本刻版画原图说:“广州及近郊,绘于交战期间。在英军炮击下,广州城中大火”。该图描绘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9.如图是一位历史老师在复习课上要求学生填写的思维导图,其中“ ”处应填写(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0.下图为某一刊物的目录节选。其横线部分应该是(  )
第二章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一、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二、______ 三、红军反“围剿”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 四、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
A.北伐与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B.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C.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 D.解放区土地政策的适时调整
11.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时间分别是1949、1956、1978,与1949、1978这两个年代相关联的两件大事分别是(  )
A.抗美援朝、十一届三中全会 B.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C.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 D.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下列史实反映出(  )
☆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维护祖国统一 B.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C.捍卫领土主权 D.取得外交巨大成就
13.下列历史图片反映了西方近代发展进程。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 ②法国民众攻陷巴士底狱 ③威廉和玛丽在英国加冕 ④斯蒂芬森试验蒸汽机车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②④③① D.③④①②
14.下列历史人物都曾领导过本国或本民族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成为民族英雄.其中抗击过同一个殖民国家的是(  )
①林则徐
②章西女王
③玻利瓦尔
④华盛顿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5.1800年,拿破仑成了法国的最高统治者。随后,他正式命令法律专家开始起草《拿破仑法典》,在具体制定法典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者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对理性的原则。拿破仑的这一“坚持”(  )
A.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体制
B.废除了欧洲大陆各地的封建特权
C.推翻了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捍卫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6.如图是小史同学搜集到某研究性学习材料的领导人图片。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战 D.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17.阅读下图文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图中“火药桶”和“火星”相对应的一组是(  )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 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Europe became a "powder keg", waiting for the spark that make it exp1ode.
A.法国——凡尔登战役 B.意大利——萨拉热窝事件
C.德国——凡尔登战役 D.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事件
18.“为了共同的根本利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结成同盟。”下列哪一事件最能证明这一结论?(  )
A.三国协约的建立 B.法西斯轴心的形成
C.三国同盟的建立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某历史学习小组正在学习主题为“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的单元内容。请给该单元第16课补充恰当的课题(  )
第16课 ____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与挫折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A.罗斯福新政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十月革命 D.冷战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下列能够体现这一外交布局的是(  )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国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③中国已与世界上 180 多个国家建交 ④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40 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维护中国封建制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建立(秦朝)巩固(汉朝)完善(隋唐)加强(宋朝)新发展(元朝)空前强化(明清)及结束(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150字左右。)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图。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从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中选取四个阶段各两例史实进行论述。
(2)依据材料二写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途径涵盖了哪些方面。结合史实从政治和经济或外交的角度(各一例)对划线部分加以说明。
22.现代化是每个国家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各国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一场“自救运动”,洋务派官僚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求强”“求富”的运动,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及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一些成就,是近代中国进行的第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社会变革。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在此期间,以牛顾、达尔文等为代表的科学巨匠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自然知识,为工业革命和其他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
——摘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材料三 1951年国家着手编制“一五计划”,中央成立领导小组主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1952年赴苏联征求意见、商谈苏援方案,得到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大力支持。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年年递增4.8%。
——摘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推动西方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的因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积,分析“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
23.世界经济经历了由区域性交流到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交往。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失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 1840—1913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单位:%)
时间 1840-1860年 1860-1870年 1870-1900年 1900-1913年
世界贸易 4.84 5.53 3.2 3.8
——摘编自张锡嘏《国际贸易》
材料四 随着欧洲经济的加速和区域化趋势的增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在未来将伴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而得到欧洲国家的重视和推进……欧洲国家在摆脱战后衰落困境之后,通过美国率先的经济刺激和欧洲的联合自强,实现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增长,体现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材料五 当今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联合国和世贸组织
——摘编自郝立英《欧洲体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材料六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仅是受益者,而且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者……面对“逆全球化”潮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之度外……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将会矢志不渝地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将会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将会继续以积极的态度和责任应对“逆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
——摘编自刘玉峰《逆全球化形势下中国如何再出发》
(1)关于“世界历史”何时开始的问题,材料一、二各有怎样认识?选取其中一个观点,写出“世界历史”开始的事件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概括该时期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40-1860年世界贸易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二战后欧洲有赖于“美国率先的经济刺激和欧洲的联合自强”的表现。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快的主要因素。
(4)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逆全球化”潮流的原因。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逆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
24.学习历史要结合地图,形成立体、完整的空间观念。观察下列三幅历史地图,回答问题。
(1)小王是山东济南人, 当时他的家乡所处地域在图1、图2中分别属于哪个政权管辖 在图3中,他的家乡属于哪一行政机构管理
(2)左侧三幅图分别反映出当时怎样的政治局势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元时期我国政治局势从图1转变为图3的历程。
(4)以上三幅地图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D
D:根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骨针能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状况,D项符合题意;
A:骨耜出现于距今约七千年,与山顶洞人生活时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红山文化距今大约在5500年前到5000年前,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玉器,B项不符合题意;
C: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生活状况,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A
据材料“天子不能制约诸侯,诸侯不能制约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约家臣”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等级分封制遭到破坏,上级不能制约下级,A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春秋时期上下尊卑等级秩序被破坏,不能体现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B;
战国时期开始产生封建政治制度,排除C;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D
根据题干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初年,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政府,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
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于舜;舜又传位给禹,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排除A项;
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在恢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排除B项;
察举制,是中国选才取士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4.A
5.B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五代十国到元朝,这几百年间,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并立和宋朝与辽、西夏和金再到蒙古的并立局面,直到1276年,元朝才实现全国统一,因此图片显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图片中显示的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不符合题意;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图片中显示的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不符合题意;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图片中显示的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紧贴题干信息即图片进行分析理解历史发展趋势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分析理解。
6.D
据题干信息“‘洗白复生’为高丽苎麻织成的高丽毯丝布,经久耐用,是元朝民间常见贩卖的纺织品”可知,产于高丽的苎麻毯丝布是元朝民间常见的纺织品,说明元朝时期与高丽之间有贸易往来,反映了元朝海外贸易兴盛,故选D项。
材料仅提到高丽毯丝布是元朝民间常见贩卖的纺织品,得不出元朝纺织技术发达,排除A项。
材料仅提到高丽毯丝布是元朝民间常见贩卖的纺织品,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完善,排除B项。
材料仅提到高丽毯丝布是元朝民间常见贩卖的纺织品,未体现元朝军事实力强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海外贸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元朝海外贸易的相关历史知识。
7.B
B:根据题干“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可知,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当时的人喜欢进行集中生产,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南宋棉纺织业开始兴起,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手工业工场的出现,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适中,需要掌握清朝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8.B
9.B
根据思维导图“西方列强与清政府联合镇压的‘反侵略、反封建’……”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起义,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B正确;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救运动,A错误;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与反封建不符,C错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与材料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点是太平天国运动。解题方法:结合晚清时期的社会发展现状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0.B
依据材料中的目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依据目录中“一、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对统治”“三、红军反‘围剿’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可知,时间是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到1934年红军长征之前,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1927年10月,符合目录内容和时间范围,B符合题意;
北伐与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发生在1926—1927年,处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与目录时间不符,排除A;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开始于1935年,排除C;
解放区土地政策的适时调整开始于1947年,排除D。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1949年和1978年对应的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B项正确;
抗美援朝是1950年开始的,排除A项;
三大改造是1956年开始的,排除C项;
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1966年-1976年,排除D项。
故选B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等知识。
12.D
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为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面对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的疑虑和不安,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建交。故依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史实反映出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取得的巨大成就,D项正确;
史实与维护祖国统一和捍卫领土主权无关,排除AC项;
史实侧重于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并没有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的认识。
13.A
14.C
①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抗击英国的殖民统治,②章西女王领导印度民族大起义,抗击英国的殖民统治,③玻利瓦尔领导拉美独立运动,抗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④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抗击英国的殖民的统治。
C项①②④抗击过同一个殖民国家英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本题把华盛顿、玻利瓦尔、林则徐和章西女王联系起来,要注意区分这些人物的贡献,重点掌握人物的主要贡献。
15.D
16.B
17.D
18.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为了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由此正式建立,D正确;
三国协约包括英国、法国、俄国,三个国家社会性质相同,A错误;
轴心国包括德、意、日,三个国家性质相同,B错误;
三国同盟包括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个国家社会性质相同,C错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点是《联合国家宣言》。解题方法:结合二战期间的重要宣言的基本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9.D
由“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与挫折”“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可知,这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变化,所以其主题是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即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D项正确;
罗斯福新政是在二战之前,排除A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是在一战期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冷战的认识。
20.A
21.(1)观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或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立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加强: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等任意两点即可。新发展:元朝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等。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统归兵部。皇帝掌握了军政大权。设锦衣卫,东厂,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等。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等。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各选四个阶段各两例史实进行论述)。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方面的不断发展。中国智慧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促进了民族平等、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处理好民族问题树立了成功典范。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问题提供了范例或外交:“一国两制”提出,推动使得香港和澳门回归,既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又照顾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同类型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外交: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世界各国和联合国的认可,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总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努力践行大国担当、大国使命,为推动世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观点必须正确,论述时,所选史实必须典型,并准确揭示其意义,如,观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论述:正式建立: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皇帝之下,设立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地方实行郡县制。巩固: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西汉实行剌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加强: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等任意两点即可。新发展: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元朝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等。空前强化: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明初,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统归兵部。皇帝掌握了军政大权。设锦衣卫,东厂,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等。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等。结束: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本题考查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智慧。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知,这体现的方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方面的不断发展。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可知,中国智慧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促进了民族平等、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处理好民族问题树立了成功典范。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可知,中国智慧在经济上的表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问题提供了范例。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可知,中国智慧在外交上的表现是,“一国两制提出,推动使得香港和澳门回归,既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又照顾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同类型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世界各国和联合国的认可,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总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努力践行大国担当、大国使命,为推动世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故答案为: (1)观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或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立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加强: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等任意两点即可。新发展:元朝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等。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统归兵部。皇帝掌握了军政大权。设锦衣卫,东厂,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等。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等。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各选四个阶段各两例史实进行论述)。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方面的不断发展。中国智慧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促进了民族平等、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处理好民族问题树立了成功典范。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问题提供了范例或外交:“一国两制”提出,推动使得香港和澳门回归,既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又照顾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同类型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外交: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世界各国和联合国的认可,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总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努力践行大国担当、大国使命,为推动世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智慧。难度较大,综合性强,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把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2.(1)特点:以自救为目的;“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涉及多个领域;兼具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双重性。
(2)因素: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3)原因: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苏联的援助支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1)特点:根据材料“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一场‘自救运动’”可知,洋务运动的特点是以自救为目的。根据材料“洋务派官僚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求强’‘求富’的运动”可知,洋务运动的特点是“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根据材料“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及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一些成就”可知洋务运动的特点是涉及多个领域。根据材料“是近代中国进行的第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社会变革”可知,洋务运动的特点是兼具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双重性。
(2)因素:根据材料“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可知,推动西方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的因素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根据材料“在此期间,以牛顾、达尔文等为代表的科学巨匠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自然知识,为工业革命和其他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可知,推动西方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的因素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可知,推动西方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的因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3)原因:根据材料“中央成立领导小组主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可知,“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根据材料“1952年赴苏联征求意见、商谈苏援方案,得到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大力支持”可知,“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是苏联的援助支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故答案为:
(1)特点:以自救为目的;“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涉及多个领域;兼具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双重性。
(2)因素: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3)原因: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苏联的援助支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洋务运动的特点,理解推动西方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的因素,理解“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3.(1)材料一: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历史的起点;材料二: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
选取材料一,事件:新航路开辟;理由: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选取材料二,事件:工业革命;理由:工业革命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使欧美重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强国,这些国家加紧了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同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增加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趋势:1840-1870年世界贸易增长迅速,1870-1913年世界贸易增速放缓。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大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答出一点即可)。
(3)表现: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或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欧共体(或欧盟)。
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大国国家政策的调整;两极格局的瓦解扫清了障碍等
(4)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影响。(答出一点即可)
应对措施:坚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答出一点即可)
(1)根据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交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世界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根据材料二“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失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可知,材料二认为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历史的起点。因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认为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工业革命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使欧美重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强国,这些国家加紧了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同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增加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根据材料三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70年世界贸易增长迅速,1870-1913年世界贸易增速放缓。根据所学可知,1840-1860年世界贸易增长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大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根据材料“欧洲国家在摆脱战后衰落困境之后,通过美国率先的经济刺激和欧洲的联合自强“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也就是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成立欧共体,现在发展成欧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快的主要因素有,科学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大国国家政策的调整,两极格局的瓦解扫清了障碍等。
(4)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可知,出现“逆全球化”潮流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影响。根据材料六“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将会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将会继续以积极的态度和责任应对逆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坚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故答案为:
(1)材料一: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历史的起点;材料二: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
选取材料一,事件:新航路开辟;理由: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选取材料二,事件:工业革命;理由:工业革命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使欧美重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强国,这些国家加紧了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同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增加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2)趋势:1840-1870年世界贸易增长迅速,1870-1913年世界贸易增速放缓。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大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答出一点即可)。
(3)表现: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或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欧共体(或欧盟)。
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大国国家政策的调整;两极格局的瓦解扫清了障碍等。
(4)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影响。(答出一点即可)
应对措施:坚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答出一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冷战、欧洲的联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4.(1)在图1中属于北宋政权管辖;在图2中属于金政权管辖;在图3中属于中书省管辖。
(2)图1是北宋、辽与西夏三个政权并立:图2是南宋与金、西夏对峙;图3是元朝统·全国。
(3)女真族兴起,建立金,先后灭掉辽和北宋;北宋灭亡,南宋继而建立,后与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13世纪,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蒙古政权,先后灭西夏、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实现全国统一。
(4)各民族政权由并立、对峙逐步走向统一。
(1)小王是山东济南人,当时他的家乡所处地域在图1中属于北宋管辖,在图图2中属于金管辖,在图3中,他的家乡属于中书省管理。
(2)图1反映的是北宋、辽与西夏三个政权并立;图2反映的是南宋与金对峙;图3反映的是元朝统一全国。
(3)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女真族兴起,建立金,先后灭掉辽和北宋;北宋灭亡,南宋继而建立,后与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13世纪,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蒙古政权,先后灭西夏、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实现全国统一。
(4)比较三幅地图,地图的变化反映了各民族政权由并立、对峙逐步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逐步完成封建化;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经济重心实现南移,南北差距逐步缩小。
故答案为:
(1)在图1中属于北宋政权管辖;在图2中属于金政权管辖;在图3中属于中书省管辖。
(2)图1是北宋、辽与西夏三个政权并立;图2是南宋与金对峙;图3是元朝统一全国。
(3) 女真族兴起,建立金,先后灭掉辽和北宋;北宋灭亡,南宋继而建立,后与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13世纪,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蒙古政权,先后灭西夏、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实现全国统一。
(4) 各民族政权由并立、对峙逐步走向统一。
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重要史实,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