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直属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1.(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物理有很多方法。下列关于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方便研究物理问题,体积小的物体均可以视为质点,质点是理想化模型
B.加速度是用微元法定义的物理量,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成正比
C.由速度可知,当趋于零时,v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这里采用了极限法
D.速度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答案】C
【知识点】质点;加速度;极限法
【解析】【解答】A.物体能否看成质点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主要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无影响,不可以将所有体积很小的物体都看成质点,故A错误;
B.加速度
采用了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以得出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无关,故B错误;
C D.速度
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速度与位移无关,当非常小趋于零时,可以表示物体在该时刻的瞬时速度,利用平均速度近似为瞬时速度,这里采用了极限法,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分析】物体能否作为质点主要看所研究的问题;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以判别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无关;利用速度的定义式可以判别速度与位移无关;利用平均速度近似为瞬时速度,这里采用了极限法。
2.(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新能源汽车除了能有效减少废气排放,还具有稳定性、加速性能好的优点。关于运动中的新能源汽车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度越大,汽车速度变化越大
B.加速度越大,汽车速度变化越快
C.加速度越大,速度一定越大
D.加速度减小时,速度一定减小
【答案】B
【知识点】加速度
【解析】【解答】ABC.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越大,汽车速度变化越快;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以得出加速度与速度变化和速度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不一定越大,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也无关,所以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越大,故AC错误,B正确;
D.加速度减小时,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满足物体做加速运动的条件则速度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无关;加速度大小代表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则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
3.(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队再创佳绩,下列有关蹦床运动项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对蹦床的压力是由蹦床形变产生的
B.蹦床对运动员的力和运动员对蹦床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C.运动员从接触蹦床到离开蹦床的过程中,蹦床对运动员的弹力先变大后变小
D.蹦床发生明显形变是因为运动员对蹦床的力大于蹦床对运动员的力
【答案】C
【知识点】形变与弹力;牛顿第三定律;胡克定律
【解析】【解答】A.弹力为形变物体对所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运动员对蹦床的压力是由运动员的脚底发生形变产生的,故A错误;
BD.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得出:蹦床对运动员的力和运动员对蹦床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故BD错误;
C.运动员从接触蹦床到离开蹦床的过程中,压缩量先变大后变小,根据胡克定律可以得出蹦床对运动员的弹力先变大后变小,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运动员对蹦床的压力是由运动员的脚底发生形变产生的;蹦床对运动员的力和运动员对蹦床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根据胡克定律可以得出蹦床对运动员的弹力先变大后变小。
4.(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汽车紧急刹车,会在路面上留下刹车痕迹,某次汽车紧急刹车后测得的刹车痕迹长为,假设制动后汽车做加速度大小恒为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则关于该汽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刚刹车时,汽车的初速度大小为
B.刹车后第末的速度大小为
C.刹车后,汽车做减速运动的最后内的位移大小为
D.刹车后内的位移大小为
【答案】B
【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
【解析】【解答】 汽车刹车过程中当把速度减为零时汽车即停止,正向来看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逆向来看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将使问题简化,更方便解决。A.根据逆向思维可知
结合题意代入数据可得刹车时间为
刚刹车时,汽车的初速度大小为
故A错误;
B.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知,刹车后第1s末汽车的速度为
故B正确;
C.根据逆向思维法可知,最后一秒内的位移为
故C错误;
D.由上可知汽车刹车到停止运动所需时间为2.5s,故刹车后3s内的位移等于25m,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把汽车的运动看作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和位移—时间公式计算即可。
5.(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某快递公司推出了用无人机配送快递的方法,某次配送时无人机从地面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飞行,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人机在第末开始改变速度方向做减速运动
B.无人机在末至末竖直向下做减速运动
C.在前运动过程中,第末无人机离地面最高
D.无人机在前内的位移大小为
【答案】D
【知识点】运动学 v-t 图象
【解析】【解答】图像类问题是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位移、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针对此类问题,可以首先根据图像还原物体的运动情景,再结合斜率、截距、面积等数学概念进行分析。A.由图像可知,第末无人机开始做减速运动,速度方向没有改变仍为正值,故A错误;
B.内无人机速度为正值,向上运动,内无人机速度为负值,向下运动,故B错误;
C.物体在时正向速度减为0,此时无人机离地面最高,无人机开始反向运动,故不是第末无人机离地面最高,故C错误;
D.图像的面积表示位移,无人机前的位移大小为
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v-t图像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图像在横轴上方,表示速度方向为正,在横轴下方,表示速度方向为负。
6.(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加速行驶,依次通过路边A、B、C三个路牌,A、B间距离为,从A到B用时,B、C间距离为,从B到C用时,则汽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平均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及加速度的定义式的直接应用。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B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即
同理B、C中间时刻的速度
可得加速度
故选B。
【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结合加速度定义式进行分析。
7.(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所示,在距离地面高的位置竖直向上以的速度抛出一枚网球,最后落回地面,,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 )
A.网球落地时的速度为
B.网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
C.上升过程加速度的方向向上,下降过程加速度的方向向下
D.上升过程加速度不断减小,下降过程加速度不断增大
【答案】B
【知识点】竖直上抛运动
【解析】【解答】CD.由于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由于小球只受到重力作用,则整个运动过程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恒定不变,方向竖直向下,故CD错误;
A.网球上升为匀减速直线运动,设上升高度为,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
代入数据,求得网球的初速度为
根据速度公式可以得出:网球向上运动的时间为
下落过程有
其中,解得
根据速度公式可以得出网球落地时的速度为
因为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所以网球落地时的速度为,故A错误;
B.网球在空中的运动时间为
故B正确。
故选B。
【分析】利用小球只受到重力所以加速度保持不变,方向竖直向下;利用速度位移公式可以求出初速度的大小;利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网球落地速度的大小。
8.(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所示,质量为3m的物体A放在水平面上,轻绳通过固定在天花板上的光滑定滑轮O将物体A和质量为m的小球B连在一起。已知定滑轮O和物体A间的轻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物体A和小球B均处于静止状态,物体A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轻绳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为mg
B.地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大小为
C.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D.物体A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至少为
【答案】D
【知识点】整体法隔离法;共点力的平衡
【解析】【解答】绳子连接体问题可以采用隔离法结合牛顶第二定律分析。
A.对小球B,轻绳的拉力大小为
所以轻绳给滑轮的两个拉力大小均为mg,夹角为60°,所以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为
故A错误;
BC.对物体A受力分析,有
解得
,
由牛顿第三定律有
故BC错误;
D.由题意可知
解得
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一根绳子跨过滑轮是活结模型,两端拉力大小相等。
2、隔离法的好处是可以弄清楚每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3、在多物体构成的问题里面,牛顿第三定律往往可以起着转换研究对象的作用。
9.(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甲所示是郑新黄河大桥的照片,乙图中、、、、是五个连续等距的桥墩,若一汽车从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通过段的时间为,则( )
A.汽车通过段的时间为
B.汽车通过段的平均速度等于汽车通过点时的瞬时速度
C.汽车通过段的平均速度等于汽车通过点时的瞬时速度
D.汽车通过、、、时的速度之比为
【答案】A,B
【知识点】平均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需掌握当初速度为0时运动连续相等的位移的时间比A. 汽车从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根据
可知汽车经过,,,所用时间之比为
则汽车通过段的时间
A正确;
BC.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为
由题图可知
故汽车通过、段的时间相等,即点是段的中间时刻,所以汽车通过段的平均速度等于汽车通过点时的瞬时速度,B正确,C错误;
D.根据
可知
D错误。
故选AB。
【分析】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关系式及推论分析。
10.(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两根相同的轻弹簧的原长均为,将两弹簧与两相同物体按如图所示的方式连接并悬挂于天花板上,静止时两根弹簧的总长为,现用手托着物体,使下面的弹簧2恢复到原长,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
A.悬挂稳定时弹簧1的长度为,弹簧2的长度为
B.弹簧2恢复原长时弹簧1长度为
C.物体上升的距离为
D.物体上升的距离为
【答案】A,D
【知识点】胡克定律
【解析】【解答】A.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两物体质量均为m,根据两个物体的平衡方程有:对弹簧1有
对弹簧2,根据物体B的平衡方程有
可得
解得
可知悬挂稳定时弹簧1的长度为,弹簧2的长度为,A正确;
BC.当弹簧2恢复到原长时,弹簧2上没力,弹簧1只承受一个物体,根据平衡条件则形变量为
所以长度为,上升,BC错误;
D.弹簧2恢复原长时,相对悬挂状态下的弹簧总长,弹簧2缩短了,弹簧1缩短了,根据几何关系则有上升了弹簧1和弹簧2的缩短量之和,为,D正确。
故选AD。
【分析】利用平衡方程结合胡克定律可以求出弹簧形变量的大小;利用几何关系可以求出物体上升的距离。
11.(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所示,圆心为O、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圆形光滑轨道竖直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在O点正上方有一光滑小定滑轮,小定滑轮到轨道最高点B的距离为h,轻绳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和小定滑轮均可视为质点),靠放在光滑圆形轨道上的A点,A点到小定滑轮的距离为L,另一端绕过小定滑轮后用力拉住.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缓慢地拉轻绳使小球由A运动到B,该过程中FN大小不变
B.缓慢地拉轻绳使小球由A运动到B,该过程中FT一直变小
C.小球静止在A点时,圆形轨道对小球的支持力大小
D.小球静止在A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
【答案】A,B
【知识点】共点力的平衡
【解析】【解答】由于小球缓慢运动处于动态平衡,对小球受力可知,小球受到绳子拉力、轨道给的支持力和自身重力mg ,如图所示
根据相似三角形定则有
解得拉力和支持力的大小为
其中mg、R、h均不变,L逐渐减小,根据表达式可以得出FN不变,FT变小。
故选AB。
【分析】小球处于动态平衡,结合小球的平衡条件及矢量三角形定则可以判别拉力和支持力的大小变化。
12.(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所示为一倾角为的固定斜面,ABCD为长方形,O为AC与BD交点,等于。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在恒力F(大小未知)的作用下刚好能在斜面上沿OD匀速运动,F在平面ABCD内且方向与BD之间的夹角为,已知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B.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C.拉力F沿斜面垂直BC边向上的分量大小为
D.若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增大,使小物块仍能沿OD匀速运动,则F应变大,并且其方向与BD的夹角应减小
【答案】A,D
【知识点】共点力的平衡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或者是正交分解法进行力的分解,然后在坐标轴上建立平衡方程进行解答。AB.在平面ABCD内,小球受力平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则有
又,解得
故A正确、B错误;
C.拉力F沿斜面向上的分量为
故C错误;
D.动摩擦因数增大,则f增大,由图可知F增大,并且与BD的夹角减小,故D正确。
故选AD。
【分析】在平面ABCD内,小球受力平衡,根据平衡条件结合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拉力F沿斜面向上的分量;动摩擦因数增大,则摩擦力增大,根据几何关系进行分析。
13.(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了“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实验,其中A、O间为橡皮筋,BO、CO为分别挂有弹簧测力计的细绳套,分析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A、O间的橡皮筋可以用细绳代替
B.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应直接挂在橡皮筋的下端
C.应在细绳上用笔尖记录间距较远的两点来确定细绳的方向
D.两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越大越好
(2)如图乙是某同学所作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图,则实际的合力是 ,一定沿AO方向的是 。(均选填“F”或“”)
【答案】(1)C
(2);
【知识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解析】【解答】(1)AC.实验中两次拉动橡皮筋是通过橡皮筋沿着同一方向伸长相同长度,则不能使用细绳代替,为了记录拉力的方向时,则应在细绳上用笔尖记录间距较远的两点来确定细绳的方向,故A错误,C正确;
B.为了避免两个拉力的作用点不同,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应挂在橡皮筋的下端的拉环上,不能直接挂在橡皮筋上,故B错误;
D.在作图的过程中,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我们需要画出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力要适当大些,夹角也要适当大些,并非越大越好,故D错误。故选C。
(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可以得出是通过两个分力、作平行四边形得到的理论合力;由于是通过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得到的实际合力,根据二力平衡可知,一定沿AO方向的是。
【分析】(1)橡皮筋不能利用细绳代替;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应挂在橡皮筋的下端的拉环上;为了记录拉力的方向时,则应在细绳上用笔尖记录间距较远的两点来确定细绳的方向;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我们需要画出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力要适当大些,夹角也要适当大些,并非越大越好;
(2)由于是通过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得到的实际合力,根据二力平衡可知,一定沿AO方向的是。
(1)AC.通过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到O点,记录O点的位置和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细绳套的方向,再用一个弹簧测记录拉橡皮筋,同样拉到O点,故结点O的位置必须记录下来,为了确定拉力的方向,则应在细绳上用笔尖记录间距较远的两点来确定细绳的方,同时还记录了拉力的大小,如果换成细绳,无法记录拉力的大小,故A错误,C正确;
B.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应挂在橡皮筋的下端的拉环上,不能直接挂在橡皮筋上,故B错误;
D.我们需要画出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力要适当大些,夹角也要适当大些,这样可减小测量误差对实验的影响,并非越大越好,故D错误。
故选C。
(2)[1][2]由图乙可知是通过两个分力、作平行四边形得到的理论合力;则是通过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得到的实际合力,根据二力平衡可知,一定沿AO方向的是。
14.(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甲、乙两组同学用不同的实验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甲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
B.先使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C.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滑轮处
D.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2)在某次实验中,他们在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上选取7个计数点,如图乙所示,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则物体在打E点时的速度v= m/s,加速度a= m/s2(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3)乙组同学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d的遮光条。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实验中用遮光条通过光电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代替滑块通过光电门这一位置时的瞬时速度。配套的数字计时器可以记录显示滑块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1和t2,已知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L。
①某次实验时,测得各数据如下:d=4mm,t1=0.02s,t2=0.01s,L=60cm,则遮光条经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大小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实验时只改变光电门2的位置,仍将滑块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测得多组实验数据。根据数据结果绘制了的图像如图丁所示,若图线的斜率为k,滑块的加速度为 。(用d、k表示)
【答案】(1)A;D
(2)0.25;0.30
(3)0.40;
【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
【解析】【解答】(1)AB.为了充分利用纸带, 打点计时器使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故A正确,B错误;
CD.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了小车有充分运动的距离,应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2)已知打点周期为0.02s,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所以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则打下E点的速度为
根据逐差法可以得出加速度为
(3)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以得出遮光条经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大小为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有
所以
则滑块的加速度为
【分析】(1)为了充分利用纸带, 打点计时器使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了小车有充分运动的距离,应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2)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瞬时速度的大小;利用逐差法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3)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滑块经过光电门的速度大小;利用速度位移公式可以求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
(1)AB.打点计时器使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故A正确,B错误;
CD.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2)[1]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所以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则打下E点的速度为
[2]加速度为
(3)[1]遮光条经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大小为
[2]根据题意有
所以
则滑块的加速度为
15.(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t1=0.5s,t2=1.5s,t3=2.0s。求:
(1)0~t1时间内的加速度;
(2)t2~t3时间内的加速度;
(3)0~t3时间内的位移。
【答案】(1)解:由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0 -t1时间内的加速度为
(2)解:由运动学公式可得,时刻该质点的速度为
由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t2-t3时间内的加速度为
(3)解:由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0-t3时间内的位移为
【知识点】运动学 v-t 图象
【解析】【分析】(1)已知质点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利用图像斜率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2)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利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质点在t2时刻速度的大小,结合图像斜率可以求出减速过程加速度的大小;
(3)由于图像面积代表位移,根据图像面积可以求出位移的大小。
(1)由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0 t1时间内的加速度为
(2)由运动学公式可得,时刻该质点的速度为
由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t2 t3时间内的加速度为
(3)由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0 t3时间内的位移为
16.(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所示,质量为2kg的物块放在倾斜的木板上,在倾角α由0逐渐缓慢增大的过程中,当α为37°时物块恰好沿木板匀速下滑,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10m/s2,sin30°=0.5,sin37°=0.6,sin53°=0.8)求:
(1)当α=37°时的摩擦力大小;
(2)动摩擦因数;
(3)当α=30°时的摩擦力大小;
(4)当α=53°时的摩擦力大小。
【答案】(1)解:当α=37°时物块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得摩擦力大小为
代入数据得
(2)解:物块恰好沿木板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得
联立以上得
(3)解:当α=30°时,分析可知
故物块相对斜面静止,由平衡条件得静摩擦力大小
(4)解:当α=53°时,分析可知
故物块相对斜面向下滑动,则滑动摩擦力大小
【知识点】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物块做匀速下滑时,利用平衡方程可以求出摩擦力的大小;
(2)物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平衡方程结合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可以求出动摩擦因数的大小;
(3)物块静止时,利用平衡方程可以求出摩擦力的大小;
(4)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利用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可以求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当α=37°时物块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得摩擦力大小为
代入数据得
(2)物块恰好沿木板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得
联立以上得
μ=0.75
(3)当α=30°时,分析可知
故物块相对斜面静止,由平衡条件得静摩擦力大小
(4)当α=53°时,分析可知
故物块相对斜面向下滑动,则滑动摩擦力大小
17.(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置于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通过一根跨过轻质定滑轮A、B的轻绳与一个质量为m0的物块相连,两滑轮间的轻绳水平,现将滑块置于斜面上,斜面体、滑块和物块三者保持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两滑轮的摩擦可忽略不计。求:
(1)当斜面光滑时,m与m0的比值及杆对定滑轮B的弹力大小;
(2)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大小;
(3)当斜面体固定且斜面动摩擦因数为μ时,能使系统静止的m0的取值范围。
【答案】(1)解:当斜面光滑时,对m和m0分析,由平衡条件得
得
把滑轮B和活结结点作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可知,杆对定滑轮B的弹力大小等于结点两侧绳子拉力的合力大小,由于绳子拉力等于,由平衡条件得杆对定滑轮B的弹力大小
(2)解:对M和m整体及m0分析可知:
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
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
(3)解:当斜面体固定时,要使系统静止
当m所受最大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下时,由平衡条件可知
当m所受最大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时,由平衡条件可知
故m0的取值范围
【知识点】整体法隔离法;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当斜面光滑时,利用两个物块的平衡方程可以求出质量之比;利用力的合成可以求出杆对定滑轮的弹力大小;
(2)以整体进行分析,利用整体的平衡方程可以求出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大小;
(3)当斜面体固定时,利用平衡方程可以求出m0的取值范围。
(1)当斜面光滑时,对m和m0分析,由平衡条件得
mgsinθ=m0g
得
把滑轮B和活结结点作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可知,杆对定滑轮B的弹力大小等于结点两侧绳子拉力的合力大小,由于绳子拉力等于,由平衡条件得杆对定滑轮B的弹力大小
(2)对M和m整体及m0分析可知:
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
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
(3)当斜面体固定时,要使系统静止
当m所受最大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下时,由平衡条件可知
当m所受最大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时,由平衡条件可知
故m0的取值范围
18.(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某兴趣小组用安装有蓝牙设备的遥控玩具小车A、B研究追及相遇问题。已知两蓝牙设备通信的最远距离d=3.75m,忽略信号传递的时间。平直路段上有相距s0=6m的两点O1、O2,开始时B车停在O2点,A车以v0=3m/s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两小车可视为质点,均向右运动,相遇时擦肩而过,不会相撞。求:
(1)当A车到达O2时,B车立即以1.5m/s2的加速度启动,求两车相遇前达到最大距离的时间及最大距离;
(2)当A车到达O1时,B车立即以1.5m/s2的加速度启动,通过计算说明两车蓝牙设备能否通信;
(3)在(2)问中,若两车的蓝牙设备能通信,求能保持通信的时间;若不能通信,求能让两车通信的B车的最大加速度。
【答案】(1)解: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则
解得
最大距离
(2)解: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小,则最小距离
故两车能通信。
(3)解:当两车距离小于d时就能通信,设经时间t两车相距d,则
解得
t=1s或t=3s
由题意可知能保持通信的时间为
【知识点】追及相遇问题
【解析】【分析】(1)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利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运动的时间,结合位移公式可以求出最大的距离;
(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利用位移公式可以求出最小的距离;
(3)当两车距离达到通讯距离时,利用位移公式可以求出通讯的时间。
(1)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则
v0=at1
解得
t1=2s
最大距离
(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小,则最小距离
故两车能通信。
(3)当两车距离小于d时就能通信,设经时间t两车相距d,则
解得
t=1s或t=3s
由题意可知能保持通信的时间为
1 / 1四川省广元市直属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1.(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物理有很多方法。下列关于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方便研究物理问题,体积小的物体均可以视为质点,质点是理想化模型
B.加速度是用微元法定义的物理量,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成正比
C.由速度可知,当趋于零时,v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这里采用了极限法
D.速度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2.(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新能源汽车除了能有效减少废气排放,还具有稳定性、加速性能好的优点。关于运动中的新能源汽车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度越大,汽车速度变化越大
B.加速度越大,汽车速度变化越快
C.加速度越大,速度一定越大
D.加速度减小时,速度一定减小
3.(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队再创佳绩,下列有关蹦床运动项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对蹦床的压力是由蹦床形变产生的
B.蹦床对运动员的力和运动员对蹦床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C.运动员从接触蹦床到离开蹦床的过程中,蹦床对运动员的弹力先变大后变小
D.蹦床发生明显形变是因为运动员对蹦床的力大于蹦床对运动员的力
4.(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汽车紧急刹车,会在路面上留下刹车痕迹,某次汽车紧急刹车后测得的刹车痕迹长为,假设制动后汽车做加速度大小恒为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则关于该汽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刚刹车时,汽车的初速度大小为
B.刹车后第末的速度大小为
C.刹车后,汽车做减速运动的最后内的位移大小为
D.刹车后内的位移大小为
5.(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某快递公司推出了用无人机配送快递的方法,某次配送时无人机从地面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飞行,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人机在第末开始改变速度方向做减速运动
B.无人机在末至末竖直向下做减速运动
C.在前运动过程中,第末无人机离地面最高
D.无人机在前内的位移大小为
6.(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加速行驶,依次通过路边A、B、C三个路牌,A、B间距离为,从A到B用时,B、C间距离为,从B到C用时,则汽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B. C. D.
7.(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所示,在距离地面高的位置竖直向上以的速度抛出一枚网球,最后落回地面,,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 )
A.网球落地时的速度为
B.网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
C.上升过程加速度的方向向上,下降过程加速度的方向向下
D.上升过程加速度不断减小,下降过程加速度不断增大
8.(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所示,质量为3m的物体A放在水平面上,轻绳通过固定在天花板上的光滑定滑轮O将物体A和质量为m的小球B连在一起。已知定滑轮O和物体A间的轻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物体A和小球B均处于静止状态,物体A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轻绳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为mg
B.地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大小为
C.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D.物体A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至少为
9.(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甲所示是郑新黄河大桥的照片,乙图中、、、、是五个连续等距的桥墩,若一汽车从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通过段的时间为,则( )
A.汽车通过段的时间为
B.汽车通过段的平均速度等于汽车通过点时的瞬时速度
C.汽车通过段的平均速度等于汽车通过点时的瞬时速度
D.汽车通过、、、时的速度之比为
10.(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两根相同的轻弹簧的原长均为,将两弹簧与两相同物体按如图所示的方式连接并悬挂于天花板上,静止时两根弹簧的总长为,现用手托着物体,使下面的弹簧2恢复到原长,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
A.悬挂稳定时弹簧1的长度为,弹簧2的长度为
B.弹簧2恢复原长时弹簧1长度为
C.物体上升的距离为
D.物体上升的距离为
11.(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所示,圆心为O、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圆形光滑轨道竖直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在O点正上方有一光滑小定滑轮,小定滑轮到轨道最高点B的距离为h,轻绳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和小定滑轮均可视为质点),靠放在光滑圆形轨道上的A点,A点到小定滑轮的距离为L,另一端绕过小定滑轮后用力拉住.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缓慢地拉轻绳使小球由A运动到B,该过程中FN大小不变
B.缓慢地拉轻绳使小球由A运动到B,该过程中FT一直变小
C.小球静止在A点时,圆形轨道对小球的支持力大小
D.小球静止在A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
12.(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所示为一倾角为的固定斜面,ABCD为长方形,O为AC与BD交点,等于。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在恒力F(大小未知)的作用下刚好能在斜面上沿OD匀速运动,F在平面ABCD内且方向与BD之间的夹角为,已知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B.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C.拉力F沿斜面垂直BC边向上的分量大小为
D.若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增大,使小物块仍能沿OD匀速运动,则F应变大,并且其方向与BD的夹角应减小
13.(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了“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实验,其中A、O间为橡皮筋,BO、CO为分别挂有弹簧测力计的细绳套,分析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A、O间的橡皮筋可以用细绳代替
B.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应直接挂在橡皮筋的下端
C.应在细绳上用笔尖记录间距较远的两点来确定细绳的方向
D.两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越大越好
(2)如图乙是某同学所作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图,则实际的合力是 ,一定沿AO方向的是 。(均选填“F”或“”)
14.(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甲、乙两组同学用不同的实验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甲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
B.先使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C.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滑轮处
D.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2)在某次实验中,他们在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上选取7个计数点,如图乙所示,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则物体在打E点时的速度v= m/s,加速度a= m/s2(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3)乙组同学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d的遮光条。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实验中用遮光条通过光电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代替滑块通过光电门这一位置时的瞬时速度。配套的数字计时器可以记录显示滑块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1和t2,已知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L。
①某次实验时,测得各数据如下:d=4mm,t1=0.02s,t2=0.01s,L=60cm,则遮光条经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大小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实验时只改变光电门2的位置,仍将滑块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测得多组实验数据。根据数据结果绘制了的图像如图丁所示,若图线的斜率为k,滑块的加速度为 。(用d、k表示)
15.(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t1=0.5s,t2=1.5s,t3=2.0s。求:
(1)0~t1时间内的加速度;
(2)t2~t3时间内的加速度;
(3)0~t3时间内的位移。
16.(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所示,质量为2kg的物块放在倾斜的木板上,在倾角α由0逐渐缓慢增大的过程中,当α为37°时物块恰好沿木板匀速下滑,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10m/s2,sin30°=0.5,sin37°=0.6,sin53°=0.8)求:
(1)当α=37°时的摩擦力大小;
(2)动摩擦因数;
(3)当α=30°时的摩擦力大小;
(4)当α=53°时的摩擦力大小。
17.(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置于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通过一根跨过轻质定滑轮A、B的轻绳与一个质量为m0的物块相连,两滑轮间的轻绳水平,现将滑块置于斜面上,斜面体、滑块和物块三者保持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两滑轮的摩擦可忽略不计。求:
(1)当斜面光滑时,m与m0的比值及杆对定滑轮B的弹力大小;
(2)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大小;
(3)当斜面体固定且斜面动摩擦因数为μ时,能使系统静止的m0的取值范围。
18.(2024高一上·广元期中)某兴趣小组用安装有蓝牙设备的遥控玩具小车A、B研究追及相遇问题。已知两蓝牙设备通信的最远距离d=3.75m,忽略信号传递的时间。平直路段上有相距s0=6m的两点O1、O2,开始时B车停在O2点,A车以v0=3m/s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两小车可视为质点,均向右运动,相遇时擦肩而过,不会相撞。求:
(1)当A车到达O2时,B车立即以1.5m/s2的加速度启动,求两车相遇前达到最大距离的时间及最大距离;
(2)当A车到达O1时,B车立即以1.5m/s2的加速度启动,通过计算说明两车蓝牙设备能否通信;
(3)在(2)问中,若两车的蓝牙设备能通信,求能保持通信的时间;若不能通信,求能让两车通信的B车的最大加速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质点;加速度;极限法
【解析】【解答】A.物体能否看成质点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主要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无影响,不可以将所有体积很小的物体都看成质点,故A错误;
B.加速度
采用了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以得出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无关,故B错误;
C D.速度
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速度与位移无关,当非常小趋于零时,可以表示物体在该时刻的瞬时速度,利用平均速度近似为瞬时速度,这里采用了极限法,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分析】物体能否作为质点主要看所研究的问题;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可以判别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无关;利用速度的定义式可以判别速度与位移无关;利用平均速度近似为瞬时速度,这里采用了极限法。
2.【答案】B
【知识点】加速度
【解析】【解答】ABC.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越大,汽车速度变化越快;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以得出加速度与速度变化和速度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不一定越大,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也无关,所以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越大,故AC错误,B正确;
D.加速度减小时,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满足物体做加速运动的条件则速度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无关;加速度大小代表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则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
3.【答案】C
【知识点】形变与弹力;牛顿第三定律;胡克定律
【解析】【解答】A.弹力为形变物体对所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运动员对蹦床的压力是由运动员的脚底发生形变产生的,故A错误;
BD.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得出:蹦床对运动员的力和运动员对蹦床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故BD错误;
C.运动员从接触蹦床到离开蹦床的过程中,压缩量先变大后变小,根据胡克定律可以得出蹦床对运动员的弹力先变大后变小,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运动员对蹦床的压力是由运动员的脚底发生形变产生的;蹦床对运动员的力和运动员对蹦床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根据胡克定律可以得出蹦床对运动员的弹力先变大后变小。
4.【答案】B
【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
【解析】【解答】 汽车刹车过程中当把速度减为零时汽车即停止,正向来看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逆向来看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将使问题简化,更方便解决。A.根据逆向思维可知
结合题意代入数据可得刹车时间为
刚刹车时,汽车的初速度大小为
故A错误;
B.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知,刹车后第1s末汽车的速度为
故B正确;
C.根据逆向思维法可知,最后一秒内的位移为
故C错误;
D.由上可知汽车刹车到停止运动所需时间为2.5s,故刹车后3s内的位移等于25m,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把汽车的运动看作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和位移—时间公式计算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运动学 v-t 图象
【解析】【解答】图像类问题是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位移、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针对此类问题,可以首先根据图像还原物体的运动情景,再结合斜率、截距、面积等数学概念进行分析。A.由图像可知,第末无人机开始做减速运动,速度方向没有改变仍为正值,故A错误;
B.内无人机速度为正值,向上运动,内无人机速度为负值,向下运动,故B错误;
C.物体在时正向速度减为0,此时无人机离地面最高,无人机开始反向运动,故不是第末无人机离地面最高,故C错误;
D.图像的面积表示位移,无人机前的位移大小为
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v-t图像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图像在横轴上方,表示速度方向为正,在横轴下方,表示速度方向为负。
6.【答案】B
【知识点】平均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及加速度的定义式的直接应用。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B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即
同理B、C中间时刻的速度
可得加速度
故选B。
【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结合加速度定义式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竖直上抛运动
【解析】【解答】CD.由于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由于小球只受到重力作用,则整个运动过程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恒定不变,方向竖直向下,故CD错误;
A.网球上升为匀减速直线运动,设上升高度为,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
代入数据,求得网球的初速度为
根据速度公式可以得出:网球向上运动的时间为
下落过程有
其中,解得
根据速度公式可以得出网球落地时的速度为
因为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所以网球落地时的速度为,故A错误;
B.网球在空中的运动时间为
故B正确。
故选B。
【分析】利用小球只受到重力所以加速度保持不变,方向竖直向下;利用速度位移公式可以求出初速度的大小;利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网球落地速度的大小。
8.【答案】D
【知识点】整体法隔离法;共点力的平衡
【解析】【解答】绳子连接体问题可以采用隔离法结合牛顶第二定律分析。
A.对小球B,轻绳的拉力大小为
所以轻绳给滑轮的两个拉力大小均为mg,夹角为60°,所以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为
故A错误;
BC.对物体A受力分析,有
解得
,
由牛顿第三定律有
故BC错误;
D.由题意可知
解得
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一根绳子跨过滑轮是活结模型,两端拉力大小相等。
2、隔离法的好处是可以弄清楚每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3、在多物体构成的问题里面,牛顿第三定律往往可以起着转换研究对象的作用。
9.【答案】A,B
【知识点】平均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需掌握当初速度为0时运动连续相等的位移的时间比A. 汽车从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根据
可知汽车经过,,,所用时间之比为
则汽车通过段的时间
A正确;
BC.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为
由题图可知
故汽车通过、段的时间相等,即点是段的中间时刻,所以汽车通过段的平均速度等于汽车通过点时的瞬时速度,B正确,C错误;
D.根据
可知
D错误。
故选AB。
【分析】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关系式及推论分析。
10.【答案】A,D
【知识点】胡克定律
【解析】【解答】A.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两物体质量均为m,根据两个物体的平衡方程有:对弹簧1有
对弹簧2,根据物体B的平衡方程有
可得
解得
可知悬挂稳定时弹簧1的长度为,弹簧2的长度为,A正确;
BC.当弹簧2恢复到原长时,弹簧2上没力,弹簧1只承受一个物体,根据平衡条件则形变量为
所以长度为,上升,BC错误;
D.弹簧2恢复原长时,相对悬挂状态下的弹簧总长,弹簧2缩短了,弹簧1缩短了,根据几何关系则有上升了弹簧1和弹簧2的缩短量之和,为,D正确。
故选AD。
【分析】利用平衡方程结合胡克定律可以求出弹簧形变量的大小;利用几何关系可以求出物体上升的距离。
11.【答案】A,B
【知识点】共点力的平衡
【解析】【解答】由于小球缓慢运动处于动态平衡,对小球受力可知,小球受到绳子拉力、轨道给的支持力和自身重力mg ,如图所示
根据相似三角形定则有
解得拉力和支持力的大小为
其中mg、R、h均不变,L逐渐减小,根据表达式可以得出FN不变,FT变小。
故选AB。
【分析】小球处于动态平衡,结合小球的平衡条件及矢量三角形定则可以判别拉力和支持力的大小变化。
12.【答案】A,D
【知识点】共点力的平衡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或者是正交分解法进行力的分解,然后在坐标轴上建立平衡方程进行解答。AB.在平面ABCD内,小球受力平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则有
又,解得
故A正确、B错误;
C.拉力F沿斜面向上的分量为
故C错误;
D.动摩擦因数增大,则f增大,由图可知F增大,并且与BD的夹角减小,故D正确。
故选AD。
【分析】在平面ABCD内,小球受力平衡,根据平衡条件结合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拉力F沿斜面向上的分量;动摩擦因数增大,则摩擦力增大,根据几何关系进行分析。
13.【答案】(1)C
(2);
【知识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解析】【解答】(1)AC.实验中两次拉动橡皮筋是通过橡皮筋沿着同一方向伸长相同长度,则不能使用细绳代替,为了记录拉力的方向时,则应在细绳上用笔尖记录间距较远的两点来确定细绳的方向,故A错误,C正确;
B.为了避免两个拉力的作用点不同,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应挂在橡皮筋的下端的拉环上,不能直接挂在橡皮筋上,故B错误;
D.在作图的过程中,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我们需要画出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力要适当大些,夹角也要适当大些,并非越大越好,故D错误。故选C。
(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可以得出是通过两个分力、作平行四边形得到的理论合力;由于是通过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得到的实际合力,根据二力平衡可知,一定沿AO方向的是。
【分析】(1)橡皮筋不能利用细绳代替;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应挂在橡皮筋的下端的拉环上;为了记录拉力的方向时,则应在细绳上用笔尖记录间距较远的两点来确定细绳的方向;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我们需要画出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力要适当大些,夹角也要适当大些,并非越大越好;
(2)由于是通过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得到的实际合力,根据二力平衡可知,一定沿AO方向的是。
(1)AC.通过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到O点,记录O点的位置和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细绳套的方向,再用一个弹簧测记录拉橡皮筋,同样拉到O点,故结点O的位置必须记录下来,为了确定拉力的方向,则应在细绳上用笔尖记录间距较远的两点来确定细绳的方,同时还记录了拉力的大小,如果换成细绳,无法记录拉力的大小,故A错误,C正确;
B.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应挂在橡皮筋的下端的拉环上,不能直接挂在橡皮筋上,故B错误;
D.我们需要画出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力要适当大些,夹角也要适当大些,这样可减小测量误差对实验的影响,并非越大越好,故D错误。
故选C。
(2)[1][2]由图乙可知是通过两个分力、作平行四边形得到的理论合力;则是通过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得到的实际合力,根据二力平衡可知,一定沿AO方向的是。
14.【答案】(1)A;D
(2)0.25;0.30
(3)0.40;
【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
【解析】【解答】(1)AB.为了充分利用纸带, 打点计时器使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故A正确,B错误;
CD.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了小车有充分运动的距离,应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2)已知打点周期为0.02s,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所以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则打下E点的速度为
根据逐差法可以得出加速度为
(3)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以得出遮光条经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大小为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有
所以
则滑块的加速度为
【分析】(1)为了充分利用纸带, 打点计时器使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了小车有充分运动的距离,应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2)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瞬时速度的大小;利用逐差法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3)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滑块经过光电门的速度大小;利用速度位移公式可以求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
(1)AB.打点计时器使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故A正确,B错误;
CD.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2)[1]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所以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则打下E点的速度为
[2]加速度为
(3)[1]遮光条经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大小为
[2]根据题意有
所以
则滑块的加速度为
15.【答案】(1)解:由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0 -t1时间内的加速度为
(2)解:由运动学公式可得,时刻该质点的速度为
由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t2-t3时间内的加速度为
(3)解:由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0-t3时间内的位移为
【知识点】运动学 v-t 图象
【解析】【分析】(1)已知质点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利用图像斜率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2)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利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质点在t2时刻速度的大小,结合图像斜率可以求出减速过程加速度的大小;
(3)由于图像面积代表位移,根据图像面积可以求出位移的大小。
(1)由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0 t1时间内的加速度为
(2)由运动学公式可得,时刻该质点的速度为
由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t2 t3时间内的加速度为
(3)由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0 t3时间内的位移为
16.【答案】(1)解:当α=37°时物块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得摩擦力大小为
代入数据得
(2)解:物块恰好沿木板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得
联立以上得
(3)解:当α=30°时,分析可知
故物块相对斜面静止,由平衡条件得静摩擦力大小
(4)解:当α=53°时,分析可知
故物块相对斜面向下滑动,则滑动摩擦力大小
【知识点】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物块做匀速下滑时,利用平衡方程可以求出摩擦力的大小;
(2)物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平衡方程结合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可以求出动摩擦因数的大小;
(3)物块静止时,利用平衡方程可以求出摩擦力的大小;
(4)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利用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可以求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当α=37°时物块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得摩擦力大小为
代入数据得
(2)物块恰好沿木板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得
联立以上得
μ=0.75
(3)当α=30°时,分析可知
故物块相对斜面静止,由平衡条件得静摩擦力大小
(4)当α=53°时,分析可知
故物块相对斜面向下滑动,则滑动摩擦力大小
17.【答案】(1)解:当斜面光滑时,对m和m0分析,由平衡条件得
得
把滑轮B和活结结点作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可知,杆对定滑轮B的弹力大小等于结点两侧绳子拉力的合力大小,由于绳子拉力等于,由平衡条件得杆对定滑轮B的弹力大小
(2)解:对M和m整体及m0分析可知:
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
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
(3)解:当斜面体固定时,要使系统静止
当m所受最大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下时,由平衡条件可知
当m所受最大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时,由平衡条件可知
故m0的取值范围
【知识点】整体法隔离法;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当斜面光滑时,利用两个物块的平衡方程可以求出质量之比;利用力的合成可以求出杆对定滑轮的弹力大小;
(2)以整体进行分析,利用整体的平衡方程可以求出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大小;
(3)当斜面体固定时,利用平衡方程可以求出m0的取值范围。
(1)当斜面光滑时,对m和m0分析,由平衡条件得
mgsinθ=m0g
得
把滑轮B和活结结点作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可知,杆对定滑轮B的弹力大小等于结点两侧绳子拉力的合力大小,由于绳子拉力等于,由平衡条件得杆对定滑轮B的弹力大小
(2)对M和m整体及m0分析可知:
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
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
(3)当斜面体固定时,要使系统静止
当m所受最大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下时,由平衡条件可知
当m所受最大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时,由平衡条件可知
故m0的取值范围
18.【答案】(1)解: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则
解得
最大距离
(2)解: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小,则最小距离
故两车能通信。
(3)解:当两车距离小于d时就能通信,设经时间t两车相距d,则
解得
t=1s或t=3s
由题意可知能保持通信的时间为
【知识点】追及相遇问题
【解析】【分析】(1)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利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运动的时间,结合位移公式可以求出最大的距离;
(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利用位移公式可以求出最小的距离;
(3)当两车距离达到通讯距离时,利用位移公式可以求出通讯的时间。
(1)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则
v0=at1
解得
t1=2s
最大距离
(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小,则最小距离
故两车能通信。
(3)当两车距离小于d时就能通信,设经时间t两车相距d,则
解得
t=1s或t=3s
由题意可知能保持通信的时间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