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联考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5月,我国古生物科考队在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现了新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鱼龙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是一种重新返回到海洋生活的爬行动物。下图为鱼龙部分骨骼化石景观和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喜马拉雅鱼龙生存时期,西藏自治区定日县的自然环境是( )
A. 森林 B. 沙漠 C. 海洋 D. 沼泽
2. 鱼龙最早出现的时间最接近( )
A 三叠纪 B. 寒武纪 C. 泥盆纪 D. 第四纪
3. 推测鱼龙重新返回海洋生活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裸子植物的衰落 B. 海洋食物资源较丰富
C. 陆地面积迅速扩张 D. 与剑齿虎食物竞争激烈
当地时间2024年8月6日0时37分左右,日本鹿儿岛县樱岛南岳山顶火山口喷发,火山灰柱最大高度达3000米,火山灰中含有大量水蒸气和颗粒物。下图分别示意火山喷发景观和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4. 此次火山喷发( )
A. 改变了干洁空气的组成成分 B. 火山灰到达平流层内
C. 可能增加周边区域降雨的发生 D. 减少了大气杂质含量
5. 右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 )
A. Q B. M C. N D. P
6. 大气中弥漫的火山灰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是( )
①Q增强②P增强③N增强④M增强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砂田也叫石田,是用不同粒径的砾石和粗砂覆盖在土壤表面而成,是我国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一种耕作方法。图1示意水循环环节,图2示意砂田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7. 图1中代表地下径流环节的是( )
A. a B. b C. d D. e
8. 在土壤表面覆盖砾石和粗砂后( )
A. 地下径流减小 B. 水分下渗量减少 C. 地表径流增加 D. 水分蒸发量减少
9. 使用这种耕作方法地区最可能( )
A. 干旱缺水 B. 降水丰富 C. 蒸发微弱 D. 地表崎岖
干谷是指岩溶地区干涸的河道,地表水因渗漏而通过落水洞转入地下,地表原来的河谷即变成干谷。当地面河转入地下河时,河谷的前方常有石灰岩壁所阻,岩壁的脚下是地下河入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干谷中的落水洞所属的地貌类型是( )
A. 风成地貌 B. 冰川地貌 C. 喀斯特地貌 D. 海岸地貌
11. 干谷反映出该地貌区地理环境特点是( )
①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②气候干旱,多大风
③岩石易溶于水,地表多裂隙 ④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2. 在地下河发育的空间内还可能观测到的地貌有( )
A. 石笋、石钟乳 B. 溶沟、沙丘 C. 石柱、牛轭湖 D. 海蚀柱、石笋
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航拍的江苏省南京市梧桐树“项链”景观图,每年秋季在周边植被的映衬下,梧桐“项链”更加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由材料可推知梧桐树( )
A. 植株矮小根系发达 B. 存明显季相变化
C. 树叶呈针状 D. 垂直结构较为复杂
14. 为了凸显出梧桐“项链”,其周边最可能种植的植被类型是( )
A. 热带雨林 B. 针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常绿阔叶林
砂涌是地下含水量高的沙土在遭受强烈震动、挤压后,迅速液化、喷出地面的一种现象,其破坏力非常强大,形成的泥浆高度可达3米以上,足以摧毁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23年12月18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发生了局地砂涌,两个村被淤泥包围,20 名群众失联。下图为砂涌现象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最可能引发砂涌自然灾害是( )
A. 地震 B. 洪涝 C. 山火 D. 台风
16. 当砂涌发生时,最佳的应对措施是( )
A. 待在家中,关好门窗等待救援
B. 携带保暖衣物,防止低温冻伤
C. 迅速远离,向地势较高处转移
D. 躲藏在墙角中,立即掩住口鼻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下面左图示意某河流流域地貌,右图示意某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河流上游因流水____作用明显,河谷剖面多呈____形。
(2)右图地貌名称是____,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多发育于左图中的位置是____(填序号),说出自扇顶至扇缘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____。
(3)左图中③地河流入海口处常常发育的地貌是____,简述该地貌的成因____。
18.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示意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
(2)试分析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土壤特征的成因。
(3)土壤质地不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指出与黏土相比,砂土的优缺点。
19.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洪涝灾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东南沿海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____(填季节),主要形成的原因是____多发,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
(2)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3)简述洪涝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联考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题答案】
【答案】1. C 2. A 3. B
【4~6题答案】
【答案】4. C 5. B 6. C
【7~9题答案】
【答案】7. C 8. D 9. A
【10~12题答案】
【答案】10. C 11. C 12. A
【13~14题答案】
【答案】13. B 14. D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 ①. 侵蚀(或下切) ②. V
(2) ①. 冲积扇(洪积扇) ②. 流水堆积 ③. ① ④. 变化:自扇顶至扇缘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3) ①. 三角洲 ②. 成因:河流流量大,携带的泥沙量大;入海口地势平坦,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18题答案】
【答案】(1)②①④③。
(2)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迅速,积累大量有机质;冬季寒冷漫长,生物活动弱,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最终形成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
(3)优点:砂土成分以砂砾为主,透气、透水性强,易耕作。缺点:大孔隙多,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有机质易分解。
【19题答案】
【答案】(1) ①. 夏秋季 ②. 台风
(2)自然原因:地势低平,平原广阔,排水不畅;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年际变化大;河流水系众多,汇水面积大;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人为原因:河流上游植被破坏,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水位抬升。
(3)破坏生产生活设施,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水土流失;造成人员伤亡;造成财产损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