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
地理
2025.0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新型城镇化将推动3亿农民变成城镇居民。县域作为基层生产与生活单元,其有效发展对推动“流人口”向“人口留”转变、实现“本地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我国某都市圈内部和外部区域城镇人口流动模式,甲、乙县城与乡镇之间的人口流动模式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传统城镇化中,乡镇与特大城市之间流动要素主要是( )
A. 资源 B. 信息 C. 资金 D. 人口
2. 与甲相比,乙县城( )
A. 对周边乡镇人口的吸引力强 B. 辖区乡镇间的人口迁移量大
C. 与特大城市的产业联系密切 D. 辖区乡镇企业发展水平较高
3. 县镇均衡的网络化模式( )
A. 导致县镇之间就业差距变大 B. 增强了县城的区域中心地位
C. 促进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D. 实现了区域各要素均衡流动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宁东、陕西榆林为核心的能源“金三角”,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储量占全国的47.2%,同时蕴含丰富的光能、风能资源,是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集聚地。加快推动能源“金三角”化工园区协同发展、构建现代煤化工集群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能源“金三角”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推动能源“金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因是( )
①资源互补性强②资源禀赋相近③产业基础相似④区域差异显著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 该区域构建现代煤化工集群最需要( )
A.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 推动产业链延长升级
C.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D. 加大资源的开采力度
2024年6月10日10时,小明登录香港天文台网站,在太阳路径平台上输入时间和某城市经纬度,得到下图所示的太阳视运动路径。设太阳视运动平面与地平面夹角为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与6月10日相比,6月20日该市( )
A. α角变大 B. 日落时方位角变小
C. α角变小 D. 10时仰角大于59.6°
7. 春分至秋分期间,该市太阳在正西的时刻( )
A. 先提前再延后 B. 太阳高度为0 C. 地方时为18时 D. 影长始终不变
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空间差异性、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非均衡性,使得区域间粮食自给率存在明显的差异。长江经济带工农业发达,区域发展各具特色,其中食品工业是四川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下图示意长江经济带隐含耕地(指粮食的生产和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耕地数量)跨区域流动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长江经济带内部隐含耕地的流动特征主要是( )
A. 上游省区为净输出 B. 中游省区为净输入
C. 均向沿海省区流动 D. 邻近省区流动显著
9. 与江西省相比,四川省隐含耕地净输入的影响因素有( )
①水热条件②耕地质量③产业结构④人口密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2024年10月1日~17日东北地区经历两次天气变化过程。下图示意10月12日8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甲、乙天气系统分别为( )
A. 冷锋 暖锋 B. 暖锋 冷锋 C. 冷锋 冷锋 D. 暖锋 暖锋
11. 影响图示露点温度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压 B. 水汽 C. 地形 D. 蒸发
雅鲁藏布江宽谷与峡谷相间分布,河流地貌千姿百态(左图)。右图示意不同时期雅鲁藏布江河谷地貌的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左图河流地貌主要形成于( )
A. 冰期——峡谷 B. 间冰期——峡谷 C. 冰期——宽谷 D. 间冰期——宽谷
13. 该地风沙沉积特点是( )
A. 气候冷干,河岸沙地面积快速减小 B. 气候暖湿,河岸沙地面积快速增大
C. 夏秋河道泥沙多,风沙沉积速率较大 D. 冬春季节风力大,风沙沉积速率增大
尼日尔河发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流域内各河段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入海口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下图示意尼日尔河流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尼亚美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低于迪雷站,其原因是两站之间( )
A. 河流袭夺 B. 多为草原、荒漠 C. 引水灌溉 D. 沼泽、湖泊众多
15. 该流域大型内陆三角洲与巨型河口三角洲成因不同的是( )
A. 迪雷以上河段,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径流量减少
B. 流经沙漠,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
C. 河水受海水顶托,流速下降,上游挟带的泥沙大量沉积
D. 流经平原地势平坦,河水流速减缓,流水搬运作用减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逐级、分阶段的产业转移,推动了东亚地区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快速增长。下图示意产品生产环节价值链及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变化。
(1)根据产品生产环节价值链,说明20世纪60年代日本纺织工业选择在韩国等地建厂的原因。
21世纪以来,世界产业转移出现了明显的“双向转移”现象,欧美国家纷纷从“去工业化”转向“再工业化”,将海外工厂迁移回本土。我国也由单纯的产业承接国,转变为产业承接与产业输出并存的枢纽国。
(2)分析产业承接与产业输出并存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有利影响。
(3)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我国应对欧美国家“再工业化”的措施。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泻风”是来自海洋的空气越过山脉快速下沉的天气现象,往往带来降温天气。西科迪勒拉山脉形成典型的“泻风”,夏季下午更为明显。下图示意哥伦比亚地形分布和沿7°N地形剖面。
(1)用箭头绘制西科迪勒拉山脉东侧谷地的大气环流模式图。
(2)从地形的角度,描述西科迪勒拉山脉“泻风”带来降温天气的过程。
(3)从大气运动的角度,分析“泻风”常出现在夏季的原因。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通,海峡表层海水常年向北流动。该海域鱼类资源丰富。白令海海冰为季节性海冰,海水结冰过程中,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液态水,冰会浮在水面上,析出的盐分使靠近海冰的海水密度增大,导致表层海水下沉,深层海水向上推动。下图示意不同年份3月20日白令海海冰边缘线。
(1)说明白令海东侧海冰面积更大的原因。
(2)分析该海域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布莎铬铁矿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形成于以侵入岩为主的蛇绿岩套中,是中国唯一的大型铬矿床。初期为露天开采,2003年逐步转为地下开采,2023年产量约12万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渣。下图示意青藏地区地质状况。
(1)说明罗布莎露天铬铁矿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2)结合矿区自然环境特点,提出矿区生态修复合理化的措施。
铬是生产不锈钢的重要原料,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国和消费国。2023年我国铬铁消耗1795万吨,进口1833万吨,其中自南非进口1491万吨。
(3)分析我国铬铁资源供应安全风险高的原因。
2022级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
地理
2025.0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3题答案】
【答案】1. D 2. A 3. C
【4~5题答案】
【答案】4. C 5. B
【6~7题答案】
【答案】6. D 7. A
【8~9题答案】
【答案】8. D 9. B
【10~11题答案】
【答案】10. C 11. B
【12~13题答案】
【答案】12. D 13. D
【14~15题答案】
【答案】14. B 15.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题答案】
【答案】(1)纺织工业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劳动力需求量大;韩国等地劳动力充足、质高且工资低廉。
(2)承接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我国产业升级的时间;产业输出可使我国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升级创造 条件。
(3)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较为完善产业链。
【17题答案】
【答案】(1) (2)山脉西侧坡度小,来自海洋的较冷空气经过两次缓慢抬升进一步降温:东侧坡度大,冷空气快速下滑,与周围热量交换少,升温幅度小:冷空气在谷地积聚,温度降低。
(3)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西南风;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形成热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18题答案】
【答案】(1)东侧海水较浅,易结冰;东侧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来自北冰洋的深层海水温度更低;西侧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大海冰易被带走。
(2)白令海峡沟通北冰洋和太平洋,来自太平洋北上暖水与北冰洋底层南下冷水交汇,冷水和暖水鱼类丰富;海水结冰导致深层海水上泛,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19题答案】
【答案】(1)
板块运动导致断裂发育,岩浆沿裂隙侵入,冷却凝固形成含铬铁的岩石;板块挤压运动使含有铬铁的岩层上升;外力侵蚀使上覆岩层消失,含铬铁的岩石出露地表。
(2)恢复自然植被(答植树造林不得分);露天矿坑回填、复垦;地下采空区回填;建立挡土墙等,稳定矿渣堆积体。
(3)
铬铁产量低,对外依存度高;进口来源地单一,运输距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