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第一轮 考点梳理
第一轮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考情分析
01
KAO QING FEN XI
02
SHI KONG XIAN SUO
时空线索
课标过关
03
KE BIAO GUO GUAN
04
ZHI SHI WANG LUO
知识网络
回眸中考
05
HUI MOU ZHONG KAO
06
DAN YUAN GUO GUAN
单元过关
CONTENTS
目录
考情分析
KAO QING FEN XI
PART ONE
01
中考解读 解读中考
时空线索
2025
考情分析
课标过关
知识网络
回眸中考
单元过关
2022年版课标要求 近四年广东省中考考查情况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
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
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
的政策 — — — T7·宋代
的禁军
2022年版课标要求 近四年广东省中考考查情况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T6·北宋时期江南的 经济地位 — — T8·元代
的交通管理
2022年版课标要求 近四年广东省中考考查情况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T7·元 代的行省制度 — — —
2022年版课标要求 近四年广东省中考考查情况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 T7·元朝
的农业生产 T7·宋代的农业技术; T8·元朝
的南北经济 联系 —
SHI KONG XIAN SUO
PART TWO
02
中考解读 解读中考
2025
时空线索
时空线索
考情分析
课标过关
知识网络
回眸中考
单元过关
KE BIAO GUO GUAN
PART THREE
03
中考解读 解读中考
2025
课标过关
时空线索
考情分析
课标过关
知识网络
回眸中考
单元过关
知识点一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
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1. 辽、宋、西夏的并立
政权 辽(906—1125年) 西夏(1038—1227年)
概况 契丹族① 耶律阿保机 建
立,定都上京临潢府 党项族② 元昊 建立,定
都兴庆府
与北
宋的关系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之间保
持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宋夏和议,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钱物。宋夏边界贸
易兴旺
耶律阿保机
元昊
2. 北宋的建立和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
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行
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
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地方:派③ 文臣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设
置④ 通判 分割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文臣
通判
3. 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
举取士名额。
(3)影响。
积极 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
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文治局面
消极 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政府机构重叠,财政支出大增,导致了国家积贫积弱的严重后
果
4.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北宋行政效率低下,军事上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
并剧烈,社会出现危机
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⑤ 富国强兵
时间 1069年,⑥ 宋神宗 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措施 经济上,推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军事上,推
行⑦ 保甲法
结果 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
们强烈反对,几乎全部被废除
富国强兵
宋神宗
保甲法
【图解历史】图示法记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权更替
知识点二 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
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1. 金与南宋的对峙
金朝 建权 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
大金,定都会宁
北宋 1127年,金灭北宋
南宋 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1139年);绍兴和议(1141年)后,南宋
偏安江南一隅,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 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
(1)农业的发展:垦田面积扩大(复种技术),耕作技术提高(秧马)。水稻
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引进越南① 占城稻 (“苏湖熟,天下
足”)。茶树、棉花的种植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2)手工业的兴盛:北宋四川、江浙地区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海南
岛棉纺织业兴起。北宋时江西② 景德镇 发展为瓷都。南宋时,江
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居于世界领
先地位,南宋时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占城稻
景德镇
(3)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
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
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朝廷鼓励海外
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③ 市舶司 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
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
洲东海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④ 交 ”;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市舶司
交子
(4)经济重心的南移
主要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政府重视发展农业;人口南
迁,使南方获得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移过程 开始于唐朝中期,⑤ 南宋 时期完成
重要表现 南宋时期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南宋
知识点三 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
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
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1. 蒙古兴起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
思汗;1227年、1234年先后灭西夏、金。
2. 元朝统一
过程 1271年,① 忽必烈 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1276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
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
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意义 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忽必烈
3. 地方管理制度
(1)地方行政制度: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这一
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② 行省制度 ”,在历史上影响
深远。
行省制度
(2)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
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③ 台湾 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北庭
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宣慰使
司都元帅府由④ 宣政院 直接统辖,掌管⑤ 西藏 的军民各项事
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台湾
宣政院
西藏
知识点四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
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
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
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
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1. 城市和商业发展
(1)代表性大都市: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是当
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瓦子是开封城内
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里面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① 勾
栏 ”。勾栏内有商业广告和各项娱乐活动。
勾
栏
2. 文学艺术成就
宋词 词在唐朝时已出现,在宋朝兴盛,代表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② 窦娥冤 》
艺术 “宋四家”的书法各有新意;元朝著名书法家有赵孟
宋代大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之作《③ 清明上河图 》;赵孟 的画被称为“神品”
窦娥冤
清明上河图
3.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名称 发明、改进与应用 对外传播 意义
印 刷 术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北宋匠人④ 毕昇 发
明活字印刷术 13世纪传入朝鲜、
日本及东南亚地
区,经丝绸之路传
到波斯,经蒙古人
西征等传入欧洲 活字印刷术对人
类文明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
毕昇
名称 发明、改进与应用 对外传播 意义
指 南 针 战国时人们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制成罗盘;⑤ 北宋末 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南宋广泛使用指南针导航 经阿拉伯商人传到阿拉伯国家,后又传到欧洲并有所改
进 大大促进了世界
远洋航海技术的
发展,为欧洲新
航路的开辟提供
了条件
北宋末
名称 发明、改进与应用 对外传播 意义
火药 唐朝中国人已发明火
药。⑥ 唐朝 末年开
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
广泛用于战争 13世纪传入阿拉伯
地区,14世纪初传
到欧洲 对欧洲的火器制
造和作战方式产
生巨大影响,推
动了欧洲社会的
变革
唐朝
4. 对外交流
(1)宋朝⑦ 驿站 比较发达,元朝也建立驿站,陆路向西通往中亚、
西亚及东欧等地区。
(2)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航线可通往日本、
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
岸。元朝时,⑧ 海上丝绸之路
进入鼎盛时期。
驿站
海上丝绸之路
5. 英雄事迹
(1)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但被宋
高宗和权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2)文天祥是抗元英雄,宁死不屈,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概念解读】市民文化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市民文化也随
之发展起来。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决定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又热情奔
放、浅俗直白的倾向,而市民文化的发展又直接推动了宋代诗词
的繁荣与发展。
ZHI SHI WANG LUO
PART FOUR
04
中考解读 解读中考
2025
知识网络
时空线索
考情分析
课标过关
知识网络
回眸中考
单元过关
HUI MOU ZHONG KAO
PART FIVE
05
中考解读 解读中考
2025
回眸中考
时空线索
考情分析
课标过关
知识网络
回眸中考
单元过关
1. (2024·广东)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
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 D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削弱武将兵权
C. 节约军费开支 D. 应对边防压力
2. (2024·广东)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陆续发掘
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驿站官印。据此可知,元政府( C )
A. 推行行省制度 B. 改进运输工具
C. 重视交通管理 D. 促进江南开发
D
C
3. (2023·广东)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
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薅耘、轮作等)
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C )
A. 变法成效显著 B. 人力严重不足
C. 农业技术先进 D. 耕地面积扩大
C
4. (2023·广东)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
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这( C )
A. 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 B. 沟通了五大水系
C. 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5. (2022·广东)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
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
知,元朝( B )
A. 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 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 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B
6. (2021·广东)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每
年经运河运至京师的就达四五百万至一千余万石匹贯,构成了朝廷财
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反映出( B )
A. 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 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 南北方耕作技术差距很大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7. (2021·广东改编)汉代主要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元代
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元代此举目的在于( A )
A. 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
B. 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
C. 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D. 保护中原地区的风俗习惯
A
DAN YUAN GUO GUAN
PART SIX
06
中考解读 解读中考
2025
单元过关
时空线索
考情分析
课标过关
知识网络
回眸中考
单元过关
基础训练
1. (2024·山西)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
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
安矣。”宋太祖为此采取的举措中与“制其钱谷”相符的是( C )
A. 设置枢密院 B. 设置通判
C. 设置转运使 D. 设立市舶司
C
2. (2024·福建)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
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
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D )
A. 重文轻武 B. 宋辽和战
C. 政权更迭 D. 民族交融
D
3. [2024·重庆(B卷)]下表是某历史老师梳理的我国古代部分政权的统
治措施。这些措施都( A )
时期 主要史实
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对“殷遗民”实行“殷人治殷”
魏晋 匈奴刘汉政权针对境内多民族共存的局面,实行
“‘胡’‘汉’分治”
辽朝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A
A. 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 B. 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 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 D. 形成了政权并立的格局
4. (2024·广东佛山顺德二模)耶律德光取得燕云十六州后,把原来以畜
牧业经营为主的方针改为契丹腹地以西仍以畜牧业为主,而渤海、燕
云则以农业为主的方针,并安置大批俘户,“计口授田”以事农桑。
据此可知,辽朝( C )
A. 改变原有生活习俗 B. 推崇中原政治制度
C.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 消除南方人地矛盾
C
5. (2024·广西)北宋东京城内,晚间有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早市又
开张;在繁华热闹之处,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D )
A. 纸币广泛流通 B. 海外贸易发达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城市商业繁荣
D
6. 费孝通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表明,政治上处于分裂动荡的时
期往往是中华民族交融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是这
样,辽宋夏金的并立时期也是如此。费孝通这一论断意在强调( D )
A. 民族战争导致政治动荡 B. 国家统一是历史的潮流
C. 中国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 碰撞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D
7. (2024·江苏连云港)铁木真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他的历史功
绩是( B )
A. 创制契丹文字 B. 统一蒙古草原
C. 建立女真政权 D. 设立行省制度
B
8. (2024·云南)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
表”。为了有效管辖如此广阔的疆域,元朝创立了( D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D
9. (2024·河南)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澎湖“隶泉州晋江
县,至元(忽必烈年号)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元朝此举( B )
A. 完成了全国统一 B. 加强了边疆管理
C. 进行了赋税改革 D. 推行了行省制度
B
10. (2024·安徽)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
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
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A )
A.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
D. 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
A
能力提升
11. (2024·江西)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它们从来没有把另
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立时,也
均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 )
A. 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 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A
12. (2024·福建)北宋时,南方主食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南
宋时,南方的面食店日益增加。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D )
A. 温度差异 B. 土壤条件
C. 生活水平 D. 人口迁移
D
13. (2024·四川成都)元朝时,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 500处,与驿站相辅
而行的是急递铺,用以传递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这些驿站和
急递铺的设置说明元朝( B )
A.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
C. 边疆地区战事不断 D. 对外交流畅通无阻
B
14. (2024·河南)宋朝时,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
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这主要说明
宋朝时期( B )
A. 儒家思想备受推崇 B. 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 活字印刷普遍使用 D. 文化助力技术创新
B
15. (2024·广东汕头潮阳模拟)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
大多宣传佛教文化;隋唐的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
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教文化。这种变化说明
( D )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中美文化的交融性
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D
16. 某班同学围绕“宋元时期的社会发展”开展探究活动,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组别 两宋 元朝
一组 两宋时期,中国的海上航行技术、海外贸易,比以前有
了更大的发展。宋代,中国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居世界领
先地位……元朝经常同四大汗国联系,大力发展陆上与海上
的贸易,把亚欧大陆、海上陆上连成一片,极大地促进了东
西交通和文化交流。交通运输更加发达,人员往来更加频
繁,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摘编自阎崇年《御窑千年》 组别 两宋 元朝
二组 【绘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绘画】
赵孟 《相马图》(局部)
组别 两宋 元朝
二组 【宋词】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
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
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
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
山,身老沧洲。 ——[宋]陆游《诉衷情·当年
万里觅封侯》
【元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
组别 两宋 元朝
三组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
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
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
代史》等 忽必烈要求继承蒙古族的
祖宗成法,采取中原王朝的仪
文制度,力图把两者融合起
来。他主持大都的兴建,宫阙
建筑风格本于汉制,城门、坊
名本于《易经》,而内庭摆设
又带有蒙古宫帐特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
史》等
(1)指出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貌。(6分)
①中外交通和交流。②文学艺术成就。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组材料,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
(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示例】选择:三组。
观点:宋元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1分)
论述: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先后出现了多次民族间
的战与和,但以和为主流,宋与辽、西夏还分别在边界开设贸易场
所;契丹族、党项族和女真族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出本民族文字,同
时仿效中原制度,订立官制,颁行法律。这些措施在促进本民族发展
的同时,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大
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地区,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
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
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8分)
结论: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