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核心考点】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07 分析段落作用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核心考点】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07 分析段落作用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0:24:0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
07 分析段落作用
【答题思路与模板】
一、常见考题题干。
1.选文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③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纵观全文,第①②两段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梳理。
1.调动日常对不同位置段落的常见作用的积累;
(1)开头段。内容上:设置悬念;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结构上:开篇点题,领起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中间段。内容上:具体内容具体分析。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结尾段。内容上: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示。结构上: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4)独句段。内容上:突出强调,渲染氛围,显示线索。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调整节奏。
2.结合关键词句,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3.根据段落位置,分析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
三、答题模板参考。
1.答题公式: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2.【答题模板】内容上,运用了……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结构上,第x段位于开头/中间/结尾,起到了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上文/总结全文或上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等作用。
【针对训练与检测】
一、针对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罗大地是一个好学生,勤奋,踏实。老师们讲题时,总会多看他两眼,同学们也喜欢他。老师们经常跟他说:“大地,我看看你的白马题。”白马题,就是那种有挑战性的难题,爱学习的同学特别喜欢做。同学们为了多跟大地聊上几句,课间也常跑到他桌前请教。大地在座位上坐着,总是直直的身子,不慌不忙,一副淡定的模样应对老师的关心和同学们的请教。
春日和煦的阳光爬上教室的铝合金窗台,透过窗户,毫不吝啬地洒到大地两三寸长的黑黑的头发上。大地抬头看黑板,阳光灿烂地伏在他脸上,白皙的皮肤,饱满的额头,英气的剑眉,在阳光的照耀下,这名少年显得特别帅气。
学校举行班级文化建设比赛期间,班里换了个年轻的女班主任,她个子不高,有一双大眼睛。新班主任平常很喜欢花草,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时,自掏腰包买了一堆花花草草装点教室。讲台放一盆多肉,几处窗台有吊兰、玉树、虎皮兰、长寿花等,每一盆花都安排专人管理。新班主任把教室打扮得像花园,手里还剩一盆对对红,眼看没地方搁,又陡然发现罗大地旁的饮水机处还有空间。她托着这盆刚冒出黄绿芽的对对红,对大地说:“罗大地,这盆花,你负责了啊!”
大地很意外,以前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他一般只负责学习,很少被安排其他活儿,一时竟愣住了。此时班里同学异口同声道:“老师,他是学霸,不负责这个!”新班主任向同学们摆摆手,示意大伙安静,然后看着直愣愣的大地,微笑着说:“这是对对红,多浇水,如果养得好,开出的花会特别美。可以吗?”
大地接过花盆,心里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大地依然是一副淡定的模样,只是课间时,他很少像先前那样久坐,而是多次去给他负责的花浇水。
大雪纷飞的日子,教室内暖气充足,温暖如春。大地负责的那盆对对红,早已长出一片片流油般的绿叶。叶片都是两侧对生,先端渐尖,如一柄柄出鞘的青剑,亦如大地那一对好看的剑眉。两叶中间也长出了高矮不一、肥粗直溜的茎。离考试还有三周的时候,大地于某个课间给绿叶擦拭灰尘时,发现那些茎顶端竟都一左一右鼓出了大花苞。大地的身体里瞬间灌入一股热流,心里充满期待。
可突然有一天,大地没来学校。同学们一上课就发现了,然后议论纷纷,“大地怎么没来上课?”
“罗大地怎么没来?”有几个胆大的,按捺不住,跑去问班主任,得到的答复是“罗大地请病假一天”。
“哎,吓死我了,还以为罗大地又转学了呢,他那么优秀!”原来大地受伤了。他躺在家里那张高低床的下铺上,那原本是他弟弟小地的床。大地右胳膊裹着臃肿的纱布,身体依旧笔直,左手举着一本书,淡定地看着。小地躺在上铺,略有惋惜地说:“哥,今天一天的课程我得落下了。”“不着急,你先看我昨天的笔记,我有课表,等我看完这本书再给你讲今天的,很快。”罗妈在厨房撕大白菜、泡粉条,听见哥儿俩对话,赶紧探出半个身子:“小地,让你哥休息!大地,你也别看了,眯会儿。”
罗父挤进哥儿俩的房间,头顶险些碰到那根旧灯管,房间有那么一会儿暗了下来。“大地,以后得注意!公交车上已有人去制止醉汉,为啥你还要去逞强,现在可倒好……小地,你下来活动活动,今天化验单上的尿蛋白降了,大夫说这两个礼拜先不用去医院……”
罗父走后,大地忽然想起什么,赶紧小声地对小地说:“有了,明天你去上课!”小地兴奋地爬起来,把头向下吊着:“可以吗?”“没问题,我会的你都会。记住,少说话,还有……那一盆对对红,回来告诉我开花没……”大地胸有成竹地对小地嘱咐着。放学了,罗父罗母还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这些年来,他们已记不清换了多少个工地,转了多少个城市。小地书包没放下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地:“开了,开了!开得真大,红艳艳的,有六对,像大喇叭!”
大地激动地丢开手中的书,从床上腾地坐直。“哥,明天我还想去。”“行。这事得告诉班主任,还有爸妈。”“你说呢?”
大地和小地是双生子。小地因先天性肾病,已休学一年有余。
(有删改)
★1.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最后一段,找到文中与最后一段相对应的语句;第二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答。内容上,结合第11段中的“小地躺在上铺,略有惋惜地说”和第13段、第14段中大地让小地替自己上学,照料对对红而没有被老师发现的情节分析可知,结尾段解释了这两个情节的原因:小地因病休学,所以才会一直躺在上铺,让经常外出的大地在下铺;因为他俩是双生子,年龄相貌几乎一样,所以才没被老师发现。结构上,结尾段揭示了事情的真相,照应上文,解开了谜底,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也使文章的叙事顿生波澜,富于变化。
【参考答案】内容上,最后一段揭示了小地躺在上铺和大地让小地替自己上学而没被老师发现的原因,使读者豁然开朗(2分)。结构上,最后才揭示事情真相,照应上文,又使故事富于变化,波澜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1分)。
【答题模板】(分析段落作用)内容上,运用了……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结构上,第x段位于开头/中间/结尾,起到了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上文/总结全文或上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等作用。
2.罗大地是好学生,他具有哪些良好的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第二步,找出文章中与罗大地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由第1段中的“罗大地是一个好学生,勤奋,踏实”可知,罗大地是一个勤奋踏实的好学生。由第7段中的“只是课间时,他很少像先前那样久坐,而是多次去给他负责的花浇水”可知,罗大地做事一向认真负责。由第11段中的“不着急,你先看我昨天的笔记,我有课表,等我看完这本书再给你讲今天的,很快”可知,罗大地是个关爱弟弟的好哥哥。由第12段中的“大地,以后得注意!公交车上已有人去制止醉汉,为啥你还要去逞强,现在可倒好”可知,罗大地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由第13段和第14段的内容可知,罗大地让小地替自己上学,照料对对红,说明罗大地是个聪明机智的人。
【参考答案】罗大地是一个勤奋踏实的好学生(1分),他做事认真负责(1分),关爱弟弟(1分),聪明有智慧(1分),富有正义感(1分)。
3.为什么大地接过花盆,心里会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根据题干信息确定答题区间;第二步,根据具体相关语句分析作答。【据题精析】题干中的信息出现在文章第6段,所以答案要从上文找。由第5段中的“大地很意外,以前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他一般只负责学习,很少被安排其他活儿,一时竟愣住了”可知,面对老师让自己照料对对红的安排,大地很意外,这对于他来说,是一项多么“崭新”的事业,所以他有一种久违的激动与兴奋。
【参考答案】因为他一般只负责学习,很少被安排其他活儿,没有想到老师会让他来照料这盆对对红(2分)。这个任务对他来说非同一般,所以他既激动又兴奋(2分)。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认为下列两个标题哪个更好?请结合文章说明选择的理由。(3分)
标题一:《对对红》 标题二:《兄弟情》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第二步,结合人物相关品质具体分析,得出更加适合的标题。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记叙了老师要求大地照料对对红,因见义勇为而在家养病的他,为了照料学校的对对红,让弟弟小地替自己去学校上课的事。“对对红”贯串文章始终,所以“对对红”是文章叙事的线索。罗大地自信乐观,勤奋踏实,富有正义感,他的精神品质就像这盆美丽的对对红一样光彩照人,所以“对对红”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现了作者对大地的赞美。因为本文并没有着重表现兄弟二人的情义,所以《兄弟情》这个标题并不合适。
【参考答案】示例:我认为《对对红》这个标题更好(1分)。全文围绕着“对对红”展开,“对对红”是文章的线索(1分);“对对红”象征着罗大地勤奋踏实,自信乐观,聪明机智的美好品质(1分)。
二、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端午时节“粽”是情
刘平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
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給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了一名教师。
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有删改)
★5.文章第⑦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观点;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从这段文字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影响上进行分析。若答不可以删去,从内容上看,这段是写陈老师日常上课的情景,刻画了他上课生动滑稽、倾注深情的特点,这既能让读者明白“我们”为什么叫他“常青哥”,又向读者展现了师生间融洽和谐的关系;从结构上看,这段内容为下文他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做了铺垫,让情节更加合理,意蕴更加丰富,同时也与上文“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的奇遇、“为人随和”“戏称”等内容相照应,更能突出老师的性格和创意,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若答可以删去,从内容上看,这段写陈老师平时上课情景的内容,与下文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等文章主要内容并无直接联系,删去后不影响内容表达,反而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凑严密;从结构上看,文章除了此段,第⑧段、第 段也都运用了插叙,这使得插叙段落较多,内容略显繁杂,其中第⑧段、第 段都与上下文有关联,而本段却与上下文关联最不紧密,与文章中心联系不大。
【参考答案】示例1:本段不可删去(1分)。因为它描写了老师上课生动滑稽、倾注深情的特点,体现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下文写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做了铺垫(2分)。若删去,人物形象不够丰富突出,文章略显单调平直,缺少波澜和意蕴(1分)。
示例2:本段不可删去(1分)。因为它描写了老师上课生动滑稽的特点,突出他诙谐幽默、略带天真的性格,与上文“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的奇遇、“为人随和”“戏称”等内容,以及下文“粽情粽意”等趣语互相照应(2分)。若删去,老师的性格和创意都不能凸显(1分)。
示例3:本段可以删去(1分)。因为它只是写老师平时上课的状态,与下文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并无直接联系(1分)。删去后,上下文的内容衔接更加紧凑严密,不旁生枝节(1分)。(若判断可以删去,最多可得三分)
示例4:本段可以删去(1分)。文中的插叙段落较多,内容略显繁杂,而本段最不重要,与文章中心关联不大(1分)。删去后,文章更显得简洁紧凑(1分)。(若判断可以删去,最多可得三分)
【答题模板】(分析段落作用)能/不能删去。内容上,运用了……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结构上,第X段位于……,具有……(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上文等)作用。
6.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2分)
(1)那年端午节,
(2)今年端午节,
【解题思路】第一步,按题干要求,对文中所写的两个故事进行梳理;第二步,结合中心句子和关键词语进行概括。第一空,根据第③段和第 段“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可知,“那年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是“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第二空,根据第 段中的“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可知,“今年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是““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
【参考答案】示例:(1)那年端午节,常青哥(或“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1分)。(2)今年端午节,“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1分)。
7.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词语的本义;第二步,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文中义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一举高粽”,即“一举高中”;“定粽头名”,即“定中头名”;“粽情粽意”,即“重情重意”;“负粽前行”,即“负重前行”;“粽任在肩”,即“重任在肩”。这些词语运用了谐音,表达了老师对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的美好祝福和深厚期望,祝福他们励志前行,考取理想的高中。此外,陈老师把“一举高中”“定中头名”“重情重意”“负重前行”“重任在肩”等化用成带“粽”字的词语,在端午节巧妙地向学生表达出关爱与祝福,既应景,又有趣。
【参考答案】示例1:那些词语运用了谐音(1分),通过“粽”与“中”“重”等字的谐音(1分),表达老师对学生的祝福(或“关怀”“期待”“厚望”),祝福他们励志前行,中考成功(1分)。
示例2:老师运用化用的手法(1分),把“一举高中”“定中头名”“重情重意”“负重前行”“重任在肩”等替换成带“粽”字的词语(1分),巧妙地向学生送出关爱与殷切期望,既应景,又有趣(1分)。
8.请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3分)
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解题思路】第一步,结合语境理解两个称谓的含义;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分析称谓转变的原因。“常青哥”是平辈之间的称呼,联系第⑥段中的“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和第⑧段中的“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可知,“常青哥”这一称呼,既写出了陈老师的平易近人、可亲可近,也表现出“我”对陈老师的亲近和喜爱;“陈老师”是对师长的尊称,联系第 段可知,“陈老师”这一称呼,既表现出他对“我们”用心,是个让人钦佩的老师,也表现出“我”对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参考答案】示例:称谓改变体现出“我”对陈老师的感情有了变化(或“提升”)(1分),之前叫“常青哥”,表现出“我”对陈老师的亲近喜爱之情(或“表明陈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亲可近的形象”)(1分),之后改称为正式而庄重的“陈老师”,表现出“我”对陈老师的尊敬爱戴(或“表明陈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尊可敬的形象”)
9.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以文章为依据,把握内容及题干要求;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拓展延伸。阅读文章可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方面指自己和陈老师的职业相同,也成了一名教师;另一方面指自己也和陈老师一样,在端午节给自己的学生送粽子表达祝福,“我”成了陈老师敬业爱生的品质精神的传承者。这句话中既有对陈老师当年通过送粽子关爱学生行为的感恩与回报,也体现了当年陈老师对“我”言传身教之功,是他当年关爱学生、以粽传情,给“我”树立了榜样,所以多年以后“我”就成了陈老师的接班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1:我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人要有感恩与回报之心(1分)。当年老师通过粽子关爱学生,今天的“我”成了老师,也通过粽子关爱学生(1分)。生活中,妈妈照顾我很辛苦,在每年母亲节时,我会为她烹饪几道菜,表达我的感恩(1分)。我们不仅要接受爱,更要懂得回报爱,让世界充满爱(1分)。
示例2:我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作为一个受惠者,最好的感恩就是做同样的事,让爱传递下去(1分)。文中师生之间,以粽传情,而且形成爱的循环(1分)。生活中,我经常得到老师的鼓励,我也会偷偷在老师桌面放一盒润喉糖,运动会时,同学们都为我加油,我也会帮助同学解决难题(1分)。这是爱的循环,互帮互助,世界将会更加美好(1分)。
示例3: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言传身教”的重
要意义(1分)。当年陈老师关爱学生、以粽传情,给“我”树立了榜样,多年以后“我”也成了陈老师的接班人(1分)。在我身边,很多老师、领导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好榜样,比如我的班主任每天都是早早到教室,有了他的率先垂范,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不会迟到(1分)。老师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我铭记在心,将来的我也要做一个像老师一样的人(1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
07 分析段落作用
【答题思路与模板】
一、常见考题题干。
1.选文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③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纵观全文,第①②两段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梳理。
1.调动日常对不同位置段落的常见作用的积累;
(1)开头段。内容上:设置悬念;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结构上:开篇点题,领起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中间段。内容上:具体内容具体分析。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结尾段。内容上: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示。结构上: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4)独句段。内容上:突出强调,渲染氛围,显示线索。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调整节奏。
2.结合关键词句,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3.根据段落位置,分析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
三、答题模板参考。
1.答题公式: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2.【答题模板】内容上,运用了……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结构上,第x段位于开头/中间/结尾,起到了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上文/总结全文或上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等作用。
【针对训练与检测】
一、针对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罗大地是一个好学生,勤奋,踏实。老师们讲题时,总会多看他两眼,同学们也喜欢他。老师们经常跟他说:“大地,我看看你的白马题。”白马题,就是那种有挑战性的难题,爱学习的同学特别喜欢做。同学们为了多跟大地聊上几句,课间也常跑到他桌前请教。大地在座位上坐着,总是直直的身子,不慌不忙,一副淡定的模样应对老师的关心和同学们的请教。
春日和煦的阳光爬上教室的铝合金窗台,透过窗户,毫不吝啬地洒到大地两三寸长的黑黑的头发上。大地抬头看黑板,阳光灿烂地伏在他脸上,白皙的皮肤,饱满的额头,英气的剑眉,在阳光的照耀下,这名少年显得特别帅气。
学校举行班级文化建设比赛期间,班里换了个年轻的女班主任,她个子不高,有一双大眼睛。新班主任平常很喜欢花草,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时,自掏腰包买了一堆花花草草装点教室。讲台放一盆多肉,几处窗台有吊兰、玉树、虎皮兰、长寿花等,每一盆花都安排专人管理。新班主任把教室打扮得像花园,手里还剩一盆对对红,眼看没地方搁,又陡然发现罗大地旁的饮水机处还有空间。她托着这盆刚冒出黄绿芽的对对红,对大地说:“罗大地,这盆花,你负责了啊!”
大地很意外,以前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他一般只负责学习,很少被安排其他活儿,一时竟愣住了。此时班里同学异口同声道:“老师,他是学霸,不负责这个!”新班主任向同学们摆摆手,示意大伙安静,然后看着直愣愣的大地,微笑着说:“这是对对红,多浇水,如果养得好,开出的花会特别美。可以吗?”
大地接过花盆,心里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大地依然是一副淡定的模样,只是课间时,他很少像先前那样久坐,而是多次去给他负责的花浇水。
大雪纷飞的日子,教室内暖气充足,温暖如春。大地负责的那盆对对红,早已长出一片片流油般的绿叶。叶片都是两侧对生,先端渐尖,如一柄柄出鞘的青剑,亦如大地那一对好看的剑眉。两叶中间也长出了高矮不一、肥粗直溜的茎。离考试还有三周的时候,大地于某个课间给绿叶擦拭灰尘时,发现那些茎顶端竟都一左一右鼓出了大花苞。大地的身体里瞬间灌入一股热流,心里充满期待。
可突然有一天,大地没来学校。同学们一上课就发现了,然后议论纷纷,“大地怎么没来上课?”
“罗大地怎么没来?”有几个胆大的,按捺不住,跑去问班主任,得到的答复是“罗大地请病假一天”。
“哎,吓死我了,还以为罗大地又转学了呢,他那么优秀!”原来大地受伤了。他躺在家里那张高低床的下铺上,那原本是他弟弟小地的床。大地右胳膊裹着臃肿的纱布,身体依旧笔直,左手举着一本书,淡定地看着。小地躺在上铺,略有惋惜地说:“哥,今天一天的课程我得落下了。”“不着急,你先看我昨天的笔记,我有课表,等我看完这本书再给你讲今天的,很快。”罗妈在厨房撕大白菜、泡粉条,听见哥儿俩对话,赶紧探出半个身子:“小地,让你哥休息!大地,你也别看了,眯会儿。”
罗父挤进哥儿俩的房间,头顶险些碰到那根旧灯管,房间有那么一会儿暗了下来。“大地,以后得注意!公交车上已有人去制止醉汉,为啥你还要去逞强,现在可倒好……小地,你下来活动活动,今天化验单上的尿蛋白降了,大夫说这两个礼拜先不用去医院……”
罗父走后,大地忽然想起什么,赶紧小声地对小地说:“有了,明天你去上课!”小地兴奋地爬起来,把头向下吊着:“可以吗?”“没问题,我会的你都会。记住,少说话,还有……那一盆对对红,回来告诉我开花没……”大地胸有成竹地对小地嘱咐着。放学了,罗父罗母还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这些年来,他们已记不清换了多少个工地,转了多少个城市。小地书包没放下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地:“开了,开了!开得真大,红艳艳的,有六对,像大喇叭!”
大地激动地丢开手中的书,从床上腾地坐直。“哥,明天我还想去。”“行。这事得告诉班主任,还有爸妈。”“你说呢?”
大地和小地是双生子。小地因先天性肾病,已休学一年有余。
(有删改)
★1.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2.罗大地是好学生,他具有哪些良好的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3.为什么大地接过花盆,心里会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4分)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认为下列两个标题哪个更好?请结合文章说明选择的理由。(3分)
标题一:《对对红》 标题二:《兄弟情》
二、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端午时节“粽”是情
刘平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
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給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了一名教师。
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有删改)
★5.文章第⑦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4分)
6.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2分)
(1)那年端午节,
(2)今年端午节,
7.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8.请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3分)
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9.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