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
08 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思路与模板】
一、常见考题题干。
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第X段)的主要内容。
3.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二、答题思路梳理。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
2.第二步,抓住答题区间中的关键词句;
3.第三步,用“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
三、答题模板参考。
1.答题公式:概括事件=人物+事件+结果
2.【答题模板】人物在……(时间/地点),做了……事情,结果是……。
【针对训练与检测】
一、针对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草木旧知
①要赏一场好银杏,其实难得。北京入冬早的年份,立冬前几日便可有雪,彼时银杏正值转黄之时,不经冻,大雪一压,冷雨一打,半青不黄的叶子也湿漉漉地落了一地,让人心里直叹可惜。
②放在五六年前,深秋时的北京大学,当属31楼底下最热闹。黄得亮堂堂的一小段路,处处车马喧阗,长枪短炮架着扛着,还时不时有拍婚纱照的。楼前的银杏慷慨,地上积了厚厚一层,头顶依旧枝柯蔽日,风起时,还在纷纷地落。
③如此盛景,至多不过三五日,早了叶子尚未黄透,晚了零落稀疏,最要紧,得有好天气养着。我刚入学时,北京的蓝天尚属寻常。只要不下雨,澄蓝的天,真是浸透着阳光的海,令人时时想起林庚先生。在干燥温暖的阳光里泡着,银杏才养得出丰沛饱满的黄叶,一如好酒陈年。若得上天成全,中途没有雨雪搅扰,最终熟透时,便可醉人心目。
④一开始只要那前后十来日没有雨雪便好。深秋雨,初冬雪,皆湿冷入骨,若连日有此,银杏必伤神韵,黄得瑟缩衰颓,失却应有的鲜洁明润,且不等放睛便稍稍零落。后来,尘霾渐起,不见长安,爽快的碧空黄叶,便更难见到了。31楼拆除重建时,大动干戈,楼前银杏颇遭戕损,元气大伤。昔年盛景,竟如华胥一梦,言之思之,已渐使人恍惚生疑。
⑤学校这几年拆了不少老楼,捎带着折了的植物多了,28楼北面的杨树,亦在此数。
⑥刚来北京时,我还没怎么见过温带的落叶阔叶林。九月开学,慌忙间十月又匆匆过去,十一月入秋,北风乍起。每天从31楼出门,走过博实超市前的那条小路去上课,头顶都有一片震耳欲聋的海,滚滚地朝前涌。
⑦那时才知道什么叫“高树多悲风”。南方的芭蕉雨点滴霪,愁损北人,北方轰轰烈烈的秋声,也着实让我惆怅了好一阵。过不了几天,这些北方的树便开始落叶。杨树太高,树叶又密又大,罡风一吹,漫天落木好似没有来处,直教人逃都逃不出去,如果再来一场雨逗引秋心,当真能让人无可奈何。
⑧等到看惯落叶,听惯秋声,已经在北京待足了两三年。此时不甚在意秋天的杨树,却总是在春末夏初时纳闷:明明刚长了嫩叶,怎么就绿得这么深了?
⑨只在此春中,春深不知处,时日悠闲,是该有此一问。据说春天的满城飞絮,有一多半是杨絮,渐暖时分,偏偏飘出一场“雪”来,蒙蒙乱扑行人面,也是先前没见过的景象。常走的那条路上,种的似乎是加杨,属黑杨之一种。除此之外,学校里还有毛白杨,灰白的树皮上有菱形散生的黑色皮孔,很好认。不知黑杨因何得名?入夏以后,这树倒真是绿得发黑,熏风过处,带角质层的阔大叶片翻腾出粼粼的白光,看得人犯困。
⑩我从没想过它们会被砍掉,也没想过要给它们拍照,再相见时,数了两遍路旁突兀的树桩,暗恨草木无情,不知自保。有个说法叫一期一会,所有的相遇,都当它有今日无明日,想做的事,该尽的心,不要留到下次。彼时无端想起此语,只觉其见事通透。
然而都算不上什么大事。生死盛衰,人亦难免,何况草木?不过曩昔相识,影迹尚在,一旦过其旧址,难免怀想,平白生出几段絮语,聊遣愚衷罢了。
(有删改)
★1.第①段中作者说“要赏一场好银杏,其实难得”,联系上下文,你觉得原因有哪些?(3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3分)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4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⑧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 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
B. 第⑨段加点词“翻腾”准确地写出入夏以后杨树的情状,表现了杨树的盎然生机。
C. 纵观全文,作者依次描写了印象中深秋的银杏、初秋的杨树、春末夏初的杨树,相较之下,作者更喜欢深秋的银杏而不太喜欢杨树。
D. 结尾处作者所言的“愚衷”是一种谦称自己心意的说法。
二、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端午时节“粽”是情
刘平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
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給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了一名教师。
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有删改)
★5.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4分)
(1)那年端午节,
(2)今年端午节,
6.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7.文章第⑦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4分)
8.请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3分)
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9.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
08 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思路与模板】
一、常见考题题干。
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第X段)的主要内容。
3.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二、答题思路梳理。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
2.第二步,抓住答题区间中的关键词句;
3.第三步,用“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
三、答题模板参考。
1.答题公式:概括事件=人物+事件+结果
2.【答题模板】人物在……(时间/地点),做了……事情,结果是……。
【针对训练与检测】
一、针对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草木旧知
①要赏一场好银杏,其实难得。北京入冬早的年份,立冬前几日便可有雪,彼时银杏正值转黄之时,不经冻,大雪一压,冷雨一打,半青不黄的叶子也湿漉漉地落了一地,让人心里直叹可惜。
②放在五六年前,深秋时的北京大学,当属31楼底下最热闹。黄得亮堂堂的一小段路,处处车马喧阗,长枪短炮架着扛着,还时不时有拍婚纱照的。楼前的银杏慷慨,地上积了厚厚一层,头顶依旧枝柯蔽日,风起时,还在纷纷地落。
③如此盛景,至多不过三五日,早了叶子尚未黄透,晚了零落稀疏,最要紧,得有好天气养着。我刚入学时,北京的蓝天尚属寻常。只要不下雨,澄蓝的天,真是浸透着阳光的海,令人时时想起林庚先生。在干燥温暖的阳光里泡着,银杏才养得出丰沛饱满的黄叶,一如好酒陈年。若得上天成全,中途没有雨雪搅扰,最终熟透时,便可醉人心目。
④一开始只要那前后十来日没有雨雪便好。深秋雨,初冬雪,皆湿冷入骨,若连日有此,银杏必伤神韵,黄得瑟缩衰颓,失却应有的鲜洁明润,且不等放睛便稍稍零落。后来,尘霾渐起,不见长安,爽快的碧空黄叶,便更难见到了。31楼拆除重建时,大动干戈,楼前银杏颇遭戕损,元气大伤。昔年盛景,竟如华胥一梦,言之思之,已渐使人恍惚生疑。
⑤学校这几年拆了不少老楼,捎带着折了的植物多了,28楼北面的杨树,亦在此数。
⑥刚来北京时,我还没怎么见过温带的落叶阔叶林。九月开学,慌忙间十月又匆匆过去,十一月入秋,北风乍起。每天从31楼出门,走过博实超市前的那条小路去上课,头顶都有一片震耳欲聋的海,滚滚地朝前涌。
⑦那时才知道什么叫“高树多悲风”。南方的芭蕉雨点滴霪,愁损北人,北方轰轰烈烈的秋声,也着实让我惆怅了好一阵。过不了几天,这些北方的树便开始落叶。杨树太高,树叶又密又大,罡风一吹,漫天落木好似没有来处,直教人逃都逃不出去,如果再来一场雨逗引秋心,当真能让人无可奈何。
⑧等到看惯落叶,听惯秋声,已经在北京待足了两三年。此时不甚在意秋天的杨树,却总是在春末夏初时纳闷:明明刚长了嫩叶,怎么就绿得这么深了?
⑨只在此春中,春深不知处,时日悠闲,是该有此一问。据说春天的满城飞絮,有一多半是杨絮,渐暖时分,偏偏飘出一场“雪”来,蒙蒙乱扑行人面,也是先前没见过的景象。常走的那条路上,种的似乎是加杨,属黑杨之一种。除此之外,学校里还有毛白杨,灰白的树皮上有菱形散生的黑色皮孔,很好认。不知黑杨因何得名?入夏以后,这树倒真是绿得发黑,熏风过处,带角质层的阔大叶片翻腾出粼粼的白光,看得人犯困。
⑩我从没想过它们会被砍掉,也没想过要给它们拍照,再相见时,数了两遍路旁突兀的树桩,暗恨草木无情,不知自保。有个说法叫一期一会,所有的相遇,都当它有今日无明日,想做的事,该尽的心,不要留到下次。彼时无端想起此语,只觉其见事通透。
然而都算不上什么大事。生死盛衰,人亦难免,何况草木?不过曩昔相识,影迹尚在,一旦过其旧址,难免怀想,平白生出几段絮语,聊遣愚衷罢了。
(有删改)
★1.第①段中作者说“要赏一场好银杏,其实难得”,联系上下文,你觉得原因有哪些?(3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联系上下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作答。通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的“北京入冬早的年份,立冬前几日便可有雪,彼时银杏正值转黄之时,不经冻,大雪一压,冷雨一打,半青不黄的叶子也湿漉漉地落了一地”,第③段中的“如此盛景,至多不过三五日,早了叶子尚未黄透,晚了零落稀疏,最要紧,得有好天气养着”,第④段中的“尘霾渐起,不见长安,爽快的碧空黄叶,便更难见到了。31楼拆除重建时,大动干戈,楼前银杏颇遭戕损,元气大伤”即可概括出“要赏一场好银杏,其实难得”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北京入冬早,立冬前几日便有雪,银杏不经冻,雪压雨打,叶子落一地(1分);②银杏盛景至多不过三五日,得有好天气养着(1分);③尘霾渐起,拆除重建楼栋时大动干戈,银杏颇遭戕损(1分)。
【答题模板】(概括文章内容)人物在……(时间/地点),做了……事情,结果是……。(视分值确定答题要点)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3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结合句子内容明确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阅读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由“在干燥温暖的阳光里泡着,银杏才养得出丰沛饱满的黄叶,一如好酒陈年”可知,这里把黄色的银杏叶比作好酒,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银杏在温暖阳光的沐浴下的美好情状,表达了作者对银杏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色银杏比作好酒(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银杏叶的美好情态,表现了它的丰沛饱满、蓬勃生机(1分),表达了作者对银杏的赞美之情(1分)。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带着疑问通读全文;第二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第三步,结合文章主旨和情感,深入思考标题的深层意蕴。文章标题由“草木”“旧知”两个部分构成。阅读文章可知,作者主要描写了北京大学31楼前的银杏和28楼北面的杨树,以二者代指世间草木,展现了自己对这些草木的美好印象。由此可知,“草木旧知”指作者以前对银杏、杨树等这些草木的美好印象。从情感角度来看,文章满含作者对银杏、杨树的爱恋,也有难见当初的遗憾,还有对生命盛衰有时的慨叹。《草木旧知》作为文章的标题,不仅统领文章的内容,更是汇集了文章的情感。
【参考答案】“草木”指北京大学31楼前的银杏和28楼北面的杨树;“旧知”指作者对这些草木以前的美好印象(2分)。文章以《草木旧知》为标题,表达了作者对草木的爱恋之情,也暗含了作者对见不到当初的银杏和杨树的遗憾和对生命盛衰有时的慨叹(2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⑧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 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
B. 第⑨段加点词“翻腾”准确地写出入夏以后杨树的情状,表现了杨树的盎然生机。
C. 纵观全文,作者依次描写了印象中深秋的银杏、初秋的杨树、春末夏初的杨树,相较之下,作者更喜欢深秋的银杏而不太喜欢杨树。
D. 结尾处作者所言的“愚衷”是一种谦称自己心意的说法。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各选项;第二步,根据各选项的表述抓住文中的相应内容;第三步,将二者进行比对、分析,判断选项正误。C. 通读文章可知,在作者看来,一草一木都是有情的,所以在“银杏”与“杨树”之间,并不存在作者更喜欢谁的问题,故本项中的“相较之下,作者更喜欢深秋的银杏而不太喜欢杨树”表述错误。
【参考答案】C
二、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端午时节“粽”是情
刘平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
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給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了一名教师。
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有删改)
★5.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4分)
(1)那年端午节,
(2)今年端午节,
【解题思路】第一步,按题干要求,对文中所写的两个故事进行梳理;第二步,结合中心句子和关键词语进行概括。第一空,根据第③段和第 段“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可知,“那年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是“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第二空,根据第 段中的“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可知,“今年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是““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
【参考答案】示例:(1)那年端午节,常青哥(或“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2分)。(2)今年端午节,“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2分)。
【答题模板】(概括文章内容用)人物在……(时间/地点),做了……事情,结果是……。(视分值确定答题要点)
6.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词语的本义;第二步,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文中义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一举高粽”,即“一举高中”;“定粽头名”,即“定中头名”;“粽情粽意”,即“重情重意”;“负粽前行”,即“负重前行”;“粽任在肩”,即“重任在肩”。这些词语运用了谐音,表达了老师对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的美好祝福和深厚期望,祝福他们励志前行,考取理想的高中。此外,陈老师把“一举高中”“定中头名”“重情重意”“负重前行”“重任在肩”等化用成带“粽”字的词语,在端午节巧妙地向学生表达出关爱与祝福,既应景,又有趣。
【参考答案】示例1:那些词语运用了谐音(1分),通过“粽”与“中”“重”等字的谐音(1分),表达老师对学生的祝福(或“关怀”“期待”“厚望”),祝福他们励志前行,中考成功(1分)。
示例2:老师运用化用的手法(1分),把“一举高中”“定中头名”“重情重意”“负重前行”“重任在肩”等替换成带“粽”字的词语(1分),巧妙地向学生送出关爱与殷切期望,既应景,又有趣(1分)。
7.文章第⑦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观点;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从这段文字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影响上进行分析。若答不可以删去,从内容上看,这段是写陈老师日常上课的情景,刻画了他上课生动滑稽、倾注深情的特点,这既能让读者明白“我们”为什么叫他“常青哥”,又向读者展现了师生间融洽和谐的关系;从结构上看,这段内容为下文他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做了铺垫,让情节更加合理,意蕴更加丰富,同时也与上文“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的奇遇、“为人随和”“戏称”等内容相照应,更能突出老师的性格和创意,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若答可以删去,从内容上看,这段写陈老师平时上课情景的内容,与下文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等文章主要内容并无直接联系,删去后不影响内容表达,反而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凑严密;从结构上看,文章除了此段,第⑧段、第 段也都运用了插叙,这使得插叙段落较多,内容略显繁杂,其中第⑧段、第 段都与上下文有关联,而本段却与上下文关联最不紧密,与文章中心联系不大。
【参考答案】示例1:本段不可删去(1分)。因为它描写了老师上课生动滑稽、倾注深情的特点,体现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下文写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做了铺垫(2分)。若删去,人物形象不够丰富突出,文章略显单调平直,缺少波澜和意蕴(1分)。
示例2:本段不可删去(1分)。因为它描写了老师上课生动滑稽的特点,突出他诙谐幽默、略带天真的性格,与上文“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的奇遇、“为人随和”“戏称”等内容,以及下文“粽情粽意”等趣语互相照应(2分)。若删去,老师的性格和创意都不能凸显(1分)。
示例3:本段可以删去(1分)。因为它只是写老师平时上课的状态,与下文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并无直接联系(1分)。删去后,上下文的内容衔接更加紧凑严密,不旁生枝节(1分)。(若判断可以删去,最多可得三分)
示例4:本段可以删去(1分)。文中的插叙段落较多,内容略显繁杂,而本段最不重要,与文章中心关联不大(1分)。删去后,文章更显得简洁紧凑(1分)。(若判断可以删去,最多可得三分)
【答题模板】(分析段落作用)能/不能删去。内容上,运用了……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结构上,第X段位于……,具有……(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上文等)作用。
8.请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3分)
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解题思路】第一步,结合语境理解两个称谓的含义;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分析称谓转变的原因。“常青哥”是平辈之间的称呼,联系第⑥段中的“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和第⑧段中的“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可知,“常青哥”这一称呼,既写出了陈老师的平易近人、可亲可近,也表现出“我”对陈老师的亲近和喜爱;“陈老师”是对师长的尊称,联系第 段可知,“陈老师”这一称呼,既表现出他对“我们”用心,是个让人钦佩的老师,也表现出“我”对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参考答案】示例:称谓改变体现出“我”对陈老师的感情有了变化(或“提升”)(1分),之前叫“常青哥”,表现出“我”对陈老师的亲近喜爱之情(或“表明陈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亲可近的形象”)(1分),之后改称为正式而庄重的“陈老师”,表现出“我”对陈老师的尊敬爱戴(或“表明陈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尊可敬的形象”)
9.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以文章为依据,把握内容及题干要求;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拓展延伸。阅读文章可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方面指自己和陈老师的职业相同,也成了一名教师;另一方面指自己也和陈老师一样,在端午节给自己的学生送粽子表达祝福,“我”成了陈老师敬业爱生的品质精神的传承者。这句话中既有对陈老师当年通过送粽子关爱学生行为的感恩与回报,也体现了当年陈老师对“我”言传身教之功,是他当年关爱学生、以粽传情,给“我”树立了榜样,所以多年以后“我”就成了陈老师的接班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1:我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人要有感恩与回报之心(1分)。当年老师通过粽子关爱学生,今天的“我”成了老师,也通过粽子关爱学生(1分)。生活中,妈妈照顾我很辛苦,在每年母亲节时,我会为她烹饪几道菜,表达我的感恩(1分)。我们不仅要接受爱,更要懂得回报爱,让世界充满爱(1分)。
示例2:我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作为一个受惠者,最好的感恩就是做同样的事,让爱传递下去(1分)。文中师生之间,以粽传情,而且形成爱的循环(1分)。生活中,我经常得到老师的鼓励,我也会偷偷在老师桌面放一盒润喉糖,运动会时,同学们都为我加油,我也会帮助同学解决难题(1分)。这是爱的循环,互帮互助,世界将会更加美好(1分)。
示例3: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1分)。当年陈老师关爱学生、以粽传情,给“我”树立了榜样,多年以后“我”也成了陈老师的接班人(1分)。在我身边,很多老师、领导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好榜样,比如我的班主任每天都是早早到教室,有了他的率先垂范,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不会迟到(1分)。老师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我铭记在心,将来的我也要做一个像老师一样的人(1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