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核心考点】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15 谈看法评价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核心考点】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15 谈看法评价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0:27: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
15 谈看法评价
【答题思路与模板】
一、常见考题题干。
1.就文章的xx方面谈出你的看法。
2.文中xx的……(所作所为),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怎么看?
3.联系生活实际,对选文xx的做法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答题思路梳理。
1.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明确所要谈论的看法;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评价。
三、答题模板参考。
1.答题公式:谈看法=观点十理由(结合文章内容或生活实际)
2.【答题模板】我认同/反对xx观点。文中作者通过……事件表明了……观点/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
【针对训练与检测】
一、针对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9分)
界碑
王晓廉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但愿它不是真实的。
——题记
①从东往西数,是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
②从西往东数,也是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
③十二块界碑埋在这高原山脉的一座座积满冰雪的山脊上,像十二个高过茫茫岁月的忠勇士兵。
④这条山脉有多长?他也说不清楚。他只知道两匹军马轮换着骑,来回要走一个多月。而且,要选在天气最好的夏季。
⑤其实,所谓夏季,不过是山谷底下开放出一片片永远长不大的小花,山涧里流淌着冰雪融化成的细
细泉水。但在那遥远的山脊依然堆满常年不化的冰凌和积雪,在太阳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山风吹过山脊,风雪立刻弥漫开来,形成一个寒冷的短暂的冬季。
⑥他牵着马,领着另外两名牵马的士兵,向绵长陡峭的雪山爬去。他那被风雪吹打得黑红的脸庞,刻满了坚毅的皱纹。一圈浓黑的络腮胡须,掩盖他真实的年龄。他的领章已磨掉了光泽,军装也被风雪涮得泛白,如同脚踩的皑皑白雪。他是个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边防站站长。任务就是每年踏查一次界碑-自己管辖的十二座界碑,并且庄严地记载下来,留给永不磨灭的历史。
⑦稀薄冷凝的空气,憋得人喘不过气来。尽管如此,他依然领着两个战士向山脊爬去。渴了,就捧一把积雪放到嘴里吞化。
⑧哦,就是这样牵着军马踏查,已经走过了二十几载岁月,抚摸了二十几遍界碑。他已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长成一个中年人。尔后,他还不知要再沿边境线走过多少春秋。马儿打着响嚏,累得蹄子直打滑。人也乏了,帽檐上挂满了霜花。于是,他们坐在一座背风的山崖下,点燃了一堆篝火。松开缰绳的马匹,自由自在地啃着石缝间的青苔。
⑨他背依石头,眯缝着眼睛像要睡熟,心,却在驰骋:来过几次调令,说要调自己去内地,再派一个新站长来接替自己,可新站长从未露个人影-有谁愿意到这杳无人迹的鬼地方,成年累月面对风雪。于是,他就一年年地留了下来,继续荣任这芝麻大的边防站站长……
⑩是人拉着马?是马拽着人?人马终于一齐爬上了雪山脊背。但呼啸的风,狂舞的雪,却在时时刻刻赶他们离开这个冰雪王国。
山脊,被积雪厚厚地包裹着。两个士兵虽然已经是第二次来巡查,但瞅着四处几乎都是一样的峰头与白雪,却记不清界碑究竟埋在哪片冰雪之下。其实,即使知道,又能怎样?明年踏查前,他们将和以前的士兵一样服役期满,离开风雪边境,回到温暖的故乡。只有他这位边防站站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责,只有他,目光如锐利的鹰隼。此刻,他用双手使劲地在厚厚的积雪里扒呀扒,扒呀扒,终于露出一块经过雕琢的界碑。他赶紧用衣袖轻轻拂掉冰屑雪粒,显出“中国”两个大字,映耀着蓝天和白云。
他和士兵,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一步步向后退去。接着并拢脚跟,举起右手,向界碑,向祖国,庄严地敬个军礼。然后,他用冻僵的手捏住笔,在《踏查日志》上记下今天的日期。
站在山脊,眼前是异国莽莽苍苍的冰峰雪岭,没有苍鹰,没有奔鹿;身后,是祖国苍苍莽莽的冰峰雪岭,也没有鹰飞和鹿鸣。但他知道,远隔无数座雪山之后,有着自己熟悉的欢快歌声、绿色牧场、雪白羊群……
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他眯缝着眼睛,没有说话,默默地牵着马向山下走去。他觉出寻找一块界碑,已经不像几
年前那样敏捷、轻松了。他担心,自己一旦猝然倒下,界碑会不会从此埋在积雪里,再不见阳光?
马蹄敲打冰雪,清脆而悠长。明天,他们将再越过无数座雪峰,去寻找另一块界碑……
(有删改)
★1.有人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6分)
2.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边防站站长踏查界碑的故事,热情地赞颂了边防军人不畏艰苦守卫边疆、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同时唤起人们对奉献者的关注。
B. 文章主要刻画了一个在边境坚守多年,饱经沧桑,而今依旧深爱祖国,坚守职责,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普通而伟大的边防站站长形象。
C. 文章的主体部分沿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对踏查过程的叙述,一是对二十多年来边防站站长的点滴回溯,后者点缀于前者当中。
D. 文章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以记叙和议论为主,兼有描写和抒情。开头反复地提到界碑,是加深读者对界碑的印象,加强读者对边关的遐想
3.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他和士兵,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一步步向后退去。接着并拢脚跟,举起右手,向界碑,向祖国,庄严地敬个军礼。(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4.文章以《界碑》为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
二、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绒绒
①我从小最怕和别人比。无非是比谁穿的衣服好看,谁的零花钱多,谁家亲戚又从一个很远、远到不知道叫什么的地方寄来了礼物……小时候,我家的生活不宽裕,又没有一个住得这样“远”的亲戚,所以我总是那个在一旁羡慕其他人、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②后来,我终于发现自己有一项别人都比不上的技能——画画。
③美术老师经常让我帮他做一些事情。比如,学校的公告栏需要经常换板报,下午放学以后,老师就带着我把原来的板报擦掉,用各种颜色的粉笔,画一版更加多彩、漂亮的板报出来。
④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只会躲在角落里美慕别人的小女孩了。每次画完学校的板报,同学们第二天一早看到跃然于黑板上的画面,就会像他们曾经讨论衣服、零花钱和礼物一样,围到我身边,追问我是如何画得这么好看的。
⑤究竟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也许是因为好胜,所以每次的美术课,我一分一秒也不敢放松,每一笔线条仿佛都在我的脑袋里构思了半个世纪。放学以后,我会买彩色画笔和绘画本画画;绘画本画完了,就偷偷趴在窗台上,用画笔把窗台涂得五颜六色。
⑥后来的一次机缘,美术老师帮我报名参加了全市中小学生美术大赛。
⑦我还记得我的参赛作品是一幅画着鹰的国画。为了画好这只鹰,我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练习。每天放学以后,我就一个人跑到画室,一遍又一遍地画。那段日子是单调的,我却在这种单调的练习中感受到了一种踏实。
⑧美术老师对我说,画一只鹰,最重要的是画好鹰的眼睛。于是我开始一家一家跑书店,问店员:“有没有关于鹰的图画书?”那段时间我跑遍了小镇的书店,也上网去查了资料,我觉得自己认识了世界上所有的鹰-它们的品种、它们的羽毛和它们的眼睛。
⑨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可是做了足足两个月的准备啊!不过等待结果的日子是煎熬的。教室与画室隔着一个操场,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
⑩我得奖了吗?我没有得奖。
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在于-我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瞬间被剥夺了。
这着实令我难过了一阵子。相较于“我为什么没有得奖”,更令我无法释怀的,也许是“为什么我明明那么努力,却还是比不过别人”。
后来,老师发现我去画室的次数少了,画板报也不积极了,分明变回了曾经那个躲在角落里、性格
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他得知缘由后,叫我去画室。我一进画室,吃了一惊。老师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我看见那些我曾经画过的鹰,一张一张地铺在画室的地板上,像是等待我检阅一般。
老师让我先看第一张,然后跳过中间的无数张,直接看最后一张,问我有什么区别。区别显而易见-与最后一张画里有些睿智与凶猛的鹰相比,第一张画里的鹰简直像一只刚刚出生、丑陋又可怜的小鸡。
一缕阳光打在我脸上,也照在了我心头,拂去了积攒在我心头多日的阴霾。我终于明白了“比较”的意义。这件事情过去了很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画的那只鹰的眼睛-犀利而有光,透着倔强和不服输的神情。
我也终于愿意挺起胸膛告诉自己和其他人:“对,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有删改)
★5.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联系自身实际,说说你对“比”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
由于觉得校服比较单调,体现不出个性,一些中学生开始在穿鞋上“较劲”,类似“你的鞋是几代”“多少钱买的”成为课余交流的热点话题。记者了解到,一双名牌鞋动辄上千甚至上万,这种攀比让家长苦不堪言。
6.阅读第⑥~ 段,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情节 “我”的心理
赛前准备 (1)
(2) 平静
(3) 难过
画室看画 (4)
7.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第①段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写“我”的转变做了铺垫。
B. 第 段中的“剥夺”一词指“我”没在比赛中获奖,因而觉得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丢失了。
C. 文章的主人公是美术老师,正是由于美术老师的点拨与教育,“我”才走出失利的阴影,重获自信。
D. 文章重点叙述了“我”参加美术大赛前后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
15 谈看法评价
【答题思路与模板】
一、常见考题题干。
1.就文章的xx方面谈出你的看法。
2.文中xx的……(所作所为),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怎么看?
3.联系生活实际,对选文xx的做法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答题思路梳理。
1.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明确所要谈论的看法;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评价。
三、答题模板参考。
1.答题公式:谈看法=观点十理由(结合文章内容或生活实际)
2.【答题模板】我认同/反对xx观点。文中作者通过……事件表明了……观点/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
【针对训练与检测】
一、针对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9分)
界碑
王晓廉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但愿它不是真实的。
——题记
①从东往西数,是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
②从西往东数,也是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
③十二块界碑埋在这高原山脉的一座座积满冰雪的山脊上,像十二个高过茫茫岁月的忠勇士兵。
④这条山脉有多长?他也说不清楚。他只知道两匹军马轮换着骑,来回要走一个多月。而且,要选在天气最好的夏季。
⑤其实,所谓夏季,不过是山谷底下开放出一片片永远长不大的小花,山涧里流淌着冰雪融化成的细
细泉水。但在那遥远的山脊依然堆满常年不化的冰凌和积雪,在太阳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山风吹过山脊,风雪立刻弥漫开来,形成一个寒冷的短暂的冬季。
⑥他牵着马,领着另外两名牵马的士兵,向绵长陡峭的雪山爬去。他那被风雪吹打得黑红的脸庞,刻满了坚毅的皱纹。一圈浓黑的络腮胡须,掩盖他真实的年龄。他的领章已磨掉了光泽,军装也被风雪涮得泛白,如同脚踩的皑皑白雪。他是个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边防站站长。任务就是每年踏查一次界碑-自己管辖的十二座界碑,并且庄严地记载下来,留给永不磨灭的历史。
⑦稀薄冷凝的空气,憋得人喘不过气来。尽管如此,他依然领着两个战士向山脊爬去。渴了,就捧一把积雪放到嘴里吞化。
⑧哦,就是这样牵着军马踏查,已经走过了二十几载岁月,抚摸了二十几遍界碑。他已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长成一个中年人。尔后,他还不知要再沿边境线走过多少春秋。马儿打着响嚏,累得蹄子直打滑。人也乏了,帽檐上挂满了霜花。于是,他们坐在一座背风的山崖下,点燃了一堆篝火。松开缰绳的马匹,自由自在地啃着石缝间的青苔。
⑨他背依石头,眯缝着眼睛像要睡熟,心,却在驰骋:来过几次调令,说要调自己去内地,再派一个新站长来接替自己,可新站长从未露个人影-有谁愿意到这杳无人迹的鬼地方,成年累月面对风雪。于是,他就一年年地留了下来,继续荣任这芝麻大的边防站站长……
⑩是人拉着马?是马拽着人?人马终于一齐爬上了雪山脊背。但呼啸的风,狂舞的雪,却在时时刻刻赶他们离开这个冰雪王国。
山脊,被积雪厚厚地包裹着。两个士兵虽然已经是第二次来巡查,但瞅着四处几乎都是一样的峰头与白雪,却记不清界碑究竟埋在哪片冰雪之下。其实,即使知道,又能怎样?明年踏查前,他们将和以前的士兵一样服役期满,离开风雪边境,回到温暖的故乡。只有他这位边防站站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责,只有他,目光如锐利的鹰隼。此刻,他用双手使劲地在厚厚的积雪里扒呀扒,扒呀扒,终于露出一块经过雕琢的界碑。他赶紧用衣袖轻轻拂掉冰屑雪粒,显出“中国”两个大字,映耀着蓝天和白云。
他和士兵,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一步步向后退去。接着并拢脚跟,举起右手,向界碑,向祖国,庄严地敬个军礼。然后,他用冻僵的手捏住笔,在《踏查日志》上记下今天的日期。
站在山脊,眼前是异国莽莽苍苍的冰峰雪岭,没有苍鹰,没有奔鹿;身后,是祖国苍苍莽莽的冰峰雪岭,也没有鹰飞和鹿鸣。但他知道,远隔无数座雪山之后,有着自己熟悉的欢快歌声、绿色牧场、雪白羊群……
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他眯缝着眼睛,没有说话,默默地牵着马向山下走去。他觉出寻找一块界碑,已经不像几
年前那样敏捷、轻松了。他担心,自己一旦猝然倒下,界碑会不会从此埋在积雪里,再不见阳光?
马蹄敲打冰雪,清脆而悠长。明天,他们将再越过无数座雪峰,去寻找另一块界碑……
(有删改)
★1.有人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6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第二步,从文章中找到能体现人物的平凡和伟大的内容,作为理由进行分析。通读全文,根据第⑥段中的“他那被风雪吹打得黑红的脸庞,刻满了坚毂的皱纹。一圈浓黑的络腮胡须,掩盖他真实的年龄”“他是个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边防站站长”可知,文章所写的人物是个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边防站站长,身份很普通,外貌也很普通、平凡。根据第⑥段中的“任务就是每年踏查一次界碑——自己管辖的十二座界碑,并且庄严地记载下来,留给永不磨灭的历史”可知,他的任务就是每年踏查一次界碑,并进行记录,每年执行的任务很普通、平凡。从以上内容来看,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根据第①段中的“只有他这位边防站站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责,只有他,目光如锐利的鹰隼”可知,他踏查界碑,就是在保护着祖国的疆土,他执行的任务是光荣的。根据第⑨段中的“有谁愿意到这杳无人迹的鬼地方,成年累月面对风雪。于是,他就一年年地留了下来,继续荣任这芝麻大的边防站站长”可知,他一年年地坚守在边防站,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保护着国家的安全。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精神是高尚的,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参考答案】示例:我赞同这一说法(1分)。文中的边防站站长是平凡的,他的任务很普通,但他的精神是崇高的。他年复一年地守卫着祖国的界碑,守卫着祖国,怀着对祖国真挚的爱、对人民强烈的责任心,守在环境最艰苦的地方(2分)。他是平凡的,他的任务很普通,但他的责任是重大的。他扒开积雪,拂掉冰屑,让界碑显出两个大字-中国。他们向界碑、向祖国敬礼,他在《踏查日志》上记下日期。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选择了为国家、为社会尽责,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3分)。(只答观点不得分)
【答题模板】我认同/反对xx观点。文中作者通过……事件表明了……观点/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
2.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边防站站长踏查界碑的故事,热情地赞颂了边防军人不畏艰苦守卫边疆、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同时唤起人们对奉献者的关注。
B. 文章主要刻画了一个在边境坚守多年,饱经沧桑,而今依旧深爱祖国,坚守职责,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普
通而伟大的边防站站长形象。
C. 文章的主体部分沿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对踏查过程的叙述,一是对二十多年来边防站站长的点滴回溯,后者点缀于前者当中。
D. 文章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以记叙和议论为主,兼有描写和抒情。开头反复地提到界碑,是加深读者对界碑的印象,加强读者对边关的遐想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和选项相关的内容;第二步,逐一比对,辨析选项正误。D. 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开头反复地提到界碑,除了加强读者对界碑的印象,更是为了体现这十二块界碑所在地域的环境的恶劣,突出巡查士兵的崇高品质。故本项表述错误。
【参考答案】D
3.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他和士兵,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一步步向后退去。接着并拢脚跟,举起右手,向界碑,向祖国,庄严地敬个军礼。(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解题思路】(1)第一步,根据关键词语,判断描写方法;第二步,结合语境,分析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
阅读句子,由“站起身”“向后退”“并拢”“举起”等词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上文中的“他赶紧用衣袖轻轻拂掉冰屑雪粒,显出‘中国'两个大字,映耀着蓝天和白云”可知,这是边防站站长和两个士兵看到了中国的界碑后敬军礼时的动作,由“向界碑,向祖国,庄严地敬个军礼”可看出他们敬礼时的庄严。由此可知,在他们心中,界碑象征着祖国。他们对祖国有着强烈的热爱。
(2)第一步,分析句中加点词的本义;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其比喻义、象征义或引申义。“热烈”形容情绪高昂,兴奋激动。“悲壮”形容悲哀而壮烈。“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表面上看“热烈”“悲壮”是用于形容晚霞。但联系上文可知,踏查界碑的边防站站长生活在环境艰苦、恶劣的边疆,他认真地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怀着满腔的热血和对祖国深沉的爱,守护着边疆。由此可知,“热烈”指的是边防站站长对祖国浓烈的爱,“悲壮”指的是他为了祖国做出了巨大牺牲。
【参考答案】(1)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他们敬礼时的庄严(1分),表明界碑在他和士兵心目中神圣的地位(1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边防军人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1分)。
(2)“热烈”一词写出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了祖国,他的精神令人振奋激动(1分)。“悲壮”一词写出他为了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并且还将继续付出,显得悲壮(1分)。文章用“热烈”“悲壮”赞美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1分)。
【答题模板】(1)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2)这句话有……的用词特点,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4.文章以《界碑》为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第二步,深入分析文章主旨,体会标题的深层含义。通读全文,根据第①段“从东往西数,是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第②段“从西往东数,也是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和第③段“十二块界碑埋在这高原山脉的一座座积满冰雪的山脊上,像十二个高过茫茫岁月的忠勇士兵”可知,这里的“界碑”指的是边防战士看守、巡查的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联系文章主旨可知,文章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边防站站长及两个士兵踏查界碑的故事,热情地赞颂了边防军人不畏艰苦守卫边疆、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由此可知,“界碑”也象征着守卫边疆,看守、巡查界碑的边防战士。
【参考答案】“界碑”有两层含义。从表层含义来看,“界碑”指边防战士看守、巡查的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2分);从深层含义来看,“界碑”指那些守卫边疆,看守、巡查界碑的边防战士(2分)。
【答题模板】表层含义是……(内容);深层含义是……(内容),表达了……(情感)。
二、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绒绒
①我从小最怕和别人比。无非是比谁穿的衣服好看,谁的零花钱多,谁家亲戚又从一个很远、远到不知道叫什么的地方寄来了礼物……小时候,我家的生活不宽裕,又没有一个住得这样“远”的亲戚,所以我总是那个在一旁羡慕其他人、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②后来,我终于发现自己有一项别人都比不上的技能——画画。
③美术老师经常让我帮他做一些事情。比如,学校的公告栏需要经常换板报,下午放学以后,老师就
带着我把原来的板报擦掉,用各种颜色的粉笔,画一版更加多彩、漂亮的板报出来。
④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只会躲在角落里美慕别人的小女孩了。每次画完学校的板报,同学们第二天一早看到跃然于黑板上的画面,就会像他们曾经讨论衣服、零花钱和礼物一样,围到我身边,追问我是如何画得这么好看的。
⑤究竟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也许是因为好胜,所以每次的美术课,我一分一秒也不敢放松,每一笔线条仿佛都在我的脑袋里构思了半个世纪。放学以后,我会买彩色画笔和绘画本画画;绘画本画完了,就偷偷趴在窗台上,用画笔把窗台涂得五颜六色。
⑥后来的一次机缘,美术老师帮我报名参加了全市中小学生美术大赛。
⑦我还记得我的参赛作品是一幅画着鹰的国画。为了画好这只鹰,我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练习。每天放学以后,我就一个人跑到画室,一遍又一遍地画。那段日子是单调的,我却在这种单调的练习中感受到了一种踏实。
⑧美术老师对我说,画一只鹰,最重要的是画好鹰的眼睛。于是我开始一家一家跑书店,问店员:“有没有关于鹰的图画书?”那段时间我跑遍了小镇的书店,也上网去查了资料,我觉得自己认识了世界上所有的鹰-它们的品种、它们的羽毛和它们的眼睛。
⑨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可是做了足足两个月的准备啊!不过等待结果的日子是煎熬的。教室与画室隔着一个操场,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
⑩我得奖了吗?我没有得奖。
当时对我最大的打击在于-我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瞬间被剥夺了。
这着实令我难过了一阵子。相较于“我为什么没有得奖”,更令我无法释怀的,也许是“为什么我明明那么努力,却还是比不过别人”。
后来,老师发现我去画室的次数少了,画板报也不积极了,分明变回了曾经那个躲在角落里、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女孩。
他得知缘由后,叫我去画室。我一进画室,吃了一惊。老师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我看见那些我曾经画过的鹰,一张一张地铺在画室的地板上,像是等待我检阅一般。
老师让我先看第一张,然后跳过中间的无数张,直接看最后一张,问我有什么区别。区别显而易见-与最后一张画里有些睿智与凶猛的鹰相比,第一张画里的鹰简直像一只刚刚出生、丑陋又可怜的小鸡。
一缕阳光打在我脸上,也照在了我心头,拂去了积攒在我心头多日的阴霾。我终于明白了“比较”的意义。这件事情过去了很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画的那只鹰的眼睛-犀利而有光,透着倔强和不服输
的神情。
我也终于愿意挺起胸膛告诉自己和其他人:“对,我就是那个画画最好的姑娘。”
(有删改)
★5.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联系自身实际,说说你对“比”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
由于觉得校服比较单调,体现不出个性,一些中学生开始在穿鞋上“较劲”,类似“你的鞋是几代”“多少钱买的”成为课余交流的热点话题。记者了解到,一双名牌鞋动辄上千甚至上万,这种攀比让家长苦不堪言。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与【链接材料】;第二步,分析文章的主题,明确【链接材料】讲述的内容;第三步,联系实际,说说对“比”的看法。根据第 段中的“区别显而易见——与最后一张画里有些睿智与凶猛的鹰相比,第一张画里的鹰简直像一只刚刚出生、丑陋又可怜的小鸡”和第 段的内容可知,与曾经的自己比,让“比”见证自己的成长,才是“比”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联系第①段中的“无非是比谁穿的衣服好看,谁的零花钱多,谁家亲戚又从一个很远、远到不知道叫什么的地方寄来了礼物……”和【链接材料】中的“一些中学生开始在穿鞋上‘较劲',类似‘你的鞋是几代'‘多少钱买的'成为课余交流的热点话题”可知,盲目攀比、爱慕虚荣是错误的“比”,这种“比”不顾及家长的负担,只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没有任何意义。据上述分析谈出对“比”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我们不应和别人比物质条件,【链接材料】中的那些中学生的做法就不可取,因为他们“比”的目的是要在他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优越,但这些物质上的东西都是家长给的,并不是凭自己的能力得来的,没有价值。如果要比,应该和自己比,就像文中的“我”在比较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付出努力、时间和汗水,努力成长,不断完善自己,这才是“比”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
【答题模板】我认同/反对xx观点。文中作者通过……事件表明了……观点/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
6.阅读第⑥~ 段,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情节 “我”的心理
赛前准备 (1)
(2) 平静
(3) 难过
画室看画 (4)
【解题思路】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意,根据表格中给出的提示,找到对应的段落;第二步,抓住段落中的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作答。根据“情节”中的“赛前准备”可定位至第⑦~⑧段,根据第⑦段中的“那段日子是单调的,我却在这种单调的练习中感受到了一种踏实”可知,(1)处可填写“踏实”。根据“‘我'的心理”中的“平静”可定位至第⑨段,根据第⑨段中的“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可是做了足足两个月的准备啊!”可知,(2)处可填写“参加比赛”。根据“‘我'的心理”中的“难过”可定位至第 段,根据上文第⑩段“我得奖了吗?我没有得奖”可知,(3)处可填写“得知结果”。根据“情节”中的“画室看画”可定位至第 ~ 段,根据第 段中的“一缕阳光打在我脸上,也照在了我心头,拂去了积攒在我心头多日的阴霾。我终于明白了‘比较'的意义”可知,(4)处可填写“释然”或“恍然大悟”。
【参考答案】(1)踏实(2)参加比赛 (3)得知结果(4)释然(或“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7.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到了快出比赛结果的那几天,每次课间休息的10分钟,我都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去对面的画室问老师:“我得奖了吗?”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画横线的句子,抓住句中的关键语句,判断其运用的描写方法;第二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运用该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根据句中的“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快地跑过操场”可知,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根据“问老师:‘我得奖了吗?'”可知,画横线句子运用了语言描写。画横线句子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获奖这件事充满期待,急于知晓比赛结果的心理。
【参考答案】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对自己美术大赛能够获奖充满期待,急于知道比赛结果的心理(2分)。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第①段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写“我”的转变做了铺垫。
B. 第 段中的“剥夺”一词指“我”没在比赛中获奖,因而觉得刚刚获得的能与其他人“攀比”的资本丢失了。
C. 文章的主人公是美术老师,正是由于美术老师的点拨与教育,“我”才走出失利的阴影,重获自信。
D. 文章重点叙述了“我”参加美术大赛前后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选项的表述,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第二步,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进行比
较,判断选项正误,得出答案。C.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讲述了原本怕和别人比的“我”,是一个性格孤僻的小女孩,但在发现自己画画的特长后,“我”逐渐变得开朗,然而在一次画画比赛输掉后,“我”又变得孤僻,最终在美术老师的点拨与教育下,“我”走出了失利的阴影,并重获信心的故事。全文围绕“我”展开情节,因此“我”才是文章的主人公。故本项中的“文章的主人公是美术老师”表述错误。
【参考答案】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