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
05 分析句子作用
【答题思路与模板】
一、常见考题题干。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③段中的“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梳理。
1.明确句子在不同位置的一般作用。
2.阅读句子,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
3.结合句子位置及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三、答题模板参考。
1.答题公式: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2.【答题模板】内容上,表现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表达了……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句子如位于开头,则起到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的作用/位于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做铺垫的作用/位于结尾,则起到总结上文,照应标题等作用。
【针对训练与检测】
一、针对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在地图上旅行
张凌云
①作为地理爱好者,我醉心于长时间地盯着地图,或者索性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描摹出地图的模样,持续一场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只要对着地形图,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
②我站在一小块深绿色之上。绿色代表着低海拔,200米以下是深绿,200米至500米是浅绿。此时,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接下来,我将由东往西,去做绿、黄、棕、褐、紫等色彩不断变幻的游戏,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等地貌不断地更换。
③我决定不按直线,稍打破常规,折向西南。平坦的地势渐渐消失,眼前山峦起伏,穿插着各种平地缓谷。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横亘在长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上,颜色也由浅绿变成浅黄,不少山峰要用深黄色标注,海拔已超过1000米。我腾挪在江西湖南的腹地上,在庐山井冈山衡山之间任意切换,满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和连绵的翠竹,还有偶尔飘过的茶香和辣椒香。
④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一个奇迹。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楼茶肆和滚滚红尘。
⑤告别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是黄土高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塬广布,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松软黄土。站在陕北原的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看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听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扎白毛巾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
⑥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伟岸的高原,也有着地球上最雄峻的山脉。地图上的黄色不见了,代之以浅棕、深棕、褐色、紫色,每变换一种颜色,海拔上升1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的地方居然用白色标注。哦,终年积雪的雪线!凡间的色彩已不能说明高原的挺拔,那是接近天穹的地方。
⑦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对着地图上8848. 86米的珠穆朗玛峰,我知道,现实世界里,今生今世都不可能攀上这座最高的山峰,但在想象的空间里,此刻我正如高山兀鹫,自由翱翔在世界之巅,俯瞰所能见到的一切。我看到十多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一路排列,它们就像一言不发的巨人,矗立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就此凝固,唯有离太阳最近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永恒之城。
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如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等,但背景多是发生在阳关、玉门关以西,至多北疆一带,提及塔克拉玛干的很少。
⑨我略作停留,随即翻越天山,来到遥望阿尔泰山的准噶尔盆地。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既有莽莽高山,也有浅洼低地,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其周围的一圈陆地,也不得不标注以低于海平面的军绿色。在这片人称中国死海的地方,我定定地站住了。
⑩惠风和畅,浅草依依,三三两两的飞鸟掠过湖面,又停在不远处的芦苇之上,远山连绵,牛羊聚集,这田园牧歌般的风光,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遥远的北疆。那么,就让这里成为此行的终点站吧,我将找个幽静处躺下,轻轻逍遥走一段宁静时光。
(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通过阅读掌握全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第二步,结合关键语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根据“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可知,画线句子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内容,即在地图上遨游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四川盆地、陕北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美景;结构上,“只要对着地形图”照应标题《在地图上旅行》,为下文写“我”自由欣赏多地美景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内容上,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内容,即在地图上遨游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等美景(2分)。结构上,照应标题,“只要对着地形图”与标题《在地图上旅行》形成照应,也为下文写“我”在想象中自由欣赏中国的各大美景做了铺垫(2分)。
【答题模板】(分析句子作用)内容上,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表达了……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句子位于……,起到了……(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照应标题等)作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语境,分析其描述的内容与表达效果,得出答案。阅读画线的句子可知,句子连用三个“仿佛……”,故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合“蒙古高原的北风”“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分析可知,画线句写实般地描绘出了陕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鲜明的人文文化,既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又体现出强烈奔放的情感,表达了“我”对陕北高原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想象中游历陕北高原见到的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鲜明的人文文化(1分),既好似真的在游历陕北,使读者也身临其境(1分),又能表达出“我”对陕北高原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1分)。
【答题模板】(赏析句子)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3.下列诗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
A.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四个选项中的诗句所描写的景物;第二步,结合语境,找出与上下文相符,描写沙漠景色的诗句。结合上文中的“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可知,所补的诗句应与“沙漠”有关。A. 出自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是描写黄鹤楼周围景色的诗句。B. 出自唐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描写长江景色的诗句。C. 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描写沙漠景色的诗句。D. 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岳》,是描写泰山景色的诗句。
【参考答案】C
4.选文描述的是一场虚拟的旅行,为什么能带给人真实的感受?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5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梳理文章的思路,赏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抒发的情感;第二步,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写到第一级阶梯,在整体上为读者还原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和自然风光,使读者如临其境;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都是我们熟知的地名,并且穿插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让读者感到很亲切;作者在描写自然美景时并非单纯描写景色,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感,如写到陕北高原时感叹道“我仿佛看见”,使用第一人称,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还给人们一种亲切感,而且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来表述,使文章情节杂而不乱,很好地把游踪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结合起来,给读者营造了浓烈的阅读氛围。
【参考答案】①作者按顺序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写到第一级阶梯,在整体上为读者还原了中国的地貌。②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等都是我们熟知的美景。③作者在描写自然美景时并非单纯描写景色,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感,如写到青藏高原时感叹道“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④使用第一人称,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能让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容易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二、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20分)
在明明德
周潞嘉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叫周明德,生于1952年,这样一个好名字,似是该在哪个书香门第,但他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多的是结不出果实的庄稼与无尽的荒凉。
②忘了是用汗水砸成八瓣换来生计的第几个年头,他渐渐有了些积蓄。在一个日头不错的冬日,他用布包着所有的钱,换上最体面的衣裳,去镇上开了第一个户。
③数十年后,他对我讲起了1979年那个冬日的奇遇。存好钱的他本已打算和同乡回去,偶然瞥到医院门口的大红横幅——“乡村赤脚医生培训”。这几个字像一块块巨石砸在他早已沉寂的内心,掀起了千尺浪。他想起了父母临终时的面容,想起了村中跌了一跤便再没起来的叔伯,想起了早已湮灭于无穷麻木之中,自己曾写下的“梦想”二字。
④他紧绷的脸上自然表现不出那么多情绪,只是重新取出了钱,不顾同乡的劝说与阻拦,踏进了那家医院。他借来纸笔,写了信央同乡带了回去。他早已不再年轻,但当他重新笨拙地写下“周明德”三字时,仍旧感到了一阵由内心发出的、震动身体的战栗。
⑤1980年春天,阔别三个月的他挑着担子回来了,开了村上的第一间“医馆”。说是“医馆”,多少有些抬举了,它只是一个极其简陋的行医点。乡亲们仅仅是出于对他死去的父亲和他的敬重,才会有人愿意上门求诊。
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赤脚医生的行医点撑了下去。也不知是医好了张三的腹泻,还是包好了李四溃烂的伤口,反正乡亲们渐渐认可了他的医术,放心让他医治。
⑦大抵他本就颇有天分,又肯下死功夫,隔三差五地就往镇上医院跑。一来二去,他的医术在村里乃至乡镇上都出了些名,甚至有走上二三十里路来求医的。都道“医者仁心”,他自是看不了这人间疾痛,便也不求报酬,尽其所能地医治。
⑧村里老师家的婆婆生了重病,前前后后求了不少医,西药大把大把地吃,却始终没见好。最后连大医院的医生也直言救不了了。
⑨请他来,本也是没抱什么指望的,只是想让婆婆走前少受点苦。他搭上老人枯瘦的手腕,用布满老茧的指尖感受老人的脉象,沉吟良久,间或在纸上记些他人看不懂的字。末了,抬起头,眼中射出坚定的光:“这病或许能治。”
⑩他写下药方,叮嘱老人的家人把药煎好给老人服用。两家之间的路,那阵子被他开胶的破鞋踏了几十次。
邻居中有担忧他逞能的,也有劝他不必强为的,连他的妻也劝道:“你这又是何必,陈家老太那样子本就活不长了,你这一掺和,最后倒落了不是。”
他自然也没有十成的把握,只是觉着他该试试,或许能救一条人命。
谁承想呢,陈家老太这口气,真给他吊了二十多年。
家里的孩子一个个长大了,在这满屋药香中,识了字,念了书。他不想让孩子们同他一样被束在山里,他们该有更好的、他未经历过的人生。他将孩子们一个个送出了家门,这座热闹了十余年的小院重归宁静。
儿女不在身旁的时光,他照旧侍弄庄稼,医治村民。孩子们寄来的钱早已足够他和妻子停下劳作,可他还是歇不住,甘愿操劳。他将攒出来的钱拿去帮助修路,挖水沟,建学堂。绝大多数时刻,他寸步不离自己的“医馆”。大部分年轻人都离开村子了,剩下的老人难免有七病八灾。他尽力医治,同病人们共同咀嚼过往的时光。
日子本该就这样过下去,没人预想过他的离开。
没有任何征兆,他病倒了。他被送到市里最好的医院,儿女们扔下手上的工作日夜陪护,也没能阻止他在十月一个阴冷的日子离开了人世。
⒅村民们自发来送葬,队伍绵延了数十米。已是花甲老人的老师含泪感谢他让婆婆多活二十余年的恩情,出嫁回来的阿嫂念着他修葺的学校让她有书读……人们告诉我,我的爷爷并不只是一位慈爱的老人,更是对这个村恩重如山的长者。
他自然没能“明明德于天下”,只是在一座大山深处的小村中,仓促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他独自卧在山坡上,望着家的方向,望着村庄的方向。
他叫周明德,端端正正三十一画。周是家姓,明是字辈,德才是他的名。
他自然担得起这个名字。
(有删改)
5.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其作用。(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把这个句子放到文中理解;第二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从“这几个字像一块块巨石”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周明德看到“乡村赤脚医生培训”横幅后,想到自己经历的种种和曾经的梦想时内心的激动和震撼。从结构上看,也为下文写周明德行医救治乡邻、捐款修路办学等做铺垫。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周明德看到“乡村赤脚医生培训”横幅后,想到自己经历的种种和曾经的梦想时内心的激动和震撼(2分),为下文写周明德行医救治乡邻、捐款修路办学等做铺垫(1分)。
6.下面是关于周明德生前身后感人故事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将其补充完整。(3分)
自费报名学医→① →② →救治邻里婆婆→③
【解题思路】第一步,大体理清文章脉络;第二步,根据提示定位到文章相应段落总结概括。细读文章可知,本文第⑤- 段叙述周明德回乡行医救治乡邻的故事,第 段叙述他捐款修路办学的故事,第 段叙述他去世后乡邻自发送葬的故事。另外,概括时注意要采用六字短语的形式,与所给提示保持一致。
【参考答案】①行医救治乡邻 ②捐款修路办学 ③乡邻自发送葬
7.文中描写周明德时,同时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典型的间接描写并分析其作用。(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间接描写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和渲染来烘托主要描写对象;第二步,通读全文,找出一处典型的间接描写分析其作用。如第⒅段中周明德去世后村民们自发送葬的故事,属于间接描写。从“队伍绵延了数十米”“已是花甲老人的老师含泪感谢他让婆婆多活二十余年的恩情”等句可以看出村民们对周明德的敬重,侧面烘托出周明德的人物形象,也能够含蓄地表现作者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示例:文中写周明德去世后村民们自发给他送葬,这是一处典型的间接描写。通过叙述这一情节,既表现出村民们对他的敬重,也侧面烘托了周明德的人物形象,使他“对这个村恩重如山”的长者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含蓄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他的赞美。(列举事例1分,分析作用3分)
★8.文中三次出现主人公的名字“周明德”,请分别找出它在文中的位置并分析其作用。(3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紧扣“周明德”梳理文章脉络;第二步,找出文中三处“周明德”的具体作用。细读文章,“周明德”第一次出现是在第①段,在开头点明本文主人公,引出下文;第二次出现是在第④段,结合上下文可知,这是他在报名“乡村赤脚医生培训”签字的时候,结合“感到了一阵由内心发出的、震动身体的战栗“可知这一决定对他的意义和价值;第三次出现是在第 段,照应开头,由“德才是他的名”表明他品德的高尚,同时深化了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第一次出现在文章开头,点明文章主人公,引出下文的叙述;第二次出现在他决定用积蓄报名“乡村赤脚医生培训”时,表现出这一决定对他的重大意义;第三次出现在文章结尾,照应开头,再次强调他的姓名,突出“德”字,彰显他德行高尚的品质,深化文章主旨。
9.文章结尾是作者对周明德的评价,阅读文章内容,结合下面的文字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3分)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文本文主旨;第二步,结合题干所给文字和生活实际,谈谈对本文主题的认识。阅读所给材料可知,文中周明德爷爷坚持梦想、行医救人、热心公益的行为和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这种行为值得我们的敬佩、赞美与学习,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要培养高尚的品德。
【参考答案】文中的周明德爷爷一生坚持梦想、行医救人、热心公益的行为和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值得我们的敬佩与赞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向周明德爷爷学习,培养个人品德,成为一个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章主旨分析1分,材料分析1分,谈自身认识1分)
10.如果要把周明德推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请你为他写一段推荐词。(3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知晓一般“推荐词”的写法;第二步,从本文主题出发,拟写“推荐词”。要用优美、有力量的语言对人物形象与品质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人物感人、值得学习之处即可。写推荐词时注意写出人物的基本信息、闪光点、推荐理由等。
【参考答案】示例:周明德,人如其名,他生活在穷乡僻壤,为了梦想和乡邻,自费学医,多年行医救治百姓,修路办学造福乡邻。他是乡邻眼中慈爱善良的老人、恩重如山的长者,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
05 分析句子作用
【答题思路与模板】
一、常见考题题干。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③段中的“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梳理。
1.明确句子在不同位置的一般作用。
2.阅读句子,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
3.结合句子位置及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三、答题模板参考。
1.答题公式: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2.【答题模板】内容上,表现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表达了……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句子如位于开头,则起到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的作用/位于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做铺垫的作用/位于结尾,则起到总结上文,照应标题等作用。
【针对训练与检测】
一、针对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在地图上旅行
张凌云
①作为地理爱好者,我醉心于长时间地盯着地图,或者索性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描摹出地图的模样,持续一场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只要对着地形图,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
②我站在一小块深绿色之上。绿色代表着低海拔,200米以下是深绿,200米至500米是浅绿。此时,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接下来,我将由东往西,去做绿、黄、棕、褐、紫等色彩不断变幻的游戏,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等地貌不断地更换。
③我决定不按直线,稍打破常规,折向西南。平坦的地势渐渐消失,眼前山峦起伏,穿插着各种平地缓谷。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横亘在长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上,颜色也由浅绿变成浅黄,不少山峰要用深黄色标注,海拔已超过1000米。我腾挪在江西湖南的腹地上,在庐山井冈山衡山之间任意切换,满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和连绵的翠竹,还有偶尔飘过的茶香和辣椒香。
④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一个奇迹。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楼茶肆和滚滚红尘。
⑤告别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是黄土高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塬广布,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松软黄土。站在陕北原的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看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听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扎白毛巾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
⑥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伟岸的高原,也有着地球上最雄峻的山脉。地图上的黄色不见了,代之以浅棕、深棕、褐色、紫色,每变换一种颜色,海拔上升1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的地方居然用白色标注。哦,终年积雪的雪线!凡间的色彩已不能说明高原的挺拔,那是接近天穹的地方。
⑦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对着地图上8848. 86米的珠穆朗玛峰,我知道,现实世界里,今生今世都不可能攀上这座最高的山峰,但在想象的空间里,此刻我正如高山兀鹫,自由翱翔在世界之巅,俯瞰所能见到的一切。我看到十多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一路排列,它们就像一言不发的巨人,矗立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就此凝固,唯有离太阳最近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永恒之城。
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如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等,但背景多是发生在阳关、玉门关以西,至多北疆一带,提及塔克拉玛干的很少。
⑨我略作停留,随即翻越天山,来到遥望阿尔泰山的准噶尔盆地。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既有莽莽高山,也有浅洼低地,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其周围的一圈陆地,也不得不标注以低于海平面的军绿色。在这片人称中国死海的地方,我定定地站住了。
⑩惠风和畅,浅草依依,三三两两的飞鸟掠过湖面,又停在不远处的芦苇之上,远山连绵,牛羊聚集,这田园牧歌般的风光,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遥远的北疆。那么,就让这里成为此行的终点站吧,我将找个幽静处躺下,轻轻逍遥走一段宁静时光。
(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4分)
3.下列诗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
A.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选文描述的是一场虚拟的旅行,为什么能带给人真实的感受?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5分)
二、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20分)
在明明德
周潞嘉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叫周明德,生于1952年,这样一个好名字,似是该在哪个书香门第,但他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多的是结不出果实的庄稼与无尽的荒凉。
②忘了是用汗水砸成八瓣换来生计的第几个年头,他渐渐有了些积蓄。在一个日头不错的冬日,他用布包着所有的钱,换上最体面的衣裳,去镇上开了第一个户。
③数十年后,他对我讲起了1979年那个冬日的奇遇。存好钱的他本已打算和同乡回去,偶然瞥到医院门口的大红横幅——“乡村赤脚医生培训”。这几个字像一块块巨石砸在他早已沉寂的内心,掀起了千尺浪。他想起了父母临终时的面容,想起了村中跌了一跤便再没起来的叔伯,想起了早已湮灭于无穷麻木之中,自己曾写下的“梦想”二字。
④他紧绷的脸上自然表现不出那么多情绪,只是重新取出了钱,不顾同乡的劝说与阻拦,踏进了那家医院。他借来纸笔,写了信央同乡带了回去。他早已不再年轻,但当他重新笨拙地写下“周明德”三字时,仍旧感到了一阵由内心发出的、震动身体的战栗。
⑤1980年春天,阔别三个月的他挑着担子回来了,开了村上的第一间“医馆”。说是“医馆”,多少有些抬举了,它只是一个极其简陋的行医点。乡亲们仅仅是出于对他死去的父亲和他的敬重,才会有人愿意上门求诊。
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赤脚医生的行医点撑了下去。也不知是医好了张三的腹泻,还是包好了李四溃烂的伤口,反正乡亲们渐渐认可了他的医术,放心让他医治。
⑦大抵他本就颇有天分,又肯下死功夫,隔三差五地就往镇上医院跑。一来二去,他的医术在村里乃至乡镇上都出了些名,甚至有走上二三十里路来求医的。都道“医者仁心”,他自是看不了这人间疾痛,便也不求报酬,尽其所能地医治。
⑧村里老师家的婆婆生了重病,前前后后求了不少医,西药大把大把地吃,却始终没见好。最后连大医院的医生也直言救不了了。
⑨请他来,本也是没抱什么指望的,只是想让婆婆走前少受点苦。他搭上老人枯瘦的手腕,用布满老茧的指尖感受老人的脉象,沉吟良久,间或在纸上记些他人看不懂的字。末了,抬起头,眼中射出坚定的光:“这病或许能治。”
⑩他写下药方,叮嘱老人的家人把药煎好给老人服用。两家之间的路,那阵子被他开胶的破鞋踏了几十次。
邻居中有担忧他逞能的,也有劝他不必强为的,连他的妻也劝道:“你这又是何必,陈家老太那样子本就活不长了,你这一掺和,最后倒落了不是。”
他自然也没有十成的把握,只是觉着他该试试,或许能救一条人命。
谁承想呢,陈家老太这口气,真给他吊了二十多年。
家里的孩子一个个长大了,在这满屋药香中,识了字,念了书。他不想让孩子们同他一样被束在山里,他们该有更好的、他未经历过的人生。他将孩子们一个个送出了家门,这座热闹了十余年的小院重归宁静。
儿女不在身旁的时光,他照旧侍弄庄稼,医治村民。孩子们寄来的钱早已足够他和妻子停下劳作,可他还是歇不住,甘愿操劳。他将攒出来的钱拿去帮助修路,挖水沟,建学堂。绝大多数时刻,他寸步不离自己的“医馆”。大部分年轻人都离开村子了,剩下的老人难免有七病八灾。他尽力医治,同病人们共同咀嚼过往的时光。
日子本该就这样过下去,没人预想过他的离开。
没有任何征兆,他病倒了。他被送到市里最好的医院,儿女们扔下手上的工作日夜陪护,也没能阻止他在十月一个阴冷的日子离开了人世。
⒅村民们自发来送葬,队伍绵延了数十米。已是花甲老人的老师含泪感谢他让婆婆多活二十余年的恩情,出嫁回来的阿嫂念着他修葺的学校让她有书读……人们告诉我,我的爷爷并不只是一位慈爱的老人,更是对这个村恩重如山的长者。
他自然没能“明明德于天下”,只是在一座大山深处的小村中,仓促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他独自卧在山坡上,望着家的方向,望着村庄的方向。
他叫周明德,端端正正三十一画。周是家姓,明是字辈,德才是他的名。
他自然担得起这个名字。
(有删改)
5.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其作用。(4分)
6.下面是关于周明德生前身后感人故事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将其补充完整。(3分)
自费报名学医→① →② →救治邻里婆婆→③
7.文中描写周明德时,同时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典型的间接描写并分析其作用。(4分)
8.文中三次出现主人公的名字“周明德”,请分别找出它在文中的位置并分析其作用。(3分)
9.文章结尾是作者对周明德的评价,阅读文章内容,结合下面的文字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3分)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10.如果要把周明德推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请你为他写一段推荐词。(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