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
06 赏析句子
【答题思路与模板】
一、常见考题题干。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
2.文章语言富有情趣,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二、答题思路梳理。
1.明确题干是否给出赏析角度;
2.确定赏析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用词特点/句式特点等),分析句子的内容;
3.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三、答题模板参考。
1.答题公式:定手法+析内容+表效果
2.【答题模板】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用词特点/句式特点等),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的性格。
【针对训练与检测】
一、针对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深巷里的老墙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兼”,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兼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⑥有这样一堵老墙,原来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画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
⑦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⑧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⑨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9月4日第8版,有删改)
★1.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2.根据文章③④两段,简要概括岁月之笔是怎样“作画”的。(3分)
3.作者在第⑧段引用岳飞的诗歌《花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结合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二、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9分)
界碑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但愿它不是真实的。
——题记
①从东往西数,是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
②从西往东数,也是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
③十二块界碑埋在这高原山脉的一座座积满冰雪的山脊上,像十二个高过茫茫岁月的忠勇士兵。
④这条山脉有多长?他也说不清楚。他只知道两匹军马轮换着骑,来回要走一个多月。而且,要选在天气最好的夏季。
⑤其实,所谓夏季,不过是山谷底下开放出一片片永远长不大的小花,山涧里流淌着冰雪融化成的细细泉水。但在那遥远的山脊依然堆满常年不化的冰凌和积雪,在太阳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山风吹过山脊,风雪立刻弥漫开来,形成一个寒冷的短暂的冬季。
⑥他牵着马,领着另外两名牵马的士兵,向绵长陡峭的雪山爬去。他那被风雪吹打得黑红的脸庞,刻满了坚毅的皱纹。一圈浓黑的络腮胡须,掩盖他真实的年龄。他的领章已磨掉了光泽,军装也被风雪涮得泛白,如同脚踩的皑皑白雪。他是个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边防站站长。任务就是每年踏查一次界碑-自己管辖的十二座界碑,并且庄严地记载下来,留给永不磨灭的历史。
⑦稀薄冷凝的空气,憋得人喘不过气来。尽管如此,他依然领着两个战士向山脊爬去。渴了,就捧一把积雪放到嘴里吞化。
⑧哦,就是这样牵着军马踏查,已经走过了二十几载岁月,抚摸了二十几遍界碑。他已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长成一个中年人。尔后,他还不知要再沿边境线走过多少春秋。马儿打着响嚏,累得蹄子直打滑。人也乏了,帽檐上挂满了霜花。于是,他们坐在一座背风的山崖下,点燃了一堆篝火。松开缰绳的马匹,自由自在地啃着石缝间的青苔。
⑨他背依石头,眯缝着眼睛像要睡熟,心,却在驰骋:来过几次调令,说要调自己去内地,再派一个新站长来接替自己,可新站长从未露个人影-有谁愿意到这杳无人迹的鬼地方,成年累月面对风雪。于是,他就一年年地留了下来,继续荣任这芝麻大的边防站站长……
⑩是人拉着马?是马拽着人?人马终于一齐爬上了雪山脊背。但呼啸的风,狂舞的雪,却在时时刻刻赶他们离开这个冰雪王国。
山脊,被积雪厚厚地包裹着。两个士兵虽然已经是第二次来巡查,但瞅着四处几乎都是一样的峰头与白雪,却记不清界碑究竟埋在哪片冰雪之下。其实,即使知道,又能怎样?明年踏查前,他们将和以前的士兵一样服役期满,离开风雪边境,回到温暖的故乡。只有他这位边防站站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责,只有他,目光如锐利的鹰隼。此刻,他用双手使劲地在厚厚的积雪里扒呀扒,扒呀扒,终于露出一块经过雕琢的界碑。他赶紧用衣袖轻轻拂掉冰屑雪粒,显出“中国”两个大字,映耀着蓝天和白云。
他和士兵,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一步步向后退去。接着并拢脚跟,举起右手,向界碑,向祖国,庄严地敬个军礼。然后,他用冻僵的手捏住笔,在《踏查日志》上记下今天的日期。
站在山脊,眼前是异国莽莽苍苍的冰峰雪岭,没有苍鹰,没有奔鹿;身后,是祖国苍苍莽莽的冰峰雪岭,也没有鹰飞和鹿鸣。但他知道,远隔无数座雪山之后,有着自己熟悉的欢快歌声、绿色牧场、雪白羊群……
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他眯缝着眼睛,没有说话,默默地牵着马向山下走去。他觉出寻找一块界碑,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敏捷、轻松了。他担心,自己一旦猝然倒下,界碑会不会从此埋在积雪里,再不见阳光?
马蹄敲打冰雪,清脆而悠长。明天,他们将再越过无数座雪峰,去寻找另一块界碑……
(有删改)
★5.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他和士兵,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一步步向后退去。接着并拢脚跟,举起右手,向界碑,向祖国,庄严地敬个军礼。(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6.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边防站站长踏查界碑的故事,热情地赞颂了边防军人不畏艰苦守卫边疆、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同时唤起人们对奉献者的关注。
B. 文章主要刻画了一个在边境坚守多年,饱经沧桑,而今依旧深爱祖国,坚守职责,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普通而伟大的边防站站长形象。
C. 文章的主体部分沿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对踏查过程的叙述,一是对二十多年来边防站站长的点滴回溯,后者点缀于前者当中。
D. 文章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以记叙和议论为主,兼有描写和抒情。开头反复地提到界碑,是加深读者对界碑的印象,加强读者对边关的遐想。
7.文章以《界碑》为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
8.有人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
06 赏析句子
【答题思路与模板】
一、常见考题题干。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
2.文章语言富有情趣,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二、答题思路梳理。
1.明确题干是否给出赏析角度;
2.确定赏析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用词特点/句式特点等),分析句子的内容;
3.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三、答题模板参考。
1.答题公式:定手法+析内容+表效果
2.【答题模板】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用词特点/句式特点等),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的性格。
【针对训练与检测】
一、针对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深巷里的老墙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兼”,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兼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⑥有这样一堵老墙,原来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画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
⑦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⑧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⑨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9月4日第8版,有删改)
★1.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赏析的角度;第二步,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表达效果及抒发的情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草和花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草等植物在老墙上肆意生长的情形,展现了岁月之笔的神奇魅力,表达了作者漫步深巷、欣赏老墙时的愉悦之情。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看,“集”“跻”“扎”“探”“招”“舞”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草等植物在老墙上扎根、肆意生长的情形,表达了作者漫步深巷、欣赏老墙时对花草等植物的顽强生命力的赞叹。从句式的角度来看,“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问句结尾,引人思考,抒发了作者漫步深巷、欣赏老墙时对这面“生态墙”“文化墙”由衷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示例1: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各种花草齐聚老墙、顽强生长、随风摇曳起舞的情景(1分),抒发了作者漫步深巷、欣赏老墙时的愉悦之情(1分)。
示例2:这个句子连续使用“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等四字短语(1分),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2分)。
【答题模板】(赏析句子)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用词特点/句式特点等),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的性格。
2.根据文章③④两段,简要概括岁月之笔是怎样“作画”的。(3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指定的语段,梳理语段内容;第二步,抓住关键词句提取信息,归纳要点之后组织答案。根据第③段中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可概括出“白墙为底,细雨刷洗,湿雾洇染”。根据第④段中的“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可概括出“铲去一块皮,刻出一道沟,抽去一块砖,推倒半堵墙”。根据第④段中的“然后,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可概括出“借来种子,乘着风雨,摇落墙头”。
【参考答案】①白墙为底,细雨刷洗,湿雾洇染(1分);②铲去一块皮,刻出一道沟,抽去一块砖,推倒半堵墙(1分);③借来种子,乘着风雨,摇落墙头(1分)。
3.作者在第⑧段引用岳飞的诗歌《花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引用《花桥》在表达上的作用。阅读诗歌可知,诗人途经此处,被当地的繁华街市和绮丽风光吸引,于是登上花桥有感而发。“满地芊芊草色娇”一句写出了满地草木茂盛的场景,和下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巧妙联系,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底蕴,使其更具文学气息,又抒发了对“芊芊草色”跨越古今、生生不息的感慨,凸显历史的厚重感。
【参考答案】引用岳飞的《花桥》一诗,将诗中的“芊芊草色”巧妙地与今日老墙上的绿色生命联系起来(2分),抒发对老墙上绿色生命跨越近千年,繁衍不息而“芊芊”依旧的感慨,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2分)。
4.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结合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第二步,结合文中的抒情句等关键句,分析结尾处蕴含的作者的情感。阅读全文,结合上文中的“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可知,结尾处作者发出“谁解”“谁又能读得懂”的呐喊,表达了他对人们不懂老墙、抛弃老墙甚至破坏老墙的深切遗憾;结合上文中的“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可知,结尾处表现了作者对还能在深巷中阅读、品味老墙的欣慰与庆幸;作者希望人们能解“老墙里的密码”,能够读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这表现了作者对人们重视老墙、保护老墙的殷切期盼。
【参考答案】①其中有对很多人不懂老墙、抛弃老墙甚至破坏老墙的遗憾;②有还能在深巷中阅读、回味老墙的欣慰、庆幸;③有渴望更多人来重视老墙、保护老墙、欣赏老墙的期盼。(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得满分)
二、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9分)
界碑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但愿它不是真实的。
——题记
①从东往西数,是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
②从西往东数,也是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
③十二块界碑埋在这高原山脉的一座座积满冰雪的山脊上,像十二个高过茫茫岁月的忠勇士兵。
④这条山脉有多长?他也说不清楚。他只知道两匹军马轮换着骑,来回要走一个多月。而且,要选在天气最好的夏季。
⑤其实,所谓夏季,不过是山谷底下开放出一片片永远长不大的小花,山涧里流淌着冰雪融化成的细细泉水。但在那遥远的山脊依然堆满常年不化的冰凌和积雪,在太阳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山风吹过山脊,风雪立刻弥漫开来,形成一个寒冷的短暂的冬季。
⑥他牵着马,领着另外两名牵马的士兵,向绵长陡峭的雪山爬去。他那被风雪吹打得黑红的脸庞,刻满了坚毅的皱纹。一圈浓黑的络腮胡须,掩盖他真实的年龄。他的领章已磨掉了光泽,军装也被风雪涮得泛白,如同脚踩的皑皑白雪。他是个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边防站站长。任务就是每年踏查一次界碑-自己管辖的十二座界碑,并且庄严地记载下来,留给永不磨灭的历史。
⑦稀薄冷凝的空气,憋得人喘不过气来。尽管如此,他依然领着两个战士向山脊爬去。渴了,就捧一把积雪放到嘴里吞化。
⑧哦,就是这样牵着军马踏查,已经走过了二十几载岁月,抚摸了二十几遍界碑。他已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长成一个中年人。尔后,他还不知要再沿边境线走过多少春秋。马儿打着响嚏,累得蹄子直打滑。人也乏了,帽檐上挂满了霜花。于是,他们坐在一座背风的山崖下,点燃了一堆篝火。松开缰绳的马匹,自由自在地啃着石缝间的青苔。
⑨他背依石头,眯缝着眼睛像要睡熟,心,却在驰骋:来过几次调令,说要调自己去内地,再派一个新站长来接替自己,可新站长从未露个人影-有谁愿意到这杳无人迹的鬼地方,成年累月面对风雪。于是,他就一年年地留了下来,继续荣任这芝麻大的边防站站长……
⑩是人拉着马?是马拽着人?人马终于一齐爬上了雪山脊背。但呼啸的风,狂舞的雪,却在时时刻刻赶他们离开这个冰雪王国。
山脊,被积雪厚厚地包裹着。两个士兵虽然已经是第二次来巡查,但瞅着四处几乎都是一样的峰头与白雪,却记不清界碑究竟埋在哪片冰雪之下。其实,即使知道,又能怎样?明年踏查前,他们将和以前的士兵一样服役期满,离开风雪边境,回到温暖的故乡。只有他这位边防站站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责,只有他,目光如锐利的鹰隼。此刻,他用双手使劲地在厚厚的积雪里扒呀扒,扒呀扒,终于露出一块经过雕琢的界碑。他赶紧用衣袖轻轻拂掉冰屑雪粒,显出“中国”两个大字,映耀着蓝天和白云。
他和士兵,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一步步向后退去。接着并拢脚跟,举起右手,向界碑,向祖国,庄严地敬个军礼。然后,他用冻僵的手捏住笔,在《踏查日志》上记下今天的日期。
站在山脊,眼前是异国莽莽苍苍的冰峰雪岭,没有苍鹰,没有奔鹿;身后,是祖国苍苍莽莽的冰峰雪岭,也没有鹰飞和鹿鸣。但他知道,远隔无数座雪山之后,有着自己熟悉的欢快歌声、绿色牧场、雪白羊群……
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他眯缝着眼睛,没有说话,默默地牵着马向山下走去。他觉出寻找一块界碑,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敏捷、轻松了。他担心,自己一旦猝然倒下,界碑会不会从此埋在积雪里,再不见阳光?
马蹄敲打冰雪,清脆而悠长。明天,他们将再越过无数座雪峰,去寻找另一块界碑……
(有删改)
★5.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他和士兵,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一步步向后退去。接着并拢脚跟,举起右手,向界碑,向祖国,庄严地敬个军礼。(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关键词语,判断描写方法;第二步,结合语境,分析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阅读句子,由“站起身”“向后退”“并拢”“举起”等词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结合上文中的“他赶紧用衣袖轻轻拂掉冰屑雪粒,显出“中国”两个大字,映耀着蓝天和白云”可知,这是边防站站长和两个士兵看到了中国的界碑后敬军礼时的动作,由“向界碑,向祖国,庄严地敬个军礼”可看出他们敬礼时的庄严。由此可知,在他们心中,界碑象征着祖国。他们对祖国有着强烈的热爱。
【参考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他们敬礼时的庄严(1分),表明界碑在他和士兵心目中神圣的地位(1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边防军人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1分)。
【答题模板】(赏析句子)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2)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句中加点词的本义;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其比喻义、象征义或引申义。“热烈”形容情绪高昂,兴奋激动。“悲壮”形容悲哀而壮烈。“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表面上看“热烈”“悲壮”是用于形容晚霞。但联系上文可知,踏查界碑的边防站站长生活在环境艰苦、恶劣的边疆,他认真地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怀着满腔的热血和对祖国深沉的爱,守护着边疆。由此可知,“热烈”指的是边防站站长对祖国浓烈的爱,“悲壮”指的是他为了祖国做出了巨大牺牲。
【参考答案】“热烈”一词写出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了祖国,他的精神令人振奋激动(1分)。“悲壮”一词写出他为了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并且还将继续付出,显得悲壮(1分)。文章用“热烈”“悲壮”赞美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1分)。
【答题模板】(赏析句子)这句话有……的用词特点,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6.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边防站站长踏查界碑的故事,热情地赞颂了边防军人不畏艰苦守卫边疆、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同时唤起人们对奉献者的关注。
B. 文章主要刻画了一个在边境坚守多年,饱经沧桑,而今依旧深爱祖国,坚守职责,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普通而伟大的边防站站长形象。
C. 文章的主体部分沿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对踏查过程的叙述,一是对二十多年来边防站站长的点滴回溯,后者点缀于前者当中。
D. 文章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以记叙和议论为主,兼有描写和抒情。开头反复地提到界碑,是加深读者对界碑的印象,加强读者对边关的遐想。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和选项相关的内容;第二步,逐一比对,辨析选项正误。D. 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开头反复地提到界碑,除了加强读者对界碑的印象,更是为了体现这十二块界碑所在地域的环境的恶劣,突出巡查士兵的崇高品质。故本项表述错误。
【参考答案】D
7.文章以《界碑》为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第二步,深入分析文章主旨,体会标题的深层含义。通读全文,根据第①段“从东往西数,是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第②段“从西往东数,也是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和第③段“十二块界碑埋在这高原山脉的一座座积满冰雪的山脊上,像十二个高过茫茫岁月的忠勇士兵”可知,这里的“界碑”指的是边防战士看守、巡查的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联系文章主旨可知,文章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边防站站长及两个士兵踏查界碑的故事,热情地赞颂了边防军人不畏艰苦守卫边疆、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由此可知,“界碑”也象征着守卫边疆,看守、巡查界碑的边防战士。
【参考答案】“界碑”有两层含义。从表层含义来看,“界碑”指边防战士看守、巡查的十二块长满苔藓的界碑(2分);从深层含义来看,“界碑”指那些守卫边疆,看守、巡查界碑的边防战士(2分)。
【答题模板】(分析标题含义)表层含义是······(内容);深层含义是······(内容),表达了······(情感)。
8.有人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6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第二步,从文章中找到能体现人物的平凡和伟大的内容,作为理由进行分析。通读全文,根据第⑥段中的“他那被风雪吹打得黑红的脸庞,刻满了坚毅的皱纹。一圈浓黑的络腮胡须,掩盖他真实的年龄”“他是个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边防站站长”可知,文章所写的人物是个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边防站站长,身份很普通,外貌也很普通、平凡。根据第⑥段中的“任务就是每年踏查一次界碑-自己管辖的十二座界碑,并且庄严地记载下来,留给永不磨灭的历史”可知,他的任务就是每年踏查一次界碑,并进行记录,每年执行的任务很普通、平凡。从以上内容来看,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根据第1段中的“只有他这位边防站站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责,只有他,目光如锐利的鹰隼”可知,他踏查界碑,就是在保护着祖国的疆土,他执行的任务是光荣的。根据第⑨段中的“有谁愿意到这奋无人迹的鬼地方,成年累月面对风雪。于是,他就一年年地留了下来,继续荣任这芝麻大的边防站站长”可知,他一年年地坚守在边防站,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保护着国家的安全。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精神是高尚的,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参考答案】示例:我赞同这一说法(1分)。文中的边防站站长是平凡的,他的任务很普通,但他的精神是崇高的。他年复一年地守卫着祖国的界碑,守卫着祖国,怀着对祖国真挚的爱、对人民强烈的责任心,守在环境最艰苦的地方(2分)。他是平凡的,他的任务很普通,但他的责任是重大的。他扒开积雪,拂掉冰屑,让界碑显出两个大字-中国。他们向界碑、向祖国敬礼,他在《踏查日志》上记下日期。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选择了为国家、为社会尽责,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3分)。(只答观点不得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