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期末试题
1.(2025五上·英德期末)下列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 )。
A.点燃的蜡烛 B.开启的电灯 C.闪电
2.(2025五上·英德期末)小科用激光笔照射下列用不透明材料制作的空心管子,光能从另一端射出的是( )。
A. B. C.
3.(2025五上·英德期末)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球,这是因为( )。
A.月球把太阳光反射到地球
B.地球把太阳光反射到月球
C.月亮发出的光照到地球
4.(2025五上·英德期末)如题4图所示,在两块木板之间放一块倾斜的三棱镜,太阳光从左上角射到三棱镜上,则( ) 。
A.在右边木板出现圆形光斑
B.在右边木板出现彩色光带
C.在右边木板没有出现圆形光斑和彩色光带
5.(2025五上·英德期末)如题图所示,冬天使用“小太阳”取暖,主要是通过( )方式传热。
A.热对流 B.热辐射 C.热传导
6.(2025五上·英德期末)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下列事例属于热传导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7.(2025五上·英德期末)小科同学在科学课堂上制作的走马灯能转起来,这是因为( )。
A.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
B.纸杯受热后膨胀
C.蜡烛燃烧后质量发生变化
8.(2025五上·英德期末) 如题图所示,炒菜锅的手柄是用木头制作,主要原因是( )。
A.木头比较轻
B.木头是热的良导体
C.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
9.(2025五上·英德期末)航天飞行器返回地球着陆时,要求地势平坦,下列地形最适合着陆的是( )。
A.山地 B.平原 C.丘陵
10.(2025五上·英德期末)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球板块俯冲、挤压
B.小行星撞击地球
C.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11.(2025五上·英德期末)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系,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双壳类等多种海洋生物化石。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 )。
A.鱼龙曾生活在陆地
B.喜马拉雅山曾处于海洋里
C.曾经整个地球都是海洋
12.(2025五上·英德期末)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成这一地貌的主要因素是 ( )。
A.风的作用 B.流水侵蚀 C.泥沙沉积
13.(2025五上·英德期末) 查阅资料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865千米,地核半径约3470千米,以下用橡皮泥制作的地球圈层模型最符合地球内部结构的是( )。
A.
B.
C.
14.(2025五上·英德期末)如题图所示,模拟大自然中水循环的实验操作如下:①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②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③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在“小池”内注入水主要是为了( )
A.美观
B.增加整个模型的重量
C.增加水蒸气含量
15.(2025五上·英德期末)小科想要探究热传递的特点,于是他在装了水的水槽里放入装水的烧杯,如题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他记录水槽里的水温与烧杯里的水温随时间变化数据,如下表所示,由此可得( )
2分钟 4 分钟 6 分钟 8分钟 10分钟
水槽里的水 90℃ 78℃ 66℃ 59℃ 55℃
烧杯里的水 38℃ 46℃ 53℃ 58℃ 55℃
A.计时开始前烧杯里水温比水槽里的水温高
B.2至8分钟,热量从水槽里的水向烧杯里的水传递
C.半个小时后烧杯里的水的温度还是55℃
16.(2025五上·英德期末)小科在观察题16图时,感觉竖线比横线长。用尺子测量却发现两条线一样长,产生这种“感觉”与实际不一致的原因是 ( )。
A.大脑有时也会出错 B.眼睛疲劳所致 C.眼睛近视所致
17.(2025五上·英德期末)大脑具有识别、记忆、控制、推理、创造等多种功能,根据题17图所示的前3个图的排列规律,你能推导出第4个图会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 ( )。
A. B. C.
18.(2025五上·英德期末)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下列行为不利于大脑健康的做法是( )。
A.劳逸结合 B.保证充足睡眠 C.深夜上网
19.(2025五上·英德期末)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马上回到课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回到课室”是刺激, “铃声”是反应
B.“铃声”是刺激, “回到课室”是反应
C.“铃声”和“回到课室”都是反应
20.(2025五上·英德期末)1、2两图中,其中一幅是我国某地白露的气温变化图,另一幅是该地霜降的气温变化图,由图可得( )。
A.1图那天昼夜温差大
B.2图那天是白露
C.2图那天更可能看到凝霜现象
21.(2025五上·英德期末)为了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小科和小伙伴用题1图所示的装置做了模拟雨的形成实验,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
(1) 在实验中需要把烧杯里的水加热至沸腾,小科他们应该用____加热。
A.弹簧测力计 B.酒精灯 C.温度计
(2) 如题1图所示,加热前烧杯里的冷水会蒸发吗 ____。
A.会,只是冷水蒸发慢
B.不会,没看到冷水冒雾气
C.不会,冷水温度太低
(3) 水沸腾后,将培养皿放入热水中,取出后擦干底部再盖住烧杯,如题2图所示。观察培养皿底部,过一会可以发现____。
A.没有小水珠 B.有少量小水珠 C.有大量小水珠
(4) 如题3图所示,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培养皿底部,过一会可以发现____。
A.没有小水珠 B.有少量小水珠 C.有大量小水珠
(5)从题(3)、题(4)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了水蒸气要 (选填“遇冷”或“遇热”)凝结才能形成小水珠,小水珠聚集后变大、变重就会掉落下来形成降雨。
22.(2025五上·英德期末)在一次探究实践活动中,小科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小木棒,小木棒都向下悬挂,再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如题图所示。
(1) 该实验装置用于探究____。
A.金属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B.蜡的熔化与温度的关系
C.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2)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小科发现当①号小木棒掉落时,其他小木棒没有掉落,说明____。
A.①号处升温快,温度最高
B.①、②、③、④位置温度一样
C.①号处的蜡较少
(3)小科发现小木棒掉落的顺序是①→②→③→④,说明热会从 的地方传到 的地方。 (以上两空均选填“温度高”或“温度低”)
(4)小科进一步研究发现把铁丝换成铜丝,其他不变,小木棒掉落更快,这说明 。
23.(2025五上·英德期末)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月球背面样品成功着陆在内蒙古,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小科和小伙伴准备制作一个降落伞,并完成保护鸡蛋平稳降落的任务。
(1) 设计方案:小科设计了一个 (选填“模拟”或“对比”) 实验,研究降落伞伞面面积、材料等因素与降落时间之间的关系,并绘制了设计图,如题23图所示。
(2)制作模型:小科他们制作了降落伞模型进行多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组别 伞面材料 伞面面积/cm2 降落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
1 纱布 1200 8.6 8.5 8.7 8.6
2 棉布 1200 9.3 9.5 9.4 9.4
3 防水布 1200 10.7 10.8 10.9 10.8
4 防水布 1500 13.1 13.4 13.4 13.3
①组别1、2、3实验是研究降落时间的长短与降落伞的 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选用 更适合制作降落伞伞面。
②组别3、4实验可得降落伞的伞面面积越大,降落时间越 。
(3) 测试过程中,发现降落伞下落的速度较快,鸡蛋壳摔裂了,他们应该怎么改进 ____
A.增大伞面面积 B.增加伞绳数量 C.增加伞绳长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以及人造光源。闪电属于自然光源。
2.【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空心管子是弯曲的,那么激光在传播过程中会被管子的内壁阻挡,无法从另一端射出;只有当空心管子是笔直的,激光才能够沿着直线传播,从管子的一端射入并从另一端射出。
3.【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在夜晚能看到月球是因为月球表面反射了太阳光到地球,从而进入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能够看到月球。
4.【答案】B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当太阳光射向三棱镜时,由于不同色光在三棱镜中的折射程度不同,会发生光的色散现象,从而将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右边木板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而不是圆形光斑。
5.【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小太阳” 取暖器主要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热。热辐射是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小太阳” 工作时,内部的发热元件发热,然后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当这些辐射的能量被人体或物体吸收时,就会转化为热能,从而让人感觉到温暖。
6.【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热传导是物体的内能从温度较高部分传至较低部分的过程,热传导通常发生在固体与固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烙饼和退热贴属于热传导,烤火属于热辐射。
7.【答案】A
【知识点】制作热气球;对流
【解析】【分析】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我们制作的走马灯能转起来,走马灯下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走马灯就转动了,是因为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
8.【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炒菜锅在使用时会与火源接触,锅体温度会迅速升高。如果手柄是热的良导体,那么热量会很快从锅体传导到手柄上,导致手柄温度过高,人们难以握住手柄进行操作,甚至可能会烫伤手。而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有效减缓热量从锅体向手柄的传导,使手柄在炒菜过程中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方便人们握持和操作,这是炒菜锅手柄用木头制作的主要原因。
9.【答案】B
【知识点】反冲力;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航天飞行器返回地球着陆时,对着陆场地的要求较高,需要地势平坦开阔、视野良好、地质稳定等条件,以确保飞行器安全、准确地着陆,以及便于后续的搜索和救援等工作。地形平坦开阔,地面起伏小,没有高大的山脉、深谷等复杂地形,有利于航天飞行器准确着陆,也便于地面工作人员进行跟踪、监测和救援等工作,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飞行器和航天员的安全。
10.【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汶川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板块俯冲、挤压。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使得青藏高原地壳缩短、地貌隆升,在这个过程中,地壳的应力不断积累。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地壳岩石就会发生破裂、错动,从而引发地震。汶川地区正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是板块运动强烈影响的区域,这种板块间的强烈作用导致了 2008 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1.【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化石
【解析】【分析】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双壳类等多种海洋生物化石,这是非常重要的地质证据,最合理的推断就是喜马拉雅山曾处于海洋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地壳运动不断进行,海陆位置也在不断变化。喜马拉雅山所在区域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板块运动,特别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欧亚板块,使得这一区域的地壳逐渐隆起、抬升,形成了如今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而曾经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化石就保存在了山体的岩石层中。
12.【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因素是流水侵蚀。
13.【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相比地幔和地核来说是非常薄的一层;地幔厚度约2865千米,处于中间层,厚度较大;地核半径约3470千米,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占据了地球内部相当大的空间。
14.【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在模拟大自然中水循环的实验里,在 “小池” 内注入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水蒸气含量。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水体蒸发是一个关键环节,水会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在该模拟实验中,“小池” 内的水会在一定条件下蒸发,从而增加模型内的水蒸气含量,为后续模拟水蒸气的凝结、降水等水循环的其他环节提供物质基础,使整个水循环过程得以完整呈现。
15.【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数据及热传递的相关知识,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在2至8分钟内,水槽里的水温度始终高于烧杯里的水的温度,所以热量从水槽里的水向烧杯里的水传递,B选项正确。
16.【答案】A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产生这种 “感觉” 与实际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视觉错觉,而视觉错觉的产生根源在于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有时会出现偏差,即大脑有时也会出错。在观察图形时,大脑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感知,导致感觉竖线比横线长,即使实际上两条线一样长。 眼睛疲劳可能会影响视觉的清晰度等,但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这种对线条长度判断的错觉。眼睛近视主要是会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导致看远处物体模糊,与这种对线条长度的错误感觉关系不大,它不是造成这种 “感觉” 与实际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17.【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观察图形可知,每个图形都是逐渐向下,所以第四个图形是与第一个图形一致。
18.【答案】C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深夜上网不利于大脑健康。深夜本应是休息时间,此时上网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长期如此,会使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变慢等,还可能引发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19.【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在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马上回到课室这一过程中,“铃声” 是引起同学们做出相应行为的外界信号,属于刺激;而 “回到课室” 是同学们在听到铃声这个刺激后所做出的行为动作,属于反应。所以B选项正确。
20.【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测量气温;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观察图形可知,白露时节气温较高,霜降时节气温较低。白露时节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气温差为13℃左右,霜降时节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气温差为23℃左右。水0℃以下会结冰,2图那天更可能看到凝霜现象。
21.【答案】(1)B
(2)A
(3)C
(4)C
(5)遇冷
【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在该实验中,需要将烧杯里的水加热至沸腾,而常用的加热工具就是酒精灯。酒精灯通过燃烧酒精产生热量,能够使水达到沸腾状态,从而进行模拟雨的形成实验。 弹簧测力计是用于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无法用于加热水;温度计是用于测量温度的仪器,也不能用来加热。
(2)水的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现象,只是温度不同,蒸发的快慢不同。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温度越低,蒸发越慢。所以即使是烧杯里的冷水,也会蒸发,只是蒸发速度相对较慢,可能不会像热水那样明显地看到冒雾气等现象,但不代表没有蒸发。
(3)在培养皿中加冰块后,培养皿底部的温度会变得更低。水沸腾产生的大量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更低的培养皿底部,会加快液化的速度和程度,从而会有更多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所以过一会可以发现培养皿底部有大量小水珠。故C选项正确。
(4)当在培养皿中加入冰块后,培养皿底部的温度会显著降低。而下方烧杯中的水在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向上运动,遇到温度很低的培养皿底部,会迅速遇冷液化。由于冰块使培养皿底部温度足够低,且水蒸气量较大,所以会有大量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培养皿底部,因此会发现有大量小水珠,故C选项正确。
(5)在这两个实验中,水沸腾产生水蒸气,当培养皿温度相对较高时,水蒸气遇温也能液化但可能不明显,当在培养皿中加入冰块后,培养皿底部温度更低,水蒸气遇冷明显加快了液化速度,形成大量小水珠,充分说明了水蒸气遇冷才更易凝结成小水珠这一原理。
22.【答案】(1)C
(2)A
(3)温度高;温度低
(4)铜的导热性能比铁好。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在该实验中,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通过观察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的小木棒掉落的情况,可以判断热量在铁丝中的传递情况。如果离加热端近的小木棒先掉落,离加热端远的小木棒后掉落,就说明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的,所以该实验装置用于探究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而实验中并没有涉及金属热胀冷缩的相关观察和测量,也不是主要探究蜡的熔化与温度的关系,主要目的是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故C正确。
(2)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热会从加热端沿着铁丝向另一端传递。当①号小木棒掉落而其他小木棒没有掉落时,是因为①号小木棒距离加热端最近,热传递到①号处的速度最快,①号处升温快,温度最先达到能使蜡熔化的程度,所以①号小木棒先掉落,这说明①号处升温快,温度最高,故A选项正确。
(3)小科发现小木棒掉落的顺序是①→②→③→④,说明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在该实验中,铁丝一端被加热,靠近加热端的位置温度更高,离加热端越远温度相对越低。热传递的规律是热量自发地从温度高的区域向温度低的区域传递,所以会出现①号小木棒先掉落,然后依次是②、③、④号小木棒掉落的现象,这清晰地表明了热传递的方向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4)小科进一步研究发现把铁丝换成铜丝,其他不变,小木棒掉落更快,这说明: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铜和铁是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铜丝能使小木棒更快掉落,表明铜丝比铁丝的导热速度更快,即铜的导热性能比铁好。
23.【答案】(1)对比
(2)伞面材料;防水布;长
(3)A
【知识点】材料的吸水性;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小科研究降落伞伞面面积、材料等因素与降落时间之间的关系,需要分别改变伞面面积、材料等不同因素,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降落伞降落时间,从而得出这些因素对降落时间的影响,所以这是一个对比实验 。模拟实验是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小科的实验目的并非模拟某种现象,而是探究因素与降落时间的关系,所以不是模拟实验。
(2)①在组别1、2、3实验中,伞面面积均为1200cm2,只有伞面材料不同,分别为纱布、棉布、防水布,所以这三组实验是研究降落时间的长短与降落伞的伞面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使用防水布作为伞面材料时,降落伞的平均降落时间最长,说明在减缓降落速度方面,防水布的效果更好,更适合制作降落伞伞面。
②组别3、4实验中,伞面材料均为防水布,而伞面面积不同,组别3为1200cm2,组别4为1500cm2,且组别 4 的降落时间13.3s大于组别3的10.8s,所以可得降落伞的伞面面积越大,降落时间越长。
(3)增大伞面面积可以使降落伞在下落过程中受到更大的空气阻力。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伞面面积越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就越大,空气对降落伞的向上作用力也就越大,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减缓降落伞的下落速度,减少鸡蛋落地时的冲击力,降低鸡蛋摔裂的风险。
1 / 1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期末试题
1.(2025五上·英德期末)下列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 )。
A.点燃的蜡烛 B.开启的电灯 C.闪电
【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以及人造光源。闪电属于自然光源。
2.(2025五上·英德期末)小科用激光笔照射下列用不透明材料制作的空心管子,光能从另一端射出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空心管子是弯曲的,那么激光在传播过程中会被管子的内壁阻挡,无法从另一端射出;只有当空心管子是笔直的,激光才能够沿着直线传播,从管子的一端射入并从另一端射出。
3.(2025五上·英德期末)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球,这是因为( )。
A.月球把太阳光反射到地球
B.地球把太阳光反射到月球
C.月亮发出的光照到地球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我们在夜晚能看到月球是因为月球表面反射了太阳光到地球,从而进入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能够看到月球。
4.(2025五上·英德期末)如题4图所示,在两块木板之间放一块倾斜的三棱镜,太阳光从左上角射到三棱镜上,则( ) 。
A.在右边木板出现圆形光斑
B.在右边木板出现彩色光带
C.在右边木板没有出现圆形光斑和彩色光带
【答案】B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当太阳光射向三棱镜时,由于不同色光在三棱镜中的折射程度不同,会发生光的色散现象,从而将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右边木板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而不是圆形光斑。
5.(2025五上·英德期末)如题图所示,冬天使用“小太阳”取暖,主要是通过( )方式传热。
A.热对流 B.热辐射 C.热传导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小太阳” 取暖器主要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热。热辐射是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小太阳” 工作时,内部的发热元件发热,然后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当这些辐射的能量被人体或物体吸收时,就会转化为热能,从而让人感觉到温暖。
6.(2025五上·英德期末)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下列事例属于热传导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热传导是物体的内能从温度较高部分传至较低部分的过程,热传导通常发生在固体与固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烙饼和退热贴属于热传导,烤火属于热辐射。
7.(2025五上·英德期末)小科同学在科学课堂上制作的走马灯能转起来,这是因为( )。
A.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
B.纸杯受热后膨胀
C.蜡烛燃烧后质量发生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制作热气球;对流
【解析】【分析】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我们制作的走马灯能转起来,走马灯下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走马灯就转动了,是因为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
8.(2025五上·英德期末) 如题图所示,炒菜锅的手柄是用木头制作,主要原因是( )。
A.木头比较轻
B.木头是热的良导体
C.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炒菜锅在使用时会与火源接触,锅体温度会迅速升高。如果手柄是热的良导体,那么热量会很快从锅体传导到手柄上,导致手柄温度过高,人们难以握住手柄进行操作,甚至可能会烫伤手。而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有效减缓热量从锅体向手柄的传导,使手柄在炒菜过程中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方便人们握持和操作,这是炒菜锅手柄用木头制作的主要原因。
9.(2025五上·英德期末)航天飞行器返回地球着陆时,要求地势平坦,下列地形最适合着陆的是( )。
A.山地 B.平原 C.丘陵
【答案】B
【知识点】反冲力;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航天飞行器返回地球着陆时,对着陆场地的要求较高,需要地势平坦开阔、视野良好、地质稳定等条件,以确保飞行器安全、准确地着陆,以及便于后续的搜索和救援等工作。地形平坦开阔,地面起伏小,没有高大的山脉、深谷等复杂地形,有利于航天飞行器准确着陆,也便于地面工作人员进行跟踪、监测和救援等工作,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飞行器和航天员的安全。
10.(2025五上·英德期末)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球板块俯冲、挤压
B.小行星撞击地球
C.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汶川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板块俯冲、挤压。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使得青藏高原地壳缩短、地貌隆升,在这个过程中,地壳的应力不断积累。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地壳岩石就会发生破裂、错动,从而引发地震。汶川地区正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是板块运动强烈影响的区域,这种板块间的强烈作用导致了 2008 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1.(2025五上·英德期末)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系,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双壳类等多种海洋生物化石。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 )。
A.鱼龙曾生活在陆地
B.喜马拉雅山曾处于海洋里
C.曾经整个地球都是海洋
【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化石
【解析】【分析】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双壳类等多种海洋生物化石,这是非常重要的地质证据,最合理的推断就是喜马拉雅山曾处于海洋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地壳运动不断进行,海陆位置也在不断变化。喜马拉雅山所在区域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板块运动,特别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欧亚板块,使得这一区域的地壳逐渐隆起、抬升,形成了如今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而曾经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化石就保存在了山体的岩石层中。
12.(2025五上·英德期末)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成这一地貌的主要因素是 ( )。
A.风的作用 B.流水侵蚀 C.泥沙沉积
【答案】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因素是流水侵蚀。
13.(2025五上·英德期末) 查阅资料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865千米,地核半径约3470千米,以下用橡皮泥制作的地球圈层模型最符合地球内部结构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相比地幔和地核来说是非常薄的一层;地幔厚度约2865千米,处于中间层,厚度较大;地核半径约3470千米,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占据了地球内部相当大的空间。
14.(2025五上·英德期末)如题图所示,模拟大自然中水循环的实验操作如下:①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②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③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在“小池”内注入水主要是为了( )
A.美观
B.增加整个模型的重量
C.增加水蒸气含量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在模拟大自然中水循环的实验里,在 “小池” 内注入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水蒸气含量。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水体蒸发是一个关键环节,水会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在该模拟实验中,“小池” 内的水会在一定条件下蒸发,从而增加模型内的水蒸气含量,为后续模拟水蒸气的凝结、降水等水循环的其他环节提供物质基础,使整个水循环过程得以完整呈现。
15.(2025五上·英德期末)小科想要探究热传递的特点,于是他在装了水的水槽里放入装水的烧杯,如题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他记录水槽里的水温与烧杯里的水温随时间变化数据,如下表所示,由此可得( )
2分钟 4 分钟 6 分钟 8分钟 10分钟
水槽里的水 90℃ 78℃ 66℃ 59℃ 55℃
烧杯里的水 38℃ 46℃ 53℃ 58℃ 55℃
A.计时开始前烧杯里水温比水槽里的水温高
B.2至8分钟,热量从水槽里的水向烧杯里的水传递
C.半个小时后烧杯里的水的温度还是55℃
【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数据及热传递的相关知识,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在2至8分钟内,水槽里的水温度始终高于烧杯里的水的温度,所以热量从水槽里的水向烧杯里的水传递,B选项正确。
16.(2025五上·英德期末)小科在观察题16图时,感觉竖线比横线长。用尺子测量却发现两条线一样长,产生这种“感觉”与实际不一致的原因是 ( )。
A.大脑有时也会出错 B.眼睛疲劳所致 C.眼睛近视所致
【答案】A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产生这种 “感觉” 与实际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视觉错觉,而视觉错觉的产生根源在于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有时会出现偏差,即大脑有时也会出错。在观察图形时,大脑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感知,导致感觉竖线比横线长,即使实际上两条线一样长。 眼睛疲劳可能会影响视觉的清晰度等,但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这种对线条长度判断的错觉。眼睛近视主要是会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导致看远处物体模糊,与这种对线条长度的错误感觉关系不大,它不是造成这种 “感觉” 与实际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17.(2025五上·英德期末)大脑具有识别、记忆、控制、推理、创造等多种功能,根据题17图所示的前3个图的排列规律,你能推导出第4个图会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 (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观察图形可知,每个图形都是逐渐向下,所以第四个图形是与第一个图形一致。
18.(2025五上·英德期末)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下列行为不利于大脑健康的做法是( )。
A.劳逸结合 B.保证充足睡眠 C.深夜上网
【答案】C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深夜上网不利于大脑健康。深夜本应是休息时间,此时上网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长期如此,会使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变慢等,还可能引发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19.(2025五上·英德期末)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马上回到课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回到课室”是刺激, “铃声”是反应
B.“铃声”是刺激, “回到课室”是反应
C.“铃声”和“回到课室”都是反应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在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马上回到课室这一过程中,“铃声” 是引起同学们做出相应行为的外界信号,属于刺激;而 “回到课室” 是同学们在听到铃声这个刺激后所做出的行为动作,属于反应。所以B选项正确。
20.(2025五上·英德期末)1、2两图中,其中一幅是我国某地白露的气温变化图,另一幅是该地霜降的气温变化图,由图可得( )。
A.1图那天昼夜温差大
B.2图那天是白露
C.2图那天更可能看到凝霜现象
【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测量气温;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观察图形可知,白露时节气温较高,霜降时节气温较低。白露时节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气温差为13℃左右,霜降时节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气温差为23℃左右。水0℃以下会结冰,2图那天更可能看到凝霜现象。
21.(2025五上·英德期末)为了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小科和小伙伴用题1图所示的装置做了模拟雨的形成实验,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
(1) 在实验中需要把烧杯里的水加热至沸腾,小科他们应该用____加热。
A.弹簧测力计 B.酒精灯 C.温度计
(2) 如题1图所示,加热前烧杯里的冷水会蒸发吗 ____。
A.会,只是冷水蒸发慢
B.不会,没看到冷水冒雾气
C.不会,冷水温度太低
(3) 水沸腾后,将培养皿放入热水中,取出后擦干底部再盖住烧杯,如题2图所示。观察培养皿底部,过一会可以发现____。
A.没有小水珠 B.有少量小水珠 C.有大量小水珠
(4) 如题3图所示,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培养皿底部,过一会可以发现____。
A.没有小水珠 B.有少量小水珠 C.有大量小水珠
(5)从题(3)、题(4)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了水蒸气要 (选填“遇冷”或“遇热”)凝结才能形成小水珠,小水珠聚集后变大、变重就会掉落下来形成降雨。
【答案】(1)B
(2)A
(3)C
(4)C
(5)遇冷
【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在该实验中,需要将烧杯里的水加热至沸腾,而常用的加热工具就是酒精灯。酒精灯通过燃烧酒精产生热量,能够使水达到沸腾状态,从而进行模拟雨的形成实验。 弹簧测力计是用于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无法用于加热水;温度计是用于测量温度的仪器,也不能用来加热。
(2)水的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现象,只是温度不同,蒸发的快慢不同。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温度越低,蒸发越慢。所以即使是烧杯里的冷水,也会蒸发,只是蒸发速度相对较慢,可能不会像热水那样明显地看到冒雾气等现象,但不代表没有蒸发。
(3)在培养皿中加冰块后,培养皿底部的温度会变得更低。水沸腾产生的大量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更低的培养皿底部,会加快液化的速度和程度,从而会有更多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所以过一会可以发现培养皿底部有大量小水珠。故C选项正确。
(4)当在培养皿中加入冰块后,培养皿底部的温度会显著降低。而下方烧杯中的水在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向上运动,遇到温度很低的培养皿底部,会迅速遇冷液化。由于冰块使培养皿底部温度足够低,且水蒸气量较大,所以会有大量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培养皿底部,因此会发现有大量小水珠,故C选项正确。
(5)在这两个实验中,水沸腾产生水蒸气,当培养皿温度相对较高时,水蒸气遇温也能液化但可能不明显,当在培养皿中加入冰块后,培养皿底部温度更低,水蒸气遇冷明显加快了液化速度,形成大量小水珠,充分说明了水蒸气遇冷才更易凝结成小水珠这一原理。
22.(2025五上·英德期末)在一次探究实践活动中,小科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小木棒,小木棒都向下悬挂,再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如题图所示。
(1) 该实验装置用于探究____。
A.金属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B.蜡的熔化与温度的关系
C.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2)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小科发现当①号小木棒掉落时,其他小木棒没有掉落,说明____。
A.①号处升温快,温度最高
B.①、②、③、④位置温度一样
C.①号处的蜡较少
(3)小科发现小木棒掉落的顺序是①→②→③→④,说明热会从 的地方传到 的地方。 (以上两空均选填“温度高”或“温度低”)
(4)小科进一步研究发现把铁丝换成铜丝,其他不变,小木棒掉落更快,这说明 。
【答案】(1)C
(2)A
(3)温度高;温度低
(4)铜的导热性能比铁好。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在该实验中,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通过观察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的小木棒掉落的情况,可以判断热量在铁丝中的传递情况。如果离加热端近的小木棒先掉落,离加热端远的小木棒后掉落,就说明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的,所以该实验装置用于探究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而实验中并没有涉及金属热胀冷缩的相关观察和测量,也不是主要探究蜡的熔化与温度的关系,主要目的是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故C正确。
(2)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热会从加热端沿着铁丝向另一端传递。当①号小木棒掉落而其他小木棒没有掉落时,是因为①号小木棒距离加热端最近,热传递到①号处的速度最快,①号处升温快,温度最先达到能使蜡熔化的程度,所以①号小木棒先掉落,这说明①号处升温快,温度最高,故A选项正确。
(3)小科发现小木棒掉落的顺序是①→②→③→④,说明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在该实验中,铁丝一端被加热,靠近加热端的位置温度更高,离加热端越远温度相对越低。热传递的规律是热量自发地从温度高的区域向温度低的区域传递,所以会出现①号小木棒先掉落,然后依次是②、③、④号小木棒掉落的现象,这清晰地表明了热传递的方向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4)小科进一步研究发现把铁丝换成铜丝,其他不变,小木棒掉落更快,这说明: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铜和铁是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铜丝能使小木棒更快掉落,表明铜丝比铁丝的导热速度更快,即铜的导热性能比铁好。
23.(2025五上·英德期末)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月球背面样品成功着陆在内蒙古,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小科和小伙伴准备制作一个降落伞,并完成保护鸡蛋平稳降落的任务。
(1) 设计方案:小科设计了一个 (选填“模拟”或“对比”) 实验,研究降落伞伞面面积、材料等因素与降落时间之间的关系,并绘制了设计图,如题23图所示。
(2)制作模型:小科他们制作了降落伞模型进行多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组别 伞面材料 伞面面积/cm2 降落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
1 纱布 1200 8.6 8.5 8.7 8.6
2 棉布 1200 9.3 9.5 9.4 9.4
3 防水布 1200 10.7 10.8 10.9 10.8
4 防水布 1500 13.1 13.4 13.4 13.3
①组别1、2、3实验是研究降落时间的长短与降落伞的 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选用 更适合制作降落伞伞面。
②组别3、4实验可得降落伞的伞面面积越大,降落时间越 。
(3) 测试过程中,发现降落伞下落的速度较快,鸡蛋壳摔裂了,他们应该怎么改进 ____
A.增大伞面面积 B.增加伞绳数量 C.增加伞绳长度
【答案】(1)对比
(2)伞面材料;防水布;长
(3)A
【知识点】材料的吸水性;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小科研究降落伞伞面面积、材料等因素与降落时间之间的关系,需要分别改变伞面面积、材料等不同因素,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降落伞降落时间,从而得出这些因素对降落时间的影响,所以这是一个对比实验 。模拟实验是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小科的实验目的并非模拟某种现象,而是探究因素与降落时间的关系,所以不是模拟实验。
(2)①在组别1、2、3实验中,伞面面积均为1200cm2,只有伞面材料不同,分别为纱布、棉布、防水布,所以这三组实验是研究降落时间的长短与降落伞的伞面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使用防水布作为伞面材料时,降落伞的平均降落时间最长,说明在减缓降落速度方面,防水布的效果更好,更适合制作降落伞伞面。
②组别3、4实验中,伞面材料均为防水布,而伞面面积不同,组别3为1200cm2,组别4为1500cm2,且组别 4 的降落时间13.3s大于组别3的10.8s,所以可得降落伞的伞面面积越大,降落时间越长。
(3)增大伞面面积可以使降落伞在下落过程中受到更大的空气阻力。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伞面面积越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就越大,空气对降落伞的向上作用力也就越大,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减缓降落伞的下落速度,减少鸡蛋落地时的冲击力,降低鸡蛋摔裂的风险。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