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波尔卡是一种两拍子的舞蹈,起源于欧洲的一种音乐体裁,。帮助学生记忆主题音乐,体验波尔卡音乐的风格特点,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随音乐模仿出打铁的动作和情境,表现2/4拍的强弱特点。
3.体验乐曲活泼、热烈、欢快的主题。采用不同形式感受、表现乐曲。培养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管弦乐《铁匠波尔卡》是一首表现铁匠打铁生活的乐曲,首先应从整体感受入手,从总体上去感受,即听音乐是怎样开始的,如何进行,什么旋律先出现,有几个主题音调,并将其中的主题音乐以唱游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就十分感兴趣,也能很自然地投入到主题音乐的表演演唱中,加深了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加强了对主题音乐的记忆,解决了教学难点。分段欣赏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从每段不同的情绪入手,这样就可以把儿童引进特定的意境中去,如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使儿童从中感受到喜怒哀乐,感受到音乐内在的美,同时也增长了知识。此外,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设置悬疑,提问题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提问题时必须注意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低年级儿童他们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因此提问题时要言简意明、形象生动。
3重点难点
重点:
采用不同形式感受、表现乐曲活泼、热烈、欢快的主题
难点:
能听辨出主题乐曲的出现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波尔卡舞蹈律动。(背景音乐《微笑波尔卡》主题)
2、师简单介绍波尔卡舞蹈:
活动2【讲授】创设情境、聆听音乐
(一)、听A段主题
1、选择音乐主角——铁匠
教师:图片上的两个勤劳的人,有一位是今天音乐课上主角,是谁呢?
a:铁匠 b:理发师
学生聆听并选择:铁匠(打铁)
2、唱《铁匠之歌》进一步熟悉音乐主题
a、生聆听(老师用图形谱带领学生感知旋律)
b、师引领学生把小手当锤子,小锤子出现的地方用“叮当”,线条出现的的地方老师唱。
c、学生随钢琴伴奏演唱
3、聆听主题旋律在第一部分出现的次数(2次)
4、聆听主题B(打铁节奏处理)
a、引导学生用打铁的程序来感知音乐(先把火烧旺,把铁块烧热烧软,
能用锤子敲打呢。把火烧旺也是要用力拉风箱)
b、铁锤发出的声音有什么规律?(播放主题片段学生聆听)
(出示图形谱)师:我们来检验一下,这里有一张图,上面写了四行可爱的笑脸,每个代表一拍,小铁锤敲响笑脸就变成了小锤头,听听小铁匠的打铁声的规律是不是和你听的一样。
师:数清楚了小铁匠干活的敲击声,你有没有发现敲击的速度有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生;越来越快 小铁匠干的很有劲。
师:乐曲的音量有变化吗?
生:越来越强。
教师: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拍就开始很快的敲起来
师:他在做准备呢,先对准再敲,其实这样重音在弱拍也是波尔卡音乐的特点之一。让我们也做个勤劳的小铁匠,用你的拍手或者其他的方式一起随着音乐敲起来。(当然我们要控制声音的力度)师用三角铁带领,为后面做铺垫
5、完整聆听第一部分,再次感受乐曲中打击乐的节奏变化及旋律。
学生用伴奏和律动表现乐曲第一部分。
(二)、聆听B段
1、聆听第二部分音乐
思考:现在小铁匠在做什么?(跳波尔卡、休息)
2、再听B段音乐,随音乐跳起波尔卡舞蹈
师:劳动了很久,要停下来稍做休息,小铁匠可喜欢跳波尔卡了,他总是在休息的时候跳上一段波尔卡,还记得我们学的波尔卡舞吗?让我们一起随着这段音乐跳起来。
3、再次感受,并跳起双人舞,(体会合作的乐趣)
师:波尔卡可以一个人、两个人、也可以大家一起围成圈跳,现在请你和你身边的好朋友面对面跳起这欢乐的舞蹈吧!跳前先给你的小舞伴一个赞赏的目光。
(三)、聆听第三部分
1、聆听乐曲的第三部分,分辨和哪部分相似。(A)
讨论结尾部分有所不同
2、听音乐体会结束句
学生练习最后一个乐句的节奏。(做一个表现成功的造型).
(四)、完整欣赏全曲.
让我们一起完整的表现快乐的小铁匠,把劳动的快乐带给自己带给大家.
第一部分我们一起来唱者欢乐歌,表现小铁匠劳动的场景,第二部分我们站起和你的小伙伴跳起快乐的波尔卡,第三部分我们再一起表现小铁匠,最后用一个成功的造型结束.
(五)、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
这首好听的乐曲《铁匠波尔卡》创作于1869年,它的作者是奥地利的施特劳斯,据说这首乐曲的灵感是作者在经过一家铁匠铺的时候听到里面发出的“咚叮”声而得来的。在当地保险箱制造商为庆祝制成两万个保险箱举行的焰火大会上首次演出。(观看视频)
活动3【活动】拓展
《铁匠波尔卡》是作曲家施特劳斯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这首乐曲还被改变成合唱曲,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管弦乐队和维也纳著名的童声合唱团共同表演的这首世界名曲吧,这次表演音乐家就把打铁用的铁板拿到了舞台上。(观看视频)
活动4【活动】结课
让我们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说再见,听着波尔卡迈着轻快的的舞步,敲着小锤子,离开音乐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