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科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第二十章 分课时设计
课题 磁现象 磁场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深入探讨了磁现象、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奥秘。教材巧妙地采用从日常生活到物理学原理,再回归日常应用的结构,引领学生逐步揭开磁场的神秘面纱。首先,教材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罗盘为引子,激发学生对磁场探索的兴趣。接着,通过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磁现象,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磁性物质、磁体及其极性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后,教材引导学生思考磁场的本质,并引入磁感线这一物理模型,以形象化的方式描绘磁场的分布。磁感线虽然是一种理论上的构造,但它们的密集程度和方向却能精确地反映出磁场的强度和方向。通过这一模型,学生能够清晰地描绘出磁体周围的磁场布局。最终,教材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介绍地磁场的概念,解释了为何指南针能够准确地指向地理的南北极,从而为航海、航空等领域的导航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磁现象和磁场的科学知识,还能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之前已接触过磁体,对磁现象有了初步的认知。然而,他们的理解仍停留在现象的表面层次。在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具有磁性、如何准确描述磁场等方面,学生仍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磁现象,逐步引出更多与磁相关的深入内容。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通过实验,认识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2)通过实验来认识磁场,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3)知道地磁场。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状况;测电笔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是认识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地磁场。
4.评价量表 《磁现象 磁场》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任务要求(满分:10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任务一:磁现象和地磁场知道磁性、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地磁场的概念,能解决磁现象相关问题(5分)任务二:磁场知道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理解磁感线,能用磁感线描述磁场(5分)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引入新课
( http: / / www.m / physics / report / detail / 064f39b0-39ce-4c07-adea-cd3a0f7ed15f" \t "_blank )鸽子是怎样认识归家之路的?
鸽子到几百米甚至一二千公里以外,仍能飞回家去,奥妙何在呢?有人说,鸽子眼神好,记忆力惊人.但倘若把鸽子装在严密遮挡的笼子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放飞,它们依然能轻而易举地飞回家。有人说,鸽子是利用地球是一个磁体来导航的,果真如此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以情景导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氛围中。
任务二:磁现象
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这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为磁极。磁体上有两个磁极。指北的为北极(N极)、指南的为南极(S极)。磁体具有南北指向性。知识拓宽: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体的磁极具有指向性制成的,最早的指南仪叫司南。教师按照如图所示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交流、讨论所阐明的物理问题。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活动1: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铁棒和铜棒,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如何将它们区分开?总结:将它们分别靠近磁铁,看能否被吸引,能够被吸引的为铁棒,不能够被吸引的为铜棒。活动2:让学生将磁铁靠近玻璃板上的铁屑,说出你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并阐明这个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活动3:把一个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使它在水平面内能够自由转动,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通过学生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评价标准】知道磁性、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地磁场的概念,能解决磁现象相关问题(5分)知道磁性、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地磁场的概念,不能熟练解决磁现象相关问题(3分)
任务三:磁场
活动1:实验演示,将一条形磁铁的一极靠近静止的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变化情况。用条形磁铁的另一个磁极再靠近静止的小磁针,让学生再观察小磁针的变化情况;将条形移开,再观察小磁针的变化。活动2:用手拨小磁针使其转动;用嘴吹小磁针使其转动。磁体与磁体之间没有接触也能够产生力的作用,说明磁体与磁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物质使磁体之间发生了的作用,这种物质就叫做磁场。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通过它对小磁针的作用来反映,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换法。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店磁场的方向。根据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可以方便、形象的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1)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的方向都是从磁体的N极发出,回到磁体的S极。磁体内部磁感线从S极指向N极,磁感线是一条闭合的曲线。(2)磁感线分布的疏密可以表示磁场的强弱。磁体两极处磁感线最密,表示其两极处磁场最强。(3)空间中任何两条磁感线绝对不会相交,因为磁场中任一点的磁场方向只有一个确定的方向。(4)磁场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而磁感线是建立的一种模型。 学生讨论这几个活动实验。交流、讨论引起此现象的原因。结论:小磁针发生转动,说明小磁针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些力的作用是条形磁铁、手、空气给它的。活动1:将一条形磁铁周围放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指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组之间讨论、交流,阐明观点。总结:每个小磁针的指向不同,说明磁场每一点的磁场方向不同。活动2:如图所示。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再在玻璃板上均匀的撒上铁屑,然后轻轻的敲击玻璃,观察铁屑的变化情况。总结:会观察到铁屑有规律的排成一条条的曲线。活动3:将一些小磁针放在铁屑排列的曲线上,观察小磁针的指向。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总结:发现小磁针的N极指向一致,沿着曲线方向。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标准】知道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理解磁感线,能用磁感线描述磁场(5分)知道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不能完全理解磁感线,能用磁感线描述磁场(3分)
任务四:地磁场
展示课件,出示问题:(1)地磁的南北极和地理的南北极重合吗?(2)为什么指南针总是南北指向?总结:(1)地球相当于一个条形磁体,有南北极,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2)地理的两极与地磁的两极并不完全重合,而是有一定的偏角。这一现象是宋代学者沈括最早发现的。 学生自学课本内容,阐明自己的答案。 培养学生从生活到物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6.板书设计 20.1磁现象 磁场一、磁现象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这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为磁极。南极(S极)和北极(N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磁化:我们把像钢棒一样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二、磁场磁场:磁体与磁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物质使磁体之间发生了的作用,这种物质就叫做磁场。磁感线: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可以方便、形象的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三、地磁场(1)地球相当于一个条形磁体,有南北极,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2)磁偏角。这一现象是宋代学者沈括最早发现的。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如图是磁悬浮陀螺,它由电磁底座和陀螺两部分组成,陀螺能“悬浮”在空中,是利用了 磁极相互 的原理。【答案】 同名 排斥【详解】[1][2]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陀螺能“悬浮”在空中是与电磁底座相互排斥的结果,故是利用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理。2.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 极,小磁针静止时之所以能指南北方向是因为受到 的作用。【答案】 S 地磁场【详解】[1][2]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其磁场特征与条形磁体相似,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理的南极在地磁的北极附近,小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南北方向,因为小磁针受到地磁场的作用。根据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S极。3.司南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如图甲所示,其静止时,司南的长柄指向 方;如图乙所示,磁悬浮地球仪应用了同名磁极相互 的规律。【答案】 南 排斥【详解】[1] 司南是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柢也就是司南的长柄(这个磁铁石的南极)会指向地理南方(地磁的北极)。[2]]地球仪悬浮在空中,受到了向下的重力,根据二力平衡可知,地球仪要受到向上的力跟重力平衡,所以是利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原理制成的。4.如图所示,铁屑在条形磁体周围有规律地分布着。磁体两端的铁屑比较密,说明其磁性 (选填“强”、“弱”)。仿照这个规律,人们画成了如图2,图中的曲线叫 。【答案】 强 磁感线【详解】[1]铁屑在条形磁体周围有规律地分布着,说明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体两端的铁屑比较密,说明其磁性强。[2]人们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性质引入了磁感线,图2中所画的就是磁体周围的磁感线。5.《论衡》中记载:“司南之,投之于地,其指南。”如图所示,“柢”即握柄,是磁体的 极;我国宋代学者 最早发现了地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不完全重合。【答案】 南 沈括【详解】[1]磁勺的握柄指南,根据地磁的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因此,勺柄为该磁体S(南)极。[2]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场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最早发现了地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不完全重合。6.如图所示,重为G的小铁块在水平方向拉力F的作用下,沿条形磁铁的表面从N极滑到S极,在此过程中磁铁对小铁块的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是 ;若将小铁块换成小铝块,则此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情况是 。【答案】 先变小再变大 不变【详解】[1]重为G的小铁块在水平方向拉力F的作用下,沿条形磁铁的表面从N极滑到S极,在此过程中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先变小后变大,导致铁块对磁块的压力先变小后变大,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因此在此过程中磁铁对小铁块的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是先变小再变大。[2]若将小铁块换成小铝块,铝块不受磁体的磁力的作用,此过程中铝块对磁体的压力不变,始终等于铝块的重力,且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因此铝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变。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同名磁极相互吸引,异名磁极相互排斥B.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性物体有力的作用C.指南针指南北是由于受到地磁场的作用D.在同一磁场中,磁感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答案】A【详解】A.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A错误,符合题意;B.磁场是存在于磁体周围的一种物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性物体有力的作用,这种力被称为磁力,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即地磁场。指南针能够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了地磁场的作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磁感线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分布情况的假想曲线。在同一磁场中,磁感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越密集的地方,磁场越强;磁感线越稀疏的地方,磁场越弱。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A。8.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条形磁体,磁体上盖有一薄玻璃板,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上一些细碎的铁屑,然后轻敲玻璃板,发现铁屑在玻璃板上有规律地排列,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碎纸屑代替铁屑重做实验,纸屑也能有规律地排列B.用其他任何金属碎屑重做实验,金属屑都能有规律地排列C.根据铁屑的排列规律,可以判断出条形磁体周围各位置的磁场方向D.磁体两端附近聚集的铁屑较多而中间铁屑较少,是因为条形磁体两端的磁性较强【答案】D【详解】AB.铁屑在玻璃板上有规律地排列,是因为铁是磁性材料,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而碎纸屑不是磁性材料,也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磁性材料,故用碎纸屑或其他非磁性材料的金属代替铁屑重做实验,不能有规律地排列,故AB错误;C.根据铁屑的排列规律,可以判断出条形磁体周围磁场的大致分布以及磁性的强弱,但不能判断磁场方向,故C错误;D.磁性越强的位置对铁屑的吸引力就越强,铁屑就越多,故磁体两端附近聚集的铁屑较多而中间铁屑较少,是因为条形磁体两端的磁性较强,故D正确。故选D。9.人类最早的磁化技术出现在我国宋代。据《武经总要》记载,如图所示,古人先将鱼形铁烧红,令铁鱼头尾指向南北,然后将其放入水中冷却,依靠地磁场获得磁性,再将其放入水中漂浮,制成指南鱼,图中是它静止时的指向。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鱼形铁能被磁体吸引 B.指南鱼鱼头应标注“N”C.指南鱼周围存在磁感线 D.指南鱼的腹部磁性最弱【答案】C【详解】A.磁性是指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鱼形铁是用铁制成的,能被磁体吸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球的北极附近,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球的南极附近,如图所示,指南鱼鱼头指向北方,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指南鱼鱼头应标注“N”,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指南鱼被磁化后,周围存在磁场,而磁感线实际不存在,是为了描述磁场的分布假想的曲线,故C错误,符合题意;D.指南鱼是一个磁体,两个磁极位置的磁性最强,中间最弱,因此,指南鱼的腹部磁性最弱,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8.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两个难点:第一是场的概念,这是由于磁场看不见,摸不着,而又客观存在,对初中学生不能深讲,对这个问题,教师只有通过实验、比喻让学生领会。第二,磁感线是学生遇到的又一难点,难在磁感线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搞不清楚以及磁感线的分布情况。通过演示磁针在磁体周围受到磁力的作用,其指向跟平常不同,说明磁体周围和非磁体周围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过演示磁体周围的若干磁针都不再指向南北,其N极都有各自新的指向,使学生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通过演示细铁屑在磁场作用下有规则的排列,从而引入磁感线,使学生知道,仿照细铁屑在磁体周围有规则排列的图样而画出的有方向的曲线,形象而又方便地表示出磁极在磁场中各点所受磁力的方向。
作业设计
20.1电能 电功课时作业(时间:20min)
【基础训练】
知识点1:磁现象
1.如图所示,把条形磁体的一端靠近一根原来没有磁性的铁棒,铁棒吸起了下面的铁屑,这种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获得 的过程叫作 。
【答案】 磁性 磁化
【详解】[1][2]把条形磁体的一端靠近一根原来没有磁性的铁棒,铁棒吸起了下面的铁屑,说明铁棒因被磁化而具有磁性,这种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作磁化。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 互相排斥, 互相吸引。
【答案】 同名磁极 异名磁极
【详解】[1][2]由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即N极与S极相互吸引,N极与N极相互排斥,S极与S极相互排斥。
知识点2:磁场
3.图中的 (选填“小磁针”或“铁屑”)能更好的显示磁场的分布。
【答案】铁屑
【详解】图中小磁针只能显示出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而把铁屑洒在条形磁铁周围,可用来描述磁场的分布和磁场强弱。
4.三个磁体相邻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如图所示,D端为 (N/S)极,B端为 (N/S)极。
【答案】 N N
【详解】由磁感线可知,D端与条形磁体N极极性相同,故D端为N极;
C端与D端分别为磁体的两个磁极,D端为N极,则C端为S极;磁体B端与C端为异名磁极,所以B端为N极。
知识点3:地磁场
5.我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论衡》中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如图所示,“柢”即握柄,是磁体的 (选填“N”或“S”)极,因为受到 的作用,“柢”指向地理的南极附近。
【答案】 S 地磁场
【详解】[1][2]“柢”指向地理的南极附近,即地磁北极附近,由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柢”是磁体的S极。司南是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工作的。
6.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扬子江》一诗中写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句。这里磁针石的南极指向地理位置的 方,是因为它受到 场的作用。我国古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与验证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说明地球存在 现象。
【答案】 南 地磁 磁偏角
【详解】[1][2]磁针石是一个小磁针,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针石的南极被地磁场的北极吸引,而指向地磁北极,也就是地理位置的南方。
[3]“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说明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不能完全重合,说明存在磁偏角。
【能力提升】
7.郑和下西洋,采用的是水罗盘定向,即把磁化了的铁针穿过灯芯草,浮在水上,把指南浮针与方位盘结合在一起,就成了水罗盘。如图,使用水罗盘过程中,磁针针尖会指向南方,这一现象说明( )
A.地球周围存在磁场
B.只有磁针针尖有磁性,其他位置无磁性
C.磁针针尖带有负电
D.方位盘表面具有磁性
【答案】A
【详解】A.指南针指示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地球周围存在磁场,故A符合题意;
B.磁针针尖位置磁性最强,其它位置也有磁性,故B不符合题意;
C.磁针针尖会指向南方,是磁针的南极或S极,故C不符合题意;
D.方位盘表面不具有磁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如图所示的是小明自制的指南针,小明用条形磁体将缝衣针磁化后,将其放在水中漂浮的树叶上,待树叶静止后,多次将树叶轻轻旋转,重复上述操作,观察到树叶尖端总指向南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叶尖端指向地磁南极
B.指南针的“N”应标注在树叶尖端
C.磁化后的缝衣针能带动树叶指南北,是因为它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D.磁化后的缝衣针周围存在磁感线
【答案】C
【详解】AB.树叶尖端总指向南方,指南针的“S”应标注在树叶尖端,树叶尖端指向地理的南极,地磁的北极,故AB错误;
C.地球是一个大的磁体,受地磁场的作用,树叶尖端指向地磁北极,地理的南极,故C正确;
D.磁化后的缝衣针周围存在磁场,磁感线是为了描述磁场而画出的线,实际并不存在,故D错误。
故选C。
9.创新小组使用两根缝衣针、一个按扣、一个大头针和一块橡皮制作指南针。他们用橡皮和大头针制作指南针的底座。使缝衣针磁化后,穿过按扣的两个孔,放在底座的针尖上,就制成了小指南针,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个指南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止时针尖指北方,那么针尖是N极
B.指南针周围存在磁感线但不存在磁场
C.指南针能够转动的原理和电动机一样
D.指南针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都相同
【答案】A
【详解】A.静止时针尖指北方,地理的北方即地磁的南极,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知,针尖是N极,故A正确;
B.磁感线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是假想的曲线,实际并不存在,但磁场是真实存在的,故B错误;
C.指南针能够转动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的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磁场的方向为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由于磁感线是从N极出发回到S极,且磁场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指南针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0.如图所示,是条形磁体的磁场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置于a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南极指向右侧
B.a、b、c、d四个点处的磁场强弱相同
C.该条形磁体的左端为S极,右端为N极
D.磁场是为了分析小磁针的偏转情况假想出来的
【答案】A
【详解】A.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与该点的磁感线方向一致,所以a处的小磁针静止时南极应指向右侧,故A正确;
B.磁感线分布越密的地方,其磁场越强,故a处磁场比b处强,所以a、b、c、d四个点处的磁场强弱不相同,故B错误;
C.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磁体的S极,构成闭合曲线,由图可知该条形磁体的左端为N极,右端为S极,故C错误;
D.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场是客观存在的,故D错误。
故选A。
11.如图所示,一条形磁体周围放着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甲、乙、丙、丁,这四根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正确的是(磁针的黑端表示N极)(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详解】磁体外部磁场的方向是从N极出发回到S极,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所以四根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正确的是丁。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如图所示,将一枚小磁针放在两个磁极间,磁极间磁感线分布和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所示,则下列关于a、b两个磁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a、b都是S极 B.a是S极,b是N极
C.a是N极,b是S极 D.a、b都是N极
【答案】D
【详解】由图中磁感线分布可知,两个磁极相互排斥,由同名磁极相排斥可知,两个磁极是同名磁极,由小磁针的N极指向可知,磁感线从磁极发出,由于磁感线的方向是从N极指向S极,所以两个磁极都是N极,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如图所示,托架上有两个磁环,同名磁极相对,上面的磁环悬浮着,托架静止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若托架重1N,每个磁环重2N,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1N B.3N C.4N D.5N
【答案】D
【详解】上面的磁环悬浮着,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此磁环受到重力和排斥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排斥力大小为
F斥=G环=2N
下面磁环受到向下的排斥力和上面磁环受到向上的排斥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托架受到的压力
F压=F斥+G环=2N+2N=4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G架+F压=1N+4N=5N
故选D。
14.如图所示,在两个磁极附近的小磁针处于静止状态,请在图中括号中标出磁体的极性,并标出小磁针的N极。
【答案】
【详解】由图可知,磁感线方向为由内至外,而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的方向总是从N极指向S极,所以上下磁铁的磁极都是N极;又因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小磁针的左端为N极,作图如下:
15.如图所示,请在图中标出静止的小磁针的N极,并用箭头标出a点的磁感线方向。
【答案】
【详解】根据异名磁极相吸引可知,条形磁体右端为N极,则小磁针左侧为S极,右侧为N极;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S极,如下图所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