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6:1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甘肃省酒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在一九一七年俄国二月革命以前,俄国国内究竟哪一方面拥有真正的力量呢?从表面上看,当时的沙皇是有力量的;但是二月革命的一阵风,就把沙皇吹走了。归根结蒂,俄国的力量是在工农兵苏维埃这方面。沙皇不过是一只纸老虎。希特勒不是曾经被人们看作很有力量的吗?但是历史证明了他是一只纸老虎。墨索里尼也是如此,日本帝国主义也是如此。相反的,苏联以及各国爱好民主自由的人民的力量,却是比人们所预料的强大得多。
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提起美国帝国主义,人们似乎觉得它是强大得不得了的,中国的反动派正在拿美国的“强大”来吓唬中国人民。但是美国反动派也将要同一切历史上的反动派一样,被证明为并没有什么力量。在美国,另有一类人是真正有力量的,这就是美国人民。
拿中国的情形来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历史最后将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虽然在中国人民面前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中国人民在美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的联合进攻之下,将要受到长时间的苦难,但是这些反动派总有一天要失败,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这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反动派代表反动,而我们代表进步。
(摘自毛泽东《1946年8月6日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材料二: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它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推翻。反动的、落后的、腐朽的阶级,在面临人民的决死斗争的时候,也还有这样的两重性。一面,真老虎,吃人,成百万人成千万人地吃。人民斗争事业处在艰难困苦的时代,出现许多弯弯曲曲的道路。中国人民为了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花了一百多年时间,死了几千万人之多,才取得一九四九年的胜利。你看,这不是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吗?但是,它们终究转化成了纸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这是历史的事实。人们难道没有看见听见过这些吗?真是成千成万!成千成万!所以,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
(摘自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
材料三:
认清“真老虎”与“纸老虎”的两面性。“真老虎”强在爪牙、危在好战,“纸老虎”逆势而行、本质虚弱,唯有知彼知己,方能树立战略自信。认清“真老虎”与“纸老虎”的两面性,就要结合战争实践,全面、科学分析敌我双方互相对立、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的诸因素和发展规律,把勇气与智慧相结合,把大胆行动与周密部署相结合。认清“真老虎”与“纸老虎”的两面性,战术上必须充分重视对手,加强敌情观念,明确“真老虎”强在哪里、“纸老虎”弱在哪里。准确定位、客观评估对手的优势和不足,像庖丁解牛那样把对手的作战思想、作战原则、文化传统、编制力量、装备技术、行动手段等摸清研透,把握对手强中之弱、优中之劣,既不妄自菲薄畏敌恐战,也不妄自尊大轻敌冒进。认清“真老虎”与“纸老虎”的两面性,战略上要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念。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古罗马军团、拿破仑军队、普鲁士铁流,都曾被认为坚不可摧,随着无度征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没有正义的力量是暴虐的力量,“咬人吃人”成性的老虎终将威风不再,这是时与势的历史规律。特别是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透过“真老虎”表面强大的现象认清其江河日下的形势、离心离德的态势、终将衰落的趋势,准确把握和运用规律,通过正确的主观指导,实现劣势向优势、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摘编自王明哲《用辩证眼光看待“真老虎”与“纸老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认为反动派样子看上去可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力量,真正强大的力量属于人民。
B. 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虽然他们使用的武器很先进,但是他们最终会被打败。
C. 从本质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故而从长远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就可以了。
D. 加强敌情观念,明确“真老虎”强在哪里、“纸老虎”弱在哪里,是战术上认清“真老虎”与“纸老虎”的两面性的必要措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和美国人民以及工农兵苏维埃都是“纸老虎”,他们最终都失败了。
B. 国民党反动派和支持他的美帝国主义具有两面性,它们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
C. “真老虎”与“纸老虎”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后者还会向前者转化。
D.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纸老虎”,已经被正义的力量击溃,这体现了历史的规律。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观点,并用大量史实分析论证了这一观点。
B. 材料二从中国的现状出发,再结合历史的宏观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对“老虎”作辩证分析。
C. 材料三分别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分析了认清“真老虎”和“纸老虎”特点的针对性措施。
D. 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证角度和语言风格不同,但都表现出了极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比喻论证,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5. 上述材料,对我们应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有何启示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花开
刘汉俊
读过一篇英语小散文。大意是,作者幼时随父母从比利时回到位于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我们在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到过这个地方。父亲送他一棵樱桃树,灼灼的花、灿灿的果,结在他童年的记忆树上。若干年过去了,迟暮之年的他考虑再三,决定把家从日内瓦迁往美国纽约的多布斯费里。他和妻子准备到郊区买一处房子。他们举着伞,在雨中踽行了多时,找不到家的感觉,渐感失望。突然,在一处庭院前,他一下子顿住了:院里立着一棵开着密密花儿的樱桃树!老两口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处房子,从此住在了这里。
我能够理解这位外国老人的心情。他流浪辗转了大半辈子,童年的某个情结一直潜植在他的心底。暮之将至,心灵的翅翼渴望回栖在初春的枝头。那棵树,树上的花,拴住了他。一旦情思被具化,思路被连通,心灵的底片便即刻清晰起来。于是,简单而丰富、曲折而笔直的人生路上,呼啸的高铁就戛然停住,下车。
外国老人的樱桃树,催生了我心地上那一片的李树、梨树、桃树、枣树、棠棣树,那一树的花开,一片的花香……
我的老家是鄂东南赤壁市大田畈的莲花塘刘家。莲花塘的桃花涧山腰上,有一片竹林围着的菜园。园中央一棵梨树,长势雄健茂盛,枝干根根向上。晚春时节,梨树开花,风吹梨花雨,落地一片白。菜园是我家的,梨树当然也是我家的。由于怕孩子们等不及果实成熟就糟蹋它,大人早早地用刺蓬围住了主干。直到阔叶间成熟的梨儿肚皮撑白了,早馋得不行了的孩子们踮起脚,用长竹篙东一个西一个地敲得差不多了。但每每树顶上总会有三两只硕大的梨儿够不着。胆儿大一点孩子冒着屁股受尖刺之痛,爬上光溜溜的梨树干,起劲一摇曳,一不留神一只只肥梨“嗖”地一声从枝叶间坠下,“嘭”地砸在树底守望的脑门上,来不及哭就笑了。
枣树是没人爬的。赭色的尖刺坚硬而锋利,扎进肉里,有一种彻心彻骨的痛。因此,枣们在没成熟的时候逃避了许多蹂躏。只有鸽子不怕它,还敢在树冠里做窝,这件神奇的事一直困惑着童年的我。后来有人说,鸽子是为了躲避人的侵犯,才在荆棘丛中寻找安乐窝的,这叫最危险处最安全。黄黄的枣花在密密的荆棘中灿灿地开着,谁也不敢惹它。花多而果少,枣儿们总是等不到脸儿红就给打光了。
莲花塘水草丰沛,果子树成片成林,最多的当数李树。山冲屋后,婀娜的李树依依丛丛,素净的李花挤挤密密,黑色的树干粗糙皲裂如网,虬枝离奇,枝丫交叠。抓住某根粗枝一顿狂摇,便下起了李花雨,天上一阵雨,地上一片白;真正果实累累的李树,多生在港汊泽畔、塘边井口;青的绿的红的黄的李子们成串,满枝,点缀在茂密的枝叶之间,把枝条都压弯了。
莲花塘的桃树数量不多,几乎生长在最好的位置。树态有些矜持,枝干精致光洁如同打了一层防护蜡。与梨树的团叶、李树的短叶相比,桃树的叶儿略长略窄。茂密的树冠,像少妇顶着刚烫的发。花期一到,枝放艳丽,蕊吐芬芳,满枝的桃花放肆地开,难见几片绿叶了。满溪满沟地簇拥,漫山漫坡地绽放,是穷山僻壤间的霓裳少女,用粉红点燃了春天的风情。桃花多而密,果儿却不多,但只要有果,就一定是绿叶不掩丹霞。有一年天热了,我和小伙伴窜进谁家的院墙,吱溜溜地爬上桃树冠,突然吱呀呀一声,木门开了,谁家老奶奶搬了竹椅在树荫下歇着。这可苦了我们,不敢下树,摘的几个毛桃塞在短裤背心里,毛茸茸的奇痒难耐。终于等到老太眯着了,赶紧如猿猴探涧般蹑手蹑脚地溜之大吉。跳进莲花塘,衣裤一褪,醮着塘水啃青桃,嘻嘻哈哈,得意忘形。
桃红李白梨儿青,幼时贪恋的是果,记忆里留存的却是花,尤其是雨中的花。第一次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才七八岁。记得是一大早走过岭上,前夜走过的梨树下一夜之间变成一片白,白得像老师的白粉笔,雨意迷迷蒙蒙地浸渍着,感觉空气都是梨花味,像是明清的一幅写意画。有时一场夜雨,大人会说,睡吧,明儿早起看桃雨。果然,第二天清早上学的路上,村口、山坳里花粉潇潇,落红一片,踩着的,是一脚春泥。
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果熟果落,村里没人在意,没有林妹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叹,没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惆怅。就像村里的庄稼、村里的毛头小子,一茬又一茬在成长,留下显迹,走无涟漪。我应该也算是其中的一茬,只不过移栽到了北方的京城,但根须依然连着水草肥美的南方,枝丫依然向着遥远的山冲,仍然是莲花塘的味道。
我奢望着,什么时候能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院落,像那对外国老人一样。院里亭立着几株桃李梨枣树、一丛的兰草花、一树的栀子花,让我在静谧中,听那夜夜的花开声。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语小散文的作者带着妻子找房子,当看到一座房子的庭院里有樱花盛开时,他找到了家的感觉,于是决定买下那座房子。
B. “心灵的翅翼渴望回栖在初春的枝头”,实质是流浪辗转的暮年人渴望解开潜植在心底的童年情结,获得心灵的抚慰。
C. “我”的童年记忆印刻在老家各种树花开花落的情景中,其中,“我”对第一次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记忆尤为深刻。
D. 村里果树每年都会经历从开花到落果的过程,可是没有人在意,也没有文人对此感叹和惆怅,这让“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和失落。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述的英语小散文,画面感强,情感细腻而真挚,巧妙地引出作者对故乡花树的回忆。
B. 作者通过对梨树、枣树、李树、桃树等不同树种的花的描写,展现了故乡自然美景,流露出深深的眷恋之情。
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故都的秋》“早晨起来,……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句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D. 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在描绘“故乡的花开”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归乡的愿望。
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9. 王国维指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即是“以我观物”,本文中“物”有哪些“我之色彩”?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愤,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材料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材料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仆往A闻庸蜀B之南C恒雨D少日E日出F则犬吠G余H以为过言。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使眼色,名词作动词,与《师说》中“君子不齿”的“齿”用法相同。
B.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与《劝学》“而致千里”的“致”意思相同。
C. “能属文”与《赤壁赋》“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
D. “吾道南矣”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的“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不畏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 柳宗元认为当时没有几人不像庸蜀、南越之犬那样乱叫,他因担心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 宋濂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马生潜心向学。
D. 杨时曾特意到颖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不去,足见其求学心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2)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14. 材料一中“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一句蕴含了柳宗元哪些丰富的情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山”两句,写出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青山却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
B. “岁晚”两句,写冬天寒气四起,词人得到青山深切关怀,暗示他政治上的失意。
C. 词人长夜无眠,吟诵《离骚》,又有溪中月影相伴,展现出内心清闲自得的情怀。
D. 这首词借助“山”“月”抒写襟怀,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情趣横生,可称为词中妙品。
16. 有人说这首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词人难得的伴侣,请简要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酒”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被文人用以表情达意,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词人因病戒酒,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诗人借酒御风御寒。
(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以此表示自己在获取短暂“安静”后不得不回归残忍现实,但同是夜游的苏轼则自适得多,从《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他夜游一直到天亮的情形能够看出。
(3)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需黯然神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地欣赏和尊敬。因此,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就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让自己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而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 ① 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
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 ② 。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 ③ 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
18. 请以“重要”作为开头,重组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要求语句通顺,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句子中的“又”和“又羞辱了孤独”中的“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B.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C. 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D. 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成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常的出汗可以排毒,但绝对不能出汗太多,出汗太多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那么,(甲)?①出汗异常有一个基本的决断标准,②如同等条件下,③和你一起吃饭的人无汗,④你却满头大汗,⑤就有可能出现是出汗异常。简单地说,如果不是因为运动、穿衣厚或炎热而导致出汗,或稍加运动就大汗淋漓,那就意味着人体可能出现了异常情况,应引起重视。
出汗太多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身体里必需的电解质,如钠、钾等,会随着汗液排泄而流失。这些电解质直接影响着我们身体肌肉的功能,如心肌受到电解质丢失的影响,会出现心慌、心动过速等;骨骼肌也会因电解质的丢失受到影响,人会疲乏无力,甚至出现软瘫的情况。(乙),否则可能会引起心脏骤停。出汗确实是身体的本能,但大汗会伤及身体的这种本能。身体虚弱到一定程度时,人体会丧失对汗液的控制。
乌梅对于止汗有很好的效果。乌梅是酸的,酸味的药有收敛的功能,用乌梅可收敛汗液,且乌梅富含钾元素,我们出汗会丢失掉大量的钾,这时用乌梅,不仅能止汗,(丙),可谓是一举两得。
21.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个存钱罐,往里面存入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