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采松果》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北师版
教学内容分析 深入探讨多位数的基础加减法技巧(不包括借位和进位),建立在学习者已经熟悉10以内的加减法和两位数加减法之上的知识点。课程结构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首先,教授学生如何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其次,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计算的技能。这两个数学概念被巧妙地融入到“松果收集”的故事场景中,创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日常生活情境,旨在启发学生观察细节,识别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或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或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快速心算方法,并有效执行不需进位的减法运算,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难点:提升对个位数与两位数进行简单加减运算(无需考虑位数进退)的基本运算技能。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秋风起,一只母松鼠带着它的孩子出来玩耍。母松鼠想看看小松鼠采集食物的本领有没有进步。它提出和小松鼠比赛谁的采集速度更快。经过一阵激烈的竞争,胜负终于揭晓。你是否想观看这场精彩的对决呢?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师:图中展示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我发现松鼠妈妈采了45个松果,小松鼠则有3个,妈妈采了30个。根据这些信息,大家有什么问题想要探讨?
生2:我想知道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收集了多少松果?
生3:我还想知道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收集了多少松果?或者说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收集了多少?
师:大家都提出了很有趣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
师:松鼠妈妈有45个,小松鼠有3个,总共是多少?我们应该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呢?现在,请大家尝试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大家都找到答案了吗?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想法。可以用加法,将松鼠妈妈和小松鼠的松果加起来,即45+3=。这是一种新方法,大家可以试试吗?具体怎么做? 生1:我用摆小棒的方法,先摆45根小棒,再放3根,所以是46,47,48。一共是48根。 生2:可以用计数器算一算,十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4个十,个位上拨5个珠子,再加3个珠子,3+5=8,再和4个十合并,是48,所以40+8=48。 师:大家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到了45+3=48(个),无论是摆小棒还是用计数器,都是先计算个位,再合计十位。
师:现在我们知道总共采集了48个松果。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松鼠妈妈比松鼠爸爸多采了多少个松果?或者说松鼠爸爸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自己试着列出算式。
师:看看这位同学的算式,45-30,他用减法计算。问松鼠妈妈比松鼠妈妈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就是问45比30多多少,求多多少用减法。大家列对了吗?我们来算一下。
生1:我用摆小棒的方法,45由4个十和5个一组成,先摆4捆和5根。减30去掉3捆,每次去掉1捆,所以是35,25,15。 生2:我用计数器算一算,十位上拨4个珠子表示4个十,个位上拨5个珠子,十位上去掉3个珠子,此时十位上还剩下1个珠子。40-30=10,10+5=15。 老师:再次回顾,计算45+3=48时,先算个位的5+3=8,再加上40。计算45-30=15时,先算十位上的40-30=10,再加5。大家明白了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行更多的练习。 师:说一说下面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算一算。 45-3= 45+30= 生1:45是松鼠妈妈采的松果数,3是小松鼠采的松果数,求的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师:那该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用5-3=2,再用40+2=42。所以45-3=42。 生2:45是松鼠妈妈采的松果数,30是松鼠爸爸采的松果数,求45+30等于多少,就是计算松鼠妈妈和松鼠爸爸一共的松果数。 师:那该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用40+30=70,再用70+5=75。所以45+30=75。 小结: 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再与几十相加。 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再与几相加。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完成教材65页“练一练”第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作业设计 完成教材65页“练一练”第3、4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 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再与几十相加。 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再与几相加。
教学反思 《采松果》课程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热情,营造了积极的学习环境。利用主题贴图,激发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探索的能力,有助于他们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减法。课堂气氛轻松,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提升快速心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