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年级学科 二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苏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过简单的分类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初次接触统计活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积累数
据整理和分析的经验,为继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让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难点: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 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 指名说: 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 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能(不能)。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情况写清楚。)。 提问:现在,你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出示的结果逐一回答。 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 将几种分类的结果放在一起,小组交流: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和学生一共有15人; 生2:老师比学生少9人; 生3:做游戏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一共有15人。…… 师: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能掌握吗? 提问:你认为分类整理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最关键的是确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 4.回顾刚才的整理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交流: 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小结:通过分类整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这就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谈话:我们学校准备成立兴趣小组,有航模、唱歌、美术、舞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参加哪一个? 下面分小组活动,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人数记下来。实物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进行统计的?从你整理的结果看,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分类整理,才能回答有关的问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板书设计 分类整理数据 分一分:按指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分类。 数一数 记一记: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
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但对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和技巧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