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黄河颂 课前预习单
【了解黄河】
黄河,全长约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约七十五万两千四百四十二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 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 。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发源地,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 ”,为“四渎之宗”(江,河,淮,济),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读准字音 山巅( ) 澎湃( ) 狂澜( ) 浊流( )宛转( ) 筑( ) 屏障( ) 哺育( )滋长( )
辨清字形 障(zhànɡ)( ) 澜(lán)( ) 嶂(zhànɡ)( ) 斓(lán)( )
2.理解词语
气魄: 。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哺育: 。
一泻万丈: 。
浩浩荡荡: 。
◎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 》等。
背景链接
1938年,抗日烽火已燃遍中华大地。同年秋冬,诗人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根据地活动。中国雄奇的山川,英勇的战士,时刻强烈地感动着诗人。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 谱曲后,这部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理清诗歌层次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一层: 。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 。从哺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 ,诗歌的尾声。诗人直抒胸臆,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内容赏析
(一)序曲
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地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二)主体:望黄河
1.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三)主体:颂黄河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3.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四)尾声
1.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感悟精彩句子
1.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2.作者把黄河比作是“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知识概览
呼告
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与其说话。一般可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运用呼告, 。
反复
即为了强调某种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内容上, 等作用;
结构上, ;
节奏上, 。
◎把握文章主旨
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课外阅读补充
朗诵词:
黄河!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我们要在你的面前,献一首长诗,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它是中国的大动脉,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日行千里,注入浩浩的东海。虎口龙门,摆成天上的奇阵;人,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就是毒龙也不敢在水底存身。在十里路外,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象烧着漫天大火,使你感到热血沸腾;凉气逼来,你会周身感到寒冷。它呻吟着,震荡着,发出十万万匹马力,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啊,黄河!河中之王!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发起怒来,赛过千万条毒蟒,它要作浪兴波,冲破人间的堤防;于是黄河两岸,遭到可怕的灾殃: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使千百万同胞扶老携幼,流亡他乡,挣扎在饥饿线上,死亡线上!如今两岸的人民,又受到了空前的灾难:东方的海盗,在亚洲的原野伸张着杀人的毒焰;于是饥饿和死亡,像黑热病一样,在黄河的两岸传染!啊,黄河!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你亲眼看见,这五千年来的古国遭受过多少灾难!自古以来,在黄河边上展开了无数血战,让垒垒白骨堆满你的河身,殷殷鲜血染红你的河面!但你从没有看见敌人的残暴如同今天这般;也从来没有看见黄帝的子孙像今天这样开始了全国动员。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啊,黄河!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古往今来,在你的身边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但是,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英雄的故事,像黄河怒涛,山岳般地壮烈!啊,黄河!你可曾听见在你的身旁响彻了胜利的凯歌?你可曾看见祖国的铁军在敌人后方布成了地网天罗?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不让敌人渡过!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埋葬在滚滚的黄河!啊,黄河!你奔流着,怒吼着,替法西斯的恶魔唱着灭亡的葬歌!你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赏析: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由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人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它常常被省略!
黄河,滋润了一片黄色的土地,抚育了一个黄皮肤的民族。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当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印度河所孕育的文明相继隐退到历史的迷梦中去的时候,这不屈的民族却正以最顽强的毅力抗击着一切来犯之敌,谱写着民族胜利的凯歌。听,作为一名时代的歌手,光未然唱出的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
在歌中,他先描述这“河中之王”的汹涌壮阔,再哭诉它给两岸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黄河泛滥和外族侵略,然后歌颂黄河儿女为保卫黄河而浴血奋战的英雄精神,最后借黄河的怒吼表达自己对胜利的呼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黄河颂 课前预习单
【了解黄河】
黄河,全长约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约七十五万两千四百四十二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发源地,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江,河,淮,济),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读准字音 山巅(diān) 澎湃(pénɡ) 狂澜(lán) 浊流(zhuó)宛转(wǎn) 筑(zhù) 屏障(pínɡ) 哺育(bǔ)滋长(zī)
辨清字形 障(zhànɡ)屏障 澜(lán)狂澜嶂(zhànɡ)重峦叠嶂 斓(lán)斑斓
2.理解词语
气魄:气势,魄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黄河大合唱》等。
背景链接
1938年,抗日烽火已燃遍中华大地。同年秋冬,诗人和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同志们一起,常在大西北的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根据地活动。中国雄奇的山川,英勇的战士,时刻强烈地感动着诗人。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理清诗歌层次
第一部分:朗诵词部分。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第二部分:歌词部分,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描绘黄河波澜壮阔的图景,歌颂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第一层:望黄河。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颂黄河。从哺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学黄河,诗歌的尾声。诗人直抒胸臆,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内容赏析
(一)序曲
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地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
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
1.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滚滚、奔向、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3.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
(四)尾声
1.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的精神。
◎感悟精彩句子
1.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即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作者把黄河比作是“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把黄河比作臂膀,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如此的巨人,一泻万里,浩浩荡荡,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势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成为激励我们民族前进的伟大精神和信念。
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更表达了人们对黄河深情的依恋。
◎知识概览
呼告
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与其说话。一般可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反复
即为了强调某种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内容上,一般起突出思想、增强语势、强化情感等作用;
结构上,分清层次;
节奏上,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把握文章主旨
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课外阅读补充
朗诵词:
黄河!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我们要在你的面前,献一首长诗,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它是中国的大动脉,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日行千里,注入浩浩的东海。虎口龙门,摆成天上的奇阵;人,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就是毒龙也不敢在水底存身。在十里路外,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象烧着漫天大火,使你感到热血沸腾;凉气逼来,你会周身感到寒冷。它呻吟着,震荡着,发出十万万匹马力,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啊,黄河!河中之王!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发起怒来,赛过千万条毒蟒,它要作浪兴波,冲破人间的堤防;于是黄河两岸,遭到可怕的灾殃: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使千百万同胞扶老携幼,流亡他乡,挣扎在饥饿线上,死亡线上!如今两岸的人民,又受到了空前的灾难:东方的海盗,在亚洲的原野伸张着杀人的毒焰;于是饥饿和死亡,像黑热病一样,在黄河的两岸传染!啊,黄河!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你亲眼看见,这五千年来的古国遭受过多少灾难!自古以来,在黄河边上展开了无数血战,让垒垒白骨堆满你的河身,殷殷鲜血染红你的河面!但你从没有看见敌人的残暴如同今天这般;也从来没有看见黄帝的子孙像今天这样开始了全国动员。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啊,黄河!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古往今来,在你的身边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但是,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英雄的故事,像黄河怒涛,山岳般地壮烈!啊,黄河!你可曾听见在你的身旁响彻了胜利的凯歌?你可曾看见祖国的铁军在敌人后方布成了地网天罗?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不让敌人渡过!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埋葬在滚滚的黄河!啊,黄河!你奔流着,怒吼着,替法西斯的恶魔唱着灭亡的葬歌!你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赏析: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由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人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它常常被省略!
黄河,滋润了一片黄色的土地,抚育了一个黄皮肤的民族。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当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印度河所孕育的文明相继隐退到历史的迷梦中去的时候,这不屈的民族却正以最顽强的毅力抗击着一切来犯之敌,谱写着民族胜利的凯歌。听,作为一名时代的歌手,光未然唱出的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
在歌中,他先描述这“河中之王”的汹涌壮阔,再哭诉它给两岸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黄河泛滥和外族侵略,然后歌颂黄河儿女为保卫黄河而浴血奋战的英雄精神,最后借黄河的怒吼表达自己对胜利的呼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