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7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此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盛世景象结束。
〖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2.2022年课标解读
(1)朝代兴衰:要求学生了解隋朝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明白隋朝快速灭亡、唐朝兴盛的原因,从政治更迭中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重要史实:涵盖科举制创立、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内容,这些史实分别从制度、交通、民族、外交层面,展现隋唐丰富的历史面貌。
(3)唐朝地位:引导学生从制度创新、经济繁荣、文学艺术昌盛、民族交往密切、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方面,认识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4)社会危机:通过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让学生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与影响。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隋唐时期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繁荣与开放的光芒,构成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
这一时期,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 ,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大运河的开凿,如一条经济纽带,贯通南北,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影响深远。而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新途径,让无数寒门子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唐朝建立后,更是将繁荣与开放推向新高度。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他汲取隋亡教训,任人唯贤、虚心纳谏,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武则天承上启下,推行改革,延续唐朝发展态势;唐玄宗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全面繁荣,国力鼎盛,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唐朝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名家辈出,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颜真卿书法的雄浑大气、吴道子绘画的栩栩如生,都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对外交流方面,唐朝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丝绸之路贸易往来频繁,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法,日本遣唐使多次来华学习,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强盛与包容,也让中国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
然而,盛极必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朝逐渐走向衰落,直至灭亡。但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对后世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繁荣与开放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探究。
2、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单元主要讲述隋唐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文化上,诗歌、艺术、科技等领域成就斐然;对外交往频繁,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势。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了解隋唐繁荣开放的表现,认识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单元标题与引言
单元标题:明确主题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简洁地概括了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单元引言:以生动的文字描述引入单元内容,介绍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调。
(2)课文正文
子目结构:每个课都包含多个子目,如“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有“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等子目,使内容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内容呈现:以时间为线索,采用叙事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除文字叙述外,还配有大量的历史图片、图表等,如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曲辕犁和筒车图片等,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3)史料与史论
史料运用:穿插了丰富的史料,如文献记载、古人诗词等,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原始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如在介绍科举制时,引用了相关的古代典籍记载。
史论结合: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适时给出一些史论观点,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的评价和分析。
(4)辅助栏目
栏目1、想一想: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栏目2、相关史事:补充与正文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
栏目3、材料研读:借原始史料,如文献、书信等,让学生明白史料是认知历史的关键,学会从史料提取信息,基于可靠史料下结论。像学隋朝大运河,用不同记载助学生判断其影响。引导剖析材料,挖掘史料背景、内容及背后的历史。例如借三省六部制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唐朝政治制度。
栏目4、学史崇德:
厚植家国情怀:“相关史事”等栏目讲述玄奘西行等事迹,让学生感受先辈使命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传承传统美德:通过正文、史料展现古人品质,如唐太宗纳谏、魏征直谏,引导学生践行正直、谦逊等美德。
汲取精神力量:“课后活动”等板块设讨论,如鉴真东渡,让学生汲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激励自己直面困难。
(5)课后活动与知识拓展
①课后活动:
巩固知识:借填空、选择等基础题目,帮学生回顾、强化历史事件、人物等基础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锻炼综合能力:通过论文撰写、短剧表演、手抄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团队协作、信息整合等能力。如“隋唐文化展览”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讨论、探究类活动,如探讨隋唐兴衰原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使其客观、全面看待历史。
②知识拓展:对一些历史概念、事件等进行更深入的介绍,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6)单元小结
知识梳理:以简洁的文字和图表形式,对本单元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整体的历史认知。
学习方法指导:对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指导,如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隋唐建立、统一及灭亡史实,列举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重要成就,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运河等;能分析隋唐繁荣开放原因、表现及影响,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研读史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3.感受隋唐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开放交流对国家发展重要性,树立开放包容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经济繁荣表现、文化成就(唐诗、书法、绘画等)、对外交往重要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理解隋唐繁荣开放内在联系及对后世影响,认识制度创新、文化交流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3课时)隋唐盛世:繁荣与变革大单元下《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本课课标 通过了解“开元盛世”,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从经济方面认识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课定位 本单元共8课时,《开元盛世》为第3课时,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重要内容,承接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展现唐朝发展至鼎盛时期的全貌,是理解唐朝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为后续学习唐朝由盛转衰及古代社会发展脉络奠定基础。
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2.时空观念:借助唐朝疆域图、长安城市布局图等,帮助学生建立时空概念,了解开元盛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脉络。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研读各类史料,如文献记载、图片、数据等,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4.历史解释:组织学生对唐朝经济繁荣、长安城市特点等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5.家国情怀:感受开元盛世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重难点 重点: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表现;唐朝经济繁荣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具体体现;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点。难点:理解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分析开元盛世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材分析 教材从盛世局面出现、经济繁荣、国际化大都市长安三个方面展开,条理清晰地呈现开元盛世。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史实叙述与分析探究相结合,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本课关键词:开元盛世、曲辕犁、筒车、唐三彩、长安城本课为三部分: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二:经济的繁荣三:国际大都市长安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但在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对于唐朝,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开元盛世的深层次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播放《唐宫夜宴》舞蹈视频,提问:从这个精彩的舞蹈中,我们能感受到唐朝怎样的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繁荣的表现,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开元盛世。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通过视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出隋唐盛世来进入本课。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盛世局面的出现(12分钟)1.背景:展示唐中宗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史料,让学生了解唐玄宗即位前的社会状况。史料1:《资治通鉴》载,韦后与安乐公主“干预国政,卖官鬻爵,势倾朝野”。韦后一心效仿武则天称帝,安乐公主求封皇太女,二者合谋干政,搅乱朝纲。——外戚弄权史料2:“时政出多门,滥官充溢” 。当时官职公然买卖,花钱就能得官,大量无能之辈充斥官场,行政效率极低。——吏治败坏史料3:贵族、官僚大肆兼并土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大量农民沦为佃农或流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史料4:军事方面,军队战斗力有所下降,边疆防御面临一定压力。 2.唐玄宗实现开元盛世的措施(1)政治方面:任用贤能:重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姚崇提出“十事要说”,涉及抑制权贵、整顿吏治、改革财政等内容,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裁汰冗员,规定京官和地方官定期交流,惩处贪污腐败官员,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完善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使其运转更加高效。(2)经济方面: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如在蔡州新修的灌溉渠道,可灌溉农田数千顷。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桑,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还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改革税制:改革税收制度,将税收项目进行合理整合,简化税收流程,使税收更加公平合理,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发展商业:加强对市场的管理,规范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3)文化方面:重视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在京城设立国子监,地方设立州学、县学,培养了大量人才。扶持文化事业:组织文人学士整理古籍,编纂了《群书四部录》等大型文献,还鼓励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推动了文化的繁荣。(4)军事方面:改革兵制: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稳定性,加强了边疆防御。加强边疆管理: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保障了边疆的安全和稳定。3.开元盛世的表现:展示开元盛世繁荣局面的数据和图片(1)人口增长: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全国人口户数从唐中宗时期的约615万户增长到841万户,人口从约3714万增长到4814万 ,人口的大幅增长反映出社会经济的繁荣,为农业、手工业等各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2)疆域扩大:展示唐朝开元时期的疆域图,此时唐朝疆域东至安东(今朝鲜半岛北部),西至安西(今中亚地区),南至日南(今越南中部),北至单于府(今内蒙古中部),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3)社会稳定:展示描绘唐朝城市繁荣景象的古画,如《明皇幸蜀图》(虽主题是安史之乱,但也能侧面反映之前的繁华)、《簪花仕女图》等,从画面中热闹的市井生活、精美的建筑、衣着华丽的人物等,直观呈现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生活状态。 还可展示一些记录当时社会治安良好的文献资料,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记载,体现社会的稳定和谐。4.开元盛世的影响:(1)政治:使唐朝政治清明、制度完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体制之一,为后世提供了政治治理的典范。(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大都市,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也为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3)文化:诗歌、绘画、书法、乐舞等文化艺术领域人才辈出、佳作如云,对后世文化发展影响深远,还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4)军事:军队战斗力增强,边疆稳定,疆域辽阔,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威望。(5)国际地位: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和地区前来学习交流,使中华文化影响力远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活动一:角色扮演——穿越回朝堂谏言 活动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唐玄宗、姚崇、宋璟以及其他大臣。设定情景为唐玄宗刚即位,朝堂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姚崇”“宋璟”等大臣要依据史实,向“唐玄宗”提出改革建议,如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等方面内容,“唐玄宗”需做出回应并决策。 活动二: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盛世脉络 活动内容:要求学生以开元盛世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内容涵盖开元盛世出现的背景、唐玄宗的改革措施、盛世的表现等方面。 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唐玄宗时期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体会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决策过程,增强对历史事件的代入感,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同时也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记忆。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经济的繁荣(15分钟)1.农业的发展:展示曲辕犁、筒车的图片,介绍其构造和作用;讲述水稻育秧移植栽培技术、茶叶种植的发展,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让学生理解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原因。(1)唐朝农业发展的表现耕地增加:大量荒地被开垦,农田面积扩大。产量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百姓生活相对富足。品种增多:水稻广泛种植,还从西域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2)唐朝农业发展的原因政策支持:政府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鼓励垦荒,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技术进步:曲辕犁、筒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水利建设:政府重视水利,修建大量水利工程,保障了农田灌溉。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环境。手工业的发达:展示精美的丝织品、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手工业品的精美,了解丝织业和陶瓷业的成就。(1)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纺织业:丝织品种类繁多,以绫锦最为著名,技术精湛,图案精美。陶瓷业:越窑青瓷如冰似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还有闻名遐迩的唐三彩。冶铸业:铸造技术先进,扬州铜镜、铁制农具等质量上乘。(2)唐朝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农业基础:农业的繁荣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技术传承:前代手工业技术的传承和积累,为唐朝手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需求增长:社会稳定,人口增加,国内外市场对手工业产品需求增大。政策鼓励:政府对手工业的管理相对宽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发展。3.商业的繁荣:展示长安平面图,介绍东市、西市的布局和功能;讲述柜坊、飞钱的出现,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让学生感受唐朝商业的繁荣。(1)唐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市场繁荣:城市中坊市分明,东市、西市等商业区店铺林立,商品种类丰富。商人活跃:出现了许多大商人,有的还从事长途贩运,商业活动范围广泛。金融进步: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类似银行,飞钱方便了远程交易。(2)唐朝商业发展的原因交通便利:以长安为中心的驿道网络四通八达,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货币统一:统一铸造“开元通宝”,规范了货币制度,有利于商业交易。城市发展: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规模宏大,人口众多,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场所。对外交流:唐朝对外开放,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商业繁荣。4.唐朝经济发展的影响(1)增强国力:经济繁荣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国力强盛,巩固了唐朝的统治。(2)文化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唐诗、绘画、书法等领域成就辉煌。(3)对外交流:吸引了大量外国使节、商人、留学生等,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4)社会变迁: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结构发生一定变化。 活动一:古代经济成就小报制作活动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其中一个领域,通过查阅资料、课本内容整合,制作一份关于唐朝经济某一领域成就的手抄报,内容包括相关史实、代表物品或场景绘画、简短文字解读。 活动二:经济成就模拟拍卖会 活动内容:模拟一场唐朝经济物品拍卖会,学生分别扮演卖家和买家,卖家需详细介绍拍卖物品,如曲辕犁、唐三彩、丝绸等在唐朝经济中的地位、制作工艺、用途等,买家根据物品价值和介绍进行竞价。 活动三:古今经济对比论坛 活动内容:设置主题论坛,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并与现代对应产业进行对比讨论,如唐朝农业工具与现代农业机械、唐朝商业交易形式与现代电商等,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深入了解唐朝经济繁荣在各领域的具体表现。通过手抄报形式,锻炼学生图文排版、文字表达能力,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促进小组协作交流。以趣味互动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唐朝各类经济产品特点及价值,激发学生兴趣。在介绍和竞价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加深对唐朝经济繁荣景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联系现实的能力,让学生从古今对比中,更清晰地认识唐朝经济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升对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国际化大都市长安(12分钟)1.城市布局:展示长安城市布局图,讲解宫城、皇城、外郭城的功能和特点,让学生了解长安的城市规划。(1)整体布局:由外郭城、皇城与宫城组成,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与外郭城的明德门一线为中轴线,呈严格的东西对称,城中有城与市坊分立。(2)宫城: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地方,位于皇城北部。如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等都在宫城区域。(3)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位于宫城之南,百官在此办公。(4)外郭城:形如长方形,面积约84平方公里。城内有东西十四条大街,南北十一条大街,将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是居民居住区和商业活动区,实行坊市制度。2.人口构成:史料:“人口超过100万”“鼎盛时期有约十万外国人居住于此,包括商人、使节、学者和僧侣等”说明长安人口众多,且有大量外国人。通过史料介绍长安人口中不仅有唐朝本土居民,还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外国的商人、留学生、使节等,体现长安人口的多元性。3.文化交流:(1)宗教交流: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后在长安大慈恩寺翻译佛经,众多外国僧侣也来长安交流佛教教义。(2)艺术交流:各国艺术家带来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等,如胡旋舞在长安盛行。日本遣唐使来长安学习绘画等技艺,将中国绘画风格传入日本。(3)学术交流:长安的国子监吸引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如新罗、日本等国学子来此学习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讲述长安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外国留学生在长安学习、佛教的传播等,让学生感受长安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4.国际贸易:展示丝绸之路路线图,介绍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胡商在长安的商业活动。(1)丝绸之路起点:“著名的丝绸之路在此交汇,使得长安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核心地带”,西市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点。(2)国际商贸中心:“尤其是西市,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交易市场之一”,西市胡商众多,汇集了亚欧大陆的珍宝、美食等。(3)交通枢纽:“西市旁边就是一条运河,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便利的交通促进了长安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 活动:“长安一日游”路线规划活动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假设自己是唐朝长安的导游,为来自远方的游客规划一条“长安一日游”路线。要求路线涵盖宫城、皇城、外郭城的主要景点,如大明宫、东市或西市、大雁塔等,同时要对每个景点的历史背景、功能和特色进行详细介绍。 活动二:“长安国际贸易”模拟集市活动内容:在教室模拟长安的西市,设置不同的摊位,每个摊位代表一种来自唐朝本土或其他国家地区的商品,如丝绸、瓷器、香料、珠宝等。学生分别扮演商人、顾客和市场管理人员。“商人”要向“顾客”介绍商品的产地、特点和用途,“顾客”进行选购,“市场管理人员”维持市场秩序并处理交易纠纷。 帮助学生熟悉长安的城市布局和各区域功能,加深对长安城空间结构的理解。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信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直观展现长安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和繁荣景象,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贸易的商品种类和交易方式。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包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繁荣的表现以及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强调开元盛世在唐朝历史和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总结归纳,促使知识内化。
课堂延伸 制作一份关于开元盛世的历史手抄报,要求包含盛世局面、经济、长安等方面的内容。
课堂练习 1.唐玄宗即位后,为了革除弊政,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辅佐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下列属于这些改革措施的是( )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注重文教,编修经籍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C解析:“制定法律,减省刑罚”是唐太宗时期的举措,②不符合,①③④均为唐玄宗改革内容 ,所以选C。2.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其中,可自如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的是( )A. 筒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秧马答案:C解析:筒车是灌溉工具,A错误;翻车在曹魏时期就已用于灌溉,B错误;秧马是宋朝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D错误;曲辕犁可自如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C正确。3.唐代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这反映了唐代( )A. 政府放弃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B. 南方城市普遍出现了夜市C. 扬州的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D. 扬州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答案:C解析:唐代政府依然对商业活动有监管,A错误;仅从扬州不能得出南方城市普遍出现夜市,B错误;材料表明扬州有夜市,说明商业活动打破时间限制,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扬州是全国商业中心,D错误。4.阅读材料:材料一:唐朝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材料二: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韩愈(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市布局的特点。(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表现。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店铺林立;是各民族和外国人汇聚之地。(2)表现:人口众多,居住着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各类人群;商业发达,东、西两市是重要商业区,商品丰富;文化交流频繁,有各国学子、僧侣等在此学习、交流;是交通枢纽,对外交通便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多给予学生展示和表达的机会。同时,要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如引入更多的历史故事、视频资料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开元盛世的辉煌。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