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种群及其动态
综合检测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的防治目标是降低有害生物密度到某个指定水平,有关研究成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条曲线间差距最大时的有害生物密度,代表着最佳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B.若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过低对其进行防治的经济价值不大
C.该曲线会随有害生物及作物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D.若彻底消灭有害生物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影响大于间接价值
答案 D
2.为了研究种群密度效应对蚜虫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红色蚜种群和绿色蚜种群进行实验,混合蚜种群为红色蚜和绿色蚜等数量混合后形成的种群,检测不同密度下蚜虫的存活率。实验结果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存活率/% 蚜虫密度/(只·株-1)
8 16 32
红色蚜种群 93 90 71
绿色蚜种群 87 76 71
混合蚜种群 90 82 70
A.对蚜虫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样方法
B.随着密度的增加,蚜虫的存活率均逐渐下降
C.推测混合培养时,绿色蚜种群的存活率高于红色蚜种群
D.实验的自变量有三个,分别是蚜虫密度、颜色和养殖方式
答案 C
3.草原田鼠作为草原主要鼠害之一,繁殖率很高,啃食牧草造成草场退化。某科研小组研究了某地草原家畜的不同放牧方式对草原田鼠捕获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其中按月轮牧指周期为一个月的放牧和禁牧交替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原田鼠种群密度的大小与捕获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B.刚开始禁牧时草原资源相对充裕,短期内鼠群的增长呈“J”形增长
C.连续放牧可能加剧了家畜与鼠种群之间的竞争关系
D.当鼠种群数量在该环境下达到最大值时,该值为鼠种群的K值
答案 C
4.芨芨草是大型丛生植物,茎叶坚硬。伯劳鸟是小型捕食性鸟类,经常停留在芨芨草上捕鼠。芨芨草旁常见鼠洞,茎叶有被鼠咬断的现象。为探究捕食风险对不同密度布氏田鼠的影响,科研人员在某草地设置围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芨芨草的种群密度会产生较大误差
B.布氏田鼠会主动改造生存环境从而降低捕食风险
C.低密度布氏田鼠在有捕食风险时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高密度布氏田鼠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带来的繁殖抑制
答案 C
5.厚壳玉黍螺是潮间带常见的一种捕食者,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小,喜食各种藻类,尤其是浒苔。藻类种数与厚壳玉黍螺种群密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厚壳玉黍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敌的海域,则其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
B.须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厚壳玉黍螺进行密度调查,同时需要注意标记物不能影响厚壳玉黍螺的行动能力
C.浒苔可能为潮间带藻类的优势物种,随着它被捕食,所腾出的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其他藻类生长
D.浒苔所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10%~20%流向了厚壳玉黍螺
答案 C
(
第
9
页 共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