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综合检测18 群落及其演替(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专题综合检测18 群落及其演替(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11 10:3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18 群落及其演替
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广东某生态保护区,科研团队应用立体种植技术,在小乔木类的中草药下方种植根茎类中草药,前者为高秆深根,后者为矮秆浅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高低错落,充分利用了光能,提高了群落的光能利用率
B.植物根系深浅分布,合理利用土壤内不同层次的水分和无机盐
C.应用立体种植技术要充分考虑当地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D.引种的矮秆浅根根茎类中草药应选择阳生植物
答案 D
2.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和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等鸟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分针叶林、岳桦林等不同群落类型的依据是植物类群的丰富度
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C.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白桦和红皮云杉等乔木存在种间竞争
D.大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并以多种虫子为食,这就是大杜鹃的生态位
答案 C
3.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
B.经过一段时间演替后,该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
C.图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持续减少
D.演替达到稳定后,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
答案 C
4.如图表示蓝灰鹟种群的猎食频率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猎物大小等之间的关系:同心圆代表猎食频率,最频繁的猎食活动是H处的圆圈,越是外圈的等值线表示猎食频率越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研究属于生态位的研究,属群落水平的研究
B.猎物体长越长,蓝灰鹟的猎食频率越高
C.蓝灰鹟的取食与栖息地、猎物体长等有关
D.蓝灰鹟的猎食频率与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B
5.盐沼是处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区,规则或不规则地被海洋潮汐淹没,常形成红树林—滨海盐沼生态交错带,是具有较高草本或低灌木植被覆盖度的一种湿地生态系统。该湿地生态系统常具有较高的光合固定能力和较缓慢的有机质降解速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盐沼群落中的种群密度越大,丰富度越高
B.盐沼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所有动植物全部个体的天然群聚
C.同一地点不同水深群落类型的差异只与光照强度的不同有关
D.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对净化海水、促淤护岸及缓解全球变暖有重要影响
答案 D
6.挪威为了保护雷鸟,曾大力捕杀雷鸟的天敌鹰、狐,结果引起了球虫病和其他疾病的蔓延,致使雷鸟大量死去,雷鸟数量减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球虫和雷鸟之间是寄生关系,两者之间不能体现协同进化
B.鹰、狐捕食的大多是老弱病残的雷鸟,从而增强了雷鸟的种内竞争
C.雷鸟和鹰、狐之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可维持数量上的动态平衡
D.雷鸟数量的减少是球虫、鹰、狐等对雷鸟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7.如图是多年生草本为优势种的某高草草原①演替成鼠尾草灌木和蒿类群落③的过程。根据图示演替过程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各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③取代②说明种间的化学信息只能起抑制的作用
C.③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一定能够恢复到高草草原
D.人为干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而生物因素则不能
答案 A
8.“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是《岳阳楼记》中对八百里洞庭的一段精彩描写。2022年的夏季,长江一带出现了百年难遇的旱灾,本该在汛期高涨的水面出现了严重的水位下降,湖心出现了沙洲甚至青青草原,很多鱼类、鸟类的生存面临挑战。有人分析,正是人类肆无忌惮的活动,使气候发生了这些反常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随物种丰富度提高而更加显著
B.浩瀚洞庭湖从岸边到湖心的动植物等的分布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旱灾中的水位下降,使水生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下降,生态位发生重叠,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濒临灭绝
D.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应禁止开发利用活动
答案 D
9.挺水植物对水深要求较高,过高或过低的水深高度都会限制其生长。为探讨不同水深对菰、再力花和慈姑这3种挺水植物的影响,确定挺水植物最适宜的水深高度,设置不同梯度水深高度——高水深(40 cm)、中水深(20 cm)和低水深(10 cm),测定这3种挺水植物在这三种条件下的地上部分干重、叶面积、相对生长速率指标,结果如图。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1图2图3
A.再力花可能通过增大地下部分的生长来适应中水深环境
B.慈姑在中、高水深条件下叶面积显著减少可导致其相对生长速率明显下降
C.在进行景观建设时,结合三个图,在低水深条件下植物配置应优先配置较为不耐水淹的慈姑,高水深条件下优先配置较为耐水淹的菰,中水深条件下应以再力花为主
D.据图2,在低水深条件下慈姑叶面积最高,且显著高于中水深和高水深条件,并且在低水深、中水深、高水深条件下均高于再力花和菰
答案 D
10.群落中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称为相对多度。某荒地中五种草本植物相对多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演替过程中气候条件变化不大,裂科草和须芒草能将土壤中硝酸盐和氨态氮的浓度降到更低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图中各种植物相对多度的起点可知,该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B.草地早熟禾种群密度最大的时间不一定在10~20年
C.剪股颖被淘汰的原因可能是对土壤中低水平氮元素的利用率更低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如图1所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在群落交错区的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的增大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在庄稼—草地交错区生存了许多天性警觉的啮齿类动物,如大足鼠。图2中的圆圈处为放养鹌鹑的群落交错区,养殖人员通过增加边缘的长度、交错区面积的方法来提高鹌鹑的产量和质量。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大足鼠等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  ,其同化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其余  。
(2)治理沙漠的过程中会出现群落交错区,若要研究群落交错区的特殊性,往往需要研究
   (写出2个即可)等群落层面的问题。群落交错区的植被变化,可作为气候变化的预警,当森林—草地交错区的乔木越来越占优势时,说明气候越来越趋于   (“干旱”或“湿润”)。
(3)草地和矮林—草地交错区存在某种害虫,两群落均会遭受害虫的损害,但矮林—草地交错区受到的损害小于草地。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4)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指出,鹌鹑的肉、蛋有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热结之功效。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养殖人员采用图2中的鹌鹑放养模式,主要原因是   。
答案(1)消费者  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2)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种间关系和优势种等 湿润(3)矮林—草地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多于草地,其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害虫损害的能力更强(4)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或为鹌鹑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12.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某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放牧实验。实验共设置4组:禁牧组、轻牧组、中牧组和重牧组,结果如表所示(物种密度指每平方米样方中各种植物的植株总数)。
指标 禁牧组 轻牧组 中牧组 重牧组
物种丰富度 20.33 21.78 23.11 16.22
物种密度/(株·m-2) 229.67 219.22 237.11 227
(1)该草原中的一些植物在早春开花和结实,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结束,另一些种类则在夏季达到生命活动的高峰,这体现了群落的         性。研究发现生产者流向牛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分析其原因是                                            。
(2)调查物种丰富度时,选择样方要做到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同放牧程度对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是                                    。
(3)实验结果显示中牧组较对照组(禁牧组)的物种密度更高,原因可能是                                   。
(4)该草原的植物类群包括禾草、莎草和毛茛科植物等,研究发现随着放牧程度的加重,毛茛科植物的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在植物类群中的比例有所增加,原因可能                                    。答案 (1)季节 该草原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不仅有牛(处于第二营养级的还有其他生物) (2)随机取样 轻牧和中牧能可以增加群落物种丰富度,重牧组降低群落物种丰富度 (3)中牧对占竞争优势的物种取食多,使其他物种生长繁殖的多 (4)放牧的动物对毛茛科植物捕食少,对其他植物取食多,由于捕食其他植物使毛茛科植物得以生长
(

20
页 共
20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