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4.7.2.4血液循环(第四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北师大(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本节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分为多个课时。《血液循环》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既是对第八章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后的去向做进一步说明,又是对后一章《人体的能量供应》中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而奠定基础。 2、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北师大(2024)版第7章第2节血液循环的第四课时,上节课学习了“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已经知道了体循环与肺循环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本节课的教学就建立血液循环的分析上,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探讨,尝试让学生认识到血压和脉搏反映了心脏与血管活动状况。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血压与脉搏。 2.通过活动,探究心率的变化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 通过活动,探究心率的变化与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时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心脏的结构与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但对血压、脉搏的具体概念及其与运动的关系较为陌生。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动手实验(如测量脉搏、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兴趣浓厚,但容易忽略实验的严谨性。对于抽象概念(如血压的收缩压/舒张压)需结合生活实例(如体检场景)帮助理解。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能描述血压和脉搏的含义。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 探究实践: 通过实验活动,探究心率的变化与运动的关系。 态度责任: 形成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生活的良好品质。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学科能力 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科学态度 通过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形成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本课时为第三课时。首先以体验和问题导入:通过让学生触摸脉搏的体验活动,以及提出体育课跑步后心跳变化、体检测血压等生活场景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自然地引入本节课关于血压和脉搏的学习内容。 然后知识讲解与探究结合:对于血压和脉搏的概念、测量方法等知识,采用讲解、视频演示等方式传授;对于心率与运动的关系,则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强化知识巩固:通过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重点知识,再利用练习与应用中的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所学内容。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进行“用左手食指和中指轻轻按住右手腕内侧,保持安静10秒钟”的体验活动,提问学生摸到了什么,引发学生兴趣。 思考:体育课跑完800米后,你的心跳是不是快得像打鼓?体检时医生为什么要用血压计绑住你的胳膊? 血压和脉搏是身体的“信号灯”,反映了心脏与血管活动状况 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认真感受脉搏跳动,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体验活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结合血压和脉搏导入本课主题内容。
新知探究 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与血管活动状况 1.血压 (1)血压概念,强调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通过举例、比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对血管壁侧压力这一抽象概念。 (2)血压表示方式为收缩压/舒张压。 详细解释收缩压是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舒张压是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的最低值。 播放“测量血压”视频,展示测量部位为上臂肱动脉,并说明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展示成人和青少年安静时血压正常值范围,对比高血压(≥18.7/12 KPa = 140/90 mmHg)和低血压(≤12/6.7 KPa = 90/50 mmHg)的界限值,阐述血压正常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 列举血压过高和过低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如血压过高增加心脏负担、可能使血管破裂,血压过低影响器官组织正常活动等。 展示预防高血压的方法,包括合理膳食(低盐、低脂肪)、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等,并结合生活实例说明这些方法的重要性。 2.脉搏 (1)脉搏的概念:主动脉壁一张一缩地波动,血液沿着动脉壁向离心方向传播。 强调正常情况下,每分钟脉搏次数与心率相同,解释其原理。 指导学生找到桡动脉测量脉搏的位置(位于桡骨的内侧),并示范用一只手的手心向上,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触摸桡动脉,感觉到搏动后开始记数的测量方法,提醒学生测量时保持安静、放松。 引导学生思考脉搏与心脏活动的关系,引出后续探究心率与运动关系的活动。 3.活动: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 提出探究问题:“运动是否与脉搏有直接关系?怎样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大胆作出假设,如“运动强度越大,脉搏跳动越快”等,并鼓励学生阐述假设的依据。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制订实验计划,提醒学生运动形式可多样化(如跑步、跳绳、原地踏步、下蹲起立等),强调实验需要重复(一般进行三次)以减小误差,设计实验时要设置对照实验,建议实验开始时先测定安静状态下的脉搏作为对照。 引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如测量员、记录员、计时员等,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在学生实施计划过程中,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纠正不规范操作,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变化趋势,比较不同运动强度、不同运动类型以及不同性别同学在运动前后脉搏和心率的变化情况。 姓名安静状态运动后1分钟后运动结束10分钟后
讨论: 1.实验结果是否与假设一致? 2.实验中的对照实验是如何设置的? 3.不同类型的运动对心率的影响是否有差异? 4.同样的运动对男女同学心率的影响以及恢复正常的快慢是否有差异? 5.在实验中,你们小组遇到过什么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情况,总结心率与运动的关系,如运动会使心率加快,不同运动方式对心率影响有差异,同一运动方式对不同人影响也有差异等。 学生认真学习血压概念、表示方式、测量部位等知识,仔细倾听,做好笔记,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及时提问。 学生观看测量血压视频,观察测量过程和要点。 学生记录血压正常值、高血压和低血压界限值,分析血压异常对身体的影响,理解血压正常的意义。 学生思考预防高血压方法与生活方式的联系,反思自身生活习惯,如饮食中盐和脂肪的摄入量、运动频率等。 学生认真学习脉搏的概念,理解脉搏产生的机制。 记住脉搏次数与心率相同这一知识点,并尝试理解其内在联系。 学生按照指导的方法,亲自测量自己的脉搏,感受脉搏跳动的节奏,记录测量结果。 学生思考问题,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学生思考问题,结合自身运动后的感受,作出合理假设,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计划,确定具体的运动形式、实验步骤和人员分工。 学生按照实验计划进行运动和测量,运动后及时测量脉搏,用完整的陈述性语言和设计的表格两种方式记录数据,确保数据准确、完整。 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绘制简单的数据图表,直观展示心率随运动的变化情况,观察不同情况下数据的差异。 学生思考、讨论,共同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心率与运动的关系,形成书面结论。 通过对血压多样化的讲解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血压概念;播放视频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测量血压的操作过程,增强记忆;介绍血压正常值、异常危害及预防方法,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门见山直接呈现脉搏的概念。再集合动图,解释每分钟脉搏次数与心率相同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亲自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脉搏与 心脏活动的关系,为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提出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作出假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制订实验计划,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明确实验要点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分析数据和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总结心率与运动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血液循环的路径。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新知。
作业设计 生活实践: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测量脉搏,用血压计测量血压。
板书设计 第2节 血液循环(第四课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问题: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分别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在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 (
任务二:血液循环(5课时)
) (
活动七: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模拟练习止血包扎,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 (
活动八:评价考核课本第56页思考与练习第1、2、3、4、题。
) (
活动六: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心率的变化与运动有一定的关系。
) (
活动五:学生观看演示: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 (
活动四: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学会观察活体动物的生理活动。
) (
活动三:学生观看演示:观察心脏,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 (
问题: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组成血液的各种成分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 (
人体内的
物质运输
) (
任务一:血液(2课时)
) (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血细胞,认识红细胞与白细胞以及血液的功能。。
) (
活动三:评价考核课本第40页思考与练习第3题和第5题。
) (
活动二: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描述血液在不同类型血管中流动的情况。
) (
活动一: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挖空知识内容,了解血管、心脏、血液循环与急救。
) (
活动二:学生观看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明确血液的组成成分。
) (
活动一: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挖空知识内容,了解学习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章 人体的物质运输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章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五大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对应现行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教材“第7章 人体的物质运输”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五大概念: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5.2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如图所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形成如下概念:说出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区别不同类型的血管,能分析各种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能辨认心脏各部分结构,知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能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1、知识更新:教材注重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生物学知识纳入教材,确保学生接触到的是最前沿的知识。 2、强调实践:教材加强了实验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注重素养:教材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 4、贴近生活: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材编写体例 1、北师大版(2024)共一个单元,有六章构成,所有章节按顺序统一命名,其编排顺序基本与课程标准的编排顺序一致。 2、每章设置“学习目标”,点明本章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目标; 3、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精心设计学习主题,优化单元、章、节的结构。 4、每节下标题以命题的形式阐述核心概念,重视核心概念的传递。 5、每节安排有“演示”、“活动”、“交流”、“小资料”等,突出探究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6、每节课后设置有“思考与练习”,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习题,重点考虑习题的不同功能,以及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考查。 7、每章后设置有“本章小结”,聚焦学科大概念进行单元总结,激发继续学习的愿望,体现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教材编写特点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新修订教材编修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体现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学习方式变革为原则。教材编修遵循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科特点、优化课程内容、加强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设计、适应教学现状等思路,体现了延续现行教材的优点和特点、基于大概念重构单元主题、设置独立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单元、重构教材中的学生活动体系等变化。
教材编写意图 本章内容包括“血液”和“血液循环”两节内容。人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需要摄入各种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废物。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依赖于循环系统,也就是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章的概念、名词非常多,是七年级下册学习的重难点之一。 本章先通过演示实验介绍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再了解血管类型及功能,认识毛细血管交换物质的作用:再通过“观察心脏”实验理解心脏两室两房的结构和功能:设计“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实验认识心率和心输出量:再通过“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认识体循环和肺循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利于学生理解吸收。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情境素材: 血液的成分;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血液透析机原理;剧烈运动时脉搏、血压的变化。 2.学习活动: (1)实验探究活动:观察血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形态与结构。 (2)调查与交流活动: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并讨论心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3)项目式学习活动:开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的模拟实践活动。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血液及身体内的血液循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神秘感,学生十分有探究的兴趣。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本章学习的循环系统是营养物质和废物运输的系统,更加的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在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学习中,需要尽量直观展示,学生耐心体会。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说出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说出各种血细胞的功能; 了解人的血量、血型和输血的原则。 观察血管,区分不同类型的血管,分析各种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辨认心脏各部分结构,阐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易混淆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 突破方法:对比记忆 2、学生易混淆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突破方法:对比记忆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特点:对血液及身体内的血液循环有求知欲,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兴趣:学生对研究实验很感兴趣。 建议:要多以整体视频、分解视频、模型、示意图、实验探究为学生梳理误区,反复多次观看视频。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描述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说明不同类型血管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别,说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探究实践 观察血液、血管、心脏、水圣心脏搏动、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等,探究心脏活动和血液循环的特点,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并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制订探究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 分析血液化验单,根据主要化验结果初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测定血压、测量脉搏,模拟练习止血包扎,掌握简单的急救措施。
四、单元学习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知识评价 血液 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
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患者的有效措施
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
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与血管活动状况
紧急状况下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挽救生命
考核方式 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P40 3.题 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患者的有效措施——P40 5.题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P56 1.题 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P56 2.题 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P56 4.题 血压和脉搏反映心脏与血管活动状况——小2024年10月8日是第26个“全国高血压日”,宣传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B.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静脉血压 C.高血压是指多次测量超过18.7/12kpa D.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有助于预防高血压 紧急状况下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挽救生命——P56 3.题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循环系统是怎样将人体从外界获得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运送到组织细胞的?又是怎样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的?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组成血液的各种成分分别具有什么功能?①通过观看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明确血液的组成成分。 ②通过分组活动:观察血细胞,认识红细胞与白细胞以及血液的功能。引导学生观看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突破难点。再通过观察活动归纳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值和主要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分别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在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①通过小组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描述血液在不同类型血管中流动的情况。 ②通过观看演示:观察心脏,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③通过分组活动: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学会观察活体动物的生理活动。 ④通过观看演示: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⑤通过分组活动: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心率的变化与运动有一定的关系。 ⑥通过小组活动:模拟练习止血包扎,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各种教学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生理结构和生理活动过程。为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与特点有感性的认识,安排学生对心脏结构进行观察,设计探究和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血液循环的过程中易于理解。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包扎止血的科普推广活动。 2、通过画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路径等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结日常生活,了解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血液透析机原理;剧烈运动时脉搏、血压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通过讨论了解心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加强健康意识。
课程资源 1、多媒体资源: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血常规和尿常规的化验单;血液透析机原理、血液循环的视频等。 2、实验室资源:观察血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形态与结构的实验。 3、生活资源: 在当地开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的模拟实践活动。 4、硬件设施资源:白板、投影仪、扩音器。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5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
第1节 血液 2 新授课
第2节 血液循环 5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血液 总结归纳:列表比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查阅交流:人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
血液循环 制作模型: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根据所学的知识制作血液循环的过程模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