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围绕着“民风民俗”的人文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虽体裁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习作”“语文园地”等相关内容也都紧扣这一主题,让学生不断感受民俗中人情与文化的韵味。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俗现象,能对各地民俗有初步的感受,能从日常生活现象和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语文要素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与学生之前学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是一脉相承的。而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做到了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课后习题也引导学生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交流平台”总结了详略安排得当的价值及意义,并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挑战性的要求;“词句段运用”第一题引导学生感受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形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表达的角度给学生传授详写主要部分的方法,体现了单元编排上的整体性。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习作主题是“家乡的风俗”,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从阅读走进生活,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询问长辈等方式,探寻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了解身边风俗的主要特点,并尝试从不同方面进行介绍。介绍某个风俗的特点时,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亲身体验、自身感受和自我看法等。本单元是典型的读写结合的单元。
学习任务群定位:
本单元围绕着“民风民俗”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从阅读走进生活,探寻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并通过最后的习作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本单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确定习作的重点内容,并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地去表达。这样的表达目的,在落实单元人文主题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按照“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思路,编者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就制定了“撰写地方民俗解说词”的核心任务。这一任务主要指向如何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而且读者群体相对明晰(主要是学生的老师、家长以及身边的同伴)。同时这一任务设计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再者,在探究“民风民俗”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现“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的相关要求。而单元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则可以看作是“表达清楚得体,有效传递信息”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单元内四篇课文以及习作主题内容和要求,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定位,以及学习内容的要求等,具有一致性。
学习主题:
本单元围绕“民风民俗”编排,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浓郁的民俗风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语文教学必须担负起的守护、丰富、充盈民俗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为此,本任务群以“我为家乡代言”为主题,策划了“撰写地方民俗解说词”这一核心任务,研发了四个与核心任务紧密契合的具体子任务:“家乡春节体验和见闻”“万卷书里的民俗符号”“妙笔趣文演绎民俗情”“民俗推荐美名扬四方”。这四个有意思的、开放的、具有层递性的子任务不仅贴近学生、受学生喜欢,而且和教材的内容主题比较贴合,能够引发学生对传统习俗的共情;在任务体系中还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开放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活动内容,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和收获感,促进学生在充分内化的基础上,提高语言建构水平。而本任务群的学习时间节点恰逢春节后,此时学生还沉浸在春节的氛围和体验里,组织学生交流春节期间的体验和见闻,这种“聊家常”似的话题交流,也便于具体学习的开展。
学习目标:
1.能用楷体正确书写37个字以及38个词语。
2.阅读时,能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能通过详写内容中描写的具体事物,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介绍家乡某种风俗时,能结合实际确定介绍、叙述和描写的重点内容,做到详略安排得当,更好地实现表达意图,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4.能结合自己参加家乡风俗活动的经历介绍家乡风俗习惯,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识字与写字 1.能自主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能用楷体书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做到正确美观,熟练运用。 2.能积累关于民风民俗的俗语、谚语等。 ☆☆☆
阅读与鉴赏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
能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能根据主要内容中重点介绍或叙述描写的具体事物,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并在交流中展现学习成果。 ☆☆☆
能在阅读中体会民风民俗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 ☆☆☆
表达与交流 能结合实际介绍家乡的某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完成“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把重点介绍和叙述描写的内容写得详细一些,表达时能根据需要灵活迁移运用“词句段运用”中提示的写法。 ☆☆☆
能用合适的解说词,向周围的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某种风俗或自己在一次风俗活动中的经历。 ☆☆☆
梳理与探究 能有目的地搜集、分类、整理、筛选民俗资料,能采用多种媒介阅读、运用资料。 ☆☆☆
能根据表达需要,将确定的重点内容写得具体细致一些,这样会更好地实现表达意图,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
任务一:家乡春节体验和见闻。
学习目标:
1.了解春节的习俗,能说说自己过春节的感受。
2.能自主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知识;能用楷体书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做到正确美观,熟练运用。
3.能积累关于民风民俗的俗语、谚语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完成“家乡春节习俗统计表”“春节个人活动调查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春节趣谈“茶话会”。
(一)交流导入,聚焦民俗。
情境: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喜庆热闹的春节,相信很多同学还意犹未尽吧!你的家乡有哪些春节习俗 让我们一起在分享交流中感受春节习俗的多姿多彩吧。
1.学生结合“家乡春节习俗统计表”“春节个人活动调查表”等调查内容,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感受。
2.小组代表交流对春节的感受,分享学习成果。
3.教师总结春节意义: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二)引出民俗,了解内涵。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简单介绍民俗的内涵及意义:民风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带给了人们很多美好和温暖的瞬间。
2.引出家乡民俗,开启核心任务。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家乡的民俗推荐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开启本次的任务——“撰写家乡民俗解说词”,人人争当小小民俗推荐官。
活动二:民俗字词“大观园”。
(一)字词学习,归类指导。
1.初读课文,简单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几篇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民风民俗,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2.课件出示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小组内互相交流易错笔画。
3.全班交流容易写错的字,教师点评总结。
4.归类进行书写指导:“醋”“摊、粥”“腻、侯、栖”等。
重点强调:“醋”不要少笔画;注意“摊、粥”等左中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腻、侯、栖”不要多笔画。
5.学生自主练习写字,教师随机指导。
(二)主题拓展,丰富积累。
1.课件集中出示本单元要求识记的词语,学生自主认读。
2.引导学生关注本单元描写民俗的词语,并重点了解四字词语所描写的相关民风民俗的内容。
3.启发学生说说由相关词语想象到的画面,进一步感受民俗的魅力,并相机补充其他描写民俗的词语。
4.拓展描写民俗的谚语、俗语等,引导学生了解其意思并诵读积累,最后进行语境填空练习,让学生感受谚语、俗语里包含的文化韵味。
任务二:万卷书里的民俗符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首》;并能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2.能梳理传统节日时间轴,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3.能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能根据主要内容中重点介绍或叙述描写的具体事物,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并在交流中展现学习成果。
4.体会课文中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传统节日、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民俗节日“文化宫”。
(一)感知诗歌文化,了解诗人资料。
1.整体感知三首古诗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者传说的关系,知道《寒食》《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节日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则和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关。
2.了解作者资料:
(1)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不详,约在贞元初去世。其诗多流连光景和唱酬赠别之作,其诗《寒食》较有名。今存《韩君平集》三卷。
(2)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因其出身寒微,了解人民疾苦,所以他的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暴行。
(二)运用多种方法,初步把握古诗内容。
1.初读古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把古诗读正确。
2.启发学生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提示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初步把握诗句意思。
3.提示学生在关注字义、词义的同时,也关注注释里对相关习俗的介绍,引导学生借助“春城”“御柳”等关键词的注释,继续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对“寒食节”的介绍,把握诗的写作背景和内容。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历尽艰辛。一次,他饥饿难耐,百般无奈之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去找和母亲一起归隐绵山的介子推,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不求利禄,坚决不肯出山,最终被火焚烧而死。重耳十分后悔,且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便规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只吃冷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4.适时补充寒食节取新火等习俗,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更好地理解诗意。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5.小组简单说说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再读《迢迢牵牛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6.补充古诗词《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古诗词中感受中秋望月咏怀的传统;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过中秋节的经历;再读《十五夜望月》,更好把握古诗的内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1.借助诗句,展开想象学习古诗。
(1)在明确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重点抓住“飞”“斜”等词语,反复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落花飞舞、御柳依依”的画面,体会春日美景的灵动。
(3)再次结合“寒食节赐火”的习俗,引导学生抓住“传”“散”等词语,想象烛光点点、轻烟袅袅的画面。
(4)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读出轻柔、舒缓的感觉。
2.联系民间故事,展开想象学习古诗。
(1)联想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主要内容,感受民间故事与古诗的联系,再次朗读古诗,感受整首诗“忧思”的基调。
(2)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诗中的“迢迢”“皎皎”等叠词,以及“河汉”“素手”等双声词,重点体会,想象诗中望眼欲穿、盼而不得的画面,具体感受诗中的“忧思”。
(3)反复朗读,体会织女无尽的思念,读出悲伤、忧思的感觉。
3.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学习古诗。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说说对中秋节的感受。
(2)指导学生边读诗边画出诗中的意象,并引导学生说说对“栖鸦”“冷露”等意象的理解,初步把握诗人的思念之情。
(3)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诗人王建,面对中秋月景你会作何感想 以此走进诗人内心,理解诗人在中秋节的情思。
(4)结合课后题,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古诗词中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结合古诗中独具韵味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随园诗话》
(5)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朗读补充的诗句,加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并诵读展示学习感受。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或者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传说场景,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四)拓展相关古诗词,梳理节日时间轴。
1.结合课后“选做”题,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与传统节日、习俗有关的古诗词,增进对传统节日民俗的了解。
2.启发学生借助古诗词,梳理传统节日的时间,并借助表格呈现自己对节日习俗的了解。
时 间 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
…… …… ……
3.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动手查找相关古诗词,继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二:春意浓浓“年货节”
(一)产生兴趣,了解北京春节风俗。
1.学生交流:再次回顾自己和家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哪些经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引导学生借助插图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说一说从插图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借助时间,厘清课文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写表格中相关部分。
组织学生先交流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引导学生发现文中隐含的时间,如,腊月初九、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时 间 人们的活动
…… ……
2.继续阅读课文,找出春节里人们的活动,进一步完善表格。
3.学生借助表格,完整地说一说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三)分清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
1.结合课后第一题,说一说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把各部分的详略安排标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格特点的。
1.学习“腊八”部分。
出示学习要求:深入地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最能表达“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内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1)指生朗读,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
(2)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3)有感情地朗读“腊八”这一部分。
(4)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作者在描写腊八风俗的时候,抓住了哪些重点,是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
(5)教师小结:作者重点描写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腊八醋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板书: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2.由“腊八”部分引出《腊八粥》。
(1)初读课文,从题目“腊八粥”入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些事。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腊八”部分和《腊八粥》一文在描写内容以及叙述风格上的异同点。
(3)细读《腊八粥》,感受儿童视角下的民俗印象,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梳理出课文的脉络,并让学生说说“等粥”时的具体画面。
(4)细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
①自由朗读第2~8自然段,体会八儿是怎么“盼粥”的。
a.引导学生画出描写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八儿的馋相。
b.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联系生活,揣摩八儿内心的急切。
c.师生合作朗读人物对话,引导学生真切地走进八儿的内心,理解八儿的心情。
d.引导学生思考八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引导学生找出这部分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语句,体会镜头在八儿和腊八粥之间来回切换的好处。
e.细读描写腊八粥的语句,让学生说说感受;着重引导学生发现腊八粥的情状与八儿一系列表现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再谈感受。
f.将这一部分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以及腊八粥情状的语句组合,置于情境之中,师生合作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八儿心情的不断变化。
②自由朗读第9~12自然段,体会八儿是怎么“分粥”的。
a.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理解八儿的心理活动。
b.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八儿“贪心不足”的语气,体会儿童的天真。
c.引导学生关注正面描写腊八粥的语句,进一步体会以人与粥相互映衬的方式描写腊八粥的好处。
③自由朗读13~17自然段,体会八儿的“猜粥”“看粥”。
a.分角色朗读描写八儿猜测各种食材的语句,想象八儿垂涎欲滴的样子,交流读后感受。
b.引导学生对比朗读描写八儿对粥的猜测和八儿见到粥的语句,体会八儿的内心活动。
c.结合插图体会八儿见到腊八粥的惊异,再联系八儿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利用人物心情变化将腊八粥与喝粥的人自然联系在一起来表现民俗风情的妙处。
d.朗读18、19自然段,简单谈感受,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喝粥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了喝粥的结果和喝粥后的家庭场景
3.初次提及单元习作,感受不同习作目的。
(1)出示习作要求:“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初步感受习作内容。
(2)回顾“腊八”部分和《腊八粥》一文不同的叙述风格,明确习作内容,并引导学生口头说说习作设想。
4.小组合作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风俗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
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研读。
提示一: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边勾画相关语句。
提示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关键语句,作简单批注。
5.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反馈。
(1)交流“腊月二十三”部分。
①先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②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作者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的习俗,写出了小年这一天的风俗特点。
③学生结合句子想象小年这一天北京城的热闹景象,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除夕”部分。
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除夕这一天的习俗,组间进行补充。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除夕这一日热闹、团圆的氛围。
(3)交流“初一”部分。
①学生自主交流。
②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罗列初一这天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初一的热闹。
③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初一这天不同人活动的语句,感受初一这一日不同的热闹。
(4)交流“元宵节”部分。
根据学生的交流,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花灯的语句,读懂写出了哪些特点,通过朗读感受元宵节的风俗特点;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特点。
将“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换成“都”,请学生对比着读一读,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词语表达,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6.整体读课文,体会详略安排得当的好处。
(1)找出课文中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比较这些部分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相比有什么不同
(2)出示第7、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 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
7.感受作家“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1)学生浏览课文,圈画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
(2)结合课后题第三题,引导学生谈谈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8.借助“阅读链接”,对比阅读,感受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1)学生默读“阅读链接”,明确课文介绍的是哪个地区的哪些春节习俗。
(2)引导学生将“阅读链接”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交流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有什么不同。
活动三:多样风情“集结号”。
(一)把握课文内容,厘清脉络,了解藏戏的特色。
1.借助学习提示自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主要介绍了藏戏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2.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批注”等形式,把握全文脉络,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将藏戏的特点介绍清楚的。
3.结合具体语句,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演出形态等方面,说说藏戏的特点。
4.适时补充和藏戏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藏戏的特点。
5.思考:课文为什么选择从这些方面介绍藏戏呢 在介绍的过程中,以哪方面的内容为主
(二)适当拓展,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
1.了解当地剧种及其主要特色,丰富对传统戏曲的认识。
2.组织学生走进剧院、曲社等文化场馆,观看表演,近距离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活动四:书润童心“百花园”。
(一)出示阅读材料:冯骥才的《花脸》。
(二)自读文本,说说故事重要内容以及文中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分小组开展主题阅读,相互交流,集中展示。
1.春节大观园。自由阅读冯骥才的《除夕情怀》、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把握文章大意,圈出一两处你觉得写得好的词句。
2.节日美食汇。自由阅读肖复兴的《花边饺》、迟子建的《故乡的吃食》,把握文章大意,圈出一两处你觉得写得好的词句。
3.地域艺术美。自由阅读萧乾的《吆喝》、和谷的《陕北,歌的高原》(节选),把握文章大意,圈出一两处你觉得写得好的词句。
4.佳节古诗词。小组交流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四)课后继续阅读冰心的《童年的春节》、沈从文的《忆湘西过年》、莫言《过去的年》等材料,继续感受民俗的魅力。
任务三:妙笔趣文演绎民俗情。
学习目标:
1.总结交流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5.能结合实际介绍家乡的某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完成“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把重点介绍和叙述描写的内容写得详细一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习作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家乡民俗“集散地”。
(一)“语文园地”分板块学习。
1.“交流平台”——读写有方,主次分清。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说说读文章时如何分清主次、写作文时如何安排详略。
2.“词句段运用”——妙用近义词,习俗有寓意。朗读含有近义词的句子,写出一组新的近义词,想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这组近义词。小组讨论习俗的寓意,体会传统文化习俗的博大精深。
3.“书写提示”——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步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4.“日积月累”——尝试行书,背诵古诗。朗读并背诵《长歌行》,画出表达珍惜时间、努力奋进的名句,试着用行书抄写下来。
(二)聚焦家乡民俗,开展主题寻访活动。
1.成立小组,协作分工。
2.确定主题,策划寻访。
3.成果汇报,立体丰富。
教师小结:
通过主题寻访活动,引导学生对家乡民俗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不仅为单元写作以及“撰写解说词”的任务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活动二:妙笔生花“展示台”。
(一)说民俗。
即兴发言: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两个最感兴趣的民俗进行交流,也可以重点说说一两个民俗活动的现场情况和自己的亲身感受,如春节吃美食、拜年收红包等。
(二)查资料。
可以问问长辈民俗故事、风俗来历,也可以进一步搜集有关民俗的传说和古诗词。确定自己作文的主题,以及要详写的部分。
(三)写习作。
参考例文,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完成作文草稿。老师点评,提出简明的修改意见。
(四)评佳作。
同学之间互相赏评、互相启发。编制全班的风俗作品文集。
(五)在完成习作的基础上,聚焦一个民俗主题,尝试把习作改写成解说词。
任务四:民俗推荐美名扬四方。
学习目标:
能用合适的解说词,向“观众”介绍自己家乡的某种风俗或自己在一次风俗活动中的经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家乡民俗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民俗推荐“擂台赛”。
(一)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单元习作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民俗主题(节日、美食、活动、愿景等)进行解说词撰写。
(二)小组内自主修改解说词,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展示汇报准备。
(三)结合班级情况,集中讨论评比规则和奖励办法。
(四)邀请任课教师或者家长一同参与,进行汇报展示,并评选优胜小组。
活动二:为你打call“大秀场”。
(一)针对评选出的优秀解说词,进行集中修改,将解说词进一步完善、丰富。
(二)结合修改后的解说词重新划分小组,启发学生丰富解说词的呈现方式。
(三)采用海报宣传、现场讲解、互动表演等形式,走进中低年级班级或者广场、社区等地宣传家乡的民风民俗,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民俗,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
(一)资源。
1.文本资源:关于民俗的文本、图书等。
2.视频资源:传统戏曲等民俗视频资源。
(二)工具。
相关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
本任务群引导学生在“我为家乡代言,撰写地方民俗解说词”中体验民俗的魅力,并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创作,实现文以致用。
1.统整使用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改变过去单篇教学的方式,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深入解析每篇课文在学习任务群中的定位和作用,注意整合文本,达成学习目标:比如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有对于腊八节的描述,在课文《腊八粥》中同样也有,它们虽然是两篇课文,却涉及同一传统节日。在本群的设计中,编者就将两篇课文进行融合,在对比中充分实现文本价值。
2.合理使用多元手段。在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评价的跟进,特别是涉及学生活动的相关内容。用好评价这一手段,运用多主体、多维度的评价,更好地驱动任务的达成:比如任务群中的“家乡民俗主题寻访”“家乡民俗推荐”等活动中融入教师、同学甚至家长等人的评价,让活动有了更强的指向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