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第四中学语文(粤教版)必修三:18 诗词三首(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第四中学语文(粤教版)必修三:18 诗词三首(共5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8 20:4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诗词三首
虞美人
李煜 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 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 的 “改” 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
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参考答案:
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诗词三首
书愤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930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写作背景
《书愤》《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诗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 ,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两首七律即写于此时。陆游一生“寄意恢复”,但此志始终未能如愿。所以两首诗风格迥异,而抒悲发愤的主题是相同的。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首联概括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点出“愤”字。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颔联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后四句是抒发感慨。 颈联叹“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 尾联赞《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态度: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一开始即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是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官的呢?流露出不得已来京的意思。只身住在小楼之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这是写诗人心情不安,彻夜不眠。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这是点出临安城里不顾亡国危险的“太平盛世”景象。来到京城,诗人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于是诗人自我解嘲:“我”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比较研究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分别用简短的话语来表达这种不同。
《书》:严肃而愤激。
《临》:表面诙谐调侃,实际忧愤沉重。以轻松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对官场的冷淡,对黑暗政治的讽刺。
扬州慢
姜夔
烟花三月下扬州
瘦西湖
瘦西湖
大名鼎鼎的廿十四桥
扬州古运河
何园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斜阳下的
五亭桥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 徐凝《忆扬州》
江湖雅士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布衣终 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座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作者简介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繁华。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15年后,词人来到这里,目睹了扬州之景,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
背景介绍
诵读品味
朗读提示:
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 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整体探究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其他人的评价
有《黍离》之悲
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之痛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三章)
1、词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尽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 清角吹寒
今日扬州


整体探究
昔日扬州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名都
昔日扬州
今日扬州
(繁华)(虚)
(衰败)(实)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对比衬托
昔盛今衰
黍离之悲
2、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整体探究
3·造成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
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本词写作时间时距完颜亮南侵已有十五年,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
整体探究
4·下阕抒发了词人什么情感?
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缘景明情
整体探究
5.请大家把词中的化用的诗句找出来。想想使用这些诗句,说明了什么
(表现昔日的扬州富丽繁华)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竹西佳处
1、 对比、反衬手法,写景抒情
2、 用典
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避免过于狭小逼仄或密集拥挤,而是疏朗开阔。
艺术特色
3、清空
上阕纪行写景,以反衬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运用联想,伤今怀古,即使杜牧“重游”扬州也“须惊”、“难赋”,芍药花不知为谁开,反衬扬州城的冷落,表达作者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小结全词
虚实结合——《清单》P241
虚实结合是指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试着分析柳永在《雨霖铃》中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1、指出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实写”和“虚写”分别指什么;3、结合诗歌分析运用该种手法的效果。
1+2+3=指手法+析手法+明效果
试着分析柳永在《雨霖铃》中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1、柳永在《雨霖铃》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2、实写在凄凉冷落的秋天,一对青年男女在城外帐篷内饮酒话别的依依不舍的场景,虚写了离别后的行旅(千里烟波、楚天阔)和酒醒后的境况(杨柳、晓风、残月),设想离别后的孤单凄楚(伤离别、何人说)。3、虚实结合,烘托离愁之深和恨别之苦,使词人的情感更加浓厚深沉,丰富了词的意蕴,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烘托——《清单》P240
烘托指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
答题过程中为什么要用“烘托”二字?
因为这首词想象与现实一样,都是悲的,以“悲”烘“悲”。
那么如果想象与现实是相反的情况下该怎样表述呢?
反衬——《清单》240
小结:虚实结合无非就是以上两种情况
望江东 黄庭坚(2010年广东高考)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 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比较阅读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思考: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特点
辛弃疾
姜夔
比较阅读


一个是雄浑壮阔之景
一个是清冷萧条之景
一个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一个对侵略战争的痛恨和繁华尽去的感伤
拓展延伸
缘景明情
2、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
春风十里《寄扬州韩绰判官》
豆蔻 《赠别》
青楼 《遣怀》
二十四桥《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诗四首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