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植物和动物分类的依据,能根据不同特征对常见生物进行分类。
2.了解微生物分类的依据和主要类群的特点。
3.通过观察、比较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体会分类在生物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植物和动物分类的依据及具体分类过程。
2.微生物分类的依据和主要类群。
教学难点:
1.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尤其是花、果实和种子作为被子植物分类重要依据的原因。
2.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生物的多种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并完成检索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超市商品摆放整齐和杂乱的图片,提问学生在这两种情况下寻找商品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思考分类的意义。
展示几本关于生物的书籍,如《蝴蝶》《昆虫学》《动物学》等,提问学生如果想了解菜粉蝶、蛾、青蛙的相关资料,会选择查阅哪本书,从而引出分类对研究生物的重要性。
回顾已学的生物类群,如细菌、真菌、病毒、动物、植物,提问学生如何对这些生物进一步分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超市商品分类场景入手,引起学生对分类概念的关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分类的便利性。通过与生物学习相关的书籍查阅问题,将分类与生物知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思考分类在生物研究中的意义,为后续学习生物分类做好铺垫。回顾已学生物类群,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植物的分类。
展示绿色开花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即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展示菜豆、肾蕨等植物的图片,提问学生所有植物是否都有种子,引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分类。
展示松和桃的图片,比较它们种子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即种子有无果皮包被。
展示蚕豆和小麦的种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子叶数目,介绍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展示不同叶脉的植物图片,如网状脉的向日葵和平行脉的水稻,让学生了解叶脉特征在植物分类中的作用。
展示葫芦藓、地钱、贯众、铁线蕨等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以及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区别。
组织学生观察油松、葫芦藓、鳞毛蕨、向日葵、水稻等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让学生尝试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如有无种子、有无花和果实、叶脉类型、子叶数目、根的有无等,逐步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与学生一起总结植物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形态结构特征。同时,解释为什么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即它们生存时间短、受环境影响小、形态结构稳定,能准确反映植物间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多种植物的图片,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不同特征,从六大器官到种子的有无、果皮包被情况、子叶数目、叶脉类型以及根、茎、叶的分化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组织学生进行分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深入理解分类的方法和依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植物分类依据的总结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对植物分类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动物和微生物分类奠定基础。
(三)动物的分类。
展示蜗牛、蚯蚓、蝗虫、草原雕、雨蛙、壁虎、蛔虫、蜘蛛、虎、鲫鱼等10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将这10种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组。
对脊椎动物组,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生殖方式(胎生或卵生)、呼吸方式(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不同)、体表特征(有无羽毛、鳞片等)、运动方式(爬行、飞行等)等特征进行分类;对无脊椎动物组,引导学生根据身体是否分节、体表有无壳、足的对数和翅的有无等特征进行分类。
展示动物分类检索表的框架,让学生将上述动物填入相应的位置,完成检索表的制作。
与学生一起总结动物分类的依据,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生殖方式等。
设计意图:展示多种动物图片,让学生全面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为分类提供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组和进一步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制作动物分类检索表,让学生将分类结果系统化,加深对动物分类依据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四)微生物的分类。
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提问学生如何对微生物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根据有无细胞结构将微生物分为有细胞结构和无细胞结构两类,无细胞结构的是病毒,有细胞结构的再根据有无成形细胞核分为细菌(无成形细胞核)和真菌(有成形细胞核)。
展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幽门螺旋菌等细菌的图片,介绍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如球状、杆状、螺旋状等,说明对细菌分类主要考虑形态结构。
展示酵母菌、青霉、曲霉、毛霉、蘑菇等真菌的图片,介绍真菌的分类,包括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和多细胞真菌(如霉菌和蘑菇),说明对真菌分类主要考虑形态结构和细胞数目。
展示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等病毒的图片,介绍病毒分类主要考虑感染细胞的不同。
与学生一起总结微生物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形态结构等特征。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分类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展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图片,让学生直观认识微生物的多样性,按照有无细胞结构、有无成形细胞核以及其他形态结构特征逐步对微生物进行分类讲解,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微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各类微生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五)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分类的依据,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如植物分类依据包括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为重要依据),动物分类依据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方式,微生物分类依据主要是形态结构等特征。
强调分类在生物研究、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生物分类知识的应用。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使学生对生物分类的依据有更清晰的整体认识,便于记忆和理解。强调分类的意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六)随堂检测:
展示随堂检测题,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如判断植物和动物分类依据的正确性、识别无脊椎动物组合、分析生物分类的依据等。
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详细讲解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学习薄弱点,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检测题的类型多样化,涵盖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分类依据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课后):
让学生收集身边常见的5-10种生物,按照本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制作一份简单的分类报告,包括生物名称、分类依据和所属类群等。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一种珍稀濒危生物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保护现状,撰写一篇短文介绍该生物,并思考如何从分类学角度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建议。
设计意图:布置分类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身边生物的认识和关注。查阅珍稀濒危生物资料的作业,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生物分类知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分类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1.成功之处: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从超市商品分类和生物书籍查阅等生活场景引入,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理解了分类的意义,为后续生物分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课堂氛围活跃。
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在植物和动物分类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展示、实物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分类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植物分类环节,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器官特征,顺利完成分类任务,并能理解分类依据。
微生物分类部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图片展示各类微生物特点,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学生对微生物分类依据有了清晰的认识。
2.不足之处: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学生进行生物分类实践活动时,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言的时间较多,导致后续微生物分类部分讲解略显仓促,有些微生物分类的细节没有充分展开,学生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在课堂提问和练习过程中,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参与度不高,跟不上教学节奏,没有及时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鼓励,导致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3.改进措施:
优化教学时间管理: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更加合理地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对于学生活动环节提前做好规划,明确时间节点,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完整、深入地讲解。例如,在学生分类实践活动前,明确告知学生讨论和发言的时间限制,提高活动效率。
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增加课堂巡视次数,及时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形成小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在提问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分类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