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弹力
【方式一】
学生活动:让学生用力分别压弹簧、挤压气球、捏橡皮泥、挤压鸡蛋;松手后,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对这些现象进行分类,并说明是按什么分类的,并要求给各类现象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形变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教师归纳:引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同学们,我们在压弹簧,压气球时,感受到它们对我们的手也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让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弹力吧。
【方式二】
多媒体播放视频
播放撑杆跳高、蹦床等体育比赛视频。
教师引导:撑杆跳高、蹦床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床比赛中,为什么运动员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
详见本节电子资源包
1.教学准备:白板、多媒体电脑、课件;橡皮泥、熟鸡蛋、气球、橡皮筋、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弹力是学生认识的第一种力。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弹力的概念,对弹力的三要素进行补充。
课题 第2节 弹力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弹性和塑性。 2.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会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 1.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 1.知道弹力的产生原因及条件。 2.弹力的示意图。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播放撑杆跳高、蹦床等体育比赛视频。 教师引导:撑杆跳高、蹦床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床比赛中,为什么运动员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弹力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教师板书课题并展示教学目标 一、弹力(板书) 1.弹性与塑性 【学生活动】让学生用力分别压弹簧、挤压气球、捏橡皮泥、挤压熟鸡蛋。 【教师提问】松手后,物体发生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吗?请同学们对这些现象进行分类,并说明是按什么分类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弹簧和气球松手后,形状恢复原样,橡皮泥和鸡蛋松手后,形状维持现状无法恢复。可以按物体受力形变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过渡语】根据上面的分类,再举些类似的生活事例。 【教师总结】①弹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②塑性: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2.弹力 【学生活动】找一模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教师提问】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橡皮筋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当橡皮筋形变量更大时,手的感觉有何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发生弹性形变会产生力的作用,且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教师提问】前面撑杆跳高的视频中,如果用橡皮泥做的竿子会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产生条件:①物体相互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拓展】微小形变(多媒体播放视频) 【例】下图中哪些物体间的作用力属于弹力? 【教师总结】拉力、压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弹力的大小跟弹性形变有关,那么弹力三要素中的另外两个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如何确定呢? 【教师引导】让学生用手向右拉弹簧,感觉到弹簧对手有什么方向的力呢?这个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学生回答】弹簧对手有向左的作用力,力的作用点就在手与弹簧的接触点上。(老师在黑板上展示该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教师总结】①弹力方向:与物体弹性形变方向相反;②弹力的作用点:两物体间的接触点。 【PPT展示小结(板书)】 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 2.弹力的产生条件:①物体相互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3.①弹力的大小:跟弹性形变有关,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②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弹性形变方向相反;③弹力的作用点:两物体间的接触点。 二、弹簧测力计(板书) 1.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 【学生活动】取出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这两种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 【教师总结】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撤去力后物体也不能恢复的原来形状。 【教师提问】物体的弹性形变与所受拉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请提出猜想,并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教师演示】按照如图所示演示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也可直接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 【教师总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过渡语】在一定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利用弹簧这个性质的呢? 【教师展示】展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阅读它的使用说明书,知道它是一种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原理和构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构造:主要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等组成。 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分度值,并思考: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能否超过其测量范围?如果指针不指零应该怎么办? 【教师总结】弹簧测力计正确使用: 【学生活动】让学生按照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完成下面实验,体验力的大小,记录好实验数据。 ①让学生分组实验,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并分别使指针指到1 N、3 N、5 N的位置,感受1 N、3 N、5 N的力。 ②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测量竖直提起笔袋所用的拉力F1;在水平桌面上拖动笔袋的拉力F2。 【教师展示】PPT展示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让学生自己亲身的实验中经过观察、体验,来认识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以致用,通过弹力的定义去了解生活中的弹力。 帮助学生构建怎么去认识一个新事物、怎么使用新仪器的思维方式,从说明书入手,在不破坏仪器的基础上对仪器能够有更全面的了解。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印象更加深刻。
课堂小结 见PPT课件
课堂检测 见PPT课件
课后作业 见《作业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