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8.2 二力平衡
【方式一】。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之前学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那是不是受到力了,物体就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了呢?
设问:运动的高铁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运动的高铁是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明物体咋受力情况下是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物体受力情况下得运动
【方式二】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一些图片。
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联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哪些物体是平衡的?在物理学中“平衡”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平衡状态?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就来探究平衡的奥秘!
详见本节电子资源包
1.教学准备:纸片、带有滑轮的桌子、细绳、钩码
2.本节课程是探究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及动手能力。力的知识较为抽象,建议多以实例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力的平衡有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浅入深。
3.理论知识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难度稍大,建议教师多加引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能力。
课题 二力平衡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和平衡力,能判断出物体受到的是否为平衡力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平衡状态的定义,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问题引入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之前学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那是不是受到力了,物体就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了呢? 设问:运动的高铁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运动的高铁是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明物体咋受力情况下是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物体受力情况下得运动 利用前置知识引出运动状态,通过与生活中的实例与前面知识内容的对比,引发冲突,挑起学生兴趣,引出平衡状态概念
新课教学 力的平衡 【教师设问】请大家观察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 【学生分析】 通过对静止的电灯和匀速行驶的汽车分析,发现平衡状态下的物体可能会受到多个力。 那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如果是两个力,就说成二力平衡。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实验猜想 【过渡设问】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猜想(教师从力的三要素上提示学生): ①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 ②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③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 ④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 2.实验方法 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如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那么就说明这两个力二力平衡。通过改变力的三要素来来探究两个力之前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所准备的实验装置,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 3.实验过程 步骤1:两线端分别挂上一个钩码,使作用在纸片的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观察是否纸片保持静止。 步骤2:如图1,然后在纸片右边的钩码下再加挂一个钩码,观察小车是否可以保持静止。 2 图1 步骤3:如图2,将左侧钩码取下挂到右侧,使纸片受到的力方向相同,观察纸片是否保持静止 图2 步骤4:如图3,将钩码归回原位,旋转纸片,使得纸片受到的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观察纸片是否保持静止 图3 步骤5:如图4,用剪刀将纸片沿虚线剪开,观察纸片是否保持静止。 将实验条件和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教师提问】 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纸片能静止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平时我们可以通过物体的受力平衡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平衡力。 【教师设问】 吊车吊重物时,重物受几个力?重物静止在空中时、匀速上升时、匀速下降时物体的受力情况如何? 【学生分析】 重物受到拉力和重力作用,静止、匀速上升、匀速下降时都是平衡状态,拉力都等于重力。 【拓展活动】我们通过重物的运动状态来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如果物体受力不平衡,其实也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在改变的,反过来也是如此。 比如重物加速上升时,拉力就大于重力,加速下降时,物体的重力就大于拉力。 ①有平衡力作用在物体上,运动状态不改变; ②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是非平衡力。 【例题】如图,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50 N的拉力和30 N的阻力,物体怎样运动? 答:物体竖直上受到支持力和重力,二力平衡,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大小不相等的力,两个力不平衡,所以物体将会向右做加速运动。 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物体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思考,作出大胆猜想,并通过时间验证猜想。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在一些情况下引导学生能通过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缜密性
课堂小结 见PPT课件
课堂检测 见PPT课件
课后作业 见《作业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