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3.4病毒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3.4病毒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12 16:0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实例,比较不同病毒的结构,学会识别病毒的种类及掌握病毒结构;通过观看大肠杆菌噬菌体繁殖的视频,了解病毒的繁殖方式,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懂得科学全面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发展辩证思维,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3.通过了解科学家的故事,体会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形成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理解病毒的繁殖过程。
(2)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播放与病毒有关视频。
设计意图:以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病毒的学习情境,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对学习方向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寻找病毒的“前世今生”。
1.病毒的发现史。
(1)展示正常烟叶与患病烟叶图片,提问烟草患病的原因?引出病毒和病毒的发现者。讲述伊万诺夫斯基实验,详细介绍实验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科学实验发现病毒的存在。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正常烟叶和患病烟叶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烟草患病原因的兴趣,从而引出科学家对病毒的研究历程。讲述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让学生明白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对生活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
(2)介绍其他科学家发现动物的口蹄疫也是由于滤过性病毒引起的。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研究局限,激发学生对后续病毒研究进展的期待,为讲解病毒形态的发现做铺垫。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进一步加深对病毒发现史的认识。
(3)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回顾病毒发现历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线索,强化学生对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深入的过程的理解。
2.习题检测。
列出细菌、真菌和病毒涉及到的人物,并引导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与细菌、微生物学之父、青霉素发现者等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历史知识体系,加深对不同科学家及其贡献的理解。
(三)将病毒“刨根问底”。
1.病毒的大小。
(1)展示HIV侵入细胞的电镜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病毒与细胞在形态大小上的巨大差异。
(2)讲解病毒大小表示单位与单位换算。
设计意图:利用HIV侵入细胞的电镜照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学生明确病毒大小的度量单位,帮助学生建立对病毒微小尺寸的量化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病毒的大小特征。
2.病毒的种类。
(1)展示丰富多样的病毒图片并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病毒寄生细胞的不同,说出病毒的种类。分类完成后继续让孩子们帮病毒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2)提出问题新冠病毒可以寄生到烟草花叶上吗?引导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病毒图片,让学生对病毒有更全面的认识。引导学生根据寄主对病毒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类思维,为后续学习病毒传播途径做好铺垫。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关注到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病毒的形态。
(1)展示三种典型形态的病毒电镜照片,让学生直接观察病毒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准确描述病毒形态。
(2)对比病毒与细菌形态,帮助学生区分两者的形态特点。
设计意图:展示三种典型形态的病毒电镜照片,让学生直接观察病毒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准确描述病毒形态,使学生对病毒形态的多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将病毒形态与细菌形态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形态多样性的记忆。
4.病毒的结构。
(1)展示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和病毒的结构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病毒结构与其他生物结构的本质区别引导对比分析。
(2)提问与讲解病毒是否为生物?
设计意图:展示各种细胞和病毒的结构意图,使学生深刻理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这一重要特征。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教师的讲解则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明确病毒虽然结构简单,但具备繁殖和变异能力,从而属于生物范畴。
5.病毒的繁殖。
(1)播放视频,回顾病毒的繁殖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直接说出病毒的繁殖方式就是寄生在活细胞里,依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制造出新的病毒。
(2)提问与讲解病毒离开活细胞病毒形成结晶体及在适宜条件下再次侵染细胞的过程,使学生全面了解病毒的生存策略。
(3)对比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和区分不同微生物的繁殖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回顾病毒繁殖过程,使学生对病毒繁殖方式——自我复制有更深入的理解。复习不同微生物繁殖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和区分不同微生物的繁殖特点,构建完整的微生物繁殖知识体系。
(四)辨认病毒“是敌是友”。
1.学生已知病毒对人类有益也有害,展示病毒的利弊让学生加深印象,然后在进行提问益处和害处,学生就可以熟练的回答出来。
设计意图:展示患病案例,感受到病毒的严重危害,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展示病毒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发现病毒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潜在价值。
(五)课堂小结:
回顾课堂旅行的三大站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加深对病毒相关知识的记忆,强化重点内容,如病毒的结构、繁殖方式、与人类的关系等。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更清晰的认识,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总结。
(六)随堂检测。
1.展示题目请同学扮演老师为大家讲题。
设计意图: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让学生代表讲会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让同学们都参与其中,通过学生讲解习题,去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纠正错误,加深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布置(课后完成)。
布置思维导图作业。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制作思维导图,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用不同颜色标记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复习资料。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足之处有:
1.随堂检测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出一道题,在出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清楚哪些内容值得考查,这样可以巩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己出题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他们会更有兴趣投入到复习中。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就像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小挑战一样,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竞争意识。最后,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出题需要思考如何设计题目,包括题型、难度、知识的覆盖面等诸多因素,这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2.在学生讲解习题完成后,可以给学生总结一下做题思路,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有方向。
3.“藓”子发音不标准。应该读“xiǎn”。结构的“结”字写法错误,应该是士字头。
本节课优点有:
1.将对病毒的学习分成“三站旅行”这个设计非常好,让学生在旅行中复习了病毒的知识。
2.课堂的题出的好,因为每道题都是中考题,让学生在平时就可以近距离接触中招考试的题型,提前感受中考的难易程度。
3.课上播放的视频比较吸引眼球,视频质量高。
4.针对学生课上不会的概念,课堂上就离开让学生背会,不把问题留在课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