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09:4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臧克家以诗化语言刻画闻一多“言行合一”的学者与战士形象,通过典型事例与凝练表达展现人物精神内核,是散文阅读与革命文化教育的融合性文本。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文中闻一多“说”与“做”的典型事例,理解“言行合一”的人物特质。
2.赏析诗化语言与对比手法,体会“诗人学者”与“革命斗士”的双重形象。
3.感悟知识分子以生命践行信仰的精神力量,激发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环节设计(45分钟)
环节一:诗火初燃——破题引思(6分钟)
1.诗歌盲盒:
将闻一多《红烛》与臧克家《有的人》节选印于“火柴盒”卡片,学生随机抽取朗读,寻找两诗的共同意象(如“火”“血”“光”)。
2.光影档案:
播放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原声片段(混剪电影《建国大业》画面),提问:“他的声音里藏着怎样的力量?”
设计意图:以“火柴”隐喻点燃思想火花,通过跨媒介资源强化人物精神冲击力。
环节二:言行双镜——整体梳脉(12分钟)
任务卡:速读课文,填写双色思维导图
蓝色分支(“做”):
① 目不窥园写《唐诗杂论》
② 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
红色分支(“说”):
① 最后一次演讲振聋发聩
② 拍案而起斥反动派
交汇点:“言与行,是迸射的火与燃烧的柴”
互动生成:选取两组板书导图,用红蓝粉笔勾画“言行交织”轨迹。
环节三:深掘诗魂——语言探微(15分钟)
任务一:炼字工坊(7分钟)
对比原句与改写句:
原文:“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改写:“他认真研究古代典籍。”
探究:“钻探”比“研究”妙在何处?(动态感/力度感/科学隐喻)
任务二:矛盾之魅(8分钟)
分组辩论:“沉默的学者”与“爆发的战士”是否矛盾?
金句支架:
正方:“沉默是为民族文化的火种蓄力”
反方:“爆发是因黑暗刺破了知识分子的底线”
环节四:赤焰灼心——精神解码(8分钟)
沉浸体验:
1.角色独白:学生化身为闻一多书桌上的台灯/钢笔,用第一视角讲述深夜工作场景。
示例:“我是他案头那盏锈迹斑斑的台灯,二十八年来,我见过他眉头最深的褶皱,也见过纸页上绽放的星光。”
2.时空对话:若闻一多看到今日网络暴力现象,会如何发声?撰写140字“微博檄文”。
环节五:炬光永存——评价升华(4分钟)
精神火炬:每人写一句“信仰宣言”贴成火炬形状(如:“真正的勇敢,是明知黑暗仍做光芒”)。
分层作业:
基础:为闻一多设计微信头像并配简介(需用文中意象)
拓展:采访祖辈,记录“我家的言行故事”
三、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卓越) ★★(达标) ★(成长)
观点凝练 能提炼3个以上文本证据 能结合2处文本分析 分析依赖教师提示
矛盾解析 辩证看待人物多重身份 能区分学者与战士差异 对矛盾关系理解模糊
情感共鸣 创作体现时代精神转化 能复述人物精神特质 情感表达较为模式化
使用说明:课后学生将三颗星贴纸贴于黑板对应区域,教师扫描生成雷达图反馈。
四、板书设计
言如雷 行似火
/ \
静默书斋耕古今 怒向刀丛觅曙光
↓ ↓
钻探者·文化脊梁 燃烧者·民族魂灵
教学总结
这堂课,我们循着臧克家的笔触走进闻一多的精神宇宙。从“钻探”一词的温度,到书斋与街垒的碰撞;从台灯独白的细腻凝视,到微博檄文的时代回响——那些沉默的“做”与震耳的“说”,最终在少年们笔下的“信仰火炬”中凝成永恒。当知识分子的风骨化作可触可感的火光,教育的意义便在于此:让历史的炬,照亮未来的路。
教学反思
一、环节一“诗火初燃”——设计意图:构建诗性认知框架
通过《红烛》与《有的人》双重互文,将人物精神符号化。学生能迅速抓住“燃烧”意象,但对《红烛》创作背景陌生,下次需前置微课讲解“新月派诗歌与抗战文学转型”。
二、环节二“言行双镜”——设计意图:可视化逻辑建构
双色思维导图有效区分“言”“行”维度,但部分学生将“撰写著作”归入“言”,暴露概念混淆。可增加“行动判断标准”讨论(如:是否产生直接社会影响)。
三、环节三“深掘诗魂”——设计意图:语言张力转化为思维张力
炼字对比:学生能发现动词的文学性,但较少关注“地壳”的科学隐喻,需补充李四光地质学成就背景,理解知识分子的跨学科情怀。
矛盾辩论:正反方均聚焦人物行为,未能深入“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本质,可引入鲁迅“呐喊与彷徨”进行类比阅读。
四、环节四“赤焰灼心”——设计意图:具象化精神传承
物件独白:第一人称叙事成功唤起共情,但文学创作占用时间较长,可改为二选一任务。
微博檄文:学生多用“正能量”网络用语,弱化批判力度,需提供“闻一多式犀利表达”语料库(如“正义是划破黑夜的指甲”)。
五、环节五“炬光永存”——设计意图:从认知认同到行动认同
“信仰宣言”出现同质化倾向(如“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应示范多层次表达(个人修身-社会关怀-人类命运),并关联“新疆棉花事件中的学者发声”等当代案例。
整体优化方向:
资源分层:为文学基础薄弱学生提供“意象解读手册”;
技术赋能:用AI生成闻一多虚拟影像进行问答互动;
评价深化:增加“同学互评宣言内涵深度”环节,促进思维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