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楚天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过:如果想把一只鹦鹉训练成经济学家,只需要让它掌握两个词语:供给与需求。后来博弈论专家坎多瑞又补充为:想成为经济学家,只懂得供给与需求还不够,你还需要多掌握一个词,那就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就是在多人参与的博弈中,每个人根据他人的策略制定自己的最优策略。所有人的策略形成一个策略组合,在这个策略组合中,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致使自己的收益降低,这个时候,所有参与者的策略便达成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便是“纳什均衡”。
有人把“纳什均衡”比喻成锅里的乒乓球。把几个乒乓球放到锅里,它们在碰撞中向锅底滚去,最后停住不动的时候便达成了一种平衡。这个时候如果动了其中的一个,其他乒乓球便会受影响,如果想要保持住这种平衡,就不能动其中任何一个乒乓球。
“纳什均衡”主要用来研究非合作性的博弈,在这样一场博弈中可以出现多个“纳什均衡”,且有优劣之分。古时楚国和魏国交界处有一个小县城,城中的居民都以种瓜为生。魏国一边的村民比较勤劳,白天挑水浇瓜,瓜苗长势喜人;而楚国一边的村民比较懒,瓜苗长得又枯又黄。于是楚国村民心生嫉妒,夜里到魏国一边去捣破坏,魏国村民知道后,决定进行报复。但是,村长却反对这种两败俱伤的做法,反而在夜里组织村民偷偷到楚国一边的田地里,替他们给瓜苗浇水。楚国村民得知魏国村民的做法后,感到非常羞愧。为了表示歉意,连夜到魏国村庄的田地里去替他们重新种上了瓜苗。
我们将这个故事中双方的博弈制作成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假设选择去损毁对方瓜苗为A策略,而选择以德报怨为B策略。瓜苗被损毁,所得利益为0,没有被损毁所得利益为10。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简单的博弈矩阵图:
故事中楚国最先选择了A策略,按照博弈论的分析,魏国最理性的选择同样是A策略。这种想法符合日常的行为习惯,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这样选择的结果将会达成一种平衡,不过是坏的平衡。但魏国人最后选择了B策略。被感化的楚国人也选择了B策略,双方达成了一种新的均衡。这时候的均衡是一种好的均衡。
在理性的博弈分析中,选择报复是最优决策。而现实情况中则要考虑很多其他影响因素,比如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之类的。以德报怨不是博弈分析中的最优决策,但却可以解决现实问题。冤冤相报会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即使不能感化对方,也不应该采取报复。再说,魏国村民之所以会做出以德报怨的决策,肯定是对楚国村民的民风民俗很了解,知道他们会被感化。若是同水火不容的敌人之间,则不会有忍让。这些都是出于对现实情况的考虑。
(选自《博弈论——最高级思维和生存策略》,有删改)
材料二:
《孙子兵法·始计篇》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阐述的思想正好符合博弈论认为战争是零和博弈①的研究,表明孙子已经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就是零和博弈了。《孙子兵法》处处渗透出争利的思想。孙子的利等于博弈论的得益,根据利来决定战争的行动或者策略,无疑等于说战争的行动以及战争决策本身内生于博弈的得益结构。现代博弈论在此作出了非常有说服力的推理,其经典做法是应用鹰鸽博弈来模拟战争中的侵略和反抗。鹰鸽博弈的稳定策略表明诸侯国之间和平关系为主流情况,以非战争手段欺压对手的情况次之,双方兵戎相见的情况最少。
大凡我们考察一个博弈,首先要明白的是博弈规则,其中最为基本的问题是数一数博弈的参与人。《孙子兵法·作战篇》说:“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孙子的战争参与人已经超越了作战的双方了,用博弈论的话语来说,就是博弈中存在某些没有机会行动的参与人。当然这些战争参与人出于非均衡路径之上,但是非均衡路径上的行动强烈地影响到博弈的均衡,他们只是看上去没有“行动”,他们的行动其实就是选择不加入战争。
《孙子兵法·军形篇》提出原则:“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说胜利是不可强求的,将帅的立足点应该是制造敌人不能战胜的局面,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考虑到敌我互动而提出的明智原则,初步地具有博弈论纳什均衡概念的身影。孙子明了战争攻守双方力量的不对称性,一般情况下守方具有多种优势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所以战争很少一开始就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必须在确保自身不被敌人战败的情况下争取胜利。至于如何待敌之可胜,有时候也许只能指望上天的垂青了。
(选自《〈孙子兵法〉中的博弈论思想》,有删改)
【注】①零和博弈: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因此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学家认为一个普通人要成为经济学家,他不仅需要掌握供给与需求,还需要了解纳什均衡。
B.在理性的博弈分析中,由于不用考虑现实情况中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以怨报怨是最优决策。
C.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和平为主流情况,说明这种关系属于纳什均衡中的好的均衡。
D.在现实博弈中,即使全面了解了博弈双方的情况,也可能无法做出最优决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将“纳什均衡”比作“锅里的乒乓球”,使抽象说理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博弈各方的关系。
B.魏楚交界处村民的博弈可能采取的不同策略可以看出“好的均衡”和“坏的均衡”是可以主观选择的。
C.《军形篇》中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观点与材料一中的的纳什均衡是完全相同的。
D.从两则材料中可看出博弈须拥有三个要素:至少两个参与者、利益、策略。
3.“纳什均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行为不能运用“纳什均衡”来解说的一项是( )
A.价格竞争:在寡头市场中,公司通过考虑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来确定自己的最优价格。
B.外交谈判:国家在谈判过程中会预测对方的策略并制定自己的谈判策略。
C.广告战:公司决定广告投入时,反思以前的广告策略。
D.公共交通定价:公共交通系统在定价时会考虑乘客对价格变化的反应。
4.两则材料都提到博弈论思想在古代的体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小华读完材料一后产生了一个困惑:“理性”应是客观冷静、平静通达,但是材料一最后两段两次提到报复是理性的选择,令人费解。请结合材料一,为小华答疑解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地一云鹤
李存葆
我与著名书画家张鹤云先生同住一城,却因术业不同相知而不相往。山东画界一朋友是鹤云先生的入室弟子,有一年隆冬便携来先生出版的一批学术著作和大量的作品资料,嘱我写篇文字,记其恩师人品画品,以昭后学。
常听鹤云先生那位门生谈到,他的业师敦厚正直,望之威即之温,是位颇具仙风道骨的自守之士。我曾两次拜晤先生,①见他一头银发照眼,双目顾盼生神;轻裘缓带,仪静体闲。这种气度,既是深得传统文化熏陶的一种折射,又是历经沧桑步入人生大境界的一种映现。诚如先生用自己的名字“鹤云”二字嵌出的楹联所描绘的那般飘逸:“松伴孤鹤,山绕闲云”“两鬓风霜扶鹤立,一蓑烟雨伴云归”……
鹤云先生1923年生于河北,排行三,张父是一方儒人文士,钟情于古玩字画的收藏。鹤云先生从小就熏染在“一窗佳境王维画,四壁图书小邹鲁”的氛围中。然斯时的中国,列强入侵,旗分五色,军阀厮咬,兵连祸结。覆巢之下无完卵,鹤云4岁那年,一泼天大难骤然降临张家,先是祖父被当人质而囚禁,后经交涉,父亲以孝子之躯凛然走进虎口换回老人,未几便死于一场载入地方史册志的惨案。
家梁横折,小鹤云跟随母亲和兄长流离转徙到邻县一小镇避难,虽说“别鹤声声远,愁云处处同”,但凄风苦雨愈是催发了小鹤云绘画天赋的种子。不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四中,师从王青芳先生。任该校客座美术教师的王先生系齐白石的门墙弟子,见到齐派之画,鹤云顿觉眼明睛亮。齐派的画一扫端坐南窗之下文人戏墨的颓废,发自肺腑,大醇大巧、雄肆酣畅中蕴藏着泥土的芳香。在此之前,鹤云临摹古画,是小笔勾勒皴擦,即是画面中的渲染,也难见大笔功力。学王青芳先生的画,鹤云最大的收获是放开了笔墨。王先生善绘花鸟鱼虫,亦工木刻,鹤云皆从学之。鹤云生性聪颖,所绘习作常被王先生挂诸学墙,作为示范……
当时,北平的报刊上,常刊载蒋兆和先生反映民众现实的毛笔人物写生画,鹤云每每读之,纫佩叹服。这之前,鹤云临摹的人物画,陈陈相因,鲜有生气。蒋先生的人物写生,给鹤云带来一种“鹤鸣九皋,云荡长天”的激情,于是潜心习仿。也算有缘,1942年鹤云考入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他素描和图案设计课的正是他渴慕已久的蒋先生。由于他自砥自砺,画技又胜砚兄学弟一筹,故深得出身寒门的兆和先生器重。这年冬,蒋先生在一次授课中用了整个课时,带有示范性地用炭笔为鹤云画了张素描像。一赫赫教授为未名学子精意造像,这无疑是对鹤云最大的扶掖。②这幅肖像,鹤云先生一直珍藏至今。
兆和先生身薄体弱,淡泊寡欲,心头却激荡着时代的风云。在鹤云就读北平艺专期间,正是先生创作举世闻名的《流民图》之时。时中国大地日寇肆虐,沦陷区更是“虽人间地狱,不足以喻其万一也”,兆和先生目睹此惨状,疾首痛心,乃以笔代戈为民族鼓呼。《流民图》在北平太庙仅首展一日,便遭日本宪兵队查封……在《流民图》创作与展出过程中,鹤云不仅向先生学到了画艺,也心领神会到恩师的傲骨烈魂。兆和先生推崇“士必先器识而后文艺”。他曾给鹤云言及,器识包括人品道德、学识修养,而人品画品,应互为表里。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鹤云先生深深悟出,恩师所言极是。
鹤云艺专毕业后,于1945年供职北平中外出版社,当时日寇刚降,内战将起。素有正义感的鹤云满腔热血奔涌,创作了大量表现民众疾苦的木刻画,散发在进步报刊上。这些“为生活而艺术”的作品,袒露出一个爱国忧民的青年画家的赤子之心,③既记下了时代的风霜,也留下了历史的刻痕。1947年2月17日深夜,北平当局搜捕了一大批进步人士,鹤云也在其中。经众多社会名流出面营救,身陷囹圄五个月的他和一批热血青年,才得以释放。不久,无业可归的鹤云再度恩遇徐悲鸿,先生亲自安排他随艺专高年级学生进修。春风化雨,蒙以养正,鹤云发现,凡常和悲鸿先生交往的学生,多为怀瑾握瑜的耿介之士。在此期间,恩师的提携,画友的切磋,不仅使鹤云学养日益丰厚,更深悟出真善美的不朽内核是诚实。
“风疾鹤唳,石瘦云寒”,时代的风云摇撼着三尺书桌、五尺画案。新中国成立后他来到济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济南作为历史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灵岩寺、云门山、西佛峪等,向为美术史学家探隐索赜的去处。20世纪50年代中,鹤云先生几乎耗尽全部业余时间,到这些古文化宝地钩稽考究,几年内便有多部学术著作行世。
如躬身垄亩的农夫,若敛神静悟的修士,鹤云先生毕生侍奉画事,心无旁骛。高峻的师承,丰厚的学识,坚实的基本功,使先生面对宣纸,目送手挥。④先生写鲤鱼,六笔便神形兼备;画鸡雏,亦是几笔便唤之即应。年逾耳顺之年的他虽画名高播,但仍布衣蔬食,不为物役。这种“面壁参禅”般的心态,极易进入创作佳境。相信鹤云先生的绘事定能拾级再攀,直逼“云通灵境,鹤游鹫峰”的至高境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介绍自己与鹤云先生因术业不同而没有往来,但通过朋友的谈论与两次拜访,作者深刻感受到了他的性格和气度。
B.童年时期的张鹤云便展现出不凡的绘画水平,后来家庭变故愈加激发了他的绘画天赋,为他日后成为杰出艺术家奠定了基础。
C.蒋兆和先生虽身薄体弱,却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放在心头,他以画笔为武器为底层百姓发声,创作并展出了《流民图》。
D.鹤云先生在济南任教期间,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实地考察,深入研究当地古文化遗产,还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句式整齐,用词凝练准确,“顾盼生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鹤云先生眼神的灵动、深邃。
B.句子②中“珍藏至今”体现了鹤云先生对蒋兆和先生在课堂上为自己画示范性素描像的感激之情。
C.句子③肯定了“为生活而艺术”的作品在社会历史层面的重要性,“风霜”“刻痕”富有象征意味。
D.句子④对鹤云先生几笔成画的叙述表现了他绘画的随性和功底的深厚,与“坚实的基本功”相呼应。
8.文章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的社会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曾有评论说:“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这篇文章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
材料二:
庄宗既好俳优,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
材料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周五序A得其道B千余载C不绝D秦E本末F并失G故H不能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加重,形容词作动词,与《老子》“自见者不明”的“明”用法相同。
B.而,连词,与《过秦论》“外连横而斗诸侯”的“而”的意义与用法相同。
C.当,挡住,与《屈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的“当”意义不同。
D.道,原因,与《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朝危急之时,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因为害怕竭尽忠言会被杀戮,他们只好闭上嘴巴不说话。
B.贾谊认为,治理者如果能够晓古通今,了解朝代兴衰规律,认清形势,运用谋略适时变革,是可以使国家长久安定的。
C.庄宗打猎践踏农田,中牟县令恳切劝阻,庄宗发怒,将要杀掉他,伶人们一同呵斥县令,目的是要庄宗杀掉县令以儆效尤。
D.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虽然势力比秦国弱,但是如果不贿赂秦国,还是有可能战胜秦国的,这为治国者提供了教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2)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
14.三则材料中分别谈到了秦朝、后唐、六国灭亡的原因,请作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墨君堂晚晴凭栏
(宋)文同
墨君①堂中看新霁,十里平林铺净绿。
青烟一去抹远岸,白鸟双来立乔木。
戴胜②入园蚕已老,栗留③过陇麦将熟。
坐等月破东岭云,自取帘钩更高轴。
【注】①墨君:水墨所画竹的雅称。②戴胜:鸟,羽毛大部分为棕色,有羽冠,嘴细长而稍弯,吃昆虫。③栗留:黄莺鸟,又名“仓庚”。这种鸟飞来时,即是麦子黄、桑葚熟的时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风格清新自然,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用语通俗而有新意并增加了整首诗的艺术性。
B.颈联中戴胜入园和栗留过陇的物候特征,表明庄稼即将成熟,展现了丰收在即的美好景象。
C.尾联中诗人独自隐居,无人相伴,晚晴凭栏,坐等月破东岭云开,以借美景来消磨时光。
D.整首诗歌选取平林、青烟、远岸、乔木、戴胜、栗留等典型意象,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16.文同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诗的画面感,本诗前两联的画面感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师在班会上使用《论语·学而》中的话教育学生,学生要称得上“好学”,就不应该过多地讲究吃和住,而应当“,”。
(2)小明在阅读《诗经》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国风》和《小雅》的评价“,”。
(3)古诗词中常常写到“泪”来表现情感,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海之滨,濠江两岸,一边是澳门,一边是横琴。自从2009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横琴岛,横琴不再是与珠江口、澳门隔海相望的孤岛, ① ,承载着粤澳人民的新期待。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每一步都充满未知,每一点进展都是首创。面对制度机制的空白与挑战,横琴选择( A )。2021年9月合作区管理机构正式揭牌,开启健全横琴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以下简称“四共”)新体制的实践探索。
一是粤澳双方联合组建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双主任制,由广东省省长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共同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委派一名常务副主任,其他副主任经双方协商确定。该机制确保了双方在决策层面的紧密合作与共同责任。 ② ,作为管理委员会的日常运作机构,履行推广、招商、产业引导、土地开发及民生管理等职能。执行委员会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委派主要负责人,广东省与珠海市派员协助处理涉及本省事务。三是成立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派出机构,负责党的建设、国家安全、刑事司法、社会治安等工作。
循规为圆,依矩成方。合作区逐步认识到,“四共”的顺畅运行需依赖制度设计。善用“两制”之利,秉持坚守“一国”之本,达成“粤澳共管、澳门主导”的共识,积极推进法治建设、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探索出一套围绕工作流程、操作规程及议事程序为核心的工作框架。当前,合作区“四共”体制( B ),“1+1>2”倍增效益已经显现。横琴正在开创一条“人无我有”的独特发展之路。
18.请在文中括号内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与文中“四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B.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的意思。
C.“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到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D.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概括本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苹果公司召开秋季新品发布会,推出iPhone16系列手机、AppleWatchSeries10智能手表和AirPods4耳机新品。不到14个小时,华为的首款三折叠屏手机正式推出。棋逢对手,华为反应迅速。华为与苹果良性的“碰撞”,虽然激烈,但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与繁荣的“火花”。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碰撞”,会产生很多“火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楚天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
(1)答案:A
简析:材料一提到萨缪尔森认为普通人成为经济学家需掌握“供给与需求”,坎多瑞认为还需了解“纳什均衡”,并非所有经济学家都这样认为,A选项表述错误。
(2)答案:C
简析:材料二指出《军形篇》中“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初步具有博弈论纳什均衡概念的身影,但并非完全相同,C选项错误。
(3)答案:C
简析:纳什均衡适用于存在多个决策者且各决策者之间有互动影响的情况。A选项公司定价考虑对手策略;B选项国家谈判考虑对方策略;D选项公交定价考虑乘客反应,均符合纳什均衡的应用场景。而C选项公司反思以前广告策略,不涉及多个决策者的互动影响,不能用纳什均衡解说。
(4)答案:①材料一用楚魏两国的例子阐明了在现实情况中,双方博弈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借以指出现实博弈与理性博弈有所不同。②材料二阐述了《孙子兵法》中的争利思想、战争参与人、敌我互动的原则契合了博弈论的某些观点。
简析:材料一通过楚魏种瓜的故事,对比理性博弈分析和现实情况,强调现实博弈要考虑多种因素;材料二则从《孙子兵法》中提取相关思想,如争利、战争参与人、敌我互动原则等,阐述其与博弈论观点的契合。
(5)答案:①本文中的“理性”需要从博弈的角度来理解,它特指人在参与博弈的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没有人会有主动让自己的利益降低)的行为,而不是出于道德情感或性格品质等其他方面的考虑。②小华认为的“理性”指出对于现实问题的考虑,不仅是寻求利益的平衡,还要考虑各种其他因素,是博弈中提倡寻求最优的“纳什均衡”点。
简析:从材料一可知,文中的“理性”是基于博弈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概念。而小华理解的“理性”更全面,考虑了现实中的多种因素,符合寻求最优“纳什均衡”的理念。
2.
(1)答案:B
简析:文中仅提及家庭变故激发张鹤云绘画天赋,未表明他童年时就有不凡绘画水平,B选项于文无据。
(2)答案:D
简析:句子④体现的是鹤云先生绘画功底深厚,并非随性,D选项错误。
(3)答案:①交代人物成长的背景并引出下文。这里的环境描写是为引出下文张鹤云所经历的家庭变故,以及蒋兆和创作《流民图》等情节的叙述。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时局动荡的时代背景令张鹤云等众多艺术创作者一心向学、爱国忧民、诚实正义、坚忍不拔的形象更加突出。
简析:从结构上,社会环境描写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从人物塑造上,时代背景衬托出张鹤云等艺术家的优秀品质。
(4)答案:①细腻生动、温和深情。整篇文章无论是描写叙写先生的艺术成就,还是讲述生平事迹,作者都充满了温润真挚的情感和深深的敬意,如文中在描述张先生的外貌和气质时笔法细腻生动。②引用大量诗词楹联,富有诗意。比如文中穿插了大量的古诗文和对联,有古朴、典雅之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③多用短句,节奏感强;文中的长短句、整散句交替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也让人物的形象更具层次感。
简析:从语言情感、引用诗词、句式运用等方面分析。情感上,饱含敬意;引用诗词增添文化底蕴;句式上,长短句、整散句结合增强表现力。
3.
(1)答案:BDG
简析:“五序”是主语,“得”是谓语,“道”是宾语,在B处断开;“千余载”作状语,“不绝”作谓语,在D处断开;“秦”作主语,“本末并失”主谓结构作谓语,在G处断开。
(2)答案:B
简析:材料中“而”表修饰,《过秦论》中“外连横而斗诸侯”的“而”表目的,二者意义与用法不同,B选项错误。
(3)答案:C
简析:伶人们呵斥县令是为了挽救县令性命,并非要庄宗杀掉县令以儆效尤,C选项错误。
(4)答案:(1)三位君主昏惑,一生都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2)为什么不让你的百姓挨饿空下这块地,以便让我们的天子打猎?你按罪应当被处死!
简析:(1)句中“惑”是昏惑、糊涂;“宜”是应该;“不亦……乎?”是固定句式。(2)句中“饥”是使动用法,使……饥饿;“驰骋”是打猎;“汝罪当死”是被动句。
(5)答案:①秦国:三位君主昏庸,失去道义;百姓怨恨,天下背叛。②后唐:庄宗不听县令劝阻,失民心;宠幸伶人,被蒙蔽。③六国:贿赂秦国,力量亏损。
简析: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秦国是君主昏庸且百姓背叛;后唐是庄宗行为失当且被伶人蒙蔽;六国是因贿赂秦国而力量亏损。
4.
(1)答案:C
简析:诗歌未提及诗人独自隐居、无人相伴及借此消磨时光,C选项错误。
(2)答案:①运用色彩词。诗中运用“绿”“青”“白”等表颜色的词,对比鲜明,使得所绘景物更加清新明媚,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②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十里平林”“青烟一去”“白鸟双来”融为一体,于静态中蕴含动态之美,晚景充满了生机。③写作的角度由远及近。先写消散的烟雾及远处轮廓清晰的河岸,再写近处高木上成双的白鸟,画面极富层次感。
简析:从色彩词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写作角度三个方面分析。色彩词让画面更鲜明;动静结合使画面有生机;由远及近的角度让画面有层次感。
5.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简析: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平时对课文的背诵积累,准确填写。注意“焉”“淫”“诽”“阑”等易错字的书写。
6.
(1)答案:A迎难而上(知难而上);B初露锋芒(卓有成效)
简析:A处,横琴面对制度机制的困境积极应对,“迎难而上”或“知难而上”都能体现这种面对困难不退缩的态度;B处,根据后文“‘1+1>2’倍增效益已经显现”,“初露锋芒”或“卓有成效”都可表示“四共”体制已显示出效果。
(2)答案:①而是连接粤澳两地的桥梁;②二是设立执行委员会
简析:①处,前文说横琴不再是孤岛,后文说承载粤澳人民期待,所以此处应表明横琴成为连接两地的桥梁;②处,根据前文“一是……”和后文“三是……”的提示,以及后文对执行委员会的介绍,可知此处应填“二是设立执行委员会”。
(3)答案:C
简析:题干中“四共”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选项引号表示引用;B选项表突出强调;C选项表示特定称谓,与题干用法相同;D选项表示特殊含义。
(4)答案:秉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达成“粤澳共管、澳门主导”的共识,积极推进法治建设、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探索出一套以工作流程、操作规程及议事程序为核心的工作框架。
简析:原句存在语序不当和句式杂糅的问题。语序上,应先“秉持坚守‘一国’之本”,再“善用‘两制’之利”;句式上,“围绕……为核心”应改为“以……为核心”。
(5)答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于2021年开启健全“四共”新体制探索,组建管理委员会,设立执行委员会,成立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派出机构。目前已见成效。
简析:概括材料主要内容,需涵盖合作区开启“四共”体制探索的时间、具体举措及目前成效。材料第一段说2021年开启探索;第二段介绍组建管理委员会、设立执行委员会、成立派出机构等举措;第三段表明已见成效。
7.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华为和苹果的良性竞争为切入点,引出“碰撞”产生“火花”的话题。写作时可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阐述不同领域的“碰撞”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写记叙文,可讲述自己与他人思想碰撞带来启发的故事;写议论文,可论述文化碰撞促进文化繁荣等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昏惑,一生都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失去了道义(迷失了道路),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材料二:
唐庄宗既喜欢乐舞艺人,常常和艺人们在庭中嬉戏,乐官从此专权,最终导致灭亡。
唐庄宗喜好打猎,在中牟打猎时,践踏百姓的农田。中牟县令拦着马恳切谏阻。为百姓请求,唐庄宗发怒,呵叱县令离开。将要杀掉他。乐官敬新磨知道这样做不行。于是率领众伶人追上县令。把县令抓到马前斥责他说:“你身为县令,偏偏不知道我们天子喜欢打猎吗?怎么能放纵老百姓种庄稼交纳赋税呢!为什么不让你的百姓挨饿空下这块地,以便让我们的天子驰骋打猎?你按罪应当被处死!”于是上前请求赶快行刑,乐官们一同附和,唐庄宗大笑,县令得以免死离去。
材料三: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