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延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名篇名句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吾师道也,?(韩愈《师说》)
(3)《荀子·劝学》中用“,”两个类比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自省才能达到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境地。
(4)清代学者钱大昕的书房取名“十驾斋”,这个斋名既有自谦的意味,也有自勉的意思,它取自《荀子·劝学》中的“,”。
(5)人们常引用《赤壁赋》中的“,”来感慨人生短促,而自然永恒。
(6)《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悲凉幽怨的句子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
2.按要求选择
(1)选出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 )
A.老朋友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便只好笑纳了
B.说真的,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
C.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传统中国,妇女并非完全是足不出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也是经常要在外忙碌生计的
②即使是士绅官宦家的妇女,也多有关心社会公益事业者
③农村妇女不像士绅官宦家的妇女
④如采茶和协助农事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①④③② D.②④③①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文学作品的物性存在是词语。然而,词语却是观念的符号。我们可不可以说词语也是一种声音的存在呢?自然,词语总可以被朗诵,若朗诵得合拍中节,抑扬顿挫,富于韵律,那会很好听。若非常好听,会差不多成为音乐,但那是歌唱了,不属于文学,文学作品不是如此接受的。文学总是一组观念的符号,而不是一组悦耳的声音。
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真实的文学经验,在这种独特的语言经验中,我们确实就在一个感性的世界里。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题在于我们当如何解释这种语言经验。解释的困难来自我们通常具有的对语言之本性的误解。我们会以为语言的词和句总是表达着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人类用语言的词语来指称外部对象或由外部对象引起的观念,这种指称本身,作为符号,总是超感性的。这个想法表明,我们实际总是采取了逻辑理性的立场来思考语言的本质。初民形成语言,并非仅仅为了用词语赋予外部对象以一个符号。语言在其起源上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交往的内容并不是关于外部事物所形成的共同的概念,而是交往者共同进入其中的那个“生存场”。生存就是与外物打交道。外物并非首先作为我们的认识对象而进入语言,而是作为与我们的存在休戚相关的东西而进入语言。在词语中凝聚了我们对存在的领会。“树”“河流”“田野”“羚羊”“风”“雷”等词语,所表示的并不是关于自然物之概念,而是这些自然物与我们的生存的一种关联,表示着它们在我们的生存中的意义。它们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与力量,我们人类对这些自然物有一种真切的生存感受,在这种感受中凝聚着我们的情感、愿望、体验。海德格尔从中指认了人类所用词语之“原始的命名力量”。词语之意义是在人的“生存场”中形成起来的,就像今天的孩童在彼此交往中仍然会做的那样,他们总会创设一些成年人不明其义的词语来表达存在于他们共同的生存场中的那些对于事物的神秘体验。然而,成人世界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形而上学化”了,语词在成人的用法中已与确定的概念体系建立了稳固的对应关系。因此,孩童在长大之后便顺从成人世界的原则而“准确地”使用词语,把他们在孩提时代的语言创造遗忘了。
③作为“物性存在”的词语,即是能显示其原始的命名力量的词语,它们在语言日常的和逻辑的用法当中必定被掩蔽,而只在语言的艺术用法中才得以保存和展示。所谓“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用法。唯在文学中,词语才真正地作为词语而得到保存,并显示其感性的力量。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文学家的写作并未“消耗词语”,而是“保持词语”。这是见地深刻的。我们日常使用词语是为了传达信息或观念,一旦达成此任务,词语就消失了,它们只是充当了传达载体的角色。意既已达,言即被弃。然而,文学阅读却始终让读者停留在词语本身之中。在文学经验中,我们不可能对词语采取过河拆桥的态度。我们不能想象当我们读杜甫的一首诗时,会在得其意之后便把词语本身遗忘了。事实上,只要我们确实在欣赏着这.首诗,那么我们就始终驻留在它的词语之中,我们感受着它的每一个词语的感性魅力。
④在文学创作中,我们运用语言的目的,原就不是为了传达观点和见解,而是为了让某种生存场、某种生存体验成为在读者的想象世界中能够被建构起来的意境。这一切是作诗者所不能不知道的第一原理,除非一个作诗者只是把散文式的句子分行排列,并且合辙押韵,让它具有“诗作”的模样。
⑤在文学中,词语作为观念符号,是通向感性形象的桥梁,并且在感性形象已被通达、已经形成之时,这个桥梁却并没有被拆除。桥梁还在,亦即词语的观念性还在。不过,这时候,词语的观念性与它们的感性意趣这两个方面已经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这从哲学上说,就是观念遁过形象而被带进了感性世界。“文学形象”之所以是“文学的”,就在于它们都是已被观念所渗透了的感性形象,感性要素与观念交织在一起,所以,文学形象是高度“精神化”的形象,这就是文学的感知特性。
3.第③段中的“过河拆桥”具体是指______。
4.将以下这段文字加入文中,正确的位置在( )
然而,我们如何能把观念的符号也看作作品的物性存在呢?我们一旦进入文学,不是进入了一个抽象观念的世界吗?在这个世界里,哪里会有本质上是感性存在的作品呢?
A.①②两段之间 B.②③两段之间
C.③④两段之间 D.④⑤两段之间
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词语的意义是在自然物与我们的生存关联中形成起来的。
B.语言的词和句的本性首先不是表达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的。
C.我们总是将外物作为认识的对象,所以采取了逻辑理性的立场来思考语言的本质。
D.在人与人的感性交往中形成的语言,这些语言中的词语凝聚了我们对存在的领会。
6.第②③段分别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说法,以下各项中对其作用分析错误的是( )
A.第②段的引用是为了阐明:词语是一种表现自然物与我们生存关联的感性存在。
B.第②段的引用既指认了词语最初命名的意义,又区别了词语以符号存在的意义。
C.第③段的引用是为了阐明:文学作品能让读者停留在词语本身之中。
D.第③段的引用是为了阐明:词语中原始的命名力量也能在文学写作中保留下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下雪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7.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8.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哪些作用?
9.文章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好处?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10.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4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第5句“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表达的意思相似。
C.第7、8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第9、10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鸯竟栖身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宿于梧桐之上。
1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苏轼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余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①鄱阳一校耳,颜鲁公②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注释】①蔡明远,人名,颜真卿抵抗安禄山时,他曾救助过颜,为此颜真卿作《与蔡明远书》赠给他。②颜鲁公:颜真卿,安史之乱时,率河北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13.解释下列加点词。
(1)明远载米以周之( ) (2)不逮鲁公(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15.根据文意,概括卓契顺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
16.卓契顺说自己“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后来又向作者求字,是否前后矛盾?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述
欧阳修
①君子所求于人者薄,而辨是与非也无所苟。孔子罪宰予曰:“于予与何诛①!”罪冉求曰:“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②。”二子得罪于圣人,若当绝也,及为科③以列其门弟子,取者不过数人,于宰予有辞命之善则取之,于冉求有政事之善则取之,不以不善而废其善。孔子岂阿其所好哉?所求于人者薄也。管仲功施天下,孔子小之④。门弟子三千人,孔子独称颜回为好学,问其余,则未为好学者。闵损、原宪、曾子之徒不与焉;冉求、宰予之得罪又如此。孔子岂不乐道人之善哉?辨是与非无所苟也。所求于人者薄,所以取人者厚。
②盖辨是与非者无所苟,所以明圣人之道。如宰予、冉求二子之不得列其善,则士之难全者众矣;恶足以取人善乎?如管仲无所贬,则从政者若是而止矣;七十子之徒皆称好学,则好学者若是而止矣,恶足以明圣人之道乎?取人如此,则吾之自取者重,而人之所处者易。明道如此,则吾之与人其所由可知矣。
③故薄于责人,而非匿其过,不苟于论人,所以求其全。圣人之道,本乎中⑤而已。
【注】①宰予,孔子弟子之一。因为白天睡觉,被孔子批评。“于予与何诛”意为“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下文的冉求、颜回、闵损、原宪、曾子,都是孔子的学生。②冉求做了季氏的家臣,帮季氏聚敛财富,加重人民赋税,孔子对他很不满。“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意为“你们可以去大张旗鼓地攻击他”③为科:评定等级。④孔子曾说“管仲之器小哉!”认为管仲虽功勋卓著,但道德修养还不够,不能作为后人楷模。⑤中:指中庸。
17.从第①段看,宰予的“是与非”分别是指和
18.对“如管仲无所贬,则从政者若是而止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不去批评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才能停下来。
B.假如不去贬斥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才能停下来。
C.假如不去批评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就会停下来。
D.假如不去贬斥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就会停下来。
19.对第①段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门见山地提出君子评判人和事的具体态度和方法。
B.画线句借助反问句,排除了对孔子做法误解的可能。
C.孔子评判弟子与管仲的典型材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运用并列式结构,使本段的论证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20.简述本文中“圣人之道,本乎中而已”在孔子身上的表现。
六、作文
21.按要求作文
“立人设”是今天的流行语之一。很多人喜欢“立人设”,意在创造一个正面、积极向上、讨人喜欢的形象;但也有很多人,立了“人设”之后,反而迅速就形象崩塌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延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
(1)答案:怅寥廓
简析:出自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注意“怅”“寥廓”的写法,“寥廓”形容宇宙的广阔,书写时不要写错。
(2)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简析:源自韩愈《师说》,此句强调从师学习不应受年龄限制,“庸”“乎”等虚词要准确书写。
(3)答案: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简析:《荀子 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作类比,说明人需要学习和自省,“砺”易写错,要牢记。
(4)答案: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简析:“十驾斋”取自《荀子 劝学》此句,“驽马”的“驽”易错,体现坚持的重要性。
(5)答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简析:出自《赤壁赋》,表达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感慨,“须臾”笔画较多,要书写正确。
(6)答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简析:《赤壁赋》中通过蛟龙起舞、寡妇哭泣侧面表现箫声悲凉,“幽壑”“嫠妇”写法需注意。
2.
(1)答案:B
简析:A选项“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物,自己收下礼物用“笑纳”不当;C选项“光临”是敬辞,用于称宾客到来,自己不能用;D选项“绵薄之力”是谦辞,用于形容自己的帮助,不能形容别人。B选项“恭听”使用恰当,“恭听”是谦辞,用于听别人讲话,用在此处合适。
(2)答案:B
简析:③句引出“农村妇女”话题,①句承接③句说明农村妇女要在外忙碌生计,④句举例说明忙碌生计的具体事务,②句用“即使……也”补充说明士绅官宦家的妇女情况,所以顺序为③①④②。
3.答案:我们了解完词语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信息或观念后就立刻抛弃了词语本身
简析:依据文章“我们日常使用词语是为了传达信息或观念,一旦达成此任务,词语就消失了,它们只是充当了传达载体的角色。意既已达,言即被弃”,在文学中与之相反,“过河拆桥”便指了解完信息或观念后抛弃词语本身。
4.答案:A
简析:这段文字中的“观念的符号”“物性存在”承接①段中“文学作品的物性存在是词语。然而,词语却是观念的符号”;其提出的疑问又与②段中人们在文学语言经验中处于感性世界相呼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放在①②两段之间。
5.答案:C
简析:原文提到“人类用语言的词语来指称外部对象或由外部对象引起的观念,这种指称本身,作为符号,总是超感性的。这个想法表明,我们实际总是采取了逻辑理性的立场来思考语言的本质”,“这个想法表明”并非因果关系,C选项强加因果。
6.答案:D
简析:第③段引用海德格尔的说法是为了阐明“唯在文学中,词语才真正地作为词语而得到保存,并显示其感性的力量”,强调的是在“文学”中,而非“文学写作”,D选项错误。
7.答案:“生活富足”指物质生活热闹富裕,“自慰的空碗”比喻现代人精神空虚。这句话形象揭示全文主旨: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时,要保留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精神的追求。
简析:从句子本身来看,“生活富足”与物质生活相关,“空碗”用比喻手法,联系前文人们在物质丰富时失去哀愁、精神空虚的内容,可知此句旨在揭示主旨,提醒人们关注精神层面。
8.答案:①哀愁不是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真正的哀愁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可让人增长智慧、力量。②哀愁可使民族振兴与复苏。③哀愁可使艺术更有生命力。④哀愁可使我们保持自我,精神充实,内心富足。
简析:从文中“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可知①;由“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可知②;从“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可知③;根据“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可知④。
9.答案:运用设问修辞,向充满世俗欲望的现代生活发出追问,一反流俗,发人深省,表明作者意识到“哀愁回落”所隐含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简析:标题“是谁扼杀了哀愁”是设问句,先从设问修辞的一般作用(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入手,再结合文章内容,即现代人在物质丰富时失去哀愁的现状,可知此标题意在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10.答案:古体诗
简析:此诗格律自由,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也较为自由,符合古体诗的特点,与近体诗格律要求不同。
11.答案:A
简析:前4句写登高所见的清秋景象,天地浩大空洞、苍凉萧索,奠定的是凄凉、悲伤的基调,并非昂扬奋发,A选项理解错误。
12.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简析:“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体现①;“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以燕雀、鸳鸾的错位,暗示小人得志、君子失所,体现②;结合全诗及诗人经历,“剑歌行路难”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愤,体现③。
13.
(1)答案:接济,帮助
简析:“周”在“明远载米以周之”中,结合语境,蔡明远载米给颜真卿,“周”应是“接济,帮助”的意思。
(2)答案:及,比得上
简析:“不逮鲁公”中,根据前文提及颜真卿的事迹及苏轼自谦,“逮”是“及,比得上”之意。
14.答案:所以抄写陶渊明《归去来辞》送给他,希望卓契顺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流传不朽。
简析:“书”是“抄写”;“遗”为“赠送”;“庶几”表示“希望”,按照字词准确翻译句子,并调整语序使其通顺。
15.答案:卓契顺是一个重视友情(或“古道热肠”)、不辞劳苦、淡泊名利的人。
简析:卓契顺主动为苏迈送书信,历经艰辛到达惠州,体现他重视友情、古道热肠;“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说明他不辞劳苦;他起初表示无所求,后来求字也是希望获得精神纪念,体现淡泊名利。
16.答案:不矛盾。卓契顺最初表示自己来惠州是没有任何物质上的要求,显示了他的无欲无求和高尚品格。后来向作者求字,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精神上的纪念和认可,而非物质利益。因此,这种请求并不与他“无所求”的初衷矛盾,反而体现了他对精神价值的重视。
简析:卓契顺开始强调无所求,是指不图物质回报;后来求字,从他以蔡明远为例可知,他是希望像蔡明远一样因得到名人字迹而被铭记,是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二者并不矛盾。
17.答案:擅长辞令的长处;白天睡觉的缺点
简析:根据“于宰予有辞命之善则取之”可知其“是”为擅长辞令;从注释“因为白天睡觉,被孔子批评”可知其“非”是白天睡觉的缺点。
18.答案:C
简析:“贬”在这里是“批评”的意思,“而”表顺承,可译为“就”,所以“如管仲无所贬,则从政者若是而止矣”应理解为“假如不去批评管仲,那么从政的人做到他这样就会停下来”,C选项正确。
19.答案:D
简析:第①段主要论述君子评判人和事的态度和方法,以孔子评判弟子与管仲的事例论证,并非并列式结构,而是围绕中心观点举例阐述,D选项分析不恰当。
20.答案:文中的“圣人之道,本乎中而已”是指圣人评判人事的态度和方法是建立在中庸的基础之上的。孔子虽然批评宰予和冉求,但仍然取其“善”,不因其缺点而忽视他们的长处。这种不偏不倚评判符合中庸思想。
简析:先理解“圣人之道,本乎中而已”的含义,再结合孔子对宰予、冉求的态度,即既指出他们的过错,又认可他们的长处,体现了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21.答案:(略)
简析:例文先指出“立人设”现象,分析其利弊,接着引用庄子、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观点,论述做自己的重要性,最后呼吁打破虚伪人设,成为自己的诗。文章观点明确,论据丰富,论证较为充分。
参考译文: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苏轼
我被贬居住在惠州,子由被贬到高安,各有一个儿子跟在身边,其他两个儿子分别在许昌、宜兴居住,隔着千山万水。孩子们都没有我的消息,很是忧愁烦闷。苏州定惠院学佛者卓契顺告诉苏迈:“你何必这么担忧,惠州又不在天上,走过去总可以走到,我一定替你向你父亲要封书信。”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渡江越岭,步行露宿,曾累得身体僵硬而倒在瘴气中,蓬头垢面,双脚长满茧子来到惠州,拿到我的信就要回去。我问他有什么要求,契顺回答说:“我没有任何要求才来惠州的;如果有要求,就应该跑到京城里。”几番苦苦相问,契顺才说:“从前,蔡明远只不过是鄱阳的一个校官,颜真卿在江淮间没有粮食,明远载着大米去帮助鲁公。鲁公敬佩他的壮举,于是写了一封信赠予他,直到现在,大家都还知道明远这个人。现在契顺(我)虽然没有米给您,也仅仅走了几万里,如果可以像明远那样,得到先生的几个字可以吗?”我很高兴答应他。只是很惭愧,无论是名节还是字画,我都不及鲁公,所以抄写陶渊明《归去来辞》送给他,希望卓契顺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流传不朽。